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为了预防鱼生病应该用什么药?
常用鱼药:黄粉、甲基蓝、大盐。预防鱼生病方法:1、彻底清塘:清塘分为干法和带水清塘两种。干法清塘:将水抽干或留5-10厘米的水,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将石灰用水溶化后全池均匀泼洒。带水清塘:不能干塘的地方,可以按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生石灰125-150公斤兑水化浆全池均匀当泼洒。清塘后一周左右试水放鱼种。
2、鱼种消毒:用2-4%的食盐水浸泡鱼种5-10分钟,主要防治细菌、原生动物及蠕虫。
3、注射疫苗:有条件的可注射草鱼三联疫苗。
4、定期消毒:4-9月每月至少用一次生石灰,20-25公斤/亩.米。虫害高发季节及时杀虫,每次杀虫要连续杀两次,中间隔2天,杀完虫后隔两天全池用一次杀菌药。
5、定期投喂药饵:每20天左右喂2天药饵,每天2次。
6、青草消毒:发病季节,青草最好用20克强氯精化水浸泡10分钟后再投喂,有机肥一定要发酵消毒后再放入鱼池中。
7、食场消毒:在鱼病高发季节在食场周围挂袋,每7天换1次,效果很好,特别是对于面积较大的鱼池能节省大量的用药成本。
按照使用说明如果鱼缸过大可以隔离后使用,注意保持原先的水质,避免新水刺激,原鱼缸用白点防治剂量,病鱼作治疗剂量。
如果鱼缸不大,可以就在鱼缸中用药,按照使用说明,用药后注意观察有无缺氧浮头的现象,如果有适当换去少部分水。
我们饲养观赏鱼,对于鱼缸水质的处理问题,有些东西可能需要去等待,但是有些东西看到了就必须当机立断的处理掉,因为留着它们早晚也会是个祸害,再者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观赏性,更为重要的就是非常不利于我们对于观赏鱼的观察,比如说出现在鱼缸壁上的大量白色絮状物。
很多专家把这种东西称之为生物絮团,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去自行查阅资料,我在这里就不啰嗦了,但是我的意见就是,必须及时清理掉,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这些东西的形成,必然会与下列因素有关,我们可以一一查证。
一、大量观赏鱼的体表粘液脱落在饲养观赏鱼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絮状物或者生物絮团之类的东西,在观赏鱼入缸之前,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所谓的有,也只是鱼缸的水体放置时间过长,温度表或者加热管以及供氧的水管上会有那么一星半点,缸壁上按理说应该是干干净净,我们这里只说白色絮状物,不谈什么褐藻或者绿藻。
那么这些东西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第一个有可能的原因一定是观赏鱼的体表粘液大幅度脱落,也就是说,要么观赏鱼完全不适应水质,正在那里集体趴缸,要么就是观赏鱼已经出现了疾病,水霉、蒙眼之类的症状已经开始出现了。
这个时候它们体表的黏液才会脱落到鱼缸的水体中漂浮,然后粘附到缸壁上,因为滤棉根本无法滤除。
二、净水剂或者类似于净水剂的硝化细菌这个是跑不了的,本来鱼缸的水质应该是比较清新的,如果是观赏鱼的状态也很好的话,哪里来的那么多的絮状物?这个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的鱼友在观赏鱼入缸的时候或者入缸前几天,急于去形成什么硝化系统,这一点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们的滤棉粘附力都没有开始增强,所有的杂物都吸附不了,加入硝化细菌它根本不净水的,怎么这个道理总是不明白?
更何况,大部分的饲养观赏鱼的新手,根本不可能去购买所谓的高档观赏鱼,都是些普通的通货观赏鱼,也不可能去选用高档的硝化细菌,还不够那个鱼钱的,这个时候我们所购买的那些所谓的硝化细菌,要么就是些培养液,要么就是些净水剂。
这些东西的粘附性都是非常大的,很容易就超过了滤棉的过滤能力,紧接着必定会在鱼缸里到处游荡,很多的新手根本不知道通过洗棉和抽底换水来把它们有效处理掉,然后它们就会粘附在鱼缸的缸壁上,接着就是越来越多,水质也就根本无法处理了。
我倒不是说所有的新鱼友,都不要去使用这些试剂类的东西,但是谁用谁知道,我也没有必要再去废话了,爱用的就使劲用去吧,多多益善,调理不好鱼缸的水质可别来找我了。
因为基本上每遇到三位水质无法处理的新鱼友,至少有两位都是往鱼缸里倒入了硝化细菌,然后就没招了,其实我也没招,已经加进去了,这个东西是拿不出来了,等吧,鱼的体质好就可以熬过去,熬不过去的,清蒸红烧就可以了。
三、饲养密度太大导致异养菌爆发,照样会出现各种絮状物粘附在鱼缸壁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饲养密度太大了,观赏鱼之间互相摩擦,连口气都不够喘的,必然会导致各种垃圾和杂物的堆积。
像是比较大型的锦鲤,被我们饲养在一米的鱼缸里,再养上个五六条,不用说别的,就是它们因为缺氧,在水面吞吐空气导致的水面气泡,就够这个鱼缸水质喝上一壶的了,气泡过多,封闭了水面,鱼儿更缺氧,我们再去供氧,搅得鱼缸水质天翻地覆,这些杂物无处可去,都会吸附在鱼缸壁上。
再加上排便和大量投喂,很快异养菌开始爆发,夹杂着各种垃圾和粪便,我们就会看到鱼缸壁越来越模糊了,甚至于有的新鱼友还在那里窃喜,这是菌膜啊,我的硝化系统快形成了,我们用脚趾头想想,它可能吗?
连观赏鱼都在苟延残喘,整个鱼缸里一片白浊,它的氧气含量会是多少,硝化细菌怎么可能存活?
整天把硝化细菌当神灵一样供奉着,净干些伤害硝化系统的事,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养水,降低饲养密度,什么水质它也不会调理不好的。
四、即使药不死鱼,我也要把鱼缸的水质给它整完蛋很多鱼友在下药之前总会问一个问题,这个药物伤害硝化细菌吗?其实我也不知道,至少我所用的药物,我还没有发现一例严重伤害硝化细菌的,哦,对了,除了大蒜素。
但是令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问到这些问题的鱼友,最后反而都是一个劲的往鱼缸里下药呢?
那么,我们在使用药物之后,为什么鱼缸的水质就会完蛋了呢?很简单啊,药物不可能一点不伤害到硝化细菌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伤害到观赏鱼了,这才是重点。
观赏鱼中毒了,继而开始大量的脱落粘液,大量的皮肤溃烂、大量的白毛上身,这些情况都太常见了,因为很多烈性药物灼伤了观赏鱼的体表,继而整缸观赏鱼水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或者是观赏鱼因为中毒而身亡,这个鱼缸水质它怎么可能不完蛋?
鱼都死了,心里还在想着硝化细菌呢,你说这是幼稚还是傻呢,鱼缸的水质怎么可能不浑浊?
药物过量了,观赏鱼中毒了,然后水质就会完蛋,未必就是药物伤害了整个的硝化系统,那样的例子其实很少很少。
所以说,在治疗鱼病的时候,我们可以单独下药,或者是少量下药,不要盲目的把那个鱼药当成鱼饲料,一样、两样、三五样的就往鱼缸里倒,前提一定是先要保住这缸水,不好的时候可以适当调理水质,换换水,停下来我们下药的脚步好吗?
停一下,然后再去治疗,这样子的做法既不会伤害到观赏鱼,也不会伤害到鱼缸的水质,鱼缸的缸壁上也不会出现什么粘附性的杂物。
总而言之,只要是水质白浊,异养菌大量爆发,有机物残留过多,观赏鱼不舒适,下药过多,或者是一些冷水鱼在鱼缸里追逐产卵等等,这些现象可能最终都会导致滤棉不能够滤除的细微杂质,然后它们就来到了鱼缸壁上存留,我们要把这些缸壁上的杂物全部去除,除了人工擦拭以外,再就是合理使用工具鱼,把这些东西给彻底处理掉,鱼缸的水质才会出现好转。
1,内寄引起的肠炎.
此类肠炎通常难以和内寄区分开来.眼睛,体色,神态,与内寄几乎相同.只能从食欲和粪便来区分,内寄的鱼食欲不减,肠炎多数厌食或拒食.内寄的粪便通常是空心或分段的白便,肠炎的鱼很少有便,或是脓样白便.
2.消化不良引起的肠炎.
此类肠炎的鱼表现为厌食或拒食.神态呆滞,有时伴有体色变暗或发黑.大多时间表现出离群,面壁状态.粪便多数为散便,或脓样白便.
3.水质变化过大引起的肠炎.
此类肠炎鱼的表现是体色发黑.缩鳍.聚堆.粪便表现多为拖便,最长可达10公分左右.
4.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
此类肠炎表现除了发黑,缩鳍和聚堆外,最大的特征是腹涨.是肠炎中最容易死鱼的.粪便多为脓样白便,也有拖便的.
二.肠炎的治疗:
1.内寄引起的肠炎,
一般治疗内寄引起的肠炎以打虫为主.既然是内寄引起的,把内寄治好了肠炎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何况很多成品药本身就有治疗内寄和肠炎的双重功效.这里主要介绍成本比较低的兽药或人用药.
A:小型虫内寄引起的肠炎,粪便为实心白便或拖便.一般用甲硝唑加痢特灵治疗比较有效.100公升水各下4~6粒.药浴三天.或者看到有大量白便排出即可停药换水.也可以用肠虫清药浴.每片800公升水.注意.这里的一片是指两个半片.因为肠虫清两片药药性不同.其中有一片是缓冲剂.很多鱼友不明白,结果中毒的很多.药浴也是三天或有大量白便排出后停药换水.
以上两种药对温度没有要求.
B:大型虫引起的肠炎:一般打大型虫的成品药比较多,但价格昂贵.这里推荐使用兽药.盐酸左旋咪唑.和氯苯胍片.100公升水4~6片药浴三天.或看到有虫体排出即可停药换水.对温度也没有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看到虫体最好马上捞出,避免被其他鱼吃后引起二次感染.
二.消化不良引起的肠炎:
治疗比较简单.痢特灵就可以搞定.100公升水4~6片,药浴三天.或者看到索食粪便正常也可停药换水.
三.水质变化引起的肠炎:
这类肠炎几乎可以不用治疗.通过调整水质静养几天就可以不治而愈.
四.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
这类肠炎治疗起来最麻烦.体色不变的,可以用氟哌酸药浴.100公升水4~6粒.药浴3~6天,看到腹涨消失可以停药换水.药浴期间要禁食.体色变黑伴有缩鳍.烂尾的可以先用土霉素硫酸铜和盐消炎.同时加入氟哌酸也可以.最好的办法是在鱼还能吃的时候用土霉素或氟哌酸拌入汉堡喂食.见效比较快.一天一次连服三天.或者看到脓样白便排出停药.用量是每公斤汉堡一片.
弄点黄粉也是很管用的,综合的鱼药也到处都有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