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油就是苯酚吗
酚油不是苯酚,二者是有区别的。
酚油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酸性腐蚀品。
苯酚(C6H5OH)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针状晶体,有毒,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消毒外科器械和排泄物的处理,皮肤杀菌、止痒及中耳炎。
苯酚熔点43℃,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苯酚有腐蚀性,接触后会使局部蛋白质变性,其溶液沾到皮肤上可用酒精洗涤。小部分苯酚暴露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为醌而呈粉红色。遇三价铁离子变紫,通常用此方法来检验苯酚。
扩展资料化学性质
可吸收空气中水分并液化。有特殊臭味,极稀的溶液有甜味。腐蚀性极强。化学反应能力强。与醛、酮反应生成酚醛树脂、双酚A,与醋酐;水杨酸反应生成醋酸苯酯、水杨酸酯。还可进行卤代、加氢、氧化、烷基化、羧基化、酯化、醚化等反应。
苯酚在通常温度下是固体,与钠不能顺利发生反应,如果采用加热熔化苯酚,再加入金属钠的方法进行实验,苯酚易被还原,在加热时苯酚颜色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效果。
酸碱反应
苯酚属于酚类物质,有弱酸性,能与碱反应:
PhOH+NaOH→PhONa+H2O
苯酚Ka=1.28×10-10,酸性介于碳酸两级电离之间,因此苯酚不能与NaHCO3等弱碱反应:
PhOˉ+CO2+H2O→PhOH+HCO3ˉ
此反应现象:二氧化碳通入后,溶液中出现白色混浊。
原因:苯酚因溶解度小而析出。
显色反应
苯酚遇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原因是苯酚根离子与Fe形成了有颜色的配合物。
6PhOH+FeCl3→H3[Fe(OPh)6](紫色)+3HCl
取代反应
亲电取代
苯酚由于结构中有苯环,可以在环上发生类似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如硝化、卤代等:
对比苯的相应反应可以发现,苯酚环上的取代比苯容易得多。这是因为羟基有给电子效应,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苯酚的亲电取代总是发生在羟基的邻位和对位。这是羟基等给电子基团的共性。
酚羟基上的取代
酚羟基上的氢原子可以被含碳基团取代,生成醚或酯。
氧化还原
苯酚在空气中久置会变为粉红色,是因为生成了苯醌。
苯酚的氧化产物一般是对苯醌。这个反应也可以用Br2作氧化剂。
缩合反应
苯酚与甲醛在酸或碱的催化下发生缩合,生成酚醛树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酚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酚
苯酚俗名石炭酸,分子式C6H5OH,比重1.071,熔点42~43℃,沸点182℃,燃点79℃。无色结晶或结晶熔块,具有特殊气味。置露空气中或日光下逐渐变成粉红色至红色,在潮湿空气中,吸湿后,由结晶变成液体。有特臭,有毒,有强腐蚀性。室温微溶于水,能溶于苯及碱性溶液,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甘油等有机溶剂中,难溶于石油醚。常用于测定硝酸盐、亚硝酸盐及作有机合成原料等。
苯酚工业生产以异丙苯法为主,该法具有产品纯度高、原料和能源消耗低等优点,但其发展受联产物丙酮的制约。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苯直接羟基化(也称氧化)制苯酚的方法,其中有些成果已显示出工业化前景。目前研究的氧化剂类型主要有N2O、H2O2、O2/H2等。
苯酚主要用于生产酚醛树脂、己内酰胺、双酚A、己二酸、苯胺、烷基酚、水杨酸等,此外还可用作溶剂、试剂和消毒剂等,在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医药、农药、香料、染料以及涂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热力学因素:溶解反应是一个熵增大的过程。温度越高,反应的自由能变越负,平衡常数越大。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苯酚难溶于冷水,与热水互溶。
动力学数据表明:H+ 在酚和醛反应的开始阶段是活泼的催化剂,缩聚反应的速度大体上正比于氢质子的浓度。
催化剂: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苯酚与甲醛加成反应的速度与氢离子的浓度呈线性关系,进一步的缩聚反应对于酸性催化剂的用量也非常敏感,催化剂不仅对反应有催化作用,还影响树脂的性能。
盐酸是最强的催化剂,一般用量为0.05%~0.1%,反应体系的pH在1.8~2.2之间,为防止缩聚过程中的剧烈放热,因此应分2~3次加入反应物中。优点:
价格低,反应速度快,在干燥脱水过程中可随水蒸气逸出。缺点:腐蚀设备严重,生产出的树脂中残存有氯离子,会影响其性能。盐酸曾一度广泛使用,后来逐渐被抛弃,因易形成氯甲基醚副产物,盐酸与甲醛形成的二氯甲基醚被认为是潜在的致癌物。
硫酸作催化剂较少,主要是因为总有部分硫酸残存于树脂中,必须使之中和生成惰性的硫酸盐。所得树脂颜色较深,对设备腐蚀严重。采用量为苯酚的0.4%~0.5%。
草酸是很好的催化剂,现普遍使用。催化作用缓和,用量为苯酚量的0.5%~2%。特点是缩聚反应平稳,容易控制。易实现自动控制,树脂颜色较浅并具有较好的耐光性,反应后不必中和;对设备腐蚀小。缺点是反应速度较慢。
2)中和剂:由于热塑性酚醛树脂是在酸性条件下缩聚而成。因此,在树脂的合成反应达到预期的程度时,通常要用碱性物质对树脂的残余酸进行中和。中和的目的一方面是终止树脂的缩聚反应,另一方面是消除树脂中因酸而具有的腐蚀性。可用的中和剂可为各类碱性物质,但是,从经济以及来源等方面考虑,可用氨水和氢氧化钠为中和剂。
3)原料的用量比:工业生产中,苯酚/甲醛(摩尔比)通常为1/0.85左右,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缩聚,甲醛对苯酚的摩尔比愈高,所得树脂软化点愈高,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愈大,收率提高,树脂中游离酚含量减少。
4)缩聚与脱水条件:延长缩聚时间,反应趋于完全,树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收率都有所提高。干燥时间与最终脱水温度的高低对所得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溶液粘度、软化点、滴点以及游离酚含量皆有影响[1]。最终脱水温度的提高可显著提高树脂的滴点,甲醛的用料比增大时,对滴点的影响更大。
酚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的sp2杂化的碳原子相连,这与脂肪族化合物中的烯醇很相似,结构不稳定.另外,由于苯酚的羟基氧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与苯环的共轭作用,也有利苯酚的离解.
由于氧的电负性大于碳,因而碳氧双键更加稳定,更易生成苯醌,动力学控制的苯酚是不稳定的,只要时间足够长,都将转变为热力学控制的羰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