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乙醇与水混合呈现乳白色,什么原因
无水乙醇与水混溶为透明清澈无浊,出现乳白可能为乙醇内含有其他微溶于水或者不溶于水的溶剂如少量醋酸酯,另外水溶液若为未过滤的自来水或者井水含有较多碳酸钙镁盐是硬水也会变成悬浊液形式。请分别单独确认乙醇和水溶液问题。
(本提问自2021年12月4日补全修订,已替代2018年3月24日旧版本)
可以互溶。乙醇和水混合后,产生短时间的浑浊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变浑浊变白色可以互溶,实际上是混合之后产生了气泡的缘故,经过长时间的放置或搅拌或超声波脱气后浑浊便会消失。酒精兑水后呈白色是可以继续用来消毒的,乙醇与水是相互相容的,没有比例的限制,混合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晚上好,二氯甲烷只能微溶于水,它与无水乙醇可以良好互溶但再加入水溶液时就会分子溶出变成乳白色并在一段时间后部分水解生成氯化氢使酸度变大,这与二甲苯和乙酸乙酯有一定含水率再与其他不溶于水的非极性溶剂混合变白是一样情况。发白是液滴分散后折射光线的表面漫反射造成(就像氯化钠和蔗糖单一观察是无色透明但堆在一块就是白色)。
因此,烷烃难溶于水。
乙醇能溶于水是由于乙醇分子中有羟基,乙醇和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醇和水的分子间形成氢键,放出能量,同时这两种分子互相混合,混乱度增大,熵值增高,二者都能使自由能降低,使溶解过程自发进行。
所以,乙醇跟水能无限混溶。醇分子中的烃基的碳原子数增多时,阻碍水分子跟它接近形成氢键,醇在水中的溶解度也随着降低。 例如,甲、乙、丙醇可以跟水无限混溶,在100g水中可溶解8g正丁醇,2。
2g正戊醇,0。7g正己醇。相反,随着烃基的增大,烃基在整个分子里所占比率增大,醇的分子结构越来越类似烃分子结构。所以,高级醇不溶于水而溶于烃类溶剂中。
(2)酒精和红水混合液混合后,由于酒精分子和红水的分子不停运动,所以酒精和红水混合液的颜色逐渐均匀.
(3)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此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故答案为:(1)减小;间隙;(2)均匀;不停运动中;(3)一滴较大;吸引力.
乙醇,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2H6O,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俗称酒精。
酒精滴入水中,开始会发现有油状的东西分散与水中,震荡后与静止后都无现象。
因为水与酒精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
例如:将52毫升95%的酒精,加入到48毫升的蒸馏水中去,只得到96ml混合液。
因为当酒精和水混合后,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会通过一种叫"氢健"的方式而彼此联连起来,使它们排列的更整齐、紧密,分子间的空隙变小,因此,液体的体积也变小了。
因为乙醇和水混合后,醇羟基和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体系能量降低放出热量,与此同时混合之后的总体积减小,原来溶解在水和乙醇中的气体就会释放出来.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般情况分成两相,上层是水,下层是四氯化碳。大部分乙醇在上层溶于水,少部分乙醇在下层溶于四氯化碳。 实验室可以利用乙醇更易溶于水这一性质从有机溶剂中用水萃取乙醇,比如市面上买的氯仿一般都加了些乙醇以防止产生剧毒的光气,但有时候我们要用比较纯净没有醇的氯仿,就可以用水反复洗氯仿,一般洗上七八次就氯仿里就基本没有乙醇了。
当然,如果乙醇量特别多的话,少量水和四氯化碳可以同时溶于乙醇。至于具体何种比例会出现同时溶解,要参考三组分相图,如果是罕见的溶剂就要自己来测试了。 这种AB都能溶于C,但AB之间不互溶的情况有些还可以形成一种微乳液。即表面上看ABC三者形成了均一透明的“溶液”,但其实它们中的A或者C并非以分散的单个分子存在,而是团聚成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颗粒。由于早些年没有了解到这一情况,被肉眼看到的“均相”所欺骗,因此一些老旧的三组分相图仅具有参考意义,最好要自己测试并结合体系的电导率、粒径得到更真实的结果。三者是否分层要看三者的比例。不管什么比例,乙醇在这里可以起到增溶剂的作用。乙醇量越多,四氯化碳的溶解度越大。在这个溶解系统中,设水是溶剂,四氯化碳是溶质,溶剂的量越大,溶剂越容易溶解。所以存在一个特定的比例,既一定量的水,在乙醇的增溶作用下可溶解一定量的四氯化碳,存在临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