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怎样稀释,稀释后的浓度怎样计算?谢谢!
苯酚(Phenol,C6H5OH)[1] 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针状晶体,[2] 有毒,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消毒外科器械和排泄物的处理,[3] 皮肤杀菌、止痒及中耳炎。熔点43℃,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苯酚有腐蚀性,接触后会使局部蛋白质变性,其溶液沾到皮肤上可用酒精洗涤。[4] 小部分苯酚暴露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为醌而呈粉红色。遇三价铁离子变紫,通常用此方法来检验苯酚。
下午好,三乙醇胺、聚醚胺或者n,n-二甲基苯胺等胺类溶剂都可减少苯酚带来的腐蚀作为缓冲ph,这些水油两溶的有机溶剂也常见于汽车防冻液用于防止乙二醇酸化的草酸对金属表面造成损害,在热水中也可加入一些碱性磷酸盐来缓蚀。
建议自己下去查查资料
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实验1. 观察苯酚颜色,状态,闻一闻气味
实验2.在试管中加入2~3mL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并继续加至有较多的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待用)
实验3.将上述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现象,冷却静置(待用)
实验4.将苯酚晶体加到酒精中,并与[实验2]比较
结论:1.纯净的苯酚是没有颜色的晶体,具有特殊的气味
2.露置在空气中因小部分发生氧化而显粉红色.
3.熔点是43℃
4.常温时,苯酚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70℃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苯酚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5.苯酚有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
化学性质:
实验1.取[实验3]中苯酚(可稀释)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2.取[实验3]中苯酚浊液中加入NaOH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3.向苯酚浊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粉末,观察现象.
实验4.取[实验6]中苯酚钠溶液,滴入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5.取[实验6]中苯酚钠溶液,通入CO2,观察现象.
结论:苯酚确实有酸性,但酸性很弱,弱到不能使指示剂变色.酸性方面:盐酸>碳酸>苯酚 >HCO3--
你的要求太多了,只能满足你这些·······
苯酚微溶于水,能溶于苯及碱性溶液,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甘油等有机溶剂中,难溶于石油醚等。
把瓶子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浴锅里,然后用镍匙或锥子之类的东西把它弄碎,弄碎后就可以称量了,如果直接把装有苯酚的瓶子敞开口放在热水里的话,会需要很长时间才会融化,而且苯酚会被氧化。所以最好不要把瓶子打开直接用热水加热。
苯酚的性质:比重1.071,熔点42~43℃,沸点182℃,燃点79℃。常温下呈无色结晶或结晶熔块,具有特殊气味。置露空气中或日光下被氧化逐渐变成粉红色至红色,在潮湿空气中,吸湿后,由结晶变成液体。酸性极弱,有特臭、毒,强腐蚀性等特性。
扩展资料
苯酚制作方法最早是从煤焦油回收,目前绝大部分是采用合成方法。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异丙苯法生产苯酚、丙酮的技术路线,已发展占世界苯酚产量的一半,目前采用该工艺生产的苯酚已占世界苯酚产量的90%以上。
其他生产工艺有甲苯氯化法、氯苯法、磺化法。我国的生产方法有异丙苯法和磺化法两种。由于磺化法消耗大量硫酸和烧碱,我国也将只保留少数磺化法装置,逐步以异丙苯法生产为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苯酚
1、计算:n=m/M , c=n/v , p(密度)=m/v (先计算出5%的苯酚要其质量为多少)
2、称量或量取:固体试剂用托盘天平或电子天平称量,液体试剂用量筒。
3、溶解:应在烧杯中溶解,待冷却后转入容量瓶中。苯酚先放在60℃水浴锅溶解,使其成为液体状态,在用移液管取出需要的克数,定容至需要的容量瓶就可以了。
4、转移:由于容量瓶的颈较细,为了避免液体洒在外面,用玻璃棒引流。
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2到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到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在距离刻度2到3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之刻度线。
扩展资料:
化学性质
可吸收空气中水分并液化。有特殊臭味,极稀的溶液有甜味。腐蚀性极强。化学反应能力强。与醛、酮反应生成酚醛树脂、双酚A,与醋酐;水杨酸反应生成醋酸苯酯、水杨酸酯。还可进行卤代、加氢、氧化、烷基化、羧基化、酯化、醚化等反应。
苯酚在通常温度下是固体,与钠不能顺利发生反应,如果采用加热熔化苯酚,再加入金属钠的方法进行实验,苯酚易被还原,在加热时苯酚颜色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效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苯酚
(1) 了解酚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2) 掌握用萃取比色法和直接光度法测定酚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原理
酚是水体重点控制排放的污染物。它会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使水产品有异味,水中酚含量超过0. 3mg/L时,可引起鱼类的迥避。水体中酚的种类较多,部分酚可以挥发,本实验仅测定可被蒸馏的挥发酚。
在碱性条件和催化剂铁*化钾作用下,酚类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橘红色的吲哚酚安替比林染料,在510nm波长处有大吸收。若用*仿萃取此染料,可以增加颜色的稳定性,提高灵敏度,在460nm波长处有大吸收。
该方法可测定苯酚及邻、间位取代的酚,但不能测定对位有取代基的酚,由于样品中各种酚的相对含量不同,因而不能提供一个含混合酚的通用标准。通常选用苯酚作标准,任何其他酚在反应中产生的颜色都看作苯酚的结果。取代酚一般会降低响应值。因此,用该方法测出的值仅代表水样中挥发酚的低浓度。
三、仪器与试剂
(1) 722型分光光度计及l cm和3 cm比色皿。
(2) 500mL全玻璃蒸馏器。
(3) 无酚水。本实验均用无酚水,制备方法如下:
① 置水于全玻璃磨口蒸馏器内,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强碱性,滴加高锰酸钾溶液至深紫色,加热蒸馏,馏出液储于硬质玻璃瓶中。
② 在每升重蒸馏水中加入0.2g活性炭,充分振摇,放置过夜,过滤,储于硬质玻璃瓶中。
(4) 硫酸铜溶液。称取loog硫酸铜(CuSO4·5H2O)溶解于1L水中。
(5) 磷酸溶液。量取10. 0mL 85%磷酸,用水稀释至l00mL。
(6) 0.02mol/L溴酸钾一溴化钾溶液。称取3. 2g无水溴酸钾溶于水中,加入10g溴化钾,溶解后移入l000mL容量瓶内,稀释至标线。
(7) 0.025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称取6. 2g硫代硫酸钠,溶于1L煮沸后冷却的水中,加入0. 4g氢氧化钠,储于棕色瓶内,标定方法见实验4。
(8) 酚标准储备液。称取1. 0g苯酚溶于煮沸后冷却的水中,稀释至1L,按下法标定:
取10. 00mL酚标准储备液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100mL水、10. 00ML0. 02mol/L溴酸钾一溴化钾溶液,立即加入5mL浓盐酸,盖好瓶盖,摇匀。于暗处静置l 0min,加入1g碘化钾,摇匀。5min后,用0. 0250mol/L硫代硫酸钠滴定至淡黄色,再加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呈蓝色刚好消失,记录用量,用水代替酚储备液,做空白滴定,记录用量。
酚标准储备液浓度由下式计算:
苯酚浓度(mg/mL)=[ (V1-V2)×c/V×94 ]/6
式中:V1——空白滴定值,mL
V2——滴定体积,ML
c一—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V一一储备酚溶液体积,10. 00ML
94——苯酚的摩尔质量,g/mol。
(9) 酚标准中间液。将酚标准储备液稀释至浓度为0. 10mg/L。
(10) 酚标准使用液。吸取5. 00ML酚标准中间液于500ML容量瓶中,用煮沸后冷却的水稀释至标线。此溶液含酚量为1. 00mg/mL,用前2h配制。
(11)缓冲溶液。称取20g氯化氨溶于100ML浓氨水中,调节pH为9.8。
(12)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称取2. 0g 4-氨基安替比林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用时配制,该溶液储于棕色瓶内,在冰箱中可保存1周。
(13)铁*化钾溶液。称取8. 0g铁*化钾溶于100mL水中,可保存1周。
(14) *仿。
四、实验步骤
1.预蒸馏
量取250mL待测水样于蒸馏瓶中,加2滴甲基橙指示剂。用磷酸溶液将水样调至呈橙红色(此时pH约为4),加入5. 0mL硫酸铜溶液(如取样时已加过,则不必再加)及数粒玻璃珠,加热蒸馏,以250mL量筒或容量瓶收集馏出液,待蒸馏出约225mL液体后,停止加热。液面静止后,加入25mL蒸馏水,继续蒸馏至馏出液250mL。
2.萃取比色法
(1) 将250mL馏出液转入500mL分液漏斗中,或者用移液管取部分馏出液稀释至250mL,使溶液的酚含量不大于15μg。
(2)分别取酚标准使用液0mL、0. 05mL、l. 00mL、2. 00mL、 4. 00mL、 6. 00mL、8. 00mL、10. 00mL、15. 00mL,用250mL煮沸后的冷却水稀释,移入500mL分液漏斗中。
(3) 在分液漏斗内依次加入2mL缓冲溶液、1. 5mL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混匀,加入1. 5mL铁*化钾溶液,再混匀。静置10min显色。
(4)分别加入13. 00mL*仿,剧烈振摇2min萃取,静置分层。
(5) 擦干分液漏斗的导管内壁,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将有机相直接放入比色皿中。
(6) 在A=460nm处,以*仿为参比,用3 cm比色皿测定各标准系列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同时测定样品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含酚量。
标准系列和样品的吸光度都应扣除试剂的空白值。
3.直接光度法
水样含酚浓度为0. 1^-5mg/L时,可采用此法。
1)绘制标准曲线
于50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mL、 0. 25mL、0. 50mL、1. 00mL、2. 00mL、3. 00mL酚标准中间液,用水稀释至50mL,混匀。加入0.5mL缓冲溶液、1mL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混匀,加入1mL铁*化钾溶液,再混匀。后用水稀释至50mL,放置15min后,于510nm波长处,用l cm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2) 水样测定
取20mL馏出液(含酚量小于0. 25mg)或取适量馏出液置于比色管中,按标准系列的步骤操作,测定吸光度。
五、数据处理
酚浓度(mg/L)=测得的酚含量/水样的体积
六、注意事项
(1) 水中的酚不稳定,易挥发和氧化,并受微生物作用而损失。因此,水样采集后应加氢氧化钠保存剂,并尽快测定。
(2) 氧化性、还原性物质,金属离子及芳香胺类化合物对测定有干扰作用,预蒸馏可除去大多数干扰物,但对污染严重的水样,蒸馏前要用下述方法消除干扰物:
① 除氧化剂。加入碘化钾和酸后如果游离出碘,说明有氧化剂存在。这时可用过量的硫酸亚铁和亚*酸钠除去。
② 除硫化物。用磷酸调节水样使pH为4,搅拌曝气,除去二氧化硫及硫化氢。
③ 除油类。用浓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水样,使pH为12-13,以四氯化碳提取油类,弃去有机相,加热蒸去水相中残余的四氯化碳。
(3) 一次蒸馏足以净化样品。若出现馏出液浑浊,需用磷酸酸化后再蒸馏。
(4)样品和标准溶液中加入缓冲液和4-氨基安替比林后,要混匀才能加入铁*化钾,否则结果偏低。
(5)萃取比色法中,试剂空白以*仿为参比的吸光度应在0.10以下,否则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应重新配制或采用新出厂*仿产品。
(6) 当苯酚溶液呈红色时,则需对苯酚精制。方法如下:
取在水浴上熔化后的苯酚,置于适量的蒸馏瓶中,插入250℃温度计,加热蒸馏,空气冷凝,注意保温,收集182-184℃的馏分,精制的苯酚冷却后应为无色,低温时析出结晶,储于暗处。
在试管中取2mL苯酚溶液,滴加石蕊试剂,观察现象。
2.
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取少量苯酚固体,并分别向其中加入2—3毫升氢氧化钠溶液、2—3mL碳酸钠溶液、2—3mL碳酸氢钠溶液,充分振荡,观察并比较现象(注意加盐溶液的试管中是否有气泡。)
3.
在试管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加2—3滴酚酞试液,再加入少量苯酚固体,观察颜色变化。
交流现象1.
苯酚不能使石蕊变红。
2.
苯酚固体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无气泡产生;难溶于碳酸氢钠溶液。
3.
苯酚使红色溶液(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变浅。
实验结论苯酚具有弱酸性,酸性介于碳酸和碳酸氢根离子之间。由于苯酚的酸性太弱,以至于不能使石蕊试剂变红。(石蕊试液的变色范围是:pH值5~8)
演示实验:在刚才制取的苯酚溶液中边振荡边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澄清,生成物为苯酚钠。再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又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碳酸,碳酸与苯酚钠反应生成苯酚与碳酸氢钠)。综上所述,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知酸性:
H2CO3
>
>
NaHCO3
。亦可知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酸性强。
1实验部分
1.1实验步骤及数据(见表1)
表1苯酚溶液与石蕊试液反应显色情况表
(1)用蒸馏水做溶剂和对比液
①用新制蒸馏水配制苯酚饱和溶液、石蕊试液。
②在0、2号刻度试管中,分别盛5mL蒸馏水和苯酚饱和溶液。
③分别向这两支试管中滴入2滴石蕊试液,振荡各试管、静置,观察:两支试管中的液体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④用精密pH试纸测定蒸馏水的pH约为5.4~6.2,其酸性与苯酚的酸性相当。
(2)用中性自来水做溶剂和对比液
①用自来水(用精密pH试纸测知我校市区自来水的pH约为7)配制苯酚饱和溶液(25℃下,苯酚溶解度约为9g/100gH2O[4])、石蕊试液。
②取13支颜色、规格都相同的刻度试管,并依次进行编号,在1号试管中盛5mL自来水,在其余2~13号试管中分别盛5mL苯酚饱和溶液。
③向1、2号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1滴,振荡各试管,静置,把1、2号试管的后面衬上白纸作对比观察:自来水由无色变为淡紫色,饱和苯酚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④分别把3~13号试管中的饱和苯酚溶液稀释如表1中所列倍数,各取相应稀释液5mL,滴入1滴石蕊试液,振荡各试管,静置,分别在白纸衬托下与1号试管中的液体作比较观察:当稀释至约10倍时,还能看出苯酚溶液由无色变为微红色,约10倍以后已看不出有微红色出现,只是比1号试管中的浅紫色变的更浅。
⑤在上述1~13号试管中分别再滴入1滴石蕊试液,振荡各试管,静置,在白纸衬托下将2~13号试管中的液体分别与1号试管中的液体作对比观察:1号试管中的液体为紫色,2~15号试管中的液体紫红色逐渐变浅。
⑥在上述1~13号试管中分别再滴人1滴石蕊试液,振荡各试管,静置,在白纸衬托下将2~13号试管中的液体分别与1号试管中的作对比观察:1号试管中的液体呈深紫色,2~15号试管中的液体紫红色(较滴入2滴石蕊试剂时紫红色深一些)逐渐变浅。
1.2结论
苯酚的水溶液可使石蕊试液变红。
1.3实验说明
(1)本实验不能只在苯酚水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而决定苯酚能否使石蕊试剂变红色,实验前,要看配制苯酚溶液的水是否为中性,要用中性水滴加石蕊试剂后溶液颜色与其作对比观察而定。
我们知道,天然水里一般地含有Ca2+、Mg2+等阳离子和HCO3-、CO32-、Cl-、SO42-和NO3-等阴离子。
全国各地的天然水含有这些离子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通常把溶有较多量的Ca2+和Mg2+的水,叫做硬水;只溶有少量或不含Ca2+和Mg2+的水叫做软水。如果水的硬度是由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所引起的,这种硬度叫做暂时硬度。具有暂时硬度的水经过煮沸后,水里所含的碳酸氢钙就分解而生成不溶性的碳酸钙:
Ca(HCO3)2=CaCO3↓+CO2↑+H2O
水里所含的碳酸氢镁先形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镁沉淀:
Mg(HCO3)2=MgCO3↓+CO2↑+H2O
碳酸镁虽然难溶于水,但它仍有少量能溶解在水里(在18℃时,它的溶解度为0.011g/100gH2O)。因此,当继续加热煮沸时,碳酸镁就发生水解反应:
Mg2++2H2O=Mg(OH)2↓+2H+
生成了更难溶的氢氧化镁(在18℃时,它的溶解度为0.00084g/100gH2O)。这样,水里的OH-减少,H+相对增加,所得蒸馏水呈酸性。
我们知道,该实验的目的是要证明苯酚的弱酸性,实验用的溶剂及对照实验用水都应是中性的。否则,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实验时,我们应考虑所用水的pH是否呈中性(不少学生一谈到蒸馏水,就认为是中性的水),要注意,用中性天然水(中性自来水)制得的蒸馏水不一定是中性的。各学校自制的蒸馏水,是否呈中性,这要看所在地水质情况,如果所在地的水属于软水,则用软水制得的蒸馏水是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如果所在地的水属于硬水,则制得的蒸馏水是微酸性的。如我们学校所在市区的水就属于暂时硬水,我们制得的蒸馏水pH约为5~6,该蒸馏水本身就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用暂时硬水制取的蒸馏水做溶剂,不能说明苯酚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2)一般在做该实验时,是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再滴入2mL~5mL水(中性),其溶液浓度虽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一般不会太低(远不会低于苯酚饱和溶液稀释至90倍以上的浓度),在该试液中滴入2至3滴石蕊试剂,在白纸衬托下作对比观察,实验现象是非常明显的。
2理论探索
我们知道,苯酚具有弱酸性,其电离常数为1.28×10-10,它在25℃下,溶解度约为9g/100gH2O,可近似看作易溶物(20℃时,溶解度在10g/100gH2O以上的是易溶物)。25℃下,苯酚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5℃时,苯酚饱和溶液的H+浓度为:
分别将稀释后的苯酚水溶液的pH算出(见表1)。我们知道,石蕊的变色范围是pH为5~8,从表1不难看出,即使把苯酚的饱和溶液稀释5倍~90倍,其pH也在5.3~5.9之间,此酸度,基本满足了石蕊变红对H+浓度的要求。
可见,苯酚水溶液是能使石蕊试液变为红色的。但是,在语言的表述上应注意:如果用的是苯酚的饱和溶液,石蕊试剂滴加的是1滴,应表述为:变为浅红色;稀释饱和苯酚溶液约为10倍,滴入1滴石蕊试液后,
应表述为:变为微红色;如果在苯酚的饱和溶液中或稀释倍数约在20倍以下时,滴加2至3滴石蕊试液,应表述为:变为紫红色;稀释饱和苯酚溶液约超过20倍、约不超过90倍时,滴入2至3滴石蕊试液后,应表述为:变为浅(或微)紫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