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哪些化学成分的哪些物质容易引起人的皮肤过敏的?
无机物有:金属镍及镍盐(最易导致过敏),六价铬(铬酸盐,重铬酸盐,铬酸酐),钴盐(氯化钴,硫酸钴,硝酸钴,醋酸钴),石棉等。
有机物:酚类(苯酚),芳香胺(苯胺,萘胺),芳香酸酐(均苯四甲酸二酐,邻苯二甲酸酐,均苯三甲酸酐),醛类(甲醛,乙醛),碱性胺类(多乙烯多胺,三亚乙基四胺等等),某些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等等。
两种物质完全不一样啊,苯酚(Bn--OH)比苯(Bn)多一个羟基,两者污染都危害严重,但是有区别,我对生理环境毒害了解少,你可分别查一下二者危害。从化学角度苯酚在水中常态下容易氧化成对苯醌,但是应该不会形成苯,所以光苯酚污染应该不会导致苯污染,只是生活中芳香族化合物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经常会有苯,二甲苯,苯酚,苯醌等多重污染。
①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蒸气可致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肺水肿等。
②误服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烧灼痛,呼出气带酚味,呕吐物或大便可带血液,有胃肠穿孔的可能,可出现休克、肺水肿、肝或肾损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死于呼吸衰竭。
③眼接触可致灼伤。可经灼伤皮肤吸收经一定潜伏期后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④慢性中毒:可引起头痛、头晕、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蛋白尿。
甲醛的危害:
①刺激作用:甲醛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黏膜的刺激作用,甲醛是原浆毒物质,能与蛋白质结合、高浓度吸入时出现呼吸道严重的刺激和水肿、眼刺激、头痛。
②致敏作用: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过敏性皮炎、色斑、坏死,吸入高浓度甲醛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
③致突变作用:高浓度甲醛还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实验动物在实验室高浓度吸入的情况下,可引起鼻咽肿瘤。
改变发质
染发会影响发中水分失衡,并造成大量蛋白质的变性和减少。从而导致头发变脆,纤维断裂,进而失去自然的柔软、韧性和光泽的美感。染发次数越多,损伤越严重。所以,每年染发不宜超过2次。
导致脱发
染发剂会刺激毛囊发炎,经常染发,时间长了会导致毛囊萎缩,头发由粗变细,甚至脱落。染发时添加一些保护头皮成分,可降低染发剂对头发的伤害。
皮肤过敏
染发剂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皮肤过敏,轻者头皮瘙痒、红肿、渗液,重者出现丘疹、水疱,甚至发生表皮松懈、坏死等严重后果。染发前需要对染发剂做皮肤试验,将染发产品滴在手腕内侧,等待风干,若出现红肿、发痒,则不能使用。
致癌
染发剂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含有苯胺、苯酚等能致癌的有害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1%被皮肤吸收,积于体内,就会与细胞结合并使脱氧核糖酸DNA受到损伤,引起细胞突变,诱发皮肤癌、膀胱癌、乳腺癌、淋巴瘤、白血病等。孕期和准备怀孕女性不宜染发。
慢性中毒
某些金属染发剂,含有醋酸铅、硝酸银类,一旦进入体内,时间长了蓄积在体内,会引起中毒,使人出现头昏、头痛、倦怠乏力、四肢麻木等,并可能进入肝肾和大脑,破坏这些器官的功能。
如何降低危害
1、三个月内避免反复染发,每年染发最多不超过2次。
2、避免永久性染发剂:染发后1-2天脱色为半永久性,然后2周后脱色为永久性染发剂,颜色越深的永久性染发剂,含有毒物质越大,对人体危害越大。
3、染发部位离头皮至少要有1-2厘米的距离。
4、染发后,彻底多清洗几次,要将染发物质全部洗掉,不要用力搔抓头皮,以免抓破,引起感染。
5、尽量选择正规知名厂家的染发产品。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 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1. 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 凡是以气体、蒸气、雾、 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闻 壁进入血液循 环而被运送到全身。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 吸收越快。
2.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 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 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3.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 食、 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 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三、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毒物 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 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 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 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
2.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 的生物转化 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 或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3.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 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 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通过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
4.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 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 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别名
分子式 C6H4Cl2O
EINECS号: 204-429-6
分子量 163.00
结构式:
产品用途 用作除草醚的中间体及合成其它农药的原料
CAS号 120-83-2
含量:≥99.5%
毒性防护 易挥发,腐蚀性强,能灼烧皮肤,刺激眼睛及皮肤。中毒严重者,可产生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对皮肤过敏者,可经起皮炎而难治愈。车间应通风良好,设备应密闭。操作时应戴口罩、眼镜和胶皮手套。如不慎溅及皮肤,应立即用酒精擦洗或用稀碱水冲洗。若已入口,应立即用温水和氧化镁(30g/L)洗胃。飞溅衣服上,立即更换衣服并洗澡,以防渗入皮肤。
包装储运 用铁桶包装。本品易燃,应远离火源,贮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发生2,4-二氯(苯)酚火灾时,用水、黄砂、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物化性质 白色固体。有酚臭。易燃。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和四氯化碳,微溶于水。沸点210℃。熔点42~43℃。闪点113℃。相对密度d(65/25℃)1.383。
氯苯类:A:一氯代苯 1、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麻醉作用;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急性中毒:接触高浓度可引起麻醉症状,甚至昏迷。脱离现场,积极救治后,可较快恢复,但数日内仍有头痛、头晕、无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液体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反复接触,则起红斑或有轻度表浅性坏死。慢性中毒:常有眼痛、流泪、结膜充血;早期有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重者引起中毒性肝炎,个别可发生肾脏损害。2、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由于其密度较水为重,且不溶于水,因此是重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PLs)中的一种,并对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 B:二氯苯 1、邻二氯苯 具有高的刺激性,吞咽和吸入有中等毒性。2、间二氯苯 有刺激性气味,无毒性。 3、对二氯苯 具有中等毒性,刺激眼睛和粘膜 C:三氯苯:樟脑丸的主要成分,有毒,不可误食。D:六氯苯:主要用途: 用作防治麦类黑穗病, 种子和土壤消毒。 健康危害: 接触后引起眼刺激、烧灼感、口鼻发干、疲乏、头痛、恶心等。中毒时可影响肝脏、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可致皮肤溃疡。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为可疑致癌物,具刺激性。 危险特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苯胺类:苯胺类物质主要包括苯胺(俗称阿尼林油)、甲苯胺和联苯胺等。苯胺可通过口腔、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影响血液、肝及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中毒时,可造成铁红蛋白缺氧、头痛眩晕、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血压增高、脉跳加快,严重时神志不清,体温下降,瞳孔放大。阵发性痉挛抽搐而死亡,慢性中毒可引起各种神经官能症状、血尿、皮肤丘疹和过敏反应。
苯胺类物质主要用于染料工业、制药、人造树脂、橡胶硫化促进剂及彩色铅笔等方面。
苯酚类:苯酚有毒,有研究报告表明苯酚是苯中毒的直接原因。苯酚及其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若不慎将苯酚沾到皮肤上,应用酒精或聚乙二醇清洗;若量较大或者混有氯仿,则需要进行急救。沾到衣服上也需用大量水冲洗。
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以苯酚为最大,通常含酚废水中又以苯酚和甲酚的含量最高。目前环境监测常以苯酚和甲酚等挥发性酚作为污染指标。
环境中的酚污染主要指酚类化合物对水体的污染,含酚废水是当今世界上危害大、污染范围广的工业废水之一,是环境中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在许多工业领域诸如煤气、焦化、炼油、冶金、机械制造、玻璃、石油化工、木材纤维、化学有机合成工业、朔料、医药、农药、油漆等工业排出的废水中均含有酚。这些废水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灌溉农田则可污染大气、水、土壤和食品。
酚是一种中等强度的化学毒物,与细胞原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低浓度时使细胞变性,高浓度时使蛋白质凝固。酚类化合物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体内。低浓度可引起蓄积性慢性中毒,高浓度可引起急性中毒以致昏迷死亡。一般来讲,酚进入人体后机体通过自身的解毒功能使之转化为无毒物质而排出体外。只有当摄入量超过解毒功能时才有蓄积而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精神不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
由于酚的用途极为广泛,预防其污染的工作也很困难。在生产和使用酚的工厂必须建立严格的操作制度,谨防酚的外泻。同时要搞好废水的回收利用和生物氧化处理,严禁含酚废水排入渗井、渗坑,以免污染地下水。
氯仿会溶解有机玻璃。
应该是皮肤过敏吧,洗干净了没有问题的,不过以后做这种试验小心点好,一般氯仿都是要放通风橱里面操作的,因为挥发气体有毒。记得穿白大褂,带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