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签约认购 > 正文

新房签约需要注意什么

周敏

1、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

不要随意修改合同文本,要按照文本中所列条款认真进行填写,了解各项条款具体指向。千万不要随意去签订开发商自己的《订购协议书》。即使很多人都这样做,但这一程序并非购房的必经程序。且此种合同一定是权利义务不平等,对购房者尤其不利。较好的办法是直接与开发商签预售合同。

2、看预售许可证

在签订新房合同之前一定要审查开发商是否具有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有了预售证许可证,则通常开发商也具有了土地使用证、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等。特别要提醒的是,购房者在查看销售许可证的时候一定要看原件,复印件很容易作弊。

3、明确双方违约责任

一般来说购房者容易出现违约的地方就是延期交款,但是开发商却可能会在很多方面出现违约,比如说一房多卖、房产证无法按时办理等等,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双方最好在合同中就约定好双方的违约责任,规范双方行为。

4、规定交房期限

新房大多数都是期房,购房者在购买期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合同中规定交房期限,资金不足而延期交房是常有的事,开发商在预售合同上往往大做文章,如只注明竣工日期,而不注明交付使用日期,购房者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将交房日期明白无误地规定为“某年某月某日”,并注明开发商不能按时交房所需承担的责任。


新房签约需要注意什么

新房买卖的程序有哪些

1、买受人与开发商或其代理商、包销商签订《认购书》并缴纳定金。

2、买受人与开发商或其代理商、包销商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缴纳首期房款,买受人以按揭方式交纳房款的,与按揭银行签订《楼宇按揭合同》,并按银行的要求与保险公司签订《房屋保险合同》。

3、《商品房买卖合同》在房管局登记备案,买受人与按揭银行的抵押关系同时备案,买受人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房款或按揭款。

4、买受人收楼、开始缴纳物业管理费及其他公共分摊费用。

5、开发商办理《房地产证》,以按揭方式支付房款的同时办理房屋抵押登记。

6、开发商向买受人或按揭银行交付《房地产证》、并向银行交付《他项权证》。

7、还清按揭款的买受人凭银行开具的证明到房管局办理注销房屋抵押登记记手续。

购房签约注意哪些问题

买房现在已经成了日常家庭的必修功课,特别是中国式岳母的出现,想要结婚得先有房,买房人往往会不辞辛劳的去各大楼盘看房、购房,在购房时最重要的是签约,那么购房签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购房签约注意事项

1、在购买新房签约时,房管中心首先对购房者的相关资质进行审核,每个城市签约条件有所不同,在签约前我们需做好相关的准备如果准备不充足很可能出现交付定金但没有购房资格的情况在选定房屋后签订房源确认书,在签约前仔细阅读避免一些合同陷阱,还需确认房屋信息、正式购房合同签订时间等。

2、签订购房合同时需认真谨慎,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和房屋状况需明确清楚,一些违约情况及违约责任需明确清楚,交房时间、房产证办理时间都需明确责任因为一旦签字就产生法律效力,可以说签订后谁违约谁付出的代价就大。

购房流程

1、购房时需详细的了解楼盘的具体情况,楼房的具体位置、朝向、交通是否便利等基础情况对选定的房屋结构、户型、面积都要做全方面的了解除了这些需要我们了解还需对周边的配套设施、教育、医疗等情况做了解因为这些都决定着我们居住后的生活是否便利还需需了解付款方式、贷款是使用公积金还是商业贷。

2、选定楼层及房屋后,明确产权登记双方的职责,办理产权证的时间寄相关的费用也需明确还有房屋的保修期也需明确如果付款支付方式是全款可直接申请各项税费缴纳,办理房屋产权证如果是贷款还需准备相关的证明材料,银行也会对购房者进行资质审核。

其实买房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但也没有那么容易,想在购房时节省时间,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充足的材料,避免在办理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而导致时间延误。

买新房签约需要注意哪些

1、首先要确认开发商是否具备“五证”。一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二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三是建设工程开工证,四是国有土地使用证,五是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以上简称叫“五证”。五证主要应该看其中两证,一是国有土地使用证,二是预售许可证。2、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3、查验有关证明文件。4、买期房要注意合同建筑面积的约定。5、买期房合同中要约定条件和时限。6、签合同时要注意查验房屋质量问题。7、签合同时明确物业管理事项。8、要注意合同文本中补充协议的内容。9、注意合同约定中的违约责任。

法律依据: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 商品房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买受人应当订立书面商品房买卖合同。

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明确以下主要内容:

(一)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商品房基本状况;

(三)商品房的销售方式;

(四)商品房价款的确定方式及总价款、付款方式、付款时间;

(五)交付使用条件及日期;

(六)装饰、设备标准承诺;

(七)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道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交付承诺和有关权益、责任;

(八)公共配套建筑的产权归属;

(九)面积差异的处理方式;

(十)办理产权登记有关事宜;

(十一)解决争议的方法;

(十二)违约责任;

(十三)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