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与公摊面积有着紧密关联。公式上,得房率=(建筑面积-公摊面积)/建筑面积,因此公摊面积越大,得房率越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摊面积越小越好,而得房率也不是越高越好。
一般普通多层住宅楼在没有地下设备用房、没有底层商铺、底层架空的情况下,公摊系数约在10%-15%;带电梯的小高层住宅,公摊系数约在15%-20%;高层住宅相对更高一些,约在20%-25%。在得房率上来看,高层塔楼住宅得房率一般在75%-78%间,高层板楼住宅多在78%-85%间,小高层住宅多在85%-88%间,多层住宅一般得房率高,多在88%-95%间,最为适宜。
得房率是指可以让业主支配使用的建筑面积和每一户的建筑面积的比例。
得房率=套内建筑面积/套型建筑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面积;
销售面积(套型建筑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 + 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公摊面积)。
1、房型结构(几梯几户):
一梯多户与一梯二户所要分摊的公共面积可能相差不了太多,但是随着户数的增加,套内建筑面积也会增加,所以每户所需要分摊的公共面积就会相应减小。
2、楼盘形态:
一般来说,多层的得房率会比小高层得房率要高,高层得房率最低。
3、物业类型:
通常板式的得房率最高,叠式次之,点式较低。
4、公共活动区域大小:
一般来说,高品质小区的物业大多数都建有高挑大堂,宽敞电梯、室内车库,这些都会占用大量公摊面积,所以得房率相对来说会要低一些。
公摊系数加上得房率是不会等于一的,因为首先得房率是套内建筑除以建筑面积,而公摊系数是公摊面积除以套内面积,所以说公摊系数加上得房率应该是大于一,而不是等于一。
得房率主要是指可供住户支配的面积,也就是套内建筑面积,和每户建筑面积,也就是销售面积之比;每一户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是等于公摊系数乘以套内建筑面积,在计算公摊系数的时候需要保留小数点后六位,最后的产权证上的面积就是房屋建筑面积,也就是套内建筑面积加上公摊建筑面积,需要保留两位小数,现在好多购房合同上都是按照套内面积来计算房价的,基本上和公摊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在最后开发票的时候,就会以建筑面积来进行计算,所以说公摊实际是关乎到房价的。公摊系数大概是在15%到2%5之间。对于购房者来说,在购买房子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房价、配套以及基础设施之外,对于得房率以及分摊公摊系数等都应该进行全面的了解。
得房率的计算公式为(房屋的建筑面积减去公摊面积)/除以房屋建筑面积。例如:现在有一套房的面积为一百平米,公摊面积为二十平米,那么这个房子的得房率就是(100-20)÷100=0.8,也就是80%,得房率越高代表着房子的实际利用率也越高。
每个小区的得房率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多层住宅的得房率都在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之间,各个小区的“得房率”有很大的差异。
得房率对购房者的影响:
1、得房率影响实际使用面积的大小。
公摊面积与得房率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公摊面积和套内建筑面积之比就是公摊系数,用1减去公摊系数得出的结果就是得房率,也就是说公摊系数越大,房屋的得房率就会越小,房屋的实际面积也就越小。
2、得房率影响房屋性价。
一般来说,得房率越高房屋的性价比也就越高,但并不意味着得房率越高越好,因为公摊面积内含有电梯、走廊和楼梯等,如果公摊面积不够大,那么楼房的公用面积就会变得非常拥挤,影响到住户居住的舒适度。
想想如果高层住宅为了缩小公摊面积只安装了一部电梯,上下班高峰期人们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在等电梯上,非常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