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氨基苯酚的物理性质
白色片状晶体。有强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遇光和在空气中颜色变灰褐。有两种型态:从水、乙醇和乙酸乙酯中析出者为α-型,为白色至浅黄色正交晶系片状结晶从丙酮中析出者为双锥形晶体。在空气及光的影响下,颜色迅速变深,在湿空气中尤甚。熔点189.6~190.2℃,在110℃(1.467× 103Pa)可不分解而升华。沸点284(分解)。在绝对乙醇中溶解度0℃时4.5%,在丁酮中溶解度58.5℃时9.3%,微溶于氯仿、苯和石油醚,可溶于乙醇、乙醚和水,溶于碱液后很快变褐色。在水中UVλmax229、294nm。在水中的溶解度:0.0℃时1.1、59.0℃时3.01、77.0℃时6.44、 86.7℃时10.09、96.6℃时19.53、102.0℃时33.42。
对氨基苯酚
【中文名称】对氨基苯酚;对羟基苯胺;4-氨基苯酚;对氨基酚
【英文名称】4-Aminophenol;4-amino-Phenol;4-Hydroxyaminobenzene;p-amino-pheno;1-amino-4-hydroxybenzene;4-amino-1-hydroxybenzene;4-hydroxyaniline;activol
【CAS号】123-30-8
【结构或分子式】C6H7NO ;NH2C6H4OH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109.13
【熔点(℃)】186(分解)
【沸点(℃)】284(分解)
【毒性LD50(mg/kg)】大鼠经口1270
【性状】白色片状晶体。
【溶解情况】
稍溶于水和乙醇,几乎不溶于苯和氯仿,溶于碱液后很快变褐色。
【用途】
该品为医药;染料等精细化学品的中间体。用于生产药物扑热息痛;偶氮染料;硫化染料;酸性染料;毛皮染料(毛皮棕P)以及显影剂;抗氧剂和石油添加剂等。
【使用安全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应防止口鼻及受伤皮肤感染。
【生产方法】
有铁粉还原法;苯酚亚硝化法;偶合还原法等。
1.铁粉还原法 由对硝基酚还原而得。原料消耗定额:硝基苯酚(工业品)1388kg/t、铁粉1778kg/t、30%盐酸200kg/t。
原料消耗定额:硝基苯酚(工业品)1388kg/t;铁粉1778kg/t;30%盐酸200kg/t。
2.苯酚亚硝化法 由苯酚经亚硝化;还原;酸析而得。
3.偶合还原法 以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化;偶合;铁粉还原而得。
4.硝基苯催化氢化法 多以铂,钯或二者作催化剂,在10-20%硫酸水溶液中氢化还原为苯基羟胺,随即转位对氨基酚,收率70-80%。在反应系统中加入表面活性剂等对提高产率有一定效果。
5.硝基苯电解还原法 日本三井东压精细化学品公司采用在硫酸溶液中电解还原硝基苯,经苯基羟胺转位成对氨基酚。
【包装储运】
采用铁桶、纸桶或纤维板桶内衬塑料袋包装,每桶净重35kg、40kg或50kg。贮存时要避光,防止受热、受潮。按有毒危险品规定贮运。
15:29:36)标签:美容
苯二胺
成份
染料
头皮
健康
分类:染发知识
1、芳香胺性化合物:是一种致癌物的化学合成染料,染料经头皮吸收后进入人体,染料中的有害成分过度摄入人体后会破坏人体中的血红细胞,从而成为淋巴癌和白血病的元凶。
2、苯二胺:是化学染发剂的主要成份,既可融于水又可融于油,苯二胺能使染色快、色彩效果持久不易褪色。此外,苯二胺还是一种高致敏物,还有致基因突变而易导致膀胱癌、乳腺癌、白血病、骨癌的发生。
3、铅:化学染发剂中的铅含量是油漆的5—10倍,人体铅中毒后会引发头晕、头疼、乏力、四肢麻木、贫血、哮喘等,若是头皮破损进入肝肾还会丧失劳动力。
4、苯二酚:又名氢醌,是一种有机产品,能刺激皮肤和粘膜。
5、氨基苯酚:皮肤吸收后可引起皮炎。
6、水银:长期摄入水银会引起慢性中毒而死亡。
延伸阅读:
---如何鉴别纯植物天然染发剂---
欧洲首席美容顾问安德鲁先生教您几招:
一、是否零过敏,纯天然染发剂绝不含对苯二胺、铅、汞和其它任何化学有害物质,绝无皮肤过敏现象。
二、是否无刺激,纯植物天然染发剂,在染发过程中无刺鼻异味,对头皮无任何刺激。
三,是否伤发质,纯植物天然染发剂中含有多种天然营养物质,不但染发效果好,同时能起到养发护发防脱发的作用。
四、对于普遍消费者来说,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有二:
1)、看检验报告。看政府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是否有苯二胺等有毒成份检出。
2)看包装成份标识。传统染发产品在外包装成份中都有明确标识成份的,如标有:苯二胺、间苯二酚、芳香族二胺类的,都是化学染发膏。染发类成份标识是国家强制性的,必须如实标注。
如今染发不仅是改变头发的颜色,更是一种个性的象征,染发人群可谓老少皆有,虽然有的染发剂有刺鼻性的气味,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但有多少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危害这种事怎么会那么不幸地砸中自己的脑袋?或者选择植物染发剂,安全了吧?实则不然。
此次优恪网检测的十款知名染发剂,全部D-,下面跟随优恪君一起了解下这些年你对头发做了些什么吧!
染发师职业高危,染料成分有问题想躲不易
染发剂对健康的危害无一例外的在于染料成分本身,芳香胺类化合物和间苯二酚成为此次染料成分的主要扣分项。
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主任王利民教授告诉优恪网,用于纺织的合成染料50%以上是偶氮染料,而芳香胺类化合物是合成偶氮染料的中间体。
一般常用于作染发剂染料是芳香胺中间体,然后氧化后显出不同的色泽。一般而言,芳香胺中间体直接接触皮肤可能存在致敏等风险,若长期接触可能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不建议消费者频繁用芳香胺为中间体的染发剂进行染发。
《化妆品安全性及管理法规》中提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染发剂在美发师和理发师的职业接触中可能具有致癌性;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职业美容美发师患膀胱癌的危险性要高。
美源发采快速黑发霜和欧莱雅卓韵霜赋活养护染发霜中检测出对氨基苯酚被连降4级,是此次降级最狠的芳香胺化合物。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含有氨基苯酚类的染发产品可能会导致头发脱落,皮肤过敏,致癌等症。欧盟标准及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 年版)均将其作为限制用成分,有严格的限制标准。
而间苯二酚是一类强烈的接触性过敏原,长期接触可能会引起皮肤损害及刺激呼吸道等。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 年版)对间苯二酚限值最大使用浓度同欧盟标准相同。同时指出,标签上必须标印含间苯二酚字样,含间苯二酚类产品,用后充分冲洗,不可用于染睫毛或眉毛,如果不慎入眼,应立即冲洗,专业使用需戴合适手套。
包装材料中含重金属,为染发剂评级雪上加霜
化妆品的安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但长期以来国家监督管理部门都只是着重于监管化妆品原料中的有毒物质含量,而忽视了化妆品包装材料的毒性作用。
美源发采快速黑发霜的包装盖中检测出铅成分,铅是一种具有强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被认为是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中最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之一。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已将铅列为动物致癌物,能在人体和动物组织中蓄积且被人体吸收引起慢性中毒,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系统疾病、肾损伤、免疫力下降等。
王利民介绍,塑料等包装材料一般都含有添加助剂,而不合格的包装材料可能重金属超标,从而会发生包装中的铅等重金属迁移到产品中。食品和药品塑料包装材料中添加剂向内容物的迁移现象确实存在,但化妆品包装材料中的重金属是否迁移还要看材料本身好坏。
目前针对化妆品包装材料的物质迁移研究相对较少,化妆品包装材料的法规和标准也存在着不足,仅对外观有标准要求,材料的安全性检测却处于空白阶段。
含植物成分≠绝对安全,染黑色危害更高
美源发采快速黑发霜很明确的标注了含植物精华,但优恪网在包装材料中同时能找到P-氨基苯酚、间苯二酚、过氧化氢等物质,也就是说其本身也是通过化学反应而显色,这就意味着还是会存在潜在风险的可能,这一点消费者要尤为注意,切莫因为看到植物二字就大大放心使用了呢。
另外,王利民介绍,染黑发较染其他颜色对人体的作用性更强,这主要是因为黑色染发剂通常是多种组分拼出来的,通常所含的成分更多。
优恪网提醒消费者:化学深度或持久性染发剂本身对身体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目前尚未有可以完全替代其的产品出现,想要找到既放心、安全,染色效果又棒棒哒染发剂,概率与中千万彩票相当,所以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尽量减少染发次数,特别是皮肤过敏的人群,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郭婷;责任编辑:左娇蕾)
1、睡觉时不要把头发扎起来
橡皮筋会让头发和头皮受到压迫,也会在头发上留下难看的痕迹。在每天下班回家后,都应该将头发放下来,让头发和头皮都能获得放松、休息,而不是继续将头发扎起来,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更不要这么做。
2、抓住夜间护发好时机
对于损害比较严重的头发和分叉的发梢,夜间是修复损伤最好的时机。将少量的柠檬草油或荷荷巴油混入温水中,再将头发整个浸泡在里面,之后再将头发用毛巾包起来。
二十世纪的百年,是摄影发展的重要里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她一步步地成熟、完善起来。当此世纪转换之际,本网特地从《摄影史记》、《世界摄影史》、《中国摄影史》等书刊资料中,辑录了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摄影大事,以飨读者。
公元350年,亚里士多德在其所著《Problemata》一文中首次提到针孔镜箱的原理。公元1100年,阿尔哈森曾就针孔镜箱的应用和反射定律的原理作了论述。公元1250年,多米尼卡修道士马格诺曾指出银盐变黑的现象。
摄影术诞生大事记
●1704年 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的现象。
●1725年 舒尔茨发现银盐具有感光性能。
●1757年 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贝卡利亚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 涅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0年 赫舍尔发现红外光谱。
●1801年 里特尔发现紫外辐射。
●1809年 哥德在其所著《wahlverwandschaften》一书中,对外孔镜箱作了很高的评价。
●1811年 古尔多阿首先从海生植物的灰烬中提取到碘。
●1814年 佛朗霍法由于发现光谱中的谱线,为近代的精密光学奠定了基础。
●1816年 N·涅普斯用自己定名为“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后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817年 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824年 N·涅普斯在该年9月16日拍出了第一张成功的照片。
●1826年 N·涅普斯拍出了目前仍保存良好的最早的照片。
●1829年 N·涅普斯和达盖尔合作进行共同的研究。
●1835年 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
●1839年 N·涅普斯和达盖尔的发明,由阿拉哥公开发表。
●1839年 泰尔鲍脱受约翰·赫舍尔的启发,利用盖留萨克和威尔泽于1819年所发现的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来固定照片上的影像。
●1839年 在德国哈雷出版了第一本论述摄影的著作,作者是内托,书名为《制作达盖尔法照片的详细指导》。
●1839年 贝克雷尔以19岁的年龄发现光电效应,为以后设计光电测光表奠定了基础。
●1840年 珀兹伐博士通过计算设计成著名的相对孔径为1:3.6的珀兹伐镜头,从而为科学方法的镜头设计开创了先例。
●1847年 阿贝·涅普斯利用玻璃感光版代替泰尔鲍脱所用的感光纸,为整个近代的负片-正片摄影法奠定了基础。
●1851年 阿契在其发表的论文中, 对珂罗酊摄影法(火棉胶摄影法)作了详尽的叙述。
●1854年 讨论干式珂罗酊摄影法的不同论文相继发表。
●1860年 威依教授首先将水银孤光灯作为人工照明应用于摄影。
●1861年 利泽冈提出了镁光在摄影中的利用可能性。
●1868年 迪柯·德·霍龙的三色彩色摄影原理取得了胜利。
●1871年 马杜克斯博士公布其发明的溴化银明胶干版摄影法。
●1873年 福格尔发现光学增感原理。
●1880年 阿布尼首先将对苯二酚(几奴尼)应用于摄影冲洗。
●1884年 耶拿的斯高脱·琴公司第一次熔炼了新型的光学玻璃。
●1887年 米特首先将镁粉闪光应用于摄影工作。
●1887年 哥德温牧师取得制造赛璐珞片基胶片的专利。
●1889年 欧洲最早的胶卷由佛兰契博士用柯达第1号照相机摄制成功。
●1889年 鲁道夫博士设计成第一只可供实用的正光镜头,并由卡尔·蔡司厂用“普罗泰”的牌名进行生产。
●1890年 安德烈森博士发现对氨基苯酚可作为显影剂使用,并于1891年取得专利。这种显影剂以“罗迪纳”的商名而著称于世,国营沃尔芬胶片制造厂至今仍以ORWO-R09号显影剂名称供应市场。
公元1100年,阿尔哈森曾就针孔镜箱的应用和反射定律的原理作了论述。
公元1250年,多米尼卡修道士马格诺曾指出银盐变黑的现象。
1704年 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的现象
1725年 舒尔茨发现银盐具有感光性能。
1757年 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贝卡利亚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 涅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0年 赫舍尔发现红外光谱。
1801年 里特尔发现紫外辐射。
1809年 哥德在其所著《wahlverwandschaften》一书中,对外孔镜箱作了很高的评价。
1811年 古尔多阿首先从海生植物的灰烬中提取到碘。
1814年 佛朗霍法由于发现光谱中的谱线,为近代的精密光学奠定了基础。
1816年 N·涅普斯用自己定名为“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后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817年 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824年 N·涅普斯在该年9月16日拍出了第一张成功的照片。
1826年 N·涅普斯拍出了目前仍保存良好的最早的照片。
1829年 N·涅普斯和达盖尔合作进行共同的研究。
1835年 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
1839年 N·涅普斯和达盖尔的发明,由阿拉哥公开发表。
1839年 泰尔鲍脱受约翰·赫舍尔的启发,利用盖留萨克和威尔泽于1819年所发现的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来固定照片上的影像。
1839年 在德国哈雷出版了第一本论述摄影的著作,作者是内托,书名为《制作达盖尔法照片的详细指导》。
1839年 贝克雷尔以19岁的年龄发现光电效应,为以后设计光电测光表奠定了基础。
1840年 珀兹伐博士通过计算设计成著名的相对孔径为1:3.6的珀兹伐镜头,从而为科学方法的镜头设计开创了先例。
1847年 阿贝·涅普斯利用玻璃感光版代替泰尔鲍脱所用的感光纸,为整个近代的负片-正片摄影法奠定了基础。
1851年 阿契在其发表的论文中, 对珂罗酊摄影法(火棉胶摄影法)作了详尽的叙述。
1854年 讨论干式珂罗酊摄影法的不同论文相继发表。
1860年 威依教授首先将水银孤光灯作为人工照明应用于摄影。
1861年 利泽冈提出了镁光在摄影中的利用可能性。
1868年 迪柯·德·霍龙的三色彩色摄影原理取得了胜利。
1871年 马杜克斯博士公布其发明的溴化银明胶干版摄影法。
1873年 福格尔发现光学增感原理。
1880年 阿布尼首先将对苯二酚(几奴尼)应用于摄影冲洗。
1884年 耶拿的斯高脱·琴公司第一次熔炼了新型的光学玻璃。
1887年 米特首先将镁粉闪光应用于摄影工作。
1887年 哥德温牧师取得制造赛璐珞片基胶片的专利。
1889年 欧洲最早的胶卷由佛兰契博士用柯达第1号照相机摄制成功。
1889年 鲁道夫博士设计成第一只可供实用的正光镜头,并由卡尔·蔡司厂用“普罗泰”的牌名进行生产。
1890年 安德烈森博士发现对氨基苯酚可作为显影剂使用,并于1891年取得专利。这种显影剂以“罗迪纳”的商名而著称于世,国营沃尔芬胶片制造厂至今仍以ORWO-R09号显影剂名称供应市场。
1902年 鲁道夫博士设计的蔡司天塞镜头首次在市场上出现。
1904年 鲁米埃兄弟两人发明利用彩色色网硬片的彩色摄影法。
1912年 费舍尔博士在“制作彩色摄影图片的方法”上,取得第253335号德国车家专利,从而为近代的彩色摄影奠定了基础。
1913年 巴纳克设计成第一架应用打孔电影胶片摄影的照相机--最早的徕卡。这种可作为楷模的照相机,自1925年起出现于市场。
1920年 克拉麦博士发现了减感剂。
1920年 哈脱菲尔特制作成最早的剪辑照片,这是利用艺术手段为工人阶级利益服务的第一批剪辑照片。
1929年 奥斯特迈尔发明无烟闪光泡。
1929年 Francke和Heidecke公司出品的首批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禄来福来)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年摄影界的轰动大事。
1932年 美国威士顿公司的第一只光电测光表设计成功。
1935年 耶拿卡尔·蔡司厂着手进行一项减少反射光以提高镜头有效通光量的研究(也即蔡司加膜镜头的研究)。
1935年 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根据曼内斯和高杜斯基发明的原理而制造成功。
1836年 维尔曼和施奈德两位博士根据费舍尔专利的原理,在沃尔芬胶片厂制成阿克发彩色胶片。
1936年 科斯洛夫斯基博士发现,摄影感光乳剂中含有适量的金盐,能显著提高乳剂的感光速度而不致使其颗粒度扩大,从而为近代高感光度材料的制造创造了条件。
1937年 世界上第一架单镜头小型反光照相机--德累斯顿伊哈厅照相机制造厂所出品的“小型爱克赛泰”问世。
1939年 第一部根据阿克发彩色原理负片正片法拍摄的艺术电影片摄制成功。
1956年 沃尔芬胶片厂首先制成了感光速度最快的胶片,其感光速度较当时众所周知的特快片高出一倍以上。
1960年 德累斯顿国营照相机与电影器材制造厂,制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第一架全自动照相机--“普莱克蒂”。
1963年 美国波拉-兰特公司发表波拉彩色摄影法,它是根据一步摄影法原理研究成功的第一种彩色摄影法。
1976年 美国柯达公司向公众宣布新型的柯达一步法胶片和照相机研制成功。
一洗彩染发对身体有一定危害。
医学专家警告:市场上销售的各类永久性染发剂均有可能存在严重的健康隐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完全无害的染发产品。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多个品牌的“一洗黑”洗发水实际上就是添加但未标明加入了“对苯二胺”(可致癌)的染发剂,甚至还有“三致”(致癌、致突变、致畸)物质“间苯二胺”,经常使用对人体会有危害。
氧化染料是合成染料中最早用于毛发染色的,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持久性染发剂原料。氧化型染发剂以其染色效果好、色调变化宽、维持时间长等诸多优点而成为最受欢迎的染发剂。在欧洲和美国约占市场分额的80%,但这类染料中的一些染料成分属于芳香胺类化合物, 易引起过敏性皮炎、皮肤刺激、贫血等疾患。所以染发剂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永久性染发过程中只有让毛发表皮破损,染料才进得去,从而达到着色的效果,所以对头发的伤害是难免的。扩展资料:
目前,我国市面上染发类化妆品的染发原理分为氧化型和非氧化型染发;从染发的效果来说,分为永久性染发、半永久性染发及暂时性染发。如果采用氧化的原理进行着色染发,那它采用的功效成分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染料,而是染料的前体或中间体,常见的有对苯二胺、对氨基苯酚、甲基苯二胺等及其异构体和衍生物。用染料的前体,其特点是分子量较小,涂抹到头发后可以渗透到皮质和髓质层中。
一个便于消费者掌握的原则是:要在正规渠道购买正规的染发类化妆品。同时,消费者在使用染发类化妆品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看产品的使用说明,有没有特别提示,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测试以及此款染发剂推荐的使用频率,例如在多长的时段内染发不要超过多少次。目前,严格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来使用是保护自身使用安全较为有效的手段。
参考资料: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染发剂的潜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