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完认购书通常7-15天内可以签购房合同,认购书上也会备注7天后签合同,支付首付款,半个月后交余下的款项。如果购房者有事,可申请延期签约,否则就需要支付相关的违约款。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签订认购协议时交纳了认购金的,能不能退款依据认购协议的约定而定,如果不是买受人原因造成不签订正式合同的,可以要求退钱。
第四条出卖人通过认购、订购、预订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受定金作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担保的,如果因当事人一方原因未能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按照法律关于定金的规定处理;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事由,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未能订立的,出卖人应当将定金返还买受人。
第一百一十五条 事人可以依照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1、签订认购书不是签订买卖合同的前置条件,它不是购买商品房的必经程序,尽量不与开发商签定认购书;
2、尽量避免定金条款,可使用预付款性质的条款代替定金条款;
3、购房者不要与开发商约定预付款或认购金予以“没收”、“不予退还”等条款,这种条款实际上针对购房者单方违约的违约金条款,开发商这里有个圈套,购房者只要没有与开发商签订正式买卖合同,不论什么原因都算购房者违约,开发商就要没收认购金,不予退还;
4、购房者看房时通常会针对自己特别关注的点提出一些问题,开发商呢就会作出相应的答复,可以把开发商的答复写入认购书。
5、将开发商或售楼人员介绍的优势写进认购书。
6、不使用模糊概念,在认购书对于价格条款的约定,不要使用“均价”,“优惠价”“折扣价”等,而要准确到单价的具体数额。
【算一算你家装修要花多少钱】
现在看新房,如果购房者有意向,开发商是会要求购房者签定商品房的认购书。然而有些购房者签了认购书却无法及时签购房合同了。那么签认购书后多少天签购房合同?买房签合同要注意哪些问题?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签认购书后多少天签购房合同:
通常7-15天内可以签购房合同,认购书上也会备注7天后签合同,支付首付款,半个月后交余下的款项。如果购房者有事,可申请延期签约,否则就需要支付相关的违约款。
买房签合同要注意哪些问题:
1、首先购房者在签定购房合同时,要先审查开发商的资质,正规的开发商都拥有五证,如预售许可证、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等,这些证件都是买房的关键资料,缺一不可,否则说明房屋的不动产权不完整,后期如果发生转让或土地使用的话,是不具有法律效力。
2、其次签定的合同必须是由房地产部门统一印制的,要按合同的条款逐条填写,千万不能马虎、遗漏。如果合同是开发商事先已填写好的,购房者要注意,里面可能存在不平等的权利义务,一定要提出来,不能草率行事。
3、最后在合同中对于付款方式的备注也要注意,要对付款金额、期限、方式及违约责任等做出约定。有的开发商要求购房者先支付定金,却未签合同,只给购房者一个收条,这样如果后期发生纠纷,购房者是很举证并追究责任的。
总结: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签认购书后多少天签购房合同和买房签合同要注意哪些问题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有需要的朋友带来帮助,后期如果还需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欢迎关注齐家网。
【输入面积,免费获取装修报价】
签订认购书后多久签订购房合同主要依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定,如双方当事人之间能够就时间达成一致意见,则以约定的时间为准。商品房买卖合同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尚未建成或者已经竣工的房屋向社会销售,转移房屋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法律分析
一般来说.合同备案是开发商在网上的房管局备案的,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贷款的资料正在审核中,如果没有问题,银行会通知开发商备案,那么开发商备案后,你就能查到了.且在最快在1一个月内就能放款.如果还没有放款,你有首付款收据,都不用担心,再等等,需要点时间的.如今购房合同都是实行网上备案。其中购房合同备案的具体流程如下:1、首先,商品房网上签约:从2006年开始,所有买卖合同统一网上签订,网签之前一般先进性草签,确定合同内容无误,并且没有异议之后,再进行网上签约。2、相关部门审核后取备案号:商品房网上签订后,开发商进行合同备案,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取得备案号。3、打印出合同文本,买卖双方签字盖章,各持应拿的份数合同签约完毕后,经房地产管理部门审核会返回一个06开始的9位数备案号,说明合同已经备案成功。
法律依据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商品房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买受人应当订立书面商品房买卖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明确以下主要内容:(一)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商品房基本状况;(三)商品房的销售方式;(四)商品房价款的确定方式及总价款、付款方式、付款时间;(五)交付使用条件及日期;(六)装饰、设备标准承诺;(七)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道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交付承诺和有关权益、责任;(八)公共配套建筑的产权归属;(九)面积差异的处理方式;(十)办理产权登记有关事宜;(十一)解决争议的方法;(十二)违约责任;(十三)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