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看房选房 > 正文

购房补贴扣税吗

周敏

政府的购房补贴一般不扣税:

但有些学校,按月发放,并且发到了工资本上,就会扣税。

直接打在房款里不扣税,要发放现金(用于自己支付)就是扣税。


购房补贴扣税吗

购房补贴怎么领取

1、网上申报

购房补贴领取的第一步,即使由个人在线上提交申请(可以在自己所处地区的人力社保局查看购房补贴申请入口,具体以当地为准)。

2、网上预审

目前网上的预审分为市和区县(市)两级:

市级由市服务总窗预审;区县(市)由区县(市)服务联盟预审初核-预审通过后,申请人可携带相关材料原件到对应经办窗口办理,初核通过后,各经办窗口汇总上报至人力社保部门。

3、复核

对应人力社保部门对购房补贴申请进行复核,确保申请人符合条件,这样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流程。

4、发放

当购房补贴申请通过之后,就可以进行这笔钱的发放了。月申报并复核通过的,自复核通过之日起两个月内直接拨付发放至本人社保卡金融账号(需开通金融功能)。

购房补贴需要哪些条件

1、2020年以来,多个地区发布调整对引进人才、医护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给予购房补贴的政策。从金额来看,有6个地区补贴金额达到百万级别,分别为杭州、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台州、南宁以及济南。截止目前,有31个地区发布了购房补贴新政策,分别是南宁、郑州、杭州、无锡、青岛、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桂林、济南、长春、包头、马鞍山、钦州、邢台、抚州、泸州、玉林、淮北、衡阳、郴州、资兴、达州、南充、眉山、宜宾、台州、潮州、镇江、济宁、宁德、清远。

2、听说购房补贴,大家都是很心动的,都想买房的时候申请一下。但是购房补贴主要面向引进人才、医护人员、农民工等。

(1)引进人才

人才需要满足当地的学历标准,不同地区的对于人才学历的界定有所区别。因工作需要,当地的单位录用一个外省、市的在职的,且就业至少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学历高于当地人才引进的*要求的人才来当地就业,就可以享受到购房补贴。

(2)医护人员

医生护士是高尚的职业,特别是今年走在抗疫一线的一般都是医护人员,因此多地将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发放购房补贴。

(3)农民工

近几年为了吸引农民在城镇落户,很多城市都有购房补贴政策,详情咨询当地住房部门。


房补扣税怎么扣的

需要的,根据规定,取得的住房补贴,应按“其他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20%;

这不是薪金,不能按照工资缴纳个税。

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144号)第三条规定,应全额计入领取人的当期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1、国家住房补贴政策规定——不收个人所得税

我国其实也是个税收大国,很多收入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给国家。但是因为个人买房或者租赁房屋得到的住房补贴,则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除此以外,如果在合同期内公司提前跟你解除劳务关系而给的赔偿款,也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2、国家住房补贴政策规定——基本贴补

国家住房补贴政策一般适用于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这部分人除了每月单位和个人会向个人账户里缴纳住房基金,国家每月还会有不等额的住房补贴提供。住房补贴额度的大小是根据这个人在单位里头衔的高低来判定的。

郑州高校购房补贴要交税吗

要。根据郑州市青年人才首次购房补贴发放及非郑户籍人才购房实施办法的规定,在郑州首次购买住房,且购房合同已完成备案,并按规定纳税,取得完税凭证的青年人才可申请购房补贴。郑州高校购房需要交税。

住房补贴要交个人所得税吗

法律分析:住房补贴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金融机构实际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不计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应将其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原提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时,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业以现金形式发给个人的住房补贴、医疗补助费,应全额计入领取人的当期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但对外籍个人以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仍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4]020号)的规定,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年度,自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