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苯酚 > 正文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失眠的发卡
如意的手套
2023-01-27 22:15:10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最佳答案
跳跃的白开水
顺心的山水
2025-07-06 13:45:37

时间过得飞快,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工作计划吧。工作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篇1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造二中品牌,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和要求,本年度地理组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高效落实、创新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作为工作的主阵地,以课程标准、教材、大纲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充分发挥和挖掘地理学科的潜在教育机制(如德育因素、环保教育、审美教育),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施教的有效性,完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工作目标

1.全组所有成员树立大局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应努力将工作做到最优。

2.认真围绕学校全面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目标,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充分发挥地理课的德育功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3.以培养学生素质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和能力加强备课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4.及时总结素质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5.全面提高各年级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各年级要确保学校预定目标,力争有所突破。

6.加强备课组的档案和资料建设,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积累。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实现教案、学案、课件“三位一体”。备课组教师要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团队作战,特别是对一些教法、疑难问题要加强研究,做到统一认识,统一传授。备课力求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实效化,使备课活动成为加强教研、教学的有力手段,保证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2.教学活动要立足课堂,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要求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关注学生的“学”,以学论教,分层作业,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认真批改作业,对于作业中的问题要及时讲评、辅导。要完善和加强听课制度,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两节课,并写好听课记录,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及时总结经验,每人撰写1—2篇有份量的教研论文,力争获奖或发表。

4.自觉关心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及时与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使我们的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时刻关注课改、参与课改,与课改同步成长。

5.在学校教导处和年级组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6.组员积极参加校、县、市组织的活动,争取获奖,为学校赢得荣誉。

四、工作重点:

1.原则:遵循“要有计划有落实,有工作有成效,有过程有记录”原则

2.重点工作:

(1)做好“必修1(自然地理)选择题百题联赛”

(2)抓好“以图为媒——抓好地理高考科学备考”讲座

(3)做好地理漫画展板——快乐课堂、绿色校园活动

(4)搞好地理活动探究俱乐部的学生社团活动。

(5)抓好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工作(重中之重)。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足“校本”,尊重“人本”,研究“能本”的工作思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集体备课研究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和校本研究制度建设,为完善备课组工作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1、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本学期,我教学备课组老师要求做到“五钻”:钻研大纲、钻研考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法、教研学生,尤其是在钻研教法上狠下功夫。

2、做好课件的制作和完善工作。在教学中,要求做到尽量使用课件,利用媒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做到资源共享、为我所用。

3、做好备课的三研工作。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做到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研究高考应对措施和高考信息,研究相互协作的途径和方法。营造研以致用的教研氛围。

三.具体措施

1、备课组每人上一堂研究课,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

2、做好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完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每节课前10分钟,做一些巩固练习。

3、认真做好阶段考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四,教学计划

周 教学计划

1甲烷 单元测验

2烷烃 课堂练习

3乙烯 烯烃

4乙炔 炔烃

5苯 芳香烃

6石油的分馏 本章复习及检测

7溴乙烷 卤代烃

8乙醇 醇类

9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

10期中复习 学生实验

11期中考试

12苯酚

13乙醛 醛类

14乙酸 羧酸 本章复习及测试

15实验会考

16糖类 蔗糖 淀粉 纤维素

17油脂 蛋白质

18有机高分子简介 有机合成材料

19-20 新型高分子材料 本章复习 期末复习及考试

为做好年高考的备考工作,使12届的学生能获得较好的成绩,需制定周密且可行的教学,抓住每一个细节,抓实每一个过程。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篇3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Ⅱ两章: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Ⅲ三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重点了解和掌握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知识,难点是能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区域中,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比较差,地理学习方法不很适当,读图、析图、提取信息、概括归纳和语言文字表述等能力较差,文科班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态度和纪律比理科班的学生好一些。

三、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以及主要特点,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知识;能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增强爱国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地理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校内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章、节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第三章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2

第一节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3

第三节第四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类型

4

第四节

第四章第一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5

第二节第三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6

第三节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模块考试

7

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

8

第三节第四节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

9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0

期中考试

11

第三节第四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第五节第六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3

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4

第三节第四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数字地球、

模块考试

15

会考复习

16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围绕集体备课,紧密结合“生本教育”的思想,以先学后教、课堂教学为立足点,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结合我们学校和科组的实际情况,继续加强“以老带新”的帮扶工作,使高一年级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完成必修一第五单元和必修二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努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上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习有了一定兴趣。读图的分析技能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图文转化,读图技能的培养,图表的信息提取能力弱;空间定位能力差,地理意识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注重学生反馈。

四、具体措施:

(一)集体备课模式:

(1)确定每一单元的主讲人做为主备课考师,各教师都要备出每一节课简案,再经讨论、修改,最后确定为全组教师共同使用的教案、学案及课件和练习。

(2)集体备课时间:每周星期一上午

(二)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1)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

必修二的内容教简单,课本上出现的大量案例,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因此,我们打算在教材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案例,最好是南京和江苏省的案例,学生对此熟悉且有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自学,新的案例也更能说明。

(2)教学方法个性化。

课堂上,各位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开学初备课组成员即根据自己班级和各人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一个大致的规划。

(3)及时检测和评价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月考,平常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与教材知识点结合较紧的练习,并及时进行批改和讲评,以检阅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4)辅差工作要扎实

利用晚自修进行补差,以达到课内外相结合,注重落实到位,提高困难学生地理素养。

最新回答
无语的悟空
冷傲的乐曲
2025-07-06 13:45:37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此时此刻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化学工作计划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精神为指导思想,坚持“大成教育”办学理念,按照“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要求,努力加快“更高水平”的发展步伐,以稳定的教育教学高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把丹中建成“全国一流,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品牌高中。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教育理论学习

1、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发挥化学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

2、继续学习《关于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意见》,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贯彻执行。

3、组织教师加强教学科学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艺术,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育人氛围,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至少有一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校论文交流定于第6周,请大家早作构思,角度可以小点,观点可以浅点,但不要抄袭!组织好省市县举办的论文评比、选送工作(获奖论文的参评费由学校支付)。教科室可以为教师在知网有名的某些报纸、刊物上有偿发表论文提供服务。

新发的周记本本学期要完成17篇(每周1篇教育周记),新发的学习笔记使用时间为一年,“听课记录”、“参加专题培训学习记录”、“读书学习文摘”三块内容不能漏写其中一块,而且要注明日期、尽量写满,教育局每学期抽查。

(二)教师队伍建设

1、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立校之本。教师必须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在新形势下做到敬业乐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自觉抵制“有偿家教”,关爱学生,团结协作,潜心科研。

2、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骨干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并努力实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丹中教师风格。

3、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加快名师培养进度(我校名师无优势!),争创镇江市级“名师工作室”,加大新教师培养力度,做好拜师结对工作,老教师要努力成为青年教师的榜样,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师徒结对情况:周光玉(师傅)——廖开胜(徒弟),江丽芬(师傅)——孙永杰(徒弟)。

4、加快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实行聘用制为重点,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丹中教师队伍,强化考核,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流动机制,完善奖惩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学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单项竞赛活动。

(三)课堂教学与教研工作

1、抓实教学常规,充分发挥备课组的质量把关作用

备课组长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集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专题研讨、重难点突破、分层次教学等方面下功夫,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做到备课深、上课精、作业实、监控全、效果好,力求做到四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阶段测试(作业和考试)。要强调和落实二次备课的个性化思考,在统一教学案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不同的班情、学情作出合理而有创新的调整。

每次备课,备课组长要安排好集备的中心发言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及时做好记录,对无故缺席者要及时上报教务处。印讲义,必须经过备课组长同意,统一印发,杜绝开小灶、私印讲义不良现象的发生。上班期间,多谈工作问题,不互相干扰。备课组有事要抢着做,主意要抢着出,该派自己做的事要尽自己所能做好,不要别人做了说风凉话、挑毛病,自己做的时候推诿,敷衍。新老教师也要相互尊重,有事大家轮着做、抢着做,并且做好。

劳动时间:上午7∶30~11∶15,下午2∶00~5∶15。半天以内要向教研组请假,一天以内要向教务处请假,一天以上要向办公室请假。

教辅资料:先由备课组长将看重的几本样书送到教务处,再由学科评价专家组定夺,保证质量。禁止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辅资料。

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反思。如《化学1》每一课时均设置了“教学反思”栏目:

教学反思

三言两语地找出一节课的长处,还有短处,为了今后扬长避短——此所谓教师的专业反思

简明扼要地列出一节课的重点,还有疑点,为了课后上下求索——此所谓学生的学业反思

2、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关

在规范办学行为的总体要求下,即教学时间减少但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我们要立足课堂,减负增效,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向自主学习求效益。

(1)精心编制“教学案”。高一和高二年级要通过教学案一体化,控制好化学教学的进度和难度,控制好课后作业的题量和难度,切实保护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案编写分工

①必修1《化学1》:由李胜荣执笔,周炳兴把关(张春英、蔡俊、廖开胜副把关)。

②必修2《化学2》:由殷菊香执笔,王移风把关(邱冬娣、贡维贞、孙永杰副把关)。

③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由孔玲芸执笔,叶书林把关(步月华、管亮副把关)。

④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由许国霞执笔,朱建兵把关(王秋霞、吴宏星副把关)。

⑤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由刘其凯执笔,周光玉把关(江丽芬、旃宏副把关)。

文科考生必学“化学1”、“化学2”,选学“化学与生活(选修1)”、“化学与技术(选修2)”、“有机化学基础”中的一门(我校选学“化学与生活”)。

理科考生必学“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选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选修6)”中的一门(我校选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注意:每次使用之后,主编要虚心听取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力争达到出版质量,形成校本教材。五本教学案由李胜荣统稿,力争删繁就简,紧扣教材,方便教学,条线清晰,彰显功夫。如果教学案文笔不优美,思路不流畅,课时习题大量超前,备课组可以拒绝使用!

(2)精心打磨校庆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加强“智慧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研究,组织好第15周的两节校庆公开课,展示我校教改成果和办学品位。

3、针对性地抓好各年级的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毕业班质量是学校全面质量的窗口,各年级都要切实抓实双基,培养能力。全校要通力合作,支持毕业班工作。

(1)高三年级要不断加强考情研究,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认真总结20xx届自主招生辅导经验,积极组织今年的自主招生辅导,提高自主招生层次,让亮点更亮。

(2)高二年级在必修课结束后进行文理选修分班,要适时调整进度,及早规划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根据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引导学生奋力拼搏,争取加分。

(3)高一年级要抓好初高中衔接,加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不仅仅着眼于起始年级,也不是讲一次就能见效)。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基础,面向全体,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丹中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中。高一教学要吃透学生,选准起点,循序渐进,防止学生过早分化。

(4)预备班要注意四年整体规划,注重基础和能力并重。共同关注两届拔尖创新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在拔尖创新班试点选课制和走班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通过不同班级的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预备班四年教学计划初步打算

①初三:上半年教完初三内容(多与阳丹初中名校的初三老师交流),下半年教完“化学1”。

②高一:上半年先教完“物质结构与性质”再教完“有机化学基础”,下半年教完“化学反应原理”,力争高一竞赛多人取得省一等奖。由于“化学2”与“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均有联系,且难度低于后面的三本教材,所以跳过。

③高二:高三一轮复习和竞赛专题讲座穿插进行,力争高二竞赛有人取得保送生资格和高层次奖项。

④高三:高考复习,为学校高考夺状元、多人录取进清华北大做出学科贡献。

4、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组风、教风建设

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本学期将推出1~2个研究主题,并将公开课教案、听课评课记录送教务处存档。

坚持每人每学期上一节组内公开课,由备课组长写入教学计划表,确定开课的内容和时间(上午第1节、第4节和下午的第1节一般不要开课),准时开掉,不要更改时间。按计划上好课题实验课。

组内公开课通知单(含课题、时间、地点、执教教师等)由办公室提前一周公布,由教研组长签名后提前一天报教务室,并于当天公布在电子屏幕上。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必须参加听课并要约请有关行政领导(至少一位)去听课。

活跃组内听课、研讨活动,一般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教研组长和中层干部听课每周不少于2节,新教师原则上听一节上一节,听课后要及时交换意见。本学期听课节数统计方式继续以在听课记录本上签名为准(请不要漏签、代签),到外校的听课节数另行统计。每月底检查一次,对没有达到规定听课节数的教师扣除部分月津贴。

要认真研究学生作业,把好数量关、批阅关、讲评关,培养学生规范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准时下班答疑,热情帮助学生进步。晚自习下班答疑要求:各组员要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准时到位,坐到所在班级的讲台前,不迟到也不早退,不带耳机,手机放在振动状态。

5、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学期要求每人至少制作2个课件,下载精品课件2到4个。本学期继续建好并完善教研组的网页,由网页员刘其凯、江丽芬、廖开胜和孙永杰定期更换和充实网页内容。

6、新高一要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指导

使学生学会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加以研究。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成立化学兴趣小组,旃宏和蔡俊老师积极配合,争取每个周六开展一次实验探究活动。

三、竞赛辅导和实验教学

1、竞赛辅导

高一化学奥赛小组主要由朱建兵负责;高二化学奥赛小组主要由李胜荣负责;高三化学奥赛小组主要由刘其凯负责。

热心参与竞赛辅导,提升竞赛获奖层次。我校14人取得参加全国初赛的资格,这些同学9月11日在南京参加全国初赛,有13人获省一等奖,其中3人进入省前40名。镇江六所老牌重点中学辅优工作竞争激烈,这次句容0人,大港0人,扬中0人,镇江一中6人,省镇中7人(其中也有3人进入省前40名)。

竞赛可以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重点中学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尖子生群体的竞争,“竞赛拿名次,高考夺状元,录取进名校”已成为社会对重点中学的最终要求。现在化学竞赛工作受到新高考的冲击,参赛学生的人数、水平和用功程度大不如前,但我们要动脑筋、想办法,守住自己的阵地,加强对高一、高二强化班的教学研究,提高辅导质量,克服困难,争取理想成绩。

统计如下:

(1)获省一等奖的人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主教练压力越来越大,大家要开动脑筋,不断优化辅导程序。

(2)获省三等奖的人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一段时间内二等奖泛滥,只要参加夏令营,就能拿到二等奖,根本不看分数,严重影响了“二等奖”的声誉。现在二等奖有分数限制,达不到某个分数就只能是三等奖了。

(3)进入省前40名,取得保送生资格很难,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全省一流名校超过100多所,它们生源广,尖子生多,挂靠名牌大学,辅导历史悠久,辅导团队水平高,我们与它们竞争,如同跟老虎争抢食物。

2、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必须规范管理和使用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实验室要提供学生进行创新实验的条件,进一步开辟和完善创新研究实验室和各种模型橱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十分重视对全体学生(特别是高一新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对于有一定危险的学生实验课,要求实验室教师也必须在场。对于擅自将危险药品偷出实验室外并造成他人伤害事故的学生,应上报政教处立即结予校纪处分。

每周周五5点一刻实验室大扫除由蔡俊指挥学生。实验室同志要督促各位做演示实验的教师认真填写好“实验通知书”,以备存档,督促所有做学生实验的学生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书”,以备存档。

最能营造互动氛围的手段首推实验。我们听过很多课,不做实验,课堂气氛异常沉闷,一做实验,学生就非常兴奋。但是,做实验费时间,一节课只有45分钟,实验越多耗时越多,所以为了赶进度,目前初高中普遍存在弱化实验的现象。“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的法庭”,为了实施有效教学,打造活力课堂,我们不仅要做实验,而且要想方设法做好实验、多做实验、快做实验,让丰富多彩的创新实验走进课堂。

挖掘新教材中绿色实验素材,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高一举行“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宣传板报评比;高二举行学生实验理论与操作两轮比赛;结合教材环保内容,全校进行 “环保知识知多少”的问卷调查;组织班级召开“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主题班会;在校庆活动中举行专题化学游艺活动;教师开设专题系列讲座、布置家庭小实验、“绿色化学”小论文评比等。通过这些系列课外活动,宣传绿色化学,使学生的实验态度由被动型变为兴趣型、自觉型,使学生的实验兴趣由感觉兴趣变为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自然水厂、环境检测站,利用假期对乡镇化工企业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了解所学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本学期21周,实际授课时间约17周。注意:四个年级的备课组长将教学计划的纸质稿交给李胜荣,电子稿上传教务处。教学计划中要注明每个成员开设组内公开课的周次。

化学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共有11个班,其中前6个班为理科班,后5个班为文科班,本人所授班级为高二(1)至高二(4)班,均为理科班。同备课组老师还有程本本和黄腊梅老师,共3人。本学期理科班周课时为4节(文科班为2节)。理科班本学期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视情况看后期是上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还是进行必修课的复习),学生配套教辅为安徽教育出版社的《焦点》。

2、教材分析: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包括“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4个主题的内容(人教版教材分成五章)。从知识体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官能团体系,认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2)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走进有机合成的世界,体会合成的思想和方法。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工作目标

1、以分班选课为契机帮助学生确立将来的高考目标,积极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

2、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3.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 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 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焦点》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初步安排分组实验为:(1)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及化学性质探究;(2)课本P42“科学探究”;(3)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及化学性质探究(课本P51“实验3-1”);(4)苯酚的性质实验(课本P53“实验3-3”, P54“实验3-4”);(5)乙醛的性质实验(课本P57“实验3-5”、 “实验3-6”)。另外,课本P19“实践活动”、P62“科学探究”安排为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力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全面通过。

(3)本期研究性学习课题初步安排为《有机化学基础》P39、P54、P77“实践活动”。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积极参加省级教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下我组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工作。

五、工作项目及时间安排

第一周(9.1~9.7):学习第一章课题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课题2“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特点”

第二周(9.8~9.14):学习第一章课题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三周(9.15~9.21):学习第一章课题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第四周(9.22~9.28):对第一单元进行复习,并适当的结合必修1、2,同时出一套习题,一节课考试,一节课讲解

第五周(9.29~10.5):国庆节放假

第六周(10.6~10.12):学习第二章课题1“脂肪烃

”、课题2“芳香烃”

第七周(10.13~10.19): 学习第二章课题3“卤代烃”,对第二单元进行复习,并适当的结合必修1、2,

第八周(10.20~10.26):出一套习题,一节课考试,一节课讲解

第九、十周(10.27~11. 9):学习第三章课题1“醇 酚”、课题2“醛”、课题3“羧酸 酯”

第十一周(11.10~11.16):第三单元复习、测试、评析

第十二、十三、十四周(11.17~12.7):学习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和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十五周(12.8~12.14):有机化学综合复习与测试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12.15~元.4):结合复习必修2第一章,学习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十九周(元.5~元.11):综合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化学工作计划 篇3

根据应用化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必须经过专业实习。通过实习,把所学的专业理论性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制定20xx级应用化学专业实习计划。

一、实习目的和基本要求

工业实习是高等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或本地区)化学工业发展的现状,学习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及科技人员的崇高品质和敬业精神。工业实习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实践观念、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加深和拓宽课堂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并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更加热爱专业,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以生产实习为主,主要包括对化工企业生产特点、与实习内容相关的化工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产品检测技术及厂房结构等的初步了解。另外,在进入厂区内参观生产装置之前,须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以确保整个实习期间的生产安全和人身安全。

二、实习内容

(1)掌握1-2个化工生产工段的主要工艺流程,生产原理及主要控制条件;

(2)掌握1-2个主要化工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操作条件;

(3)了解化工生产中的检测知识和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原料、成品、半成品的性质规格与用途;

(4)了解化工企业供水供汽等辅助工段的状况、“三废”的基本治理方法和治理工艺;

(5)了解化工生产的组织方式及技术管理方法;

(6)培养应用所学基础课知识和技术去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7)建立初步的工程技术观点;

(8)实习结束,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实习总结,每个小组分别写一份小组实习总结。

三、实习地点:

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四、实习方式及时间安排:

1、实习方式:集中实习(四组轮换)

2、实习时间:6周

每次轮换对调实习应提前安排好计划,不仅每个学生和教师要知道,还要提前递交实习工厂和车间。

3、具体时间安排:

第1周(7月16日—7月22日)

要求学生做好此次实习相应准备工作(如火车票联系、住宿地点的确定、生活用品的准备、应急药品的携带等);系里召开实习动员大会(7月19日,周四下午3:00,地点:化阶),布置专业实习工作要求,7月21日出发赴柳州。

第2—5周(7月23日—8月18日,为下工厂时间)

第一实习组:下到净化分厂;

第二实习组:下到合成分厂;

第三实习组:下到硝酸分厂;

第四实习组:下到硝铵分厂。

注意:实习1周以后各实习组岗位轮换对调!

第6周(8月20日—8月26日)

实习生认真进行实习总结,写出实习报告;实习组长写好书面总结。

五、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组长:朱万仁副组长:秦荣欢刘卫兵

学生组长:覃波余德飞何晓良

谨慎的楼房
顺利的导师
2025-07-06 13:45:37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必修科目

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指必修学分规定的内容)的教学实际,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重点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测试内容及要求

(一)测试范围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二者选一,以及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其内容本说明中不再列出)。

(二)测试要求的表述

参照《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对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三类学习目标的分类方法,和每一类学习目标从低到高的水平层次划分,以及每一水平层次包含的行为动词,相应地将认知性考查要求分为A、B、C、D四个水平层次,技能性考查要求分为a、b、c三个水平层次,体验性考查要求分为Ⅰ、Ⅱ、Ⅲ三个水平层次。高水平层次的测试要求包含低水平层次的测试要求。

1.认知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

A.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B.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C.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D.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2.技能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

a.初步学习、模仿

b.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c.学会、掌握、迁移、灵活应用

3.体验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

Ⅰ.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Ⅱ.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Ⅲ.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三)测试内容及要求

化学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AⅠ)

2.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关注现代化学发展的新成就。(BⅡ)

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AⅠ)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B)

5.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B)

6.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B)

7.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B)

8.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B)

9.认识并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BⅡ)

10.了解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等的重要方法和途径。(BⅡ)

11.认识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BⅡ)

12.知道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常用方法。(AⅠ)

13.认识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关注化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BⅡ)

14.认识化学在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BⅡ)

15.认识并赞赏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BⅡ)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1.知道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能识别和绘制简单的仪器装置图。(Ab)

2.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根据试题有关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体验科学探究过程。(DⅠ)

3.以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等有关实验为例,初步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Bb)

4.初步学会常见物质的检验。(Db)

5.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Bb)

6.初步学习蒸馏、萃取等分离和提纯的方法。(Aa)

7.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Bb)

8.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AⅢ)

9.能说明有关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现象等。(C)

10.能根据实验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能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正确结论,完成实验报告。(Db)

11.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AⅠ)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C)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B)

3.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A)

4.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A)。

5.能列举胶体的重要应用。(A)

6.关注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BⅢ)

7.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B)

8.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分别与氧气、水、酸、碱、盐等物质的反应情况,了解其共性和个性。(B)

9.了解氧化钠、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分别与水、酸、碱等物质反应的情况。(B)

10.了解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了解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受热分解。(B)

11.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B)

12.掌握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Dc)

13.了解Fe3+的氧化性,认识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Fe3+的检验方法。(B)

14.了解钠、钾的焰色反应。(B)

15.能列举钢、铝合金等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A)

16.通过对钠、铝、铁、铜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比较和归纳,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CⅡ)

17.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A)

18.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B)

19.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B)

20.初步学会Cl-、SO42-、CO32-、Al3+、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Db)

21.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C)

2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逐步理解物质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C)

2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B)

24.能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学会用单线桥、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B)

25.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A)

26.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B)

27.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B)

28.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A)

29.了解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B)

30.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以SiO2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知道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A)

31.知道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主要用途。(A)

32.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了解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硅与氢氟酸、与碱性氧化物、与强碱的反应。(B)

33.了解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成分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了解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B)

34.了解次氯酸、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硝酸分别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反应原理。(B)

35.了解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B)

36.认识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了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BⅡ)

37.通过对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逐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CⅡ)

学生实验测试内容

1.粗盐的提纯

2.蒸馏水的制取

3.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或碘水中的碘)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常见物质的检验

6.探究金属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7.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8.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9.探究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0.探究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

11.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

(各模块中学生实验的测试要求参见《化学1》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

化学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涵义。(A)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B)

3.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4.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认识元素周期律。(B)

5.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B)

6.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7.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B)

8.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A)

9.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AⅠ)

10.认识化学键的涵义。(B)

11.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A)

12.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B)

13.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A)

14.能写出结构简单的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能够用电子式表示结构简单的常见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B)

15.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B)

1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B)

1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限于含5个碳原子以下的分子)的同分异构现象。(A)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A)

2.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B)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B)

4.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A)

5.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B)

6.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BⅡ)

7.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B)

8.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B)

9.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BⅡ)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BⅡ)

2.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A)

3.了解甲烷的来源,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B)

4.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A)

5.了解乙烯的工业制法和物理性质,了解乙烯的可燃性、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等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B)

6.知道苯的分子结构。(A)

7.了解苯的来源和物理性质,了解苯的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等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B)

8.认识苯的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BⅡ)

9.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A)

10.了解乙醇的可燃性、与金属钠的反应、催化氧化等性质及主要用途。(B)

11.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A)

12.了解乙酸的酸性、酯化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B)

13.认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B)

14.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B)

15.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AⅠ)

16.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BⅠ)

17.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BⅡ)

18.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BⅡ)

19.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AⅠ)

20.知道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AⅠ)

学生实验测试内容

1.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

2.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3.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4.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5.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6.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7.探究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8.探究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9.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化学与生活

主题1 化学与健康

1.了解食品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几种常见的有机物,知道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意义。(BⅠ)

2.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特点。(B)

3.知道人体必需的几种常见的氨基酸。(A)

4.知道哪些常见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A)

5.知道常见的几种维生素及其主要来源、摄入途径。(A)

6.知道维生素C的组成、结构和重要性质。(A)

7.了解常见的维生素在人体中的作用。(BⅠ)

8.知道人体所需的常见微量元素,及其主要来源和摄入途径。(A)

9.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BⅠ)

10.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BⅠ)

11.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BⅠ)

12.了解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如:淀粉、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的消化和吸收,人体细胞中一些重要的酸碱平衡。(BⅠ)

13.知道几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作用和合理使用。(AⅠ)

14.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BⅠ)

15.知道安全用药常识和医疗保健的重要性。(AⅠ)

主题2 生活中的材料

1.知道生活中的常用材料及其主要类别。(A)

2.知道化学是生活中常用材料发展的基础,以及化学科学对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AⅡ)

3.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B)

4.知道居室装修材料可能对居室环境造成的影响。(AⅠ)

5.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B)

6.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A)

7.知道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A)

8.知道金属防腐的常用方法。(A)

9.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BⅡ)

10.知道常用的硅酸盐材料(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A)

11.列举玻璃、陶瓷制品(光导纤维、新型陶瓷等)的新进展。(AⅠ)

12.知道生活中常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重要性能。(AⅠ)

13.认识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BⅡ)

主题3 化学与环境保护

1.通过典型实例,了解水污染造成的危害。(BⅡ)

2.知道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A)

3.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AⅡ)

4.知道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A)

5.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A)

6.了解甲醛、一氧化碳、氡等空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BⅡ)

7.知道“白色污染”的涵义及成因。(AⅠ)

8.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BⅠ)

9.知道防治土壤污染、保护环境的有关要求。(AⅠ)

10.举例说明废水处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处置的方法。(AⅠ)

学生实验考查内容

1.淀粉的水解

2.蛋白质的性质

3.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

4.易拉罐的主要成分

5.区别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纤维

有机化学基础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了解定量分析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一般方法,并能进行有关计算。(B)

2.知道质谱法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A)

3.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Cc)

4.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列举按碳的骨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A)

5.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典型代表物。(B)

6.知道根据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B)

7.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B)

8.知道有机化合物某些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与其结构的关系。(A)

9.知道可运用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谱图及化学实验方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A)

10.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B)

11.能辨认或写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B)

1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B)

13.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A)

14.以具体有机化合物为例,说明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BⅡ)

主题2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B)

2.能根据上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B)

3.知道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A)

4.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BⅡ)

5.知道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AⅠ)

6.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B)

7.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A)

8.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之间的转化关系。(A)

9.从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上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B)

10.了解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的发生条件。(B)

11.知道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开发替代能源的意义。(AⅡ)

1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环境、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BⅡ)

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知道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识别单糖、二糖和多糖。(A)

2.知道糖类的化学性质。(A)

3.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AⅠ)

4.知道常见的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谷氨酸)。(A)

5.知道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两性和成肽反应。(A)

6.知道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AⅠ)

7.知道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A)

8.知道蛋白质的水解、盐析、变性和颜色反应。(A)

9.知道酶催化的特点。(A)

10.知道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AⅡ)

主题4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A)

2.知道合成高分子的线型结构与体型结构,及其性质上的区别。(A)

3.知道合成高分子的链节、聚合度和单体。(A)

4.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B)

5.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

6.知道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A)

7.知道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AⅠ)

8.知道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AⅠ)

学生实验考查内容

1.溴乙烷的取代反应

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

3.乙醛的性质

4.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

5.糖类的性质

6.蛋白质的性质

7.酚醛树脂的制取

三、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可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占分约70%,非选择题约30%。

(二)试题难度比例

各类难度试题占分的比例约为:容易题70%,中等难度题20%,较难题10%。

(三)内容比例

《化学1》和《化学2》占分共约70%,《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约30%。

四、测试日期及时间

(一)测试方式

闭卷笔试。

(二)测试时间

75分钟。

(三)试卷满分值

满分100分。

乐观的蜜粉
坦率的长颈鹿
2025-07-06 13:45:37

不知你在哪个省的?每个省略有区别。浙江和江苏都差不多的。我这里是江苏的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科目)考试说明(化学)

一、命题指导思想

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为依据,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指必修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的教学实际,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以化学必修科目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主要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测试内容和要求

(一)测试范围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二者选一,以及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其内容本说明中不再列出)。

(二)测试能力要求的表述

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及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对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三类学习目标的分类方法、水平层次划分和各层次中的行为动词,本说明相应地将认知性测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D四个水平层次,技能性测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三个水平层次,体验性测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Ⅰ、Ⅱ、Ⅲ三个水平层次。高水平层次的测试要求包含低水平层次的测试要求。

1.认知性测试要求的水平层次

A.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B.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C.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D.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2.技能性测试要求的水平层次

a.初步学习、模仿

b.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c.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

3.体验性测试要求的水平层次

Ⅰ.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Ⅱ.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Ⅲ.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三)测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学生实验测试内容

1.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

 

 2.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3.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4.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5.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6.探究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7.探究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测试内容

1.淀粉的水解

2.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

3.确定易拉罐的主要成分

4.区别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纤维

学生实验测试内容

1.溴乙烷的取代反应

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

3.乙醛的性质

4.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

5.糖类的性质

三、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分比例约为7︰3。

(二)难易题比例

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其占分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比例

《化学1》和《化学2》占分共约85%,《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占分约15%。

四、测试方式和时间

(一)测试方式

闭卷笔试。

(二)测试时间

75分钟。

(三)试卷满分值

100分。

以上内容只是部分,具体链接地址:http://wenku.baidu.com/view/3088f2d2a58da0116c1749aa.html

浙江省的http://wenku.baidu.com/view/2fdfea79f242336c1fb95e04.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2fdfea79f242336c1fb95e04.html

霸气的太阳
整齐的鸡
2025-07-06 13:45:37
呵呵。这个问题我以前帮人解答过,如今就粘贴下来,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了。^_^

N2(O2):灼热的铜丝网,洗气

CO2(H2S):CuSO溶液,洗气

CO(CO2):石灰水或灼热的C,洗气

CO2(CO):灼热的CuO,洗气

CO2(HCl):饱和NaHCO3,洗气

H2S(HCl):饱和NaHS,洗气

SO2(HCl):饱和NaHSO3,洗气

Cl2(HCl):饱和食盐水,洗气

CO2(SO2):饱和NaHCO3,洗气

炭粉(MnO2):浓盐酸,过滤

MnO2(C):不需要试剂,加热灼烧

炭粉(CuO):稀酸,过滤

Al2O3(Fe2O3):NaOH(过量)再用CO2,过滤再加热。

Fe2O3(Al2O3):NaOH,过滤

Al2O3(SiO2):HCl再用氨水,过滤再加热。

SiO2(ZnO):盐酸,过滤

CuO(ZnO):NaOH,过滤

BaSO4(BaCO3):H2SO4,过滤

NaOH(Na2CO3):适量Ba(OH)2,过滤

Na2CO3(NaOH):适量NaHCO3,不需要操作

NaHCO3(Na2CO3):适量Ba(HCO3)2,过滤

Na2CO3(NaHCO3):适量NaOH,不需要操作

NaCl(NaHCO3):盐酸,不需要操作

NH4Cl((NH4)2SO4):适量BaCl2,过滤

FeCl3(FeCl2):Cl2,不需要操作

FeCl3(CuCl2):Fe再用Cl2,过滤

FeCl2(FeCl3):Fe,过滤

Fe(OH)3胶体(FeCl3):半透膜,渗析

CuS(FeS):稀酸,过滤

I2(NaCl):不需要试剂,升华

NaCl(NH4Cl):不需要试剂,热分解

KNO3(NaCl):蒸馏水,重结晶

乙烯(SO2、H2O):碱石灰,洗气

乙烷(乙烯):酸性KMnO4,洗气

溴苯(溴):蒸馏水,分液

硝基苯(NO2):蒸馏水,分液

甲苯(苯酚):NaOH,分液

乙醛(乙酸):饱和Na2CO3,蒸馏

乙酸(水):新制CaO,蒸馏

苯酚(苯):NaOH再用CO2,分液

乙酸乙酯(乙酸):饱和Na2CO3,蒸馏

溴乙烷(乙醇):蒸馏水,分液

肥皂(甘油):食盐,盐析过滤

葡萄糖(淀粉):半透膜,渗析

正直的黑猫
清脆的星月
2025-07-06 13:45:37
CnH(2n+2):饱和链状烷烃

CnH2n:链状烯烃,环烷烃(做题时蛮重要的)

CnH(2n-2):链状炔烃,二烯烃(一般就是1-3丁二烯),环烯烃(很少)

CnH(2n+2)O: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醚 (高中一般不会碰到)

CnH(2n)O:饱和一元醛,饱和一元酮(高中一般不会碰到),烯醇

CnH(2n)O2:饱和一元羧酸,饱和一元酯,羟基醛

CnH(2n-6)O:苯酚,芳香醇,芳香醚(不需要,但可以了解一下,做题是需考虑)

CnH(2n+1)NO2:氨基酸,硝基化合物有机同分异构体多做题时需要多考虑

飘逸的老虎
跳跃的胡萝卜
2025-07-06 13:45:37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专题

高考考点

1.掌握离子方程式概念,掌握离子方程式书写及判断依据。

2.注意微溶物的处理;离子间反应的先后次序;

3.涉及到定量与半定量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1.稀硫酸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2.硫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3.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4.铜与浓硝酸反应。

5.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

6.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二、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写为离子方程式,能写的请写出。

1.硫化亚铁与盐酸反应。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2。

3.在硝酸钙的浓溶液中加入较浓的硫酸钠溶液。

4.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钠与固体熟石灰反应制备氨气。

5.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氯化氢气体。

6.氯化铝溶于水。

三、指出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与否;若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2C6H5O- + CO2 + H2O →2C6H5OH + CO32-

2.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2Na + Cu2+ == Cu + 2Na+

3.氢硫酸中加入FeCl2溶液:H2S + Fe2+ == FeS↓+ 2H+

4.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Ca2+ + CO2 + H2O == CaCO3 + 2H+

5.氢氟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HF +OH-== F- + H2O

6.明矾溶液中滴加溶液,至恰好全部形成沉淀:

2Al3+ + 3SO42- + 3Ba2+ + 6OH- == 3BaSO4↓+ 2Al(OH)3↓

7.FeBr2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Fe2+ + Cl2 == 2Fe3+ + 2Cl-

8.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作用:Ba2+ + SO42- == BaSO4↓

9.NH4HCO3与足量NaOH溶液混合加热:NH4+ +OH-== NH3↑ + H2O

10.过量铁粉与稀H NO3溶液作用:Fe + NO3- + 4H+ == Fe3+ + NO↓+ 4H2O

11.稀NH4Cl溶液和稀NaOH溶液作用:NH4+ +OH-== NH3↑ + H2O

12.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Al3+ + 3OH- == Al(OH)3↓

四、较复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铝溶液至过量:

4.向碳酸钠溶液加逐滴加入稀盐酸:

5.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6.FeBr2溶液中加入少量Cl2的反应方程式:

FeBr2溶液中加入足量Cl2的反应方程式:

7.FeI2溶液中加入少量Cl2的反应方程式:

FeI2溶液中加入足量Cl2的反应方程式:

五、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碳酸氢镁与澄清的石灰水

2.在氢氧化钡溶液加入过量的碳酸氢钠溶液:

3.在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

4.碳酸氢钡溶液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5.碳酸氢镁溶液与过量苛性钠溶液反应

6.在磷酸二氢钾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7.在磷酸二钙溶液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

课后练习

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过量氨水与氯化铝溶液混合

(2)甲酸溶液与氢氧化铝溶液混合

(3)氯气溶于冷水

(4)用惰性电极电解硝酸铜溶液

(5)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

(6)硫酸铝溶液中加入硫化钠溶液

(7)钠粒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2.能用2H+ + S2- == H2S↑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硫化亚铁和稀盐酸反应

(B)硫化钠和稀硫酸反应

(C)氢气和硫反应

(D)KHS和稀硫酸反应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硫酸亚铁酸性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 4Fe2+ + 2H2O2 + 4H+ = 4Fe3+ + 4H2O

(B)氯化铝溶液通入过量氨水: Al3+ + 4OH- = AlO2- + 2H2O

(C)碳酸钙溶于醋酸: CaCO3 + 2CH3COOH = Ca2+ + 2CH3COO- + H2O + CO2&shy

(D)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Ca2+ + 2ClO-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向烧碱溶液中滴加少量氯化铝溶液:

(B)物质的量相等的溴化亚铁跟氯气反应:

(C)硫化钾晶体溶于水: S2- + 2H2O  2OH- + H2S

(D)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钙溶液跟稀硝酸反应: HCO3- + H+ = H2O + CO2

(B)饱和石灰水跟稀硝酸反应: Ca(OH)2 + 2H+ = Ca2+ + 2H2O

(C)向稀氨水中加入稀盐酸: NH3.H2O + H+  = NH4+  + H2O

(D)碳酸钙溶于醋酸中: CaCO3 + 2H+ = Ca2+ + H2O + CO2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Ca2+ + 2ClO-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B)硫酸亚铁溶液中加过氧化氢溶液: Fe2+  + 2H2O2  + 4H+ = Fe3+ + 4H2O

(C)用氨水吸收少量二氧化硫: NH3 H2O + SO2 = NH4+ + HSO3-

(D)硝酸铁溶液中加过量氨水: Fe3+ + 3NH3 H2O = Fe(OH)3¯ + 3NH4+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氨气通入醋酸溶液中: CH3COOH + NH3= CH3COONH4

(B)澄清的石灰水跟盐酸反应: H+ + OH- = H2O

(C)碳酸钡溶于醋酸: BaCO3 + 2H+= Ba2+ + H2O + CO2↑

(D)金属钠跟水反应: 2Na + 2H2O = 2Na+ + 2OH- + H2↑

8.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Fe3+ + 3NH3•H2O == Fe(OH)3↓+ 3NH4+

(B)氢氧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OH)2=+ 2H+ == Fe2+ + 2H2O

(C)稀硫酸加入硫化亚铁中:S2- + 2H+ == H2S↑

(D)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钡溶液:CO32- +OH-+ Ba2+ == BaCO3↓+H2O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 + 4NH3•H2O == AlO2- + 4NH4+ + 2H2O

(B)用氨水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硫  NH3•H2O + SO2 == NH4+ + HSO3-

(C)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苯酚  C6H5-OH + CO32- == C6H5O- + HCO3-

(D)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ClO- + CO2 + H2O == HCO3- + HClO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钙溶液跟稀HNO3反应:HCO3- + H+ == H2O + CO2↑

(B)饱和石灰水跟稀HNO3反应:Ca(OH)2 + 2H+ == Ca2+ + 2H2O

(C)向稀氨水中加入稀盐酸  NH3•H2O + H+ == NH4+ + H2O

(D)碳酸钙溶于醋酸溶液中  CaCO3 + 2H+ == Ca2+ + H2O + CO2↑

11.某无色溶液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几种:H+、Mg2+、Na+、Ag+、Cl-、OH-、HCO3-、NO3-,已知该溶液能和金属铝反应,放出的气体只有氢气。试推断:若溶液和铝反应后有生成AlO2-,则原溶液中一定有的离子是     ,还可能有的离子是             ;若溶液和铝反应后有Al3+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没有的离子是                   

12.如右图所示,在烧杯中盛有100mL 2mol/L的H2SO4溶液,同时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悬浮于溶液中央。向该烧杯里缓缓注入0.4mol/L的Ba(OH)2溶液至恰好完  全反应,在此过程中:

(1)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①                             ②                         

(2)写出实验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1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氯化铝与在NaOH溶液中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3.5反应。

(2)硫酸铝钾与氢氧化钡在溶液中反应:

①当铝离子完全沉淀时:                                                             

②当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时:                                                             

14.将0.5mol/L的NaHCO3溶液加入到50mL 0.5mol/L的Ba(OH)2溶液中,按要求写出反应的子方程式

(1)加入的NaHCO3溶液体积为50mL时:                                                             

(2)加入的NaHCO3溶液体积为100mL时:                                                             

15.溶液A可能含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l-、AlO2-、S2-、SiO32-、SO32-、CO32-、SO42-PO43-中的几种,现进行以下实验:

(1)取5mL A溶液,往其中通入足量CO2,得到白色沉淀B,B可完全溶于盐酸。

(2)另取5mL A溶液,往其中加入盐酸生成气体C,将C通入CuSO4溶液中有黑色沉淀D生成。

则溶液A肯定存在的离子是          ,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其理由是     。

16.某强碱性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K+、NH4+、Al3+、AlO2-、SO42-、SiO32-、CO32-、Cl-中的某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的溶液用硝酸酸化后,加Ba(NO3)2溶液无沉淀生成。

(2)另取少量溶液加入盐酸其现象是:一段时间保持原样后,开始产生沉淀并逐渐增多,沉淀量基本不变后产生一种气体,最后沉淀逐渐减少至消失。

则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        ,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已知一定量的原溶液中加入5mL 0.2mol/L盐酸时,沉淀会完全消失,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可得到沉淀0.187g,则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       

优美的猎豹
明理的店员
2025-07-06 13:45:37
生物知识内容表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

内容 说明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二、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内容 说明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  细胞质基质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2.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4.植物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体细胞杂交5.动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 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包括: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义

三、生物的新陈代谢

内容 说明

1.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  新陈代谢的概念  酶和ATP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2.植物的水分代谢  渗透作用的原理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合理灌溉3.植物的矿质代谢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合理施肥4.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  叶绿体中的色素  光合作用的过程  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及叶片结构的特点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5.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自生固氮微生物  生物固氮的意义  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6.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  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7.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的意义 包括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C4途径不作要求 生物固氮的途径不作要求

四、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内容 说明

1.生物的生殖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受精作用2.生物的个体发育  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五、遗传、变异和进化

内容 说明

1.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基因的概念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人类基因组研究2.基因工程简介  基因操作的工具  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3.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4.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性别的决定  伴性遗传5.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6.生物的变异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7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人类遗传病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优生的概念和措施8.进化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不作要求

六、生命活动的调节

内容 说明

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其他植物激素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  激素分泌的调节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兴奋的传导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激素调节与行为  神经调节与行为3.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4.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意义5.血糖的调节  血糖平衡及其意义  血糖平衡的调节  糖尿病及其防治6.体温的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  体温的调节7.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型免疫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不作要求 免疫包括: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抗原和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免疫学的应用不做要求

七、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内容 说明

1.微生物的类群  细菌  病毒2.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作用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培养基的种类3.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4.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5.发酵工程简介  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发酵工程的应用 放线菌不作要求酶工程简介不作要求以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为例

八、生物与环境

内容 说明

1.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2.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的结构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九、实验

内容 说明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二、化学

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应考查考生初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一)能力要求

1.观察能力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2.实验能力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

(1)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

(3)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

(4)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

(5)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自学能力

(1)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2)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范畴,事实上是有重叠交叉的。一个试题可以测试多种能力或是一种能力中的多个层次。

(二)考试范围及要求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l.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3.化学中常用计量

(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

(2)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g·mol-1)、气体摩尔体积(L·mol-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mol·L-1)、阿伏加德罗常数。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4.化学反应与能量

(1)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2)理解氧化还应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初步了解新能源 的开发。

5.溶液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4)初步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5)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

6.物质结构

(1)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同位素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

(4)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I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联系。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含义。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4)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9.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4)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等概念。

(5)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6)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7)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学电源。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

(8)理解电解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IA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属

(1)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和镁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I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以氢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

2.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

(1)以氯为例,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H、O、S、N、P、C、Si)

(1)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2)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3)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4)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5)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6)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7)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8)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9)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4.其他常见的金属(如:Fe、Al)

(1)了解金属的通性及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2)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

(3)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4)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5)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

(6)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5.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6.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种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辩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

3.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炔)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4.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甲醛、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脂、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5.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6.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7.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产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10.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11.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化学实验

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5.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6.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7.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

8.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化学计算

1.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2.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3.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4.掌握有关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5.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6.掌握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

7.掌握有关燃烧热的简单计算。

8.以上各类化学计算的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