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乙酸乙酯时,加入乙醇 乙酸 浓硫酸的顺序是什么,这种顺序的原因是什么?
1、乙酸乙酯的制取: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加入碎瓷片以防暴沸),最后加乙酸, 然后加热(可以控制实验)。
2、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制乙酸乙酯的方程式:
乙酸乙酯又称醋酸乙酯,低毒性,有甜味,浓度较高时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快干性,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工业溶剂
乙酸乙酯对空气敏感,吸收水分缓慢水解而呈酸性。乙酸乙酯溶水(10%ml/ml);能与氯仿、乙醇、丙酮和乙醚混溶;能溶解某些金属盐类(如氯化锂、氯化钴、氯化锌、氯化铁等)反应。
扩展资料:
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
2、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
3、起催化作用的浓硫酸的用量很小,但为了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4、使用无机盐Na2CO3溶液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酸乙酯
鲁科版必修2课本上是先再试管里混合乙酸和乙醇,然后缓缓加入浓硫酸,振荡。原理类似于浓硫酸的稀释。浓硫酸稀释是将浓硫酸缓缓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因为浓硫酸密度大,与水能混合均匀。如果先加浓硫酸再加水,水和浓硫酸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分界面,浓硫酸只在界面被稀释,界面温度太高,造成液滴飞溅。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是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等冷却再加乙酸。主要原因是乙酸挥发性太强。而此时浓硫酸已经被稀释,再加乙酸放热不多。
你在考试答题的时候,答课本的顺序就没有问题,也就是先乙醇乙酸,后浓硫酸。另外还要注意加碎瓷片,用到的乙醇要过量,因为乙醇沸点低易挥发,损失多,而且乙醇多会使这个反应平衡右移,提高酯的产量。
然后加热(可以控制实验)
1: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了提高酯的产量,必须尽量使反应向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进行.一般是使反应物酸和醇中的一种过量.在工业生产中,究竟使哪种过量为好,一般视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以及是否容易回收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实验室里一般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乙醇的质量分数要高,如能用无水乙醇代替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效果会更好.催化作用使用的浓硫酸量很少,一般只要使硫酸的质量达到乙醇质量的3%就可完成催化作用,但为了能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应使浓硫酸的用量再稍多一些.
2: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要保持在60
℃~70
℃左右,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或乙烯等杂质.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事先可在试管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
3导气管不要伸到Na2CO3溶液中去,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3.1:浓硫酸既作催化剂,又做吸水剂,还能做脱水剂.
3.2: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1)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冷凝酯蒸气,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利于分层),除出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溶解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醇.
(2)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3.3: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在60
℃~70
℃.不能使液体沸腾.
(2)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
(3)起催化作用的浓硫酸的用量很小,但为了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4)使用无机盐Na2CO3溶液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3.4:用Na2CO3不能用碱(NaOH)的原因.
虽然也能吸收乙酸和乙醇,但是碱会催化乙酸乙酯彻底水解,导致实验失败.
(1)加热,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收集,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2)以浓硫酸作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
(3)以浓硫酸作吸水剂,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4)可适当增加乙醇的量,并有冷凝回流装置,可提高产率。
(4)加热时要用小火均匀加热,防止乙醇和乙酸大量挥发、液体剧烈沸腾。
(5)装置中的长导管起导气和冷凝回流作用。
(6)充分振荡试管,然后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分液得到的上层液体即为乙酸乙酯。
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最后加乙酸。 顺序是密度先小后大
然后为了得到最佳答案的荣誉,再上网找点东西给你...
乙酸乙酯的制取
1.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了提高酯的产量,必须尽量使反应向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进行。一般是使反应物酸和醇中的一种过量。在工业生产中,究竟使哪种过量为好,一般视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以及是否容易回收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实验室里一般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乙醇的质量分数要高,如能用无水乙醇代替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效果会更好。催化作用使用的浓硫酸量很少,一般只要使硫酸的质量达到乙醇质量的3%就可完成催化作用,但为了能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应使浓硫酸的用量再稍多一些。
2.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要保持在60 ℃~70 ℃左右,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等杂质。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事先可在试管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
3�导气管不要伸到Na2CO3溶液中去,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1.浓硫酸既作催化剂,又作干燥剂。
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1)乙酸乙酯在无机盐Na2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
(2)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2.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在60 ℃~70 ℃。不能使液体沸腾。
(2)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
(3)起催化作用的浓硫酸的用量很小,但为了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4)使用无机盐Na2CO3溶液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故答案为:先将乙酸和乙醇混合,然后将浓硫酸沿器壁缓缓倒入,并不断搅拌;
(2)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故答案为:催化剂和吸水剂;
(3)乙酸和乙醇沸点低,加热温度过高,乙酸和乙醇易挥发;
故答案为:防止乙酸和乙醇的挥发;
(4)将产生的蒸气通入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不能伸入溶液中,防止因加热不均发生倒吸,;
故答案为:导管口不能伸入液面下; 防止因加热不匀发生倒吸;
第二种:先加入乙酸和乙醇,之后再缓慢加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这个方法比上面一个安全。
如果你是考试或者做作业的话,优先选第二种方法。如果做实验可以选第一种方法,最后产物的产量比较多,也并不是不安全。实验室基本都用第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