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甲苯 > 正文

请问,共轭效应在苯环上为什么是沿一个方向传递的

魁梧的白羊
含蓄的中心
2023-01-27 21:40:13

请问,共轭效应在苯环上为什么是沿一个方向传递的?

最佳答案
如意的棒棒糖
爱笑的小土豆
2025-07-08 18:51:08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共轭效应在苯环上沿一个方向传递”这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在更深层次来学习研究的时候,是不能这样看问题的。

但是,道理的表述,是要通过一定文字的,过去,为了使一个观点令学习者明白,或容易表达,往往会有针对某一件事可以说得过去,但本身并不严谨和科学。共轭效应的传递,一般是指共轭体系受外来基团、原子的影响,使得电荷的分布呈极性交替的形式传递,这样,外来影响的那个方向,就是所谓传递发出的方向。比如1,3-丁二烯是一个共轭体系,而1,3-戊二烯中,多了一个甲基,甲基是供电子基,这样与甲基相连的4号碳以带部分正电δ+的形式,极性交替传递后,3号、1号碳带部分负电δ-的形式。

苯环中也一样,苯环作为一个共轭体系,而甲苯,与甲基相连的碳将出现δ+,接下来与之相邻的碳将是δ-,而此时这种所谓“方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提法。

对你提出的问题,请直接拿出几个例子,我们针对这几个例子讨论清楚,问题也就意会了。这里是要“意会”。呵呵~~

最新回答
现实的凉面
拼搏的啤酒
2025-07-08 18:51:08

有机化学重难点。。。。。。。。。。。。。。。。。。。。。。

1) 取代反应

1 SN1反应:只有一种分子参与了决定反应速率关键步骤的亲核取代反应称为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用SN1表示。S表示取代反应,N表示亲核,1表示只有一种分子参与了速控步骤。

2 SN2反应:有两种分子参与了决定反应速度关键步骤的亲核取代反应称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用SN2表示。S表示取代反应,N表示亲核,2表示有两种分子参与了速控步骤。

3 SNi反应:亚硫酰氯和醇反应时,先生成氯代亚硫酸酯,然后分解为紧密离子对,Cl�6�1作为离去基团(�6�1OSOCl)中的一部分,向碳正离子正面进攻,即“内返”,得到构型保持的产物氯代烷。上述取代犹如是在分子内进行的,所以叫它分子内亲核取代,以SNi表示。

4加特曼反应:加特曼 (Gattermann L)发现:用催化量的金属铜代替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作催化剂,也可使重氮盐与盐酸或氢溴酸反应制得芳香氯化物或溴化物。这样进行的反应叫做加特曼反应。

5加特曼-科赫反应:苯、一氧化碳和氯化氢反应生成苯甲醛,此反应称为加特曼-科赫反应。

6傅-克反应:芳香化合物芳环上的氢被烷基取代的反应称为傅-克烷基化反应;芳香化合物芳环上的氢被酰基取代的反应称为傅-克酰基化反应;统称傅-克反应。

7布赫尔反应:萘酚在亚硫酸氢钠存在下与氨作用,转变成相应萘胺的反应称为布赫尔反应。

8自由基取代反应:若取代反应是按共价键均裂的方式进行的,则称其为自由基取代反应。

9齐齐巴宾反应:吡啶与氨基钠反应,生成a-氨基吡啶,如果a位已被占据,则得g-氨基吡啶,但产率很低。这个反应称为齐齐巴宾(Chichibabin)反应。

10亚硝基化:苯酚在酸性溶液中与亚硝酸作用,生成对亚硝基苯酚及少量的邻亚硝基苯酚。该反应称为亚硝基化反应。

11刚穆伯—巴赫曼反应:芳香重氮盐中的芳基在碱性条件下与其它芳香族化合物偶联成联苯或联苯衍生物的反应称为刚穆伯(Gomberg)—巴赫曼(Bachmann)反应。

12皂化反应:油脂的碱性水解称为皂化反应。

13卤化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的反应称为卤化反应。卤化反应包括氟化(fluorinate),氯化(chlorizate),溴化(brominate)和碘化(iodizate)。但最常用的卤化反应是氯化和溴化。

14卤代烃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偶联反应:通过SN反应,卤代烃中的烃基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烃基用碳碳键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分子,称这类反应为卤代烃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15卤代烃的水解:卤代烃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共热,卤原子被羟基取代生成醇,称为卤代烃的水解。

16卤代烃的醇解:卤代烃与醇钠的醇溶液共热,卤原子被烷氧基取代生成醚,称为卤代烃的醇解。

17芳香亲电取代反应:芳环上的氢被亲电试剂取代的反应称为芳香亲电取代反应。

18芳香亲核取代反应:芳环上的一个基团被一个亲核试剂取代的反应称为芳香亲核取代反应。

19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亲核试剂取代的反应称为亲核取代反应。用SN表示。在反应中,受试剂进攻的对象称为底物。亲核的进攻试剂(往往带有一对未共同的电子)称为亲核试剂,离开的基团称为离去基团。与离去基团相连的碳原子称为中心碳原子,生成物为产物。在上述反应中,若受进攻的中心碳原子是饱和碳原子,则称此类反应为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20 1,2�6�1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环氧乙烷类化合物的三元环结构使各原子的轨道不能正面充分重叠,而是以弯曲键相互连结,由于这种关系,分子中存在一种张力,极易与多种试剂反应,把环打开。这类反应称为1,2�6�1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酸催化开环反应时,首先环氧化物的氧原子质子化,然后亲核试剂向C�6�1O键的碳原子的背后进攻取代基较多的环碳原子,发生了SN2反应生成开环产物。这是一个SN2反应,但具有SN1的性质,电子效应控制了产物,空间因素不重要。碱催化开环反应时,亲核试剂选择进攻取代基较少的环碳原子,C�6�1O键的断裂与亲核试剂和环碳原子之间键的形成几乎同时进行,并生成产物。这是一个SN2反应,空间效应控制了反应。

21柯尔伯—施密特反应:干燥的酚钠或酚钾与二氧化碳在加温加压下生成羟基苯甲酸的反应称为柯尔伯—施密特(Kolbe-Schmitt)反应。

22 醛酮α�6�1氢的卤化:在酸或碱的催化作用下,醛酮的α�6�1H被卤素取代的反应称为醛酮α�6�1氢的卤化。

23重氮化反应:芳香一级胺和亚硝酸或亚硝酸盐及过量的酸在低温下反应生成芳香重氮盐,该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24重氮盐的水解:重氮盐的酸性水溶液一般很不稳定,会慢慢水解生成酚和放出氮气,这称为重氮盐的水解。

25重氮盐的偶联反应:重氮盐正离子可以作为亲电试剂与酚、三级芳胺等活泼的芳香化合物进行芳环上的亲电取代,生成偶氮化合物,通常把这种反应叫做重氮盐的偶联反应。重氮盐与酚偶联在弱碱性(pH=8~10)条件下进行,酚羟基是邻对位定位基,综合考虑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偶联反应一般在羟基的对位发生,对位有取代基时,得邻位偶联产物。重氮盐与三级芳胺在弱酸性(pH=5~7)溶液中发生偶联,生成对氨基偶氮化合物,若氨基的对位有取代基,则偶联在邻位发生。

26威廉森合成法:在无水条件下,醇钠和卤代烷作用生成醚的反应称为威廉森(Williamson A W)合成法。

27离子型取代反应:若取代反应是按共价键异裂的方式进行的,则称其为离子型取代反应。然后再根据反应试剂的类型进一步分为亲电取代反应和亲核取代反应。

28席曼反应:芳香重氮盐和氟硼酸反应,生成溶解度较小的氟硼酸盐,后者加热分解产生氟苯,这称为席曼(Schiemann)反应。席曼反应是在1927年才发现的。

29桑德迈耳反应:1884年,桑德迈耳 (Sandmeyer T)发现:在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的催化下,重氮盐在氢卤酸溶液中加热,重氮基可分别被氯或溴原子取代,生成芳香氯化物或溴化物。这一反应称为桑德迈耳反应。

30硝化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被硝基取代的反应称为硝化反应。

31氯甲基化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被氯甲基取代的反应称为氯甲基化反应。

32温斯坦离子对机理:温斯坦(Winstein, S.)认为:在SN1反应中,某些产物是通过离子对进行的,按照这个概念,在进行SN1反应时,底物按紧密离子对-溶剂分离子-自由离子的方式进行离解: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反向过程称为返回。在SN1反应中,亲核试剂可以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进攻而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如亲核试剂进攻紧密离子对,由于R+与X-结合比较紧密,亲核试剂必须从R+与X-结合的相反一面进攻,而得到构型转化的产物;而溶剂分离子对间的结合不如紧密离子对密切,消旋的产物占多数;自由离子则因为碳正离子是一个平面结构,亲核试剂在平面两边进攻机会均等,得到完全消旋的产物。

33普塑尔反应:一些重氮盐在碱性条件下或稀酸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分子内的偶联反应。这个反应是普塑尔(Pschorr R)在寻找合成菲环的新方法中首先发现的,故称为普塑尔反应。

34酯化反应:羧酸与醇在酸催化下生成酯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35酯交换反应:在酸(氯化氢、硫酸或对甲苯磺酸等)或碱(烷氧负离子)催化下,酯中的OR’被另一个醇的OR’’置换,称为酯的醇解。这是从一个酯转变为另外一个酯的反应,因此也称为酯交换反应。

36酯的烃基化反应:酯的a-氢可以被烃基取代,这是酯的烃基化反应。

37酯的酰基化反应:酯的a-氢可以被酰基取代,这是酯的酰基化反应。

38溶剂解反应:如果在反应体系中只有底物和溶剂,没有另加试剂,那末底物就将与溶剂发生反应,溶剂就成了试剂,这样的反应称为溶剂解反应。

39酰胺的交换反应:酰胺与氨(胺)反应,可以生成一个新的酰胺和一个新的胺,因此该反应称为酰胺的交换反应。

40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酰基碳上的一个基团被亲核试剂取代的反应称之为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41羧酸衍生物的水解:羧酸衍生物与水反应生成羧酸称为羧酸衍生物的水解。

42羧酸衍生物的胺解:羧酸衍生物与胺反应生成酰胺,这称为羧酸衍生物的胺解。

43羧酸衍生物的醇解:羧酸衍生物与醇反应生成酯,这称为羧酸衍生物的醇解。

44瑞穆尔—悌曼反应:酚与氯仿在碱性溶液中加热生成邻位及对位羟基醛的反应称为瑞穆尔—悌曼(Reimer —Tiemann)反应。

45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在催化量的三氯化磷、三溴化磷等作用下,卤素取代羧酸α氢的反应称为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Hell C-Volhard J-Zelinski N D)反应。

46磺化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被磺酸基取代的反应称为磺化反应。

47霍夫曼烷基化反应:卤代烷与氨或胺反应生成胺,这称为霍夫曼(Hofmann)烷基化反应。反应是按SN2机理进行的。

48霍本—赫施反应:在氯化锌和盐酸的作用下,用腈进行酚芳环上的酰基化反应称为霍本—赫施 (Houben —Hoesch)反应。间苯二酚比苯酚容易进行霍本—赫施反应。

(2)加成反应

1 1,2�6�1加成:共轭双烯和亲电试剂加成时,若试剂和一个单独的双键反应,反应的结果是试剂的两部分加在两个相邻的碳原子上,这称为1,2�6�1加成。得到的产物为1,2�6�1加成产物。

2 1,4�6�1加成:共轭双烯和亲电试剂加成时,若试剂加在共轭双烯两端的碳原子上,同时在中间两个碳上形成一个新的双键,这称为1,4�6�1加成,产物为1,4�6�1加成产物。

3加成聚合反应:化合物在催化剂或引发剂的作用下,打开不饱和键按一定的方式自身加成为长链大分子的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加成聚合是烯烃的一种重要反应性能。加成聚合反应机理属于链式聚合。链式聚合可分为自由基聚合,正离子聚合、负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四大类。它们都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三个阶段反应。

4自由基加成反应:过氧化物在光照下发生均裂产生自由基,烯烃受自由基进攻而发生的加成反应称为自由基加成反应。

5麦克尔加成反应:一个能提供亲核碳负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给体)与一个能提供亲电共轭体系的化合物(称为受体)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亲核1,4�6�1共轭加成反应,称为麦克尔(Michael. A)加成反应。(本反应也可归于缩合反应)

6环正离子中间体机理:烯烃与溴的亲电加成是按环正离子中间体机理进行的。机理表明:该亲电加成反应是分两步完成的反式加成。首先是试剂带正电荷或带部分正电荷部位与烯烃接近,与烯烃形成环正离子,然后试剂带负电荷部分从环正离子背后进攻碳,发生SN2反应,总的结果是试剂的二个部分在烯烃平面的两边发生反应,得到反式加成的产物。

7亲电加成反应:通过化学键异裂产生的带正电的原子或基团进攻不饱和键而引起的加成反应称为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可以按照“环正离子中间体机理”、“碳正离子中间体机理”、“离子对中间体机理”和“三中心过渡态机理”四种途径进行。

8离子对中间体机理:按离子对中间体机理进行的过程表述如下:试剂与烯烃加成,烯烃的π键断裂形成碳正离子,试剂形成负离子,这两者形成离子对,这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π键断裂后,带正电荷的C—C键来不及绕轴旋转,与带负电荷的试剂同面结合,得到顺式加成产物。

9碳正离子机理:碳正离子机理进行的过程可表述如下:试剂首先离解成离子,正离子与烯烃反应形成碳正离子,这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π键断裂后,C—C键可以自由旋转,然后与带负电荷的离子结合,这时结合就有两种可能,即生成顺式加成与反式加成两种产物。

10羰基的亲核加成:羰基是一个具有极性的官能团,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的电负性大,因此氧带有负电性,碳带有正电性,亲核试剂容易向带正电性的碳进攻,导致π键异裂,两个σ键形成。这就是羰基的亲核加成。

(3)消除反应

1 E1反应:E1表示单分子消除反应。E表示消除反应,1代表单分子过程。E1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中心碳原子与离去基团的键异裂,产生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第二步是碱提供一对孤电子,与碳正离子中的氢结合,碳正离子消除一个质子形成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是中心碳原子与离去基团的键的解离,第二步消除质子是快的一步,反应速率只与第一步有关,是单分子过程,反应动力学上是一级反应。

2 E2反应:E2表示双分子消除反应。E代表消除反应,2代表双分子过程。E2反应是反式共平面的消除反应,一步完成。

3 E1cb反应:单分子共轭碱消除反应用E1cb表示。E表示消除反应,1代表单分子过程,cb表示反应物分子的共轭碱。E1cb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中心碳原子与离去基团的键异裂,产生活性中间体碳负离子,然后,碳负离子再失去一个负离子形成烯。E1cb反应是反式共平面的消除反应。

4汉斯狄克反应:用羧酸的银盐在无水的惰性溶剂如四氯化碳中与一分子溴回流,失去二氧化碳并形成比羧酸少一个碳的溴代烷。该反应称为汉斯狄克(Hunsdiecker H)反应。

5秋加叶夫反应:将醇与二硫化碳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黄原酸盐,再用卤代烷处理成黄原酸酯。将黄原酸酯加热到100~200℃即发生热分解生成烯烃。该反应称为秋加叶夫(Chugaev)反应。

6科普消除:若氧化胺的b碳上有氢,当加热到150~200°C时会发生热分解,得羟胺及烯。这个反应称为科普(Cope)消除反应。

7脱羧反应:羧酸失去CO2的反应称为脱羧反应。当羧酸的�8�4碳与不饱和键相连时,一般都通过六元环状过渡态机理脱羧。当羧基和一个强吸电子基团相连时,按负离子机理脱羧。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按自由基机理脱羧。

8酯的热裂:酯在400~500℃的高温进行裂解,产生烯和相应羧酸的反应称为酯的热裂。

9霍夫曼消除反应:四级铵碱在加热条件下(100°C~200°C)发生热分解生成烯烃的反应称为霍夫曼(Hofmann)消除反应。

(4)氧化反应

1自动氧化反应:化学物质和空气中的氧在常温下温和地进行氧化,而不发生燃烧和爆炸,这种反应称为自动氧化反应。自动氧化反应通常在分子中具有活泼氢的部位发生。

2康尼查罗反应:无α�6�1活泼氢的醛在强碱的作用下发生分子间的氧化还原,结果一分子醛被氧化成酸,另一分子的醛被还原成醇。这是一个歧化反应,称之为康尼查罗反应。

3烯烃的环氧化反应:烯烃在试剂作用下生成环氧化物的反应称为环氧化反应。

4烯烃的臭氧化——分解反应:烯烃在低温惰性溶剂如CCl4中和臭氧发生加成生成臭氧化物的反应称为烯烃的臭氧化反应。二级臭氧化物被水分解成醛和酮的反应称为臭氧化物的分解反应。两个反应合称为烯烃的臭氧化——分解反应。

5硼氢化�6�1氧化反应:烯烃与甲硼烷作用生成烷基硼的反应称为烯烃的硼氢化反应。烷基硼在碱性条件下与过氧化氢作用生成醇的反应称为烷基硼的氧化反应,该反应和烯烃的硼氢化反应合在一起,总称为硼氢化�6�1氧化反应。

6魏克尔烯烃氧化:在氯化铜及氯化钯的催化作用下,乙烯在水溶液中用空气直接氧化生成乙醛,称魏克尔(Wacker)烯烃氧化。

(5)还原反应

1乌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将醛或酮、肼和氢氧化钾在一高沸点的溶剂如一缩二乙二醇(HOCH2CH2OCH2CH2OH,沸点245�0�8C)中进行反应,使醛或酮的羰基被还原成亚甲基,这个方法称为乌尔夫-凯惜纳(Wolff L�6�1Kishner N M)-黄鸣龙方法还原。对酸不稳定而对碱稳定的羰基化合物可以用此法还原。

2去氨基还原:重氮盐在某些还原剂的作用下,能发生重氮基被氢原子取代的反应,由于重氮基来自氨基,因此常称该反应为去氨基还原反应。

3异相催化氢化:适用于烯烃氢化的催化剂有铂、钯、铑、钌、镍等,这些分散的金属态的催化剂均不溶于有机溶剂,一般称之为异相催化剂。在异相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的加氢反应称为异相催化氢化。

4麦尔外因—彭杜尔夫还原:醛酮用异丙醇铝还原成醇的一种方法。这个反应一般是在苯或甲苯溶液中进行。异丙醇铝把氢负离子转移给醛或酮,而自身氧化成丙酮,随着反应进行,把丙酮蒸出来,使反应朝产物方面进行。这是欧芬脑尔氧化法的逆反应,叫做麦尔外因—彭杜尔夫(Meerwein H-Ponndorf W)反应。

5卤代烃的还原:卤代烃被还原剂还原成烃的反应称为卤代烃的还原。还原试剂很多,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是氢化锂铝,它是个很强的还原剂,所有类型的卤代烃包括乙烯型卤代烃均可被还原,还原反应一般在乙醚或四氢呋喃(THF)等溶剂中进行。

6伯奇还原:碱金属在液氨和醇的混合液中,与芳香化合物反应,苯环被还原为1,4-环己二烯类化合物,这种反应被称为伯奇还原。

7均相催化氢化:一些可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催化剂称为均相催化剂。在均相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的加氢反应称为均相催化氢化。

8克莱门森还原:醛或酮与锌汞齐和浓盐酸一起回流反应。醛或酮的羰基被还原成亚甲基,这个方法称为克莱门森还原。

9罗森孟还原法:用部分失活的钯催化剂使酰氯进行催化还原生成醛。此还原法称为罗森孟(Posenmund, K. W.)还原法。

10斯蒂芬还原:将氯化亚锡悬浮在乙醚溶液中,并用氯化氢气体饱和,将芳腈加入反应,水解后得到芳醛。此还原法称为斯蒂芬(Stephen, H.)还原。

11催化氢化: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不饱和化合物与氢发生的加氢反应称之为催化氢化。

12催化氢解:用催化氢化法使碳与杂原子(O,N,X等)之间的键断裂,称为催化氢解。苯甲位的碳与杂原子之间的键很易催化氢解。

13酮的双分子还原:在钠、铝、镁、铝汞齐或低价钛试剂的催化下,酮在非质子溶剂中发生双分子还原偶联生成频哪醇,该反应称为酮的双分子还原。

14硼氢化-还原反应:烯烃与甲硼烷作用生成烷基硼的反应称为烯烃的硼氢化反应。烷基硼和羧酸作用生成烷烃的反应称为烷基硼的还原反应。该反应与烯烃的硼氢化反应合在一起,总称为硼氢化-还原反应。

15鲍维特—勃朗克还原:用金属钠-醇还原酯得一级醇,称为鲍维特—勃朗克(Bouveault –Blanc)还原。

16醛酮用活泼金属的单分子还原:用活泼金属如钠、铝、镁和酸、碱、水、醇等作用,可以顺利地将醛还原为一级醇、将酮还原为二级醇。这是醛酮用活泼金属的单分子还原。

(6)缩合反应

1达参反应:醛或酮在强碱(如醇钠、氨基钠等)的作用下和一个a-卤代羧酸酯反应,生成a,b-环氧酸酯的反应称为达参(Darzen, G.)反应。

2安息香缩合反应:苯甲醛在氰离子(CN—)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双分子缩合生成安息香,因此称此反应为安息香缩合反应。很多芳香醛也能发生这类反应,

3狄克曼反应:二元酸酯可以发生分子内的及分子间的酯缩合反应。假若分子中的两个酯基被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碳原子隔开时,就发生分子内的缩合反应,形成五元环或更大环的酯,这种环化酯缩合反应又称为狄克曼(Dieckmann)反应。

4脑文格反应:在弱碱的催化作用下,醛、酮和含有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发生的失水缩合反应称为脑文格(knoevenagel)反应。

5浦尔金反应:在碱性催化剂的作用下,芳香醛与酸酐反应生成b-芳基-a,b-不饱和酸的反应称为浦尔金(Perkin)反应。所用的碱性催化剂通常是与酸酐相对应的羧酸盐。

6曼尼希反应:具有活泼氢的化合物、甲醛、胺同时缩合,活泼氢被胺甲基或取代胺甲基代替的反应称为胺甲基化反应,也称为曼尼希(Mannich)反应,简称曼氏反应。

7羟醛缩合反应:有a-氢的醛或酮在酸或碱的催化作用下,缩合形成b-羟基醛或b-羟基酮的反应称为羟醛缩合反应。

8鲁宾逊增环反应:环己酮及其衍生物在碱(如氨基钠、醇钠等)存在下,与曼氏碱的季铵盐作用产生二并六元环的反应称为鲁宾逊(Robinson)增环反应。

9瑞佛马斯基反应:醛和酮与a-溴代酸酯和锌在惰性溶剂中相互作用得到b-羟基酸酯的反应称为瑞佛马斯基(Reformatsky)反应。

10酯缩合反应(克莱森缩合反应):两分子酯在碱的作用下失去一分子醇生成b-羰基酯的反应称为酯缩合反应,也称为克莱森缩合反应。

11酮醇缩合:脂肪酸酯和金属钠在乙醚或甲苯、二甲苯中,在纯氮气流存在下(微量氧的存在会降低产量)剧烈搅拌和回流,发生双分子还原,得a-羟基酮(也叫酮醇),此反应称为酮醇缩合(acyloin condensation)。

12魏悌息反应:魏悌息(Wittig,G.)试剂可以和酮或醛的羰基进行亲核加成,最后形成烯烃,这个反应称为魏悌息反应。

13魏悌息-霍纳尔反应:魏悌息-霍纳尔试剂很容易与醛酮反应生成烯烃,该反应称为魏悌息-霍纳尔(Witting-Horner)反应。

(7)重排反应

1二苯乙醇酸重排:二苯乙二酮在~70%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重排成二苯乙醇酸的反应称为二苯乙醇酸重排。

2贝克曼重排:酮肟在酸性催化剂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生强酸的五氯化磷、三氯化磷、苯磺酰氯、亚硫酰氯等作用下重排成酰胺的反应称为贝克曼重排。

3弗里斯重排:酚酯与路易斯酸一起加热,可发生酰基重排,生成邻羟基和对羟基芳酮的混和物,此反应称为弗里斯(Fries)重排。

4异丙苯的氧化重排:该法以丙烯和苯为起始原料,首先苯和丙烯在三氯化铝的作用下,产生异丙苯,异丙苯三级碳原子上的氢比较活泼,在空气的直接作用下,氧化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在酸的作用下,失去一分子水,形成一个氧正离子,苯环带着一对电子转移到氧上,发生所谓的缺少电子的氧所引起的重排反应,得到“碳正”离子,“碳正”离子再和水结合,去质子分解成丙酮及苯酚。上述过程称为异丙苯的氧化重排。

5克尔提斯反应:由酰氯和叠氮化合物制备酰基叠氮,酰基叠氮在惰性溶剂中加热分解,失去氮气后,重排成异氰酸酯,然后水解得一级胺。这个反应称为克尔提斯(Cartius)反应。

6克莱森重排:克莱森(Claisen) 发现:烯丙基芳基醚在高温(200°C)可以重排为邻烯丙基酚,这称为邻位克莱森重排。邻烯丙基酚可以再进一步重排得到对烯丙基酚,这称为对位克莱森重排。上述重排统称为克莱森重排。

7阿恩特—艾司特反应:重氮甲烷与酰氯反应首先形成重氮酮,重氮酮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酰基卡宾,酰基卡宾发生重排得烯酮,烯酮与水反应产生酸;如果用醇或氨(胺)代替水,则得酯或酰胺。此反应称阿恩特(Arndt)—艾司特(Eistert)反应。

8法沃斯基重排反应:在醇钠、氢氧化钠、氨基钠等碱性催化剂存在下,α�6�1卤代酮(α�6�1氯代酮或α�6�1溴代酮)失去卤原子,重排成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羧酸酯、羧酸、酰胺的反应称为法沃斯基重排。

9拜尔-魏立格氧化重排:酮类化合物被过酸氧化,羰基碳与�8�4-碳之间的键断裂,插入一个氧形成酯的反应称为拜尔(Boeyer)-魏立格(Villiger V)氧化重排:

10施密特反应:将羧酸与等物质的量的叠氮酸(HN3)在惰性溶剂中用硫酸作缩合剂进行缩合。然后在无机酸的作用下,使酰基叠氮分解,重排,最后水解为一级胺。这个反应称为施密特 (Schmitt)反应。

11瓦格奈尔-梅尔外英重排:一个不稳定的碳正离子会重排为一个更稳定的碳正离子,当醇羟基与三级碳原子或二级碳原子相连时,在酸催化的脱水反应中,常常会发生此类重排反应,称为瓦格奈尔(Wagner, G.)-梅尔外英(Meerwein, H.)重排。

12蒂芬欧-捷姆扬诺夫反应:1-氨甲基环烷醇与亚硝酸反应得到环增大一个碳的环酮。该反应称为蒂芬欧(Tiffeneau)-捷姆扬诺夫 (Demjanov)反应。

13联苯胺重排:氢化偶氮苯在酸催化下发生重排,生成4,4’-二氨基联苯的反应称为联苯胺重排。对位被取代的氢化偶氮苯重排时,重排一般在邻位发生。

14频哪醇重排:邻二醇在酸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酮的反应。这类反应最初是从频哪醇重排为频哪酮发现的,因此被称为频哪醇重排反应。反应过程如下:首先羟基质子化,然后失水形成碳正离子,相继发生基团的迁移,缺电子中心转移到羟基的氧原子上,再失去质子生成频哪酮。α�6�1双二级醇,α�6�1二级醇三级醇、α�6�1双三级醇均能发生此反应。

15霍夫曼重排反应:酰胺与次卤酸盐(工业上常用NaOCl,实验室中常用NaOBr)的碱溶液(或卤素的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时,放出二氧化碳,生成比酰胺少一个碳原子的一级胺的反应

羞涩的橘子
阳光的鸡
2025-07-08 18:51:08
苯甲酸的酸性小于对氰基苯甲酸,是因为氰基是强吸电子基团,同时也对负电荷有良好的离域作用。

首先,氰基是强吸电子基团,在对位的氰基可以通过苯环使羧基的碳带更多的正电荷,从而使羟基上的氢带更多正电荷,更容易电离。电离后形成的羧酸根,通过共轭效应,可以将负电荷分散到氰基上,从而使羧酸根更为稳定。

美满的电脑
健康的云朵
2025-07-08 18:51:08
亲核反应的强弱与羟基碳带正电荷的多少和烷基的大小有关。

腈羟基碳带正电荷较大,分子的斥力大,所以抑制了反应。同时

烷基越大越不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腈的烷基很大,增加了空间拥挤程度,再次不利于反应。

所以腈的亲核反应活性低。

安静的曲奇
坚定的花生
2025-07-08 18:51:08
富马酸二甲酯的执行标准: 1、“DMF”指化学品富马酸二甲酯,IUPAC(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盟)名称为Dimethyl (E)-butenedioate,CAS(化学物质登记号)编号:624-49-7,EINECS(欧洲现有商用化学物质目录信息系统)编号:210-849-0。 2、“产品”指第2001/95/EC号指令第2(a)条中定义的任何产品; 3、“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产品”指如下产品或产品零件: (i)声明了富马酸二甲酯的存在率,如在一个或多个小袋子上;或 (ii)富马酸二甲酯的浓度大于每公斤该产品或产品零件重量0.1毫克; 4、“投放市场”指第一次在共同体市场销售; 5、“在市场上销售”指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提供用于在共同体市场上经销、消费或使用,不管是有偿还是无偿。 国家皮革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于2008年开始重点前瞻性研究应对这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于2008年下半年已经率先提供这一测试技术服务。2008年以来,欧洲相继发生中国皮革产品使用含DMF防霉剂疑致消费者过敏事件,主要涉及的产品包括椅子和鞋,2008年底法国、西班牙就禁止含有DMF的椅子进口,上月欧盟国家通过了禁止进口DMF的决定。

MSDS 不知道你是想要什么版本的MSDS, 一般要英文的多 , 就给你你个英文吧 , ****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

N,N-Dimethylformamide, for HPLC

**** SECTION 1 - CHEMICAL PRODUCT AND COMPANY IDENTIFICATION ****

MSDS Name: N,N-Dimethylformamide, for HPLC

Catalog Numbers:

27960-0000, 27960-0010, 27960-0025

**** SECTION 2 - COMPOSITION, INFORMATION ON INGREDIENTS ****

+----------------+--------------------------------------+----------+-----------+-----------+---------------+

| CAS# | Chemical Name |% | EINECS# |Haz Symbols| Risk Phrases |

|----------------|--------------------------------------|----------|-----------|-----------|---------------+

| 68-12-2 |N,N-Dimethylformamide, for HPLC | | 200-679-5

正直的钢笔
默默的冬瓜
2025-07-08 18:51:08

+----------------+--------------------------------------+----------+-----------+-----------+---------------+

Hazard Symbols: T

Risk Phrases: 20/21 36

**** SECTION 3 - HAZARDS IDENTIFICATION ****

EMERGENCY OVERVIEW

Harmful by inhalation and in contact with skin. Irritating to eyes.

May cause harm to the unborn child.Toxic.Combustible liquid.

Potential Health Effects

Eye:

Causes eye irritation.

Skin:

Causes skin irritation. Harmful if absorbed through the skin.

Substance is rapidly absorbed through the skin.

Ingestion:

Causes gastrointestinal irritation with nausea, vomiting and

diarrhea. May cause kidney damage. May cause liver damage.

Inhalation:

Harmful if inhaled. May cause respiratory tract irritation. May

cause effects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ed for ingestion.

Chronic:

Possible cancer hazard based on tests with laboratory animals.

Prolonged or repeated skin contact may cause dermatitis.

**** SECTION 4 - FIRST AID MEASURES ****

Eyes:

Flush eyes with plenty of water for at least 15 minutes,

occasionally lifting the upper and lower eyelids. Get medical aid.

Skin:

Get medical aid immediately. Immediately flush skin with plenty of

water for at least 15 minutes while removing contaminated clothing

and shoes.

Ingestion:

Induce vomiting. If victim is conscious and alert, give 2-4 cupfuls

of milk or water. Never give anything by mouth to an unconscious

person. Get medical aid immediately.

Inhalation:

Get medical aid immediately. Remove from exposure and move to fresh

air immediately. If not breathing, give artificial respiration. If

breathing is difficult, give oxygen.

Notes to Physician:

**** SECTION 5 - FIRE FIGHTING MEASURES ****

General Information:

As in any fire, wear a self-contained breathing apparatus in

pressure-demand, MSHA/NIOSH (approved or equivalent), and full

protective gear. Will burn if involved in a fire.

Extinguishing Media:

Use water spray to cool fire-exposed containers. Use foam, dry

chemical, or carbon dioxide.

**** SECTION 6 - ACCIDENTAL RELEASE MEASURES ****

General Information: Use proper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s indicated

in Section 8.

Spills/Leaks:

Absorb spill with inert material (e.g. vermiculite, sand or earth),

then place in suitable container. Do not flush into a sewer. Remove

all sources of ignition.

**** SECTION 7 - HANDLING and STORAGE ****

Handling:

Use only in a well-ventilated area. Use spark-proof tools and

explosion proof equipment. Avoid breathing dust, vapor, mist, or

gas. Avoid contact with skin and eyes. Use only in a chemical fume

hood.

Storage:

Keep away from sources of ignition. Store in a cool, dry place.

Store in a tightly closed container.

**** SECTION 8 - EXPOSURE CONTROLS, PERSONAL PROTECTION ****

Engineering Controls:

Facilities storing or utilizing this material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an eyewash facility and a safety shower.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Eyes:

Wear safety glasses and chemical goggles if splashing

is possible.

Skin:

Wear appropriate protective gloves to prevent skin

exposure.

Clothing:

Wear appropriate protective clothing to minimize

contact with skin.

Respirators:

Follow the OSHA respirator regulations found in 29

CFR 1910.134 or European Standard EN 149. Always use

a NIOSH or European Standard EN 149 approved

respirator when necessary.

**** SECTION 9 -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

Physical State: Clear liquid

Color: APHA: 5 max

Odor: amine-like - faint odor

pH: Not available.

Vapor Pressure: 4.9 mbar @ 20 C

Viscosity: 0.8 mPa s 20 deg C

Boiling Point: 153 deg C @ 760.00mm Hg

Freezing/Melting Point: -61 deg C

Autoignition Temperature: 445 deg C ( 833.00 deg F)

Flash Point:58 deg C ( 136.40 deg F)

Explosion Limits, lower:2.20 vol %

Explosion Limits, upper:16.00 vol %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Solubility in water:soluble in water

Specific Gravity/Density: .9450g/cm3

Molecular Formula: HCON(CH3)2

Molecular Weight: 73.09

**** SECTION 10 - STABILITY AND REACTIVITY ****

Chemical Stability:

Stable.

Conditions to Avoid:

Stable., incompatible materials, ignition sources.

Incompatibilities with Other Materials:

Oxidizing agents, reducing agents, acids, halogenated agents,

nitrates, chloroformates.

Hazardous Decomposition Products:

Carbon monoxide, oxides of nitrogen, carbon dioxide.

Hazardous Polymerization: Will not occur.

**** SECTION 11 - TOXICOLOGICAL INFORMATION ****

RTECS#:

CAS# 68-12-2: LQ2100000

LD50/LC50:

CAS# 68-12-2: Inhalation, mouse: LC50 = 9400 mg/m3/2HInhalation,

rat: LC50 = 3421 ppm/1HInhalation, rat: LC50 = 3421 ppm/3H

Inhalation, rat: LC50 = 1948 ppm/4HOral, mouse: LD50 = 2900 mg/kg

Oral, rabbit: LD50 = 5 gm/kgOral, rat: LD50 = 2800 mg/kgSkin,

rabbit: LD50 = 4720 mg/kgSkin, rat: LD50 = >3.2 gm/kg.

Skin, rat: LD50 = 5 gm/kg

Carcinogenicity:

N,N-Dimethylformamide, for HPLC -

Not listed by ACGIH, IARC, NIOSH, NTP, or OSHA.

Other:

See actual entry in RTECS for complete information.

**** SECTION 12 - ECOLOGICAL INFORMATION ****

Ecotoxicity:

Damage to fish: Gold oland test: 18 hrs LC50: 500 mg/l

**** SECTION 13 - DISPOSAL CONSIDERATIONS ****

Dispose of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regulations.

**** SECTION 14 - TRANSPORT INFORMATION ****

IATA

Shipping Name: N,N-DIMETHYLFORMAMIDE

Hazard Class: 3

UN Number: 2265

Packing Group: III

IMO

Shipping Name: N,N-DIMETHYLFORMAMIDE

Hazard Class: 3

UN Number: 2265

Packing Group: III

RID/ADR

Shipping Name: N,N-DIMETHYLFORMAMIDE

Hazard Class: 3

UN Number: 2265

Packing group: III

USA RQ:CAS# 68-12-2: 100 lb final RQ45.4 kg final RQ

**** SECTION 15 - REGULATORY INFORMATION ****

European/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European Labeling in Accordance with EC Directives

Hazard Symbols: T

Risk Phrases:

R 61 May cause harm to the unborn child.

R 20/21 Harmful by inhalation and in contact with

skin.

R 36 Irritating to eyes.

Safety Phrases:

S 53 Avoid exposure - obtain special instructions

before use.

S 45 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re

possible).

WGK (Water Danger/Protection)

CAS# 68-12-2: 1

United Kingdom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CAS# 68-12-2: OES-United Kingdom, TWA 10 ppm TWA30 mg/m3 TWA

CAS# 68-12-2: OES-United Kingdom, STEL 20 ppm STEL61 mg/m3 STEL

United Kingdom Maximum Exposure Limits

Canada

CAS# 68-12-2 is listed on Canada's DSL List.

CAS# 68-12-2 is listed on Canada's Ingredient Disclosure List.

Exposure Limits

CAS# 68-12-2: OEL-AUSTRALIA:TWA 10 ppm (30 mg/m3)Skin

OEL-BELGIUM:TWA 10 ppm (30 mg/m3)Skin

OEL-CZECHOSLOVAKIA:TWA 30 mg/m3STEL 60 mg/m3

OEL-DENMARK:TWA 10 ppm (30 mg/m3)Skin

OEL-FINLAND:TWA 10 ppm (30 mg/m3)STEL 20 ppm (60 mg/m3)Skin

OEL-FRANCE:TWA 10 ppm (30 mg/m3)Skin

OEL-GERMANY:TWA 20 ppm (60 mg/m3)Skin

OEL-HUNGARY:TWA 10 mg/m3STEL 20 mg/m3Skin

OEL-JAPAN:TWA 10 ppm (30 mg/m3)Skin

OEL-THE NETHERLANDS:TWA 10 ppm (30 mg/m3)Skin

OEL-THE PHILIPPINES:TWA 10 ppm (30 mg/m3)Skin

OEL-POLAND:TWA 10 mg/m3

OEL-RUSSIA:TWA 10 ppmSTEL 10 mg/m3Skin

OEL-SWEDEN:TWA 10 ppm (30 mg/m3)STEL 15 ppm (45 mg/m3)Skin

OEL-SWITZERLAND:TWA 10 ppm (30 mg/m3)STEL 20 ppmSkin

OEL-TURKEY:TWA 10 ppm (30 mg/m3)Skin

OEL-UNITED KINGDOM:TWA 10 ppm (30 mg/m3)STEL 20 ppmSkin

OEL IN BULGARIA, COLOMBIA, JORDAN, KOREA check ACGIH TLV

OEL IN NEW ZEALAND, SINGAPORE, VIETNAM check ACGI TLV

US FEDERAL

TSCA

CAS# 68-12-2 is listed on the TSCA inventory.

**** SECTION 16 - ADDITIONAL INFORMATION ****

MSDS Creation Date: 7/16/1996 Revision #0 Date: Original.

The information above is believed to be accurate and represents the best

information currently available to us. However, we make no warranty of

merchantability or any other warranty, express or implied, with respect to

such information, and we assume no liability resulting from its use. Users

should make their own investigations to determin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for their particular purposes. In no way shall the company be

liable for any claims, losses, or damages of any third party or for lost

profits or any special, indirect, incidental, consequential or exemplary

damages, howsoever arising, even if the company has been advised of

the possibility of such damages.

----------------------------------------------------------------------

生产工艺:

1、硫酸催化合成DMF 不含富马酸二甲酯的干燥剂 硫酸作为催化剂是经典的合成法,产品收率可以达到92%〔4,8,9〕,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收率高,但是,由于硫酸的腐蚀性,会引起副反应,且有三废污染等缺点。 2、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DMF 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合成DMF,产品产率为67%左右。对甲苯磺酸是一种有机酸,虽然其对设备的腐蚀性和三废比较少、不易引起副反应、产品色泽好、价廉易得、易于保存运输和使用,用量少,活性高,但是产率比较低等缺点。 3、树脂催化合成DMF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用于一些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酯色度低,后处理方便,可重复使用,对设备无腐蚀性,不产生三废,极有工业使用价值。使用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合成DMF,其产率可达到91.4%。 4、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DMF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超强酸是酸强度比100%硫酸更强的酸。固体超强酸具有不腐蚀设备、不污染环境、不怕水、耐高温、反应活性高、选择性好、制造容易、在反应体系中易分离、不易中毒等优点,同时可以重复使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价值。 5、氯化铁催化合成DMF 谱尼测试提供富马酸二甲酯检测服务 结晶氯化铁催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结晶氯化铁(FeCI3•6H2O)是一种价廉易得的化合物,利用它催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腐蚀小,三废污染较轻,操作方便,有一定应用价值,其有利应用条件是:当催化剂0.8g,富马酸58g,甲醇20ml,,即摩尔比为0.06∶1∶10,回流4h,得白色结晶产品,收率达61.7%〔13〕。 6、杂多酸催化合成DMF 杂多酸是由两种以上无机含氧酸缩合而成的多元酸,它不仅具有多元酸和多电子还原能力,而且其酸性和氢化还原性可以通过变换组成元素在很大范围内系统地调节。它对许多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并且不挥发,对热稳定、污染少、可以大大减轻对设备的腐蚀,能够再生和重复使用。 7、稀土化合物催化合成DMF 稀土化合物是我国易得、资源丰富的化合物,开发稀土化合物的利用很有经济价值。李晓莉等利用三氧化二钕(Nd2O3)催化合成了富马酸二甲酯,当15g富马酸,30ml甲醇,三氧化二钕用量为3%,回流4h,得产品收率90%〔15〕。 8、BF3•(C2H5)2O催化合成DMF 三氟化硼(BF3)是强的电子接受体,强的Lewis酸,能够与供电子的羧酸中羧基形成复合物,使羧基中的碳带更多的正电荷,但BF3是气体,故催化酯化反应的进行,常利用其与醇或醛等形成钅羊盐而使用。

看看多来点分吧 , hehe 多多益善啊 嘿嘿

小巧的身影
典雅的大神
2025-07-08 18:51:08

1、硫酸催化合成DMF

不含富马酸二甲酯的干燥剂

硫酸作为催化剂是经典的合成法,产品收率可以达到92%〔4,8,9〕,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收率高,但是,由于硫酸的腐蚀性,会引起副反应,且有三废污染等缺点。

2、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DMF

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合成DMF,产品产率为67%左右。对甲苯磺酸是一种有机酸,虽然其对设备的腐蚀性和三废比较少、不易引起副反应、产品色泽好、价廉易得、易于保存运输和使用,用量少,活性高,但是产率比较低等缺点。

3、树脂催化合成DMF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用于一些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酯色度低,后处理方便,可重复使用,对设备无腐蚀性,不产生三废,极有工业使用价值。使用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合成DMF,其产率可达到91.4%。

4、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DMF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超强酸是酸强度比100%硫酸更强的酸。固体超强酸具有不腐蚀设备、不污染环境、不怕水、耐高温、反应活性高、选择性好、制造容易、在反应体系中易分离、不易中毒等优点,同时可以重复使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价值。

5、氯化铁催化合成DMF

谱尼测试提供富马酸二甲酯检测服务

结晶氯化铁催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结晶氯化铁(FeCI3·6H2O)是一种价廉易得的化合物,利用它催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腐蚀小,三废污染较轻,操作方便,有一定应用价值,其有利应用条件是:当催化剂0.8g,富马酸58g,甲醇20ml,,即摩尔比为0.06∶1∶10,回流4h,得白色结晶产品,收率达61.7%〔13〕。

6、杂多酸催化合成DMF

杂多酸是由两种以上无机含氧酸缩合而成的多元酸,它不仅具有多元酸和多电子还原能力,而且其酸性和氢化还原性可以通过变换组成元素在很大范围内系统地调节。它对许多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并且不挥发,对热稳定、污染少、可以大大减轻对设备的腐蚀,能够再生和重复使用。

7、稀土化合物催化合成DMF

稀土化合物是我国易得、资源丰富的化合物,开发稀土化合物的利用很有经济价值。李晓莉等利用三氧化二钕(Nd2O3)催化合成了富马酸二甲酯,当15g富马酸,30ml甲醇,三氧化二钕用量为3%,回流4h,得产品收率90%〔15〕。

8、BF3·(C2H5)2O催化合成DMF

三氟化硼(BF3)是强的电子接受体,强的Lewis酸,能够与供电子的羧酸中羧基形成复合物,使羧基中的碳带更多的正电荷,但BF3是气体,故催化酯化反应的进行,常利用其与醇或醛等形成钅羊盐而使用。

9、富马酸酯化法。直接以富马酸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与甲醇一步合成DMF。催化剂有三氟化硼、六水氯化铁(FeCl3·6H2O)、硫酸或磷酸,收率高达92%。也可以阳离子树脂催化剂,采用催化精馏技术,于80-85℃下酯化反应5h。

10、马来酸异构酯化法。马来酸与甲醇在催化剂作用下,异构化、酯化得到DMF,催化剂有HCl-H2SO4和磷钨酸。用HCl-H2SO4作催化剂时,反应实际分两步进行,即HCl催化异构化反应和H2SO4催化酯化反应。马来酸与浓盐酸、水一起回流30min,得到91%的富马酸;富马酸与甲醇、浓硫酸一起回流12h,得到91.9%的产品。磷钨酸时复合催化剂,同时催化异构化和酯化反应。马来酸与甲醇,在磷钨酸存在下,回流4h,得89.4%的产品。(3)糖醛氧化酯化法。以糖醛为原料,合成分两步进行。首先糖醛在V2O5催化下用KClO3氧化成富马酸,反应温度95℃-105℃,反应时间7h,收率81.5%;然后富马酸在浓硫酸存在下,与甲醇一起加热回流,得到DMF,反应时间10h。收率86.0%。(4)马来酸酐水解异构酯化法。以马来酸酐为原料,与甲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DMF。催化剂有浓盐酸、盐酸-磷酸、六水氯化铁、对甲基苯磺酸和硫脲。盐酸-磷酸属于复合催化剂,首先发生水解、酯化反应,得到马来酸二甲酯,后者再在溴与光存在下异构化才得到产品;用硫脲做催化剂,马来酸酐首先发生水解异构化反应得到富马酸,后者在硫酸存在下酯化得到产品。

实例:在100mL烧瓶中加入9.8g(0.1mol)马来酸酐、8.1mL(0.2mol)甲醇、0.5mL浓演算,加热回流1.5h。然后滴加12Ml(0.3mol)过量甲醇,0.5h滴完后,继续回流2h。反应结束后蒸出甲醇,稍冷后加入30mL乙醇,加热使固体溶解,冷却后析出晶体。两次产品分别用乙醇、水重结晶一次,得产品12.3g,产率86.2%熔点103-104℃。

美丽的犀牛
谦让的西装
2025-07-08 18:51:08
问题一:什么是亲核取代反应 ? 有机化合物受到某类试剂的进攻,使分子中一个基(或原子)被这个试剂所取代的反应。取代反应可分为亲核取代、亲电取代和均裂取代三类。如果取代反应发生在分子内各基团之间,称为分子内取代。有些取代反应中又同时发生分子重排(见重排反应)。

①亲核取代反应。简称SN。饱和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很多。例如,卤代烷能分别与氢氧化钠、醇钠或酚钠、硫脲、硫醇钠、羧酸盐和氨或胺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醇、醚、硫醇、硫醚、羧酸酯和胺等。醇可与氢卤酸、卤化磷或氯化亚砜作用,生成卤代烃。卤代烷被氢化铝锂还原为烷烃,也是负氢离子对反应物中卤素的取代。当试剂的亲核原子为碳时,取代结果形成碳-碳键 ,从而得到碳链增长产物,如卤代烷与氰化钠、炔化钠或烯醇盐的反应。

由于反应物结构和反应条件的差异,SN有两种机理,即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和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SN1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反应物发生键裂(电离),生成活性中间体正碳离子和离去基团;第二步,正碳离子迅速与试剂结合成为产物。总的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而与试剂浓度无关。S N2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同时发生的协同过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试剂浓度都成正比。能生成相对稳定的正碳离子和离去基团的反应物容易发生SN1,中心碳原子空间阻碍小的反应物容易发生SN2 。如果亲核试剂呈碱性,则亲核取代反应常伴有消除反应,两者的比例取决于反应物结构、试剂性质和反应条件。低温和碱性弱对SN取代有利。

②芳族取代反应。分芳族亲电取代反应SEAr和芳族亲核取代反应SNAr两类,Ar表示芳基。芳烃通过硝化、卤化、磺化和烷基化或酰基化反应,可分别在芳环上引进硝基、卤原子、磺酸基和烷基或酰基,这些都属SEAr。芳环上已有取代基的化合物,取代剂对试剂的进攻有定位作用。苯环上的取代基为给电子基团和卤原子时,亲电试剂较多地进入其邻位和对位;取代 基为吸电子基团时,则以得到间位产物为主。此外,除发生这些正常反应外,有时试剂还可以进攻原有取代基的位置并取而代之,这种情况称为原位取代。

SNAr需要一定条件才能进行。如卤代芳烃一般不易发生SNAr,但当卤原子受到邻或对位硝基的活化,则易被取代。卤代芳烃在强碱条件下也可发生取代。此外,芳香族重氮盐由于离去基团断裂成为稳定的分子氮,有利于生成苯基正离子,也能发生类似SNl的反应。

③均裂取代反应。简称SH。为自由基对反应物分子中某原子的进攻,生成产物和一个新的自由基的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自由基链罚反应的链转移步骤。一些有机物在空气中会发生自动氧化,其过程也是均裂取代,如苯甲醛、异丙苯和四氢萘等与氧气作用,可分别生成相应的有机过氧化物。

问题二:什么叫亲核取代反应,什么叫亲电取代反应 有孤对电子的阴离子或分子进攻碳正离子,发生的取代叫亲核取代

问题三:什么是亲核取代 亲核取代反应简称SN。饱和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很多。例如,卤代烷能分别与氢氧化钠、醇钠或酚钠、硫脲、硫醇钠、羧酸盐和氨或胺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醇、醚、硫醇、硫醚、羧酸酯和胺等。醇可与氢卤酸、卤化磷或氯化亚砜作用,生成卤代烃。卤代烷被氢化铝锂还原为烷烃,也是负氢离子对反应物中卤素的取代。当试剂的亲核原子为碳时,取代结果形成碳-碳键 ,从而得到碳链增长产物,如卤代烷与氰化钠、炔化钠或烯醇盐的反应

问题四:什么是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

分子中某一原子或基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称取代反应。在卤烃中,由于卤素的强吸电子性使C-X键中的碳带有部分正电荷,卤素带有部分负电荷,缺电子的碳很易受到富电子基团进攻,这些富电子基团包括负离子(如OH、OR、CN、NO)和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分子(如HO、NH)。我们把能提供一对电子的试剂称亲核试剂。由亲核试剂引起的取代反应叫亲核取代反应。以S表示。S为英文“Substitution”(取代),N为“Nucleophilic”(亲核),都取第一个大写字母。亲核取代反应的一般式为:

RX+Nu∶RNu+X∶

这里的卤烃是受试剂进攻的对象,称为底物;Nu为亲核试剂;X∶为反应中脱离的基团,称为离去基团。如果底物是脂肪类化合物,则这种反应称为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如果底物是芳香族化合物,那么这种反应称为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

卤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主要有下面几类:

(1)水解。卤烃加水生成醇的反应称为水解反应。该反应是可逆的:

RX+HOROH+HX

实际上,该反应一般没有制备价值。多数卤代烃都是由相应的醇来制备。不过,由于在某些复杂分子中导入一个羟基比引入一个卤原子困难,所以有时也采用卤烃水解的方法来合成相应的醇。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卤烃与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共热来制取:

RX+NaOHROH+NaX

反应能进行完全,因为憨H比HO更具亲核性,产生的卤化氢又被碱中和。

(2)与氰化钠反应。卤烃在醇溶液中与氰化钾或氰化钠反应生成腈:

有机合成中,常常需要增长碳链,卤烃与氰化钾(钠)的反应是增长一个碳原子的方法之一。但氰化钾(钠)有剧毒,使用时须特别注意。

通过腈基(-CN)的转变可合成羧酸(-COOH)及其衍生物,这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再介绍。

(3)与醇钠、氨、硝酸银等的反应:

前两个反应是制备醚类和胺类的方法之一。后一个反应往往用于卤烃的鉴别(见后),但某些不活泼的卤烃不与硝酸银反应,如ArX,RCH=CHX,HCCl,ArCOCHCl和ROCHCHCl等类型的卤烃都无此反应。

(4)与有机磷的反应。卤烃与三烃基膦作用得到l盐,后者在强碱作用下失去质子得到磷叶立德(ylide)或被称作磷叶立因(ylene)。

RCHX+RPRPCHRX

其中:X为I、Br、Cl等;R为烷基或芳基。

磷叶立德一般比较稳定,但有时也很活泼。以共振式表示有两种极限式。例如三甲基亚甲基l,可表示如下:

最近的H、C和P的NMR光谱分析表明,主要以叶立德结构为主,叶立因的贡献不大。

磷叶立德又称为魏悌希试剂。它与醛酮的反应称作魏悌希(Wittig)反应,是在分子中引入碳-碳双键以代替碳-氧双键的非常有用的方法。其反应见第十一章。

问题五:亲核取代反应添加什么催化剂比较好 1、亲核取代反应,一类为负离子,氧、硫、卤素的负离子是常见的亲核试剂如NaOH、KCN、RONa、NaSH等,还有一类就是具有为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NH3,都是路易斯碱.催化剂,可以用不上,在极性溶液中就可以了,当然你说水是也没关系,或者希酸,主要是让亲核试剂形成负离子!

2亲核加成反应,醛、酮由于其羰基是一个不饱和基团,因此容易受亲核试剂进攻发生亲和加成反应.

A,加氢氰酸,催化剂为,水的酸或碱性条件,即H+或者OH-条件.生成a-羟基酸

B、加亚硫酸氢钠,催化剂一样,亚硫酸氢钠水溶液,是其负离子做亲核试剂

C,加金属有机物,催化剂是无水乙醚

D,加水

E,加醇,在酸性催化剂(干燥氯化氢,对甲苯磺酸)

F加胺及其衍生物,水

问题六:卤代反应是属于亲核取代反应,还是属于自由基取代反应? 你好,

烷烃、笨的同系物侧链上的卤代反应是自由基取代,但是苯环上的卤代反应是亲电取代,反应时产生正离子进攻苯环,所以是亲电取代。苯环上的一切取代都是亲电取代,但是苯环侧链一般不是亲电取代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懂请追问!

望采纳!

问题七: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常见类型有哪两种 SN1和SN2

Sn1即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的一类,其中S代表取代(Substitution),N代表亲核(Nucleophilic),1代表反应的决速步涉及一种分子。

1、Sn1导致产物外消旋化;这是因为OHˉ可以从碳正离子的两面进攻,而生成两个构型相反的化合物。但其外消旋化产物大多数并非1:1生成,这可以从反应机理进行解释。有科学家认为,其机理应介于Sn1与Sn2之间。

2、Sn1会导致产物的重排。这是因为碳正离子发生了向更稳定的碳正离子重排。

SN2反应(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的一类,其中S代表取代(Substitution),N代表亲核(Nucleophilic),2代表反应的决速步涉及两种分子。与SN1反应相对应,SN2反应中,亲核试剂带着一对孤对电子进攻具亲电性的缺电子中心原子,形成过渡态的同时,离去基团离去。反应中不生成碳正离子,速率控制步骤是上述的协同步骤,反应速率与两种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因此称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无机化学中,常称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类型的反应机理为“交换机理”。

由于亲核试剂是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故如果受进攻的原子具有手性,则反应后手性原子的立体化学发生构型翻转,也称“瓦尔登翻转”。这也是SN2反应在立体化学上的重要特征。反应过程类似于大风将雨伞由里向外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