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和乙酸甲酯共沸比例
共沸比例如下:
乙酸甲酯和甲醇可以形成共沸物,互溶最高沸点为甲醇的64.7度。
可以用石油醚分离,乙酸甲酯溶于石油醚,甲醇、乙醇和IPA不溶于石油醚,可以直接把甲醇分离出来(甲醇比乙酸甲酯和石油醚重,在下方);也可以用手机店铺清洗屏幕常见的6#白电油,它是正庚烷和正戊烷的混合烷烃溶剂,分离后可以将乙酸甲酯-石油醚或者乙酸甲酯-白电油重新蒸馏二次使用,下层沉清的甲醇也可以再次使用。
请参考。
乙酸甲酯和甲醇能形成共沸物。这个体系中一般存在乙酸甲酯/甲醇和乙酸甲酯和水两种共沸物。
甲醇分离,常用的是加盐萃取精馏的方法。
另外有报道:试试能不能用1,4-丁二醇来分离。
仅供参考。
溶剂 沸点/℃ 共沸点/℃ 含水量/% 溶剂 沸点/℃ 共沸点/℃ 含水量/%
氯仿 61.2 56.1 2.5 甲苯 110.5 85.0 20
四氯化碳 77.0 66.0 4.0 正丙醇 97.2 87.7 28.8
苯 80.4 69.2 8.8 异丁醇 108.4 89.9 88.2
丙稀腈 78.0 70.0 13.0 二甲苯 137-40.5 92.0 37.5
二氯乙烷 83.7 72.0 19.5 正丁醇 117.7 92.2 37.5
乙睛 82.0 76.0 16.0 吡啶 115.5 94.0 42
乙醇 78.3 78.1 4.4 异戊醇 131.0 95.1 49.6
乙酸乙酯 77.1 70.4 8.0 正戊醇 138.3 95.4 44.7
异丙醇 82.4 80.4 12.1 氯乙醇 129.0 97.8 59.0
乙醚 35 34 1.0 二硫化碳 46 44 2.0
甲酸 101 107 26
(b)常见有机溶剂间的共沸混合物
共沸混合物 组分的沸点/℃ 共沸物的组成(质量)/% 共沸物的沸点/℃
乙醇-乙酸乙酯 78.3,78.0 30:70 72.0
乙醇-苯 78.3,80.6 32:68 68.2
乙醇-氯仿 78.3,61.2 7:93 59.4
乙醇-四氯化碳 78.3,77.0 16:84 64.9
乙酸乙酯-四氯化碳 78.0,77.0 43:57 75.0
甲醇-四氯化碳 64.7,77.0 21:79 55.7
甲醇-苯 64.7,80.4 39:61 48.3
氯仿-丙酮 61.2,56.4 80:20 64.7
甲苯-乙酸 101.5,118.5 72:28 105.4
乙醇-苯-水 78.3,80.6,100 19:74:7 64.9
与二氯甲烷共沸的物质是甲醇,它们的共沸点是37.8。
判定是否存在公沸物的基本原则是,二者(或三者)是否互溶,或溶解度很高,就有可能,否则基本不可能或不用考虑。
1)二氯甲烷属于微溶于水。水溶性(20℃):20g/L。二氯甲烷-水共沸物共沸点38.1°C,共沸组成中水分1.5%。
2)甲基叔丁基醚微溶于水。水在MTBE中的溶解度(20℃):15g/L;MTBE在水中的溶解度43g/L。甲基叔丁基醚-水共沸物共沸点52.6 °C含水3.5%。
3)甲基叔丁基醚和许多有机溶剂互溶可能形成共沸物。甲基叔丁基醚-二氯甲烷共沸物在《常见的共沸混合物的组成及共沸点》里查不到。很多不常见的化合物共沸点可能只能自己摸索了。
扩展资料:
当液体沸腾时,在其内部所形成的气泡中的饱和蒸汽压必须与外界施予的压强相等,气泡才有可能长大并上升,所以,沸点也就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强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跟外部压强有关。
当液体所受的压强增大时,它的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时沸点降低。例如,蒸汽锅炉里的蒸汽压强,约有几十个大气压,锅炉里的水的沸点可在200℃以上。又如,在高山上煮饭,水易沸腾,但饭不易熟。
这是由于大气压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水的沸点也随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在海拔1900米处,大气压约为79800帕(600毫米汞柱),水的沸点是93.5℃),沸点低的一般先汽化,而沸点高的一般较难汽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沸
共沸物,又称恒沸物,是指两组分或多组分的液体混合物,在恒定压力下沸腾时,其组分与沸点均保持不变。这实际是表明,此时沸腾产生的蒸汽与液体本身有着完全相同的组成。共沸物是不可能通过常规的蒸馏或分馏手段加以分离的。并非所有的二元液体混合物都可形成共沸物。
丙酮和乙酸乙酯在常温下互溶,精馏时又形成共沸物,共沸组成含丙酮 81.14% ( 质量百分率)。
乙酸乙酯的制取: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加入碎瓷片以防暴沸),最后加乙酸, 然后加热(可以控制实验) 乙酸的酯化反应制乙酸乙酯的方程式: 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可逆反应、加热、浓硫酸催化剂、吸水剂、) 1: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了提高酯的产量,必须尽量使反应向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进行。一般是使反应物酸和醇中的一种过量。在工业生产中,究竟使哪种过量为好,一般视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以及是否容易回收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实验室里一般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乙醇的质量分数要高,如能用无水乙醇代替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效果会更好。催化作用使用的浓硫酸量很少,一般只要使硫酸的质量达到乙醇质量的3%就可完成催化作用,但为了能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应使浓硫酸的用量再稍多一些。 2: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要保持在60 ℃~70 ℃左右,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等杂质。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事先可在试管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 3�导气管不要伸到Na2CO3溶液中去,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3.1:浓硫酸既作催化剂,又做吸水剂,还能做脱水剂。 3.2: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1)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冷凝酯蒸气,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利于分层),除出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溶解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醇。 (2)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3.3: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在60 ℃~70 ℃。不能使液体沸腾。 (2)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 (3)起催化作用的浓硫酸的用量很小,但为了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4)使用无机盐Na2CO3溶液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3.4:用Na2CO3不能用碱(NaOH)的原因。 虽然也能吸收乙酸和乙醇,但是碱会催化乙酸乙酯彻底水解,导致实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