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护士资格考试乙醇拭浴的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松开床尾盖被,协助排便,松解衣裤。
2.将冰袋放置于头部,以助降温,并可防止拭浴时全身表皮血管收缩,引起头部充血。将热水袋放置足底,使病人感觉舒适,并促进足底血管扩张,有利于散热。
3.拭浴方法:将浸湿并拧至半干的小毛巾缠于手上成手套式,以离心方向拍拭,每侧3分钟,再用大毛巾擦干皮肤。
4.拭浴顺序:
a.双侧上肢:先擦拭颈部外侧面、上臂外侧、手背,再擦拭侧胸部、腋窝、上臂内侧、手心;以同法擦拭另一上肢。
b.背部:病人侧卧,从颈部向下擦拭整个背、腰部,穿好上衣。
c.双侧下肢:先擦拭髋部、大腿外侧、足背,再擦拭腹股沟、大腿内侧、踝部;最后擦拭股下、腘窝、足跟;以同法擦拭另一下肢,穿好裤子。
5.撤去大毛巾及热水袋,盖好被子,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7.30分钟后测量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如体温降至39℃以下,应取下冰袋。
一、目的
(1)控制炎症扩散:冷疗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少;降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微生物的活力,从而限制炎症的扩散。常用于炎症的早期。
(2)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冷疗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常用于鼻出血和软组织损伤的早期。
(3)减轻疼痛:冷疗可抑制细胞活动,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组织肿胀而缓解疼痛,常用于牙痛和烫伤。
(4)降温:冷直接与皮肤接触,通过传导作用散热,从而降低体温,常用于高热病人。
二、禁忌证
(1)组织破损及慢性炎症:用冷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良,组织营养不良,影响伤口愈合及炎症吸收。
(2)局部血液循环明显不良:用冷可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3)冷过敏者:可导致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关节疼痛等。
(4)禁忌部位:
① 枕后、耳廓、阴囊等处:防止冻伤。
② 心前区:防止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
③ 腹部:防止腹泻。
④ 足底:防止引起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而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三、影响因素
(1)用冷方式和部位:分为全身和局部用冷。全身用冷反应强,局部用冷反应弱。冷效应与用冷面积成正比。根据病情应选用不同的方式和部位,如高热病人降温宜选用全身用冷或大动脉部位用冷;局部充血或出血者可在局部用冷。
(2)用冷时间:一般为10~30min,时间过长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寒战、面色苍白、冻疮、局部细胞代谢障碍等。
四、操作方法
(1)局部用冷:
1)冰袋:通过传导散热,用于降温、局部消肿、减少出血及缓解局部疼痛。
① 冰袋内装入小冰块约2/3满。排气后扎紧,倒提检查无漏水后装入布套内,置于所需部位。高热降温置于前额、头顶部、体表大血管处如腋下、腹股沟;扁桃体摘除术后可置于颈前颌下以预防出血。
②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如皮肤苍白、青紫或麻木感,立即停止用冷。
③ 高热降温者,冰袋使用后30min测体温并记录.降至39℃以下可取下冰袋。
2)冰帽和冰槽:用于头部降温,防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需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脑细胞的损害。
(2)全身用冷:
l)乙醇擦浴:主要通过蒸发散热,用于高热病人降温。
① 常用27~37℃,25%~35%的乙醇100~200ml。
② 擦浴前置冰袋于头部,以减轻头部充血引起的头痛,并有助于降温;置热水袋于足底,以避免病人出现寒战和不适,并可减轻头部充血。
③ 以拍拭方式进行,不用摩擦方式,因摩擦易生热。
④ 在腋窝、肘窝、手心、腹股沟、腘窝等处,应适当延长拍拭时间,以促进散热。
⑤ 禁忌拍拭后颈部、心前区、腹部和足底等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⑥ 随时观察病人情况,若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应立即停止,并及时联系医生。
⑦ 擦浴后30分钟测量体温并记录,降至39℃以下可取下头部冰袋。
2)温水擦浴:主要通过传导散热,操作方法同乙醇擦浴。
第二节 热疗法
一、目的
(l)促进浅表炎症的消散和局限:热使局部血管扩张充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在炎症早期用热,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在炎症后期用热,可促使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溶解坏死组织,使炎症局限。
(2)减轻深部组织充血:用热使体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因此深部组织血流量减少,从而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3)缓解疼痛:用热可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提高疼痛阈值;消除水肿,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松弛肌肉、肌腱和韧带组织,解除肌肉痉挛,从而缓解疼痛。
(4)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对用于危重、小儿、老年及末梢循环不良病人的保暖。
二、禁忌证
(1)急腹症未明确诊断前:以防用热后疼痛缓解,掩盖病情而贻误诊治。
(2)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时:该处血管丰富,与颅内海绵窦相通,用热会使血管扩张,导致细菌和毒素进人血循环,使炎症扩散,造成颅内感染和败血症。
(3)各种脏器内出血: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脏器的血流量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加重出血。
(4)软组织扭伤或挫伤早期(24~48h内):用热后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重皮下出血和肿胀。
三、影响因素
(1)用热方式:湿热比干热疗效好。因水比空气导热性能强,渗透力大。所以在使用湿热疗法时,水温须比干热疗法低。
(2)用热时间:一般为10~30min,时间过长可引起不良反应。
(3)用热面积:热效应与用热面积成正比。大面积用热可引起全身反应。
(4)环境温度:环境温度也影响用热温度和效果。
(5)个体差异:个体对热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对老年、小儿、昏迷、瘫痪、循环不良的病人用热时应防止烫伤。
四、操作方法
(1)干热疗法:
l)热水袋:保暖、解痉和镇痛。
① 调节水温:正常成人60~70℃,老人、小儿、昏迷、麻醉未清醒、局部循环不良等病人,因皮肤感觉迟钝或麻痹容易烫伤,水温应在50℃以内。
② 灌水至热水袋的l/2~l/3,逐渐放平,排尽袋内空气,旋紧塞子,擦干后倒提热水袋,轻轻抖动检查无漏水后装入布套内,置于所需部位,不可直接接触皮肤。
③ 观察皮肤变化:如皮肤潮红,应立即停止使用,局部涂凡士林。
④ 如为保暖,水温降低后及时更换热水。
⑤ 记录热疗部位、时间、效果和反应。
2)红外线灯:消炎、解痉、镇痛、促进创面干燥结痂、上皮再生和肉芽组织生长,利于伤口愈合。可用于感染的伤口、褥疮、臀红、关节炎等。
选用适当功率的灯泡,暴露治疗部位,灯距一般为30~50Cm,以温热为宜,防止烫伤,时间为20~30min。
(2)湿热疗法:
l)湿热敷:消炎、消肿、减轻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用于急性感染部位。
① 水温:50~60℃。
② 受敷部位涂凡士林,盖单层纱布,以保护皮肤,防止烫伤。
③ 用敷钳拧干敷布,以不滴水为度。以手腕掌侧试温,将敷布敷于局部。
④ 热敷时间为15~20min。每3~5min更换一次敷布。
⑥ 观察局部皮肤颜色,防止烫伤。
⑦ 有伤口或创面者,按无菌操作进行,热敷后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2)热水坐浴:减轻局部疼痛、炎症、水肿、充血及清洁局部,可用于术后、会阴和肛门疾病及盆腔充血和水肿。
① 坐浴前嘱病人排空二便。
② 水温为40~45℃,坐浴时间为15~20min。
③ 如会阴和肛门部位有伤口,应备无菌浴盆和溶液,坐浴后更换敷料,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④ 禁忌证:女病人月经期、妊娠后期、产后2周内、阴道出血和盆腔急性炎症均不宜坐浴,以免引起感染。
3)局部浸泡:消炎、镇痛、清洁、消毒伤口,可用于手、足、前臂、小腿部位的感染。水温 40~45℃,浸泡时间为 15~20min
【导读】日常冷疗法是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降温、止血、镇痛、消炎给患者的常用疗法,同同时也作为护士资格考试护理知识易考考点在历年护考中都有出现,为此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日常冷疗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应对考试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内容,接着往下看。
一、禁忌症:
1.血液循环障碍。
2.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脓病灶的,用冷使局部血流减少,阻碍炎症的吸收。
3.组织损伤、破裂或有开放性伤口:冷可致血循环不良,增加组织损伤,影响伤口愈合。
4.冷过敏者,可致荨麻疹、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冷疗部位及禁忌部位:
1.冷疗部位: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体表较大的血管流经处。
2.禁忌部位:(1)枕后、耳廓、阴囊处:引起冻伤
(2)心前区: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律不齐
(3)腹部:引起腹泻
(4)足底: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三、冷疗时间:
不超过30分钟,时间过长会引起继发效应。30分钟后测量体温并记录。
四、冷疗方法:
1.冰袋、冷湿敷
(1)作用:降温、止血、镇痛、消炎。
(2)方法: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评估患者,备齐用物操作中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随时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冰块融化应及时更换冰袋操作后评价用冷效果,及时记录。
2.冰帽、冰槽
(1)作用:头部降温,防止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而减少需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2)方法:需注意维持肛温在33℃左右,不可低于30℃,以防心室纤颤等并发症的发生。
3.温水、乙醇擦浴
(1)作用:为高热患者降温。
(2)方法:盆内32~34℃温水2/3满,或盛放30℃浓度25%~35%,200~300ml乙醇。头部置冰袋,减轻头部充血,并有助于降温。足底置热水袋,促进血管扩张,利于散热。适用于高热患者。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发送的关于“护士资格考试护理知识易考考点:冷疗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护士证注册流程也需要注意,免得做了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