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时影响公摊面积的因素非常的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清楚。当然如果每一层的住户多,分摊的人多了,公摊的面积自然就少了很多。为了避免买房的时候,被开发商“套路”,在买房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向开发商所要公摊面积的数据,公摊面积的误差在3%以内,一旦超过这个范围业主完全有权利追偿。
为了避免购房者遇到公摊风险,购房者应该在买新房的时候向开发商索要公摊面积的数据,他们应该出具详细的信息。一般而言如果公摊面积误差较小,按照实际面积计算房屋价格即可。但如果公摊面积出入过大,购房者完全有权利追偿。
有时候销售人员会告诉你公摊面积的数据,但是由于不同楼层、不同户型的影响,他们说的数额和你买的房屋面积会存在差距。因此建议业主自行查阅一下自己购买项目的资料,方式包括聘请律师向设计单位、规划单位、测绘部门等机构查阅所购房产的相关文件等。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购房合同中应该写清楚项目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摊建筑面积,因此购房者应该要求开发商在合同将这一部分内容写清楚,约定得越详细,对购房者就越有利。如果发生了纠纷,购房者完全可以根据合同来维权。
公摊面积为:大堂、公共门厅、走廊、过道、电梯井、电梯机房、水泵房、消防通道、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物业管理用房以及其他功能上为该建筑服务的专用设备用房。另外公摊面积还包括每套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及外墙,为墙体面积水面投影面积的一半。
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购房者都上过公摊面积的”亏“,于是就觉得公摊面积越小越好,但事实是这样吗?其实在建筑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房子的公摊面积越小,实际面积就会越大,那么从个角度来讲自然是公摊面积越小越好。
但是,在这里要注意了,要记住这一行字:“在房子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为前提。也就是说,如果公共场合的空间比较小、比较窄也不是太好,这样会对大家的室外活动有一定影响。因此,公摊这面积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有购房者问,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房屋的公摊面积是多少才合适呢?难道要自己计算?其实,也不用,一般来说,小高层公摊系数约在10%至15%之间,如果有带电梯的小高层住宅,那么公摊系数应在15%至20%之间,高层建筑公摊系数一般在14%至24%。
在市场上,除了高层房以及小高层房之类,还存在着“别墅”这一类型的房屋。在通常情况下,别墅类的公摊面积一般为1%至8%,但如果买的别墅是独栋的,那是没有公摊面积的。
什么是公摊面积?公摊面积的计算中,又会不会有什么无形的陷阱和雷区,或者是潜规则呢?下面将会有房地产专家为你支招,怎么拆解公摊面积的潜规则!
什么是公摊面积?
公用建筑面积是: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每套(单元)商品房依法应当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公摊面积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及为整栋建筑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还包括套(单元)与公共建筑之间分隔墙及外墙水平投影面积一半建筑面积。
公摊建筑面积的计算
第1步:计算分摊系数,分摊系数=需要分摊的公用面积之和/各套内建筑面积之和=(总建筑面积之和一各套内建筑面积之和)/各户套内建筑面积之和;
第2步:各套房公用分摊面积=分摊系数×各套内建筑面积。
公摊面积过高虽然会影响住宅面积,甚至会花更多的钱购房,但是公摊面积过低,也意味着配套公共设施的规模缩减,因此也将影响居住品质。
正确理解公摊面积百分比
公摊面积百分比不等于公摊面积。公摊百分比得出的程序是测绘部门测算整个小区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某一套房子,因此具体到每套房子的面积就会有一定的差距。公摊百分比的误差允许上下浮动3%,开发商则会利用公摊面积挣得额外的利润,购房者要有充分的认知,从而更好保护自己利益。
破解公摊面积陷阱有三招:
专家提供三大招术,供购房者参考。
第一招:索取公摊数据;在签订购房合同时,让发展商出示有关计算公摊面积的数据,包括整幢建筑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之和、不应分摊的建筑面积等基本数据,也可以要求发展商列明公摊公用建筑面积的具体项目以及各项目的面积,这样业主可以通过数据求出公摊面积,以明确自身的权益。
第二招:查阅有关资料;业主们有权自查或者聘请律师向设计单位、规划单位、测绘部门等机构查阅所购房产的相关文件,比如最终设计图纸或者最终设计方案、最终面积测量报告、各种数据的计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
第三招:在购房合同中约定公摊面积。《商品房买卖合同》第三条和附录二中有关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摊建筑面积的条款,购房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公摊面积的数字,并在附件二“有关公共部分与公用房屋公摊建筑面积构成说明”中,详细约定公摊的具体部位、面积大小。特别是有关共有建筑分摊部位变更的情况。一旦发生纠纷,购房者就可以合同约定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5-06-10,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点击领取看房红包,百元现金直接领
收房时面积没有像宣传中的那么大,其原因主要归结为公摊面积。事实上,很多购房者虽然知道公摊一词,却对公摊相关的知识不知所以。简单来说,公摊面积越小,意味着购房者需要投入的额外成本越小。而对于公摊面积来讲,户型、套内面积、公共设施的数量以及建筑本身的规模都会对公摊面积带来影响。
房子的面积都去哪儿了?
公摊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无论是多层还是高层,商品房都有所谓的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主要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共用墙体等。
除此之外,仓库、车库车道、供暖锅炉房、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售房单位自营的房屋、管理用房等不会计入公摊。
同一栋楼两梯两户的公摊,要比一梯两户的大,但是一梯两户肯定没有两梯两户便捷。点式楼和板式楼的公摊是不一样的,房子大,公摊就多点,房子小,公摊就会少点,只有楼梯和既有楼梯又有电梯的住宅,其公摊面积是不一样的。公共设施、走廊越多公摊就越大;楼梯高度越高公摊越大。其实公摊只要适当,就能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破解公摊面积陷阱有三招
第一招:索取公摊数据。
在签购房合同时,让开发商出示有关计算公摊面积的数据,包括整栋建筑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之和、不应分摊的建筑面积等基本数据,也可以要求开发商列明公摊面积的具体项目以及各项目的面积,这样业主可以通过数据求出公摊面积,以明确自身的权益。
第二招:查阅有关资料。
业主有权自查或者聘请律师向设计单位、规划单位、测绘部门等机构查阅所购房产的相关文件,比如最终设计图纸或者最终设计方案、最终面积测量报告、各种数据的计算方式及其文件等。
第三招:在购房合同中约定公摊面积。
《商品房买卖合同》第三条和附录二中有关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摊建筑面积的条款,购房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公摊面积的数字,并在附件二“有关公共部分与公用房屋公摊建筑面积构成说明”中,详细约定公摊的具体部位、面积大小,特别是有关共有建筑分摊部位变更的情况。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5-06-15,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