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盐酸能否水解淀粉,为什么
淀粉与浓盐酸(其实稀盐酸也可以)反应生成葡萄糖是水解反应,从多糖分解为单糖,浓盐酸是催化剂(应用于早期医疗行业制造葡萄糖,例如用于打点滴)。淀粉与浓盐酸反应需要极耐酸的仪器,而且稀盐酸也可以,所以一般不用浓盐酸。而现在人们更常用淀粉与淀粉酶作用生成葡萄糖,因为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更高,此反应是酶分解反应。
,
淀粉中富含多糖,二糖等物质,属于混合物。其中直链和支链上有大量羟基官能团,而盐酸与羟基官能团反应,活泼的氢离子与淀粉中亲水的羟基官能团相互反应,生成大量的水。使得氯离子替代了羟基原有的位置,形成了与溶液相似的极性,所以较易溶解。
这一题说的是酶的活性条件
人体口腔呈现微碱性,唾液淀粉酶也是在微碱性的情况下具有最佳活性
滴入盐酸,溶液呈现酸性,淀粉酶失活,失去催化能力,淀粉无法分解
5~10%的盐酸煮沸后,倒入带有有用物质的淀粉,煮5分钟后,糊液会变成红糖水的颜色,这时候淀粉就被酸分解掉了,可以利用纱布过滤出有用物质,并冲洗几次就好了。
如果你要的有用东西溶于水或盐酸,那么你还是用冷水溶解后把淀粉滤除就可以,在蒸发干燥。
(2)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需进行重复实验,观察结果.由于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因此推测,该实验中淀粉可能是在淀粉酶和盐酸的作用下分解的.据图示可知pH为3和pH为9条件下淀粉剩余量相等,但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为9条件下的酶活性,原因是因为pH为3的条件下,有盐酸催化淀粉分解干扰实验结果.
(3)比较pH为1和pH为7的实验结果可知,pH为7的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小于pH为1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故说明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故答案为:
(1)1h后淀粉剩余量 葡萄糖
(2)小于 因为pH为3的条件下,有盐酸催化淀粉水解干扰实验结果
(3)1h后,pH为7的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小于酸性条件下(或PH为1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
步骤:取两支试管,其中一支加入少量稀盐酸,加入小量的淀粉溶液,再滴加一滴碘水(溶液变蓝色),最后把试管置恒温水槽中(水中温度37度),每半小时观察一次溶液样色变化。
结果:加了稀盐酸的试管蓝色逐渐变淡,最后变为无色。
结论:稀盐酸能水解淀粉,使淀粉分解生成分子量更低的化合物。
更激的,可以不加稀盐酸,直接煮沸也能出现以上现象。
可溶性淀粉溶解度:可溶性淀粉不溶于冷水,溶解于沸水。水溶性淀粉为白色或黄白色粉末,在冷水中即可全溶。常温下100ml水中边加边搅,至少可溶解60g该品。但其粘度较可溶性淀粉大。
可溶性淀粉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无臭无味,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则可成为透明溶液,冷却后不结冰,一般用大米、玉米、小米、土豆的淀粉都可制成可溶性淀粉,但以红薯淀粉制得的可溶性淀粉质量最好。红薯淀粉的颗粒较粗,外面所包的胶膜在进行水解时易破裂,容易干燥。其加工过程是:取一定量的红薯淀粉过80目细筛,置于一大缸中,加入8%-9%的盐酸,将溶液搅成薄糊状,于40-45摄氏度浸渍24小时,或在室温下放置6-7天也可。每隔2小时搅动一次,浸渍完毕后,用虹吸法将缸内上层清液排掉,然后水洗数次,同时不断搅动,直至不含氯离子为止。然后掉包脱水干燥,最后用石磨磨细通过100-120目筛孔,即为可溶性淀粉。
能。
化学反应速率与其活化能的大小密切相关,活化能越低,反应速率越快,因此降低活化能会有效地促进反应的进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外因与内因:内因主要是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在同一反应中,影响因素是外因,即外界条件,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盐酸只是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反应活化能。如果盐酸参与反应增加盐酸浓度,单位体积总分子数增加,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水解反应
中在有机化学概念是指水与另一化合物反应,该化合物分解为两部分,水中的H+加到其中的一部分,而羟基(-OH)加到另一部分,因而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的化合物的反应过程;无机化学概念是弱酸根或弱碱离子与水反应,生成弱酸和氢氧根离子(OH-)(或者弱碱和氢离子(H+))。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是有机物的水解,主要生产醇和酚。
(2)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冷激处理方式(0℃冰水处理和0℃冷空气)和时间,根据实验结果,选取0℃冷空气处理2.5小时的冷激处理条件,对香蕉后熟软化的抑制效果最显著,且不会使香蕉产生冻伤,对延缓香蕉后熟效果最理想.
(3)淀粉分解产物是麦芽糖,在实验过程中,可用斐林试剂对淀粉分解产物可溶性糖进行检测,水浴后生成 砖红色沉淀.研究发现,香蕉产生的乙烯能提高淀粉酶活性而促进其成熟,导致香蕉的硬度下降.
故答案为:
(1)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高效性
(2)冷激处理方式和时间 0℃冷空气处理2.5笑说
该处理条件对香蕉后熟软化的抑制效果最显著,且不会使香蕉产生冻伤
(3)斐林试剂 砖红色 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