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乙酸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是什么?
萘乙酸毒性对人畜低毒,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1000-5900mg/kg,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剂型70%钠盐原粉。
萘乙酸可用于小麦、水稻增加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促进籽粒饱满,增产显著。也用于甘薯、棉花增产。用于茄类和瓜类,可防止落花落果和形成无籽果实,还能增加植物抗旱涝、抗盐碱、抗倒伏能力。
扩展资料:
萘乙酸能促进细胞分裂与扩大,诱导形成不定根增加座果,防止落果,改变雌、雄花比率等。可经叶片、树枝的嫩表皮,种子进入到植株内,随营养流输导到全株。
萘乙酸在植物组培中很是常用,但组培需要无菌环境,这就需要对萘乙酸所配的溶液进行灭菌,选用的灭菌方法很重要。因为萘乙酸属于激素,但属于小分子物质,可以经过高温蒸汽灭菌,也可以采用过滤除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萘乙酸
萘乙酸可用于小麦、水稻增加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促进籽粒饱满,增产显著。
也用于甘薯、棉花增产。用于茄类和瓜类,可防止落花落果和形成无籽果实,还能增加植物抗旱涝、抗盐碱、抗倒伏能力。
萘乙酸纯品为无色针状晶体,工业品为黄褐色针状晶体,易溶于热水、乙醇、乙酸、丙酮和苯,是一种广谱植物生长调节剂。
扩展资料:
毒性:对人畜低毒。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1000-5900mg/kg,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
剂型:70%钠盐原粉。
性质:原药纯品为无色无味针状结晶。性质稳定,但易潮解,见光变色,应避光保存,萘乙酸分α型和β型,α型活力比β型强,通常所说的萘乙酸即指α型。熔点为134.5-135.5℃。不溶于水,微溶于热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和醋酸及氯仿。萘乙酸钠盐能溶于水,在一般有机溶剂中稳定。
特点:是广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细胞分裂与扩大,诱导形成不定根增加座果,防止落果,改变雌、雄花比率等。可经叶片、树枝的嫩表皮,种子进入到植株内,随营养流输导到全株。
适用范围:适用于谷类作物,增加分蘖,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棉花减少蕾铃脱落,增桃增重,提高质量。果树促开花,防落果、催熟增产。瓜果类蔬菜防止落花,形成小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等。
萘乙酸在植物组培中很是常用,但组培需要无菌环境,这就需要对萘乙酸所配的溶液进行灭菌,选用的灭菌方法很重要。因为萘乙酸属于激素,若经过高温蒸汽灭菌会失活,所以通常采用过滤除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萘乙酸
大白菜白斑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表的病残体或采种株上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粘附于种子表面越冬。田间借风雨传播,有再侵染。8~10月份气温偏低、连阴雨天气可促进病害的发生。
可以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2.大白菜缺钙造成白菜干烧心,其典型症状是:外叶生长正常,剖开叶球后可看到部
分心叶边缘处变白、变黄、变干,叶肉呈干纸状,病健组织区分明显。
合理施肥切忌在大白菜生育期单一过量施用氮肥,应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因为过多施用氮素肥料土壤又很干燥时,一方面会增加土壤溶液浓度,另一方面也因为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部分铵态氮被根系直接吸收,因而影响植株对钙的吸收,引起干烧心。
根外补钙这是十分有效而又直接的办法。通常从白菜莲座期开
始,每7~10天向心叶喷洒0.7%氯化钙和50×10-6萘乙酸混合液。施用时注意集中向心叶喷洒,一般施用4~5次即可达到80%的防治效果。
农药奈乙酸不能与碱性农药或物质如氢氧化铜,有机硫杀菌剂等混用,因为这些物质对酸性比较敏感,混用会导致农药无法发挥作用。
酸碱度是影响各组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碱性条件下,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福美双、代森环等二硫代氨基甲酸类杀菌剂易发生水解或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而破坏原有结构。在酸性条件下,2,4—D钠盐、2甲4氯钠盐、双甲脒等会分解,从而降低药效。
扩展资料:
奈乙酸为广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又叫NAA。常用剂型为80%可湿性粉剂。
理化性质及特点:纯品为白色无味结晶,可溶于热水。化学性质稳定,遇碱可生成相应的盐。茶乙酸对人畜毒性低,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它具有诱导开花、疏花,促进坐果,防止落果,增加果实着色等作用。
使用方法:用于桃果实着色,在果实着色前15-20天、前3-5天各喷1次奈乙酸,第一次宜用5-l0ppm,第二次宜用10-15ppm。施药时间不可过早或过晚,过早,果实成熟过度过晚,效果不明显。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施药浓度、时间和施药对象。大面积应用时,应先做试验,否则易产生药害,造成损失。
2、奈乙酸用于桃果着色时,喷施宜选择晴天的下午4时以后,这样有利于药液被充分吸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萘乙酸
参考资料:福建省人民政府-农药混用喷洒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乙酸,也叫醋酸(36%--38%)、冰醋酸(98%),化学式CH3COOH,是一种有机一元酸,为食醋主要成分。纯的无水乙酸(冰醋酸)是无色的吸湿性固体,凝固点为16.6℃(62℉),凝固后为无色晶体,其水溶液中呈弱酸性且蚀性强,蒸汽对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
(1)乙酸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例如在水果或者植物油中,但是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在动物的组织内、排泄物和血液中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许多为生物都可以通过发酵将不同的有机物转化为乙酸。
(2)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而醋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乙酸发酵细菌(醋酸杆菌)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现,每个民族在酿酒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发现醋——它是这些酒精饮料暴露于空气后的自然产物。如中国就有杜康的儿子黑塔因酿酒时间过长得到醋的说法。
(3)古罗马的人们将发酸的酒放在铅制容器中煮沸,能得到一种高甜度的糖浆,叫做“sapa”。“sapa”富含一种有甜味的铅糖,即乙酸铅。公元8世纪时,波斯炼金术士贾比尔,用蒸馏法浓缩了醋中的乙酸。
(4)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金属醋酸盐的干馏制备冰醋酸。16世纪德国炼金术士安德烈亚斯·利巴菲乌斯就把由这种方法产生的冰醋酸和由醋中提取的酸进行了比较。因为水的存在,导致了醋酸的性质发生很大改变,以至于在几个世纪里,化学家们都认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质。直到法国化学家阿迪(Pierre Adet)证明了这两种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相同的。[1]
(5)1847年,德国科学家阿道夫·威廉·赫尔曼·科尔贝第一次通过无机原料合成了乙酸。反应历程如下:首先是二硫化碳经过氯化转化为四氯化碳,接着是四氯乙烯的高温分解后水解并氯化,从而产生三氯乙酸,最后一步通过电解还原产生乙酸。
(6)1910年时,大部分的冰醋酸提取自干馏木材得到的煤焦油。其工艺首先是将煤焦油通过氢氧化钙处理,然后将形成的乙酸钙用硫酸酸化,得到其中的乙酸。1911年,在德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乙醛氧化合成乙酸的工业装置装置,随后研发了低碳烷烃氧化生产乙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