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乙醇 > 正文

苯甲醛乙醇配制方法

殷勤的冬天
体贴的跳跳糖
2023-01-27 21:21:21

苯甲醛乙醇配制方法

最佳答案
跳跃的小松鼠
怕孤单的向日葵
2025-07-09 07:01:17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乙醇溶液

配制方法:称取2.0g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于250mL棕色容量瓶中,加入100mL乙醇,缓缓注入9mol/L硫酸10mL。摇匀。

1.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乙醇溶液

配制方法1:5.0g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加入95%乙醇75mL,浓盐酸25mL,摇匀。

配制方法2:1.0g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加入乙醇100mL,摇匀

最新回答
炙热的飞机
缓慢的衬衫
2025-07-09 07:01:17

一、配制100

ml甲基红乙醇溶液:

1、在太平上

称量

0.25

g

甲基红于100

ml

小烧杯里;

2、用20ml乙醇溶解甲基红后,在用蒸馏水定容至100

ml,即可。

二、依据:

1、甲基红有光泽的紫色结晶或红棕色粉末,溶于乙醇和乙酸,几乎不溶于水;

2、甲基红是酸碱指示剂,pH变色范围4.4(红)~6.2(黄);具有酸式形体和碱式形体。在水溶液里可以发生形体的转化而改变颜色。

善良的外套
淡然的信封
2025-07-09 07:01:17
苯甲醇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最简单的芳香醇。分子式C6H5CH2OH。可看作是苯基取代的甲醇。在自然界中多数以酯的形式存在于香精油中,例如茉莉花油、风信子油和妥鲁香脂中都含有此成分。无色粘稠液体。熔点 -15.3℃,沸点 205.3℃,相对密度 1.0419(24/4℃) 。有微弱很香的气味,在香料工业中常用作稀释剂。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能溶于水。25毫升水中约可溶1克苯甲醇 。

苯甲醇是一种很活泼的醇,与氢卤酸、卤化磷反应生成卤化苄,该产物和苯甲醇都是苯甲基化试剂,能与苯反应生成二苯甲烷。此外,苯甲醇也容易被多种氧化剂氧化成苯甲酸,如果用硝酸氧化,随浓度和温度不同,可生成醛或酸。

工业上用多种方法生产苯甲醇。最早采用坎尼扎罗反应,即由苯甲醛与氢氧化钾反应制得:

2C6H5CHO+KOH→C6H5CH2OH+C6H5COOK此法不够经济,其中一半原料生成苯甲酸。目前常用布兰法,即将干燥的氯化氢气通入苯、三聚甲醛和氯化锌的混合液中,也可用甲苯蒸气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先生成氯化苄,然后水解制得苯甲醇。此法虽比坎尼扎罗反应经济,但在反应中生成氯代苯的副产物,使产物不能用于香料和油漆等,如欲去除副产物,则产品价格升高。

苯甲醇可用于制作香料和调味剂 (多数为脂肪酸酯),还可用作明胶、虫胶、酪蛋白及醋酸纤维等的溶剂。目前进口的苯甲醇主要是广州三尚贸易代理的比利时泰桑德乐的,可用于环氧地坪漆、兽药、固化剂、环氧AB胶、香精香料等,质量比国产的好,价格基本与国产的持平。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

化学品中文名称: 苯甲醇

化学品英文名称: benzyl alcohol

英文名称2: benzenecarbinol

技术说明书编码: 1662

CAS No.: 100-51-6

EINECS登录号:202-859-9

分子式: C7H8O

分子量: 108.13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苯甲醇 100-51-6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

健康危害: 具有麻醉作用,对眼、上呼吸道、皮肤有刺激作用。摄入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胃肠道刺激、惊厥、昏迷。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5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 有芳香味。

熔点(℃): -15.3

沸点(℃): 205.7

相对密度(水=1): 1.04(25℃)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3.72

饱和蒸气压(kPa): 0.13(58℃)

闪点(℃): 100

引燃温度(℃): 436

溶解性: 溶于水,易溶于醇、醚、芳烃。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增塑剂、防腐剂, 并用于香料、肥皂、药物、染料等的制造。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禁配物: 强氧化剂。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

急性毒性: LD50:1230 mg/kg(大鼠经口);1580 mg/kg(小鼠经口);2000 mg/kg(兔经皮)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

生态毒理毒性: 水中含量 350mg/L时,萤光假单孢菌对葡萄糖的降解受抑制;水中含量大于1000mg/L,大肠杆菌对葡萄糖的降解受抑制。

其它有害作用: BOD5(五天生化需氧量): 1.55g(氧)/g(样品) COD(化学需氧量): 2.42g(氧)/g(样品) ThOD: 2.519g(氧)/g(样品)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

废弃处置方法: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

包装类别: Z01

包装方法: 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车船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否则不得装运其它物品。船运时,配装位置应远离卧室、厨房,并与机舱、电源、火源等部位隔离。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通用名称:苯甲醇

英文名称:Benzyl Alcohol

英文别名:Alcohol Benzylicum、Alcool Benzylique、Benzenemethanol、Phenylcarbinol、Phenylmethanol

【药理】

苯甲醇具局部麻醉作用及防腐作用。

【适应症】

具局部麻醉作用及防腐作用.皮下注射或肌注其1~4%水溶液1~5m1可奏局部止痛之效,其2%注射液曾用作青霉素的溶剂,但由于有溶血作用并对肌肉有刺激性,是否值得采用,需进一步研究.也可用于治牙痛。其10%软膏或其洗剂(本品:醇:水=1:1:1)均可用为局部止痒剂.在药剂防腐上也可采用本品.

【用法用量】

皮注或肌注,1-4%溶液,每次1-5ml.局部外用60%软膏或洗剂.用于局部麻醉。

【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局部刺激。局部用本品后出现疼痛、肿胀、硬结等现象屡有报道。

超级的方盒
开放的御姐
2025-07-09 07:01:17
化学式要花时间学的,且容易打高分。要看你基础怎样,若只能答30分,就先背方程式,若能答50分,就要理解化学概念,学习一些解题技巧,若已经60分,就做大量习题,寻找解题技巧规律。我认为记忆大量化学实验现象还是必须的,可以让你对化学有些感性认识。花时间学吧,不会后悔的。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周四早晚读背)

一、熟记下列考试中经常用到的知识规律

1、默写出1-20号元素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指出在周期表的位置及主要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记忆规律:还原剂:升、失、氧、氧化产物,氧化剂:降、得、还、还原产物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或偏离)电子的物质被 ,发生了 反应,该物质作剂,具有 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至(或偏向)电子的物质被 ,发生了 反应,该物质作剂,具有 性。 解题方法:会标化合价, 会比较同重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变化, 会比较发生何和种变化, 会判断谁是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会计算电子得失总数, 会从氧化剂还原剂入手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

3、离子的放电顺序:

当电解质溶液中存在多种阳离子或者多种阴离子时,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离子在两极上得失电子是有一定顺序的,称之为放电顺序。在离子浓度相同时: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阳离子的氧化性、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H+(H2O)>Al3+>Mg2+>Na+>Ca2+>K+

阳极(阴离子的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

另氧化还原反应中阴离子的还原性:S2->SO32->I->Br->Cl->OH->(SO42-、CO32—、PO43-等)>F-

说明:当石墨、铂、金等材料做阴、阳极时,电极本身不参加反应,称为惰性电极;而除了上述三者以外的金属(如铜、银)做阳极时,本身被氧化而参加电极反应,称为非惰性电极。

4、写出酸碱盐溶解度口诀:

钾钠铵硝溶 ,氯化去银汞 ,硫酸除钡铅,碳酸多不溶。

溶碱有5种 溶:氢氧铵钾钠钡钙,碳酸氢铵钾钠镁 红褐铁,蓝絮铜 其它沉淀白色呈

5、记化合价,我们常用下面的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钙镁钡氧锌。二铜三铝四七锰,二四六硫二四碳,三价五价氮与磷,铁有二三要记清。 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按照下面的口诀来记: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1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 (+4价的S) 例: I2 +SO2 + H2O = H2SO4 + 2HI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0、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3、"五同的区别" w同位素(相同的中子数,不同的质子数,是微观微粒)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不同的单质,是宏观物质) 同分异构体(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的结构)同系物(组成的元素相同,同一类的有机物,相差一个或若干个的CH2) 同一种的物质(氯仿和三氯甲烷,异丁烷和2-甲基丙烷等)

25、周期表分行列,7行18列,行为周期列为族。周期有七,三短(1,2,3)三长(4,5,6)一不全(7), 2 8 8 18 18 32 32满 6、7镧锕各15。 族分7主7副1Ⅷ零, 长短为主,长为副。 1到8重复现, 2、3分主副,先主后副。 Ⅷ特8、9、10, Ⅷ、副全金为过渡。

元素周期律: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变化规律为:结构上电子层数一样、最外层电数增多、随着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性质具体表现为:单质氧化性增强、得电子能力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

同一主族从上向下变化规律为:结构上最外层电子数一样、电子层数增多、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性质具体表现为:单质还原性增强、失电子能力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

26、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8、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

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9、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 4Ag ↓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 (NH4)2CO3 + 4Ag↓ + 6NH3 ↑+ 2H2O

二、理解下列考试中经常用到的原理

1、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这一状态称作化学平衡状态.

A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结果内因:反应物的性质

外因 浓度↗ v↗压强↗ v↗(气体)

温度↗ v↗ 催化剂 v↗(正催化剂)

其它(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扩散速率,溶剂等)

B影响化学平衡的的条件:

(1)浓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注意:①对于气体体积相同的反应来说,增减压强平衡不移动②若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增减压强平衡也不移动③压强变化必须改变了浓度才有可能使平衡移动.

(3)温度:在其它条件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改变时,平衡一般都要移动)注意:催化剂同等倍数加快或减慢正逆反应的速率,故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但可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为: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对于正方向是吸热的反应,升温K值增大;若正方向是放热则相反。

D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题步骤一般是:

看图像:一看面(即横纵坐标的意义); 二看线(即看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曲线的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先出现拐点的则先达到平衡,说明该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先拐先平”。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变化、浓度变化等),“定一议二”

2、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1)相对活泼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2) 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碳)作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3)导线中(接触)有电流通过,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1)定义 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2)形成条件 合适的电极、合适的电解质溶液、形成回路 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外接电源、形成回路

(3)电极名称 负极正极阳极 阴极

(4)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氧化 还原(记:氧阳氧负)

(5)外电路电子流向 负极流出、正极流入 阳极流出、阴极流入

4、盐类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呈谁性,同强呈中性。

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

⑴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有的正电荷数与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如NaHCO3溶液中:n(Na+)+n(H+)=n(HCO3-)+2n(CO32-)+n(OH-)

推出:[Na+]+[H+]=[HCO3-]+2[CO32-]+[OH-]

⑵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如NaHCO3溶液中:n(Na+):n(c)=1:1,

推出:c(Na+)=c(HCO3-)+c(CO32-)+c(H2CO3)

⑶质子守恒:(不一定掌握)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例如:在NH4HCO3溶液中H3O+、H2CO3为得到质子后的产物;NH3、OH-、CO32-为失去质子后的产物,故有以下关系:c(H3O+)+c(H2CO3)=c(NH3)+c(OH-)+c(CO32-)。

5、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三查”

1.检查是否标明聚集状态:固(s)、液(l)、气(g)

2.检查△H的“+”“-”是否与吸热、放热一致。(注意△H的“+”与“-”,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为“+”)

3.检查△H的数值是否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匹配(成比例)

注意:⑴要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若反应在298K和1.013×105Pa条件下进行,可不予注明;

⑵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常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⑶△H与化学计量系数有关,注意不要弄错。方程式与△H应用分号隔开,一定要写明“+”、“-”数值和单位。计量系数以“mol”为单位,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⑷一定要区别比较“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等概念的异同。

Ⅱ、元素及其化合物

1、各种“水”汇集

(一)纯净物:重水D2O;超重水T2O;蒸馏水H2O;双氧水H2O2;水银Hg; 水晶SiO2。

(二)混合物:氨水(分子:NH3、H2O、NH3·H2O;离子:NH4+、OH‾、H+)

氯水(分子:Cl2、H2O、HClO;离子:H+、Cl‾、ClO‾、OH‾)

苏打水(Na2CO3的溶液) 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水玻璃(Na2SiO3水溶液)

卤水(MgCl2、NaCl及少量MgSO4) 水泥(2CaO·SiO2、3CaO·SiO2、3CaO·Al2O3)

王水(由浓HNO3和浓盐酸以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物)

2、各种“气”汇集

(一)无机的:爆鸣气(H2与O2); 水煤气或煤气(CO与H2);碳酸气(CO2)

(二)有机的:天然气(又叫沼气、坑气,主要成分为CH4)

液化石油气(以丙烷、丁烷为主) 裂解气(以CH2=CH2为主) 焦炉气(H2、CH4等)

电石气(CH≡CH,常含有H2S、PH3等)

3、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氧化作用

化合作用

吸附作用

Cl2、O3、Na2O2、浓HNO3

SO2

活性炭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不可逆

可逆

※其中能氧化指示剂而使指示剂褪色的主要有Cl2(HClO)和浓HNO3及Na2O2

7、浓硫酸“五性” 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难挥发性

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8、浓硝酸“四性” 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挥发性

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9、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四不同:

溶解性前小后大 水溶液碱性前弱后强 与酸反应前快后慢 受热前不稳定后稳定

10、钠与含酚酞的水溶液反应的五现象:浮 熔、游、响、红;

11、过氧化钠有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但主要表现氧化性

12、铝的单质、氧化物、碱都既可与酸又可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

13、铁与盐酸反应生成亚铁离,与氯气等强氧化剂生成三价铁离子。Fe3+的颜色变化 A向FeCl3溶液中加几滴KSCN溶液呈红色;B、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C、将FeCl3溶液滴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变蓝色;D、向FeCl3溶液中滴入苯酚溶液,溶液变紫色

14、次氯酸的性质:强氧化性、漂白性、不稳定性、弱酸性

15、二氧化硫的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暂时的漂白性

16、碱的通性是指:可使指示剂变色(遇酚酞变红、遇石蕊变蓝),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盐与水、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与新碱

酸的通性是指:可使指示剂变色(遇石蕊变红、遇酚酞不变),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盐与水、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与新酸、可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与氢气

17不宜长期暴露空气中的物质

a.由于空气中CO2的作用: 生石灰、NaOH、Ca(OH)2溶液、Ba(OH)2溶液、NaAlO2溶液、水玻璃、碱石灰、漂白粉、苯酚钠溶液、Na2O、Na2O2;

b.由于空气中H2O的作用: 浓H2SO4、P2O5、硅胶、CaCl2、碱石灰等干燥剂、浓H3PO4、无水硫酸铜、CaC2、面碱、NaOH固体、生石灰;

c.由于空气中O2的氧化作用: 钠、钾、白磷和红磷、NO、天然橡胶、苯酚、-2价硫(氢硫酸或硫化物水溶液)、+4价硫(SO2水溶液或亚硫酸盐)、亚铁盐溶液、Fe(OH)2。

d.由于挥发或自身分解作用:AgNO3、浓HNO3、H­2O2、液溴、浓氨水、浓HCl、Cu(OH)2。

化学反应的分类

1、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的反应。

聚合反应:一种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加聚反应:一种或多种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消去反应:从一个分子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因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氧化反应:有机物得氧或去氢的反应。还原反应:有机物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酯化反应: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水解反应:化合物和水反应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有卤代烃、酯、糖等)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

“一分为多”(分解反应)“合多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有机物知识规律

一、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及反应条件

1. 烷烃与卤素单质:卤素蒸汽、光照;

2. 苯及苯的同系物与①卤素单质:Fe作催化剂;②浓硝酸:50~60℃水浴;浓硫酸作催化剂

 ③浓硫酸:70~80℃水浴;

3. 卤代烃水解:NaOH的水溶液;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新制的氢卤酸;

4. 酯类的水解:无机酸或碱催化;酚与浓溴水或浓硝酸

(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事实上也是取代反应。)

二、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

1. 烯烃的加成:卤素、H2、卤化氢、水 2炔烃的加成:卤素、H2、卤化氢、水

3二烯烃的加成:卤素、H2、卤化氢、水4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加成:H2、Cl2

5苯乙烯的加成:H2、卤化氢、水、卤素单质

6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的加成:(包括卤代烯烃、卤代炔烃、烯醇、烯醛、烯酸、烯酸酯、烯酸盐等)

7含醛基的化合物的加成:H2、HCN等8 酮类物质的加成:H2

9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加成。

三、能与NaOH反应的:—COOH、 、 、

四、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

1. 苯酚和甲醛:浓盐酸作催化剂、水浴加热 2、二元醇和二元羧酸等

3、缩合聚合(简称缩聚):单体之间通过脱去小分子(如H2O等)生成高分子的反应。例如:

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

凡是分子中有醛基(-CHO)的物质均能发生银镜反应。所有的醛(R-CHO);

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注:能和新制Cu(OH)2反应的——除以上物质外,还有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氢氟酸等),发生中和反应。

六、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1.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2.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

3.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4. 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为能与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

5. 含醛基的化合物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七、有机合成路线:

八、有机物的推断

1.有机反应的条件往往是有机推断的突破口。

(1)“ ”这是烷烃和苯环侧链烷烃基的氢被取代的反应条件,如:①烷烃的取代;②芳香烃及其它芳香族化合物侧链烷基的取代;③不饱和烃中烷基的取代。

(2)“ 浓H2SO4

170℃

”是乙醇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的反应条件

(3)“ 浓H2SO4

Δ

” 是①醇消去H2O生成烯烃或炔烃;②酯化反应;③纤维素的水解反应;

(4)“ NaOH醇溶液溶液溶液澄澈溶液溶溶液

溶液

Δ

”是卤代烃消去HX生成不饱和烃的反应条件。

(5)“ NaOH水溶液

Δ

”是①卤代烃水解生成醇;②酯类碱性水解反应的条件。

(6)“ 稀H2SO4

Δ

”是①酯类水解;②糖类水解;③油脂的酸性水解;④淀粉水解的反应条件。

(7)“ Cu或Ag

Δ

”为醇催化氧化的条件。

(8)“无条件”,为不饱和烃与X2、HX(乙炔除外)加成的条件;酚类和浓溴水取代反应的条件。

(9)“ ”为苯及其同系物苯环上的氢被卤素取代的反应条件。

(10)“溴水或 Br2的CCl4溶液”,是不饱和烃加成反应的条件。

(11)“ ”是醛氧化的条件。

(12)“ ”是苯的同系物氧化成苯甲酸的条件。

(13)“甲 乙 丙”,连续两次氧化,必为醇氧化成醛,醛再氧化成酸的反应条件。

2.从物质的转化关系突破

在有机框图题中,有机物烯、卤代烃、醇、羧酸、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如下重要转化关系:

基本概念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胶体粒子、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w.w.w 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⑴常温常压下,1mol氮气含有NA个氮分子

⑵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甲烷和丙烷混合气体22.4L,所含的气体的分子数约为NA个

⑶标准状况下,22.4LNO和11.2L氧气混合,气体的分子总数约为1.5NA个

⑷将NO2和N2O4分子共NA个降温至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22.4L

⑸常温下,18g重水所含中子数为10NA个

⑹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A

⑺常温常压下,任何金属和酸反应,若生成2g 氢气,则有2NA电子发生转移

⑻标准状况下,1L辛烷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

⑼31g白磷分子中,含有的共价单键数目是NA个

⑽1L1 mol?L-1的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的数目为NA

【点拨】⑴正确⑵正确⑶不正确⑷不正确⑸不正确 ⑹正确⑺正确⑻不正确⑼不正确⑽不正确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三、离子方程式判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1)违背反应客观事实

如:Fe2O3与氢碘酸:Fe2O3+6H+=2 Fe3++3H2O错因:忽视了Fe3+与I-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

NO3- 、H+ 与Fe2+ 会发生反应 ClO-与S2- 、SO32会反应

(2)违反质量守恒或电荷守恒定律及电子得失平衡

如:FeCl2溶液中通Cl2 :Fe2++Cl2=Fe3++2Cl- 错因:电子得失不相等,离子电荷不守恒

(3)混淆化学式(分子式)和离子书写形式(拆错)

如:NaOH溶液中通入HI:OH-+HI=H2O+I-错因:HI误认为弱酸.

(4)反应条件或环境不分:

如:次氯酸钠中加浓HCl:ClO-+H++Cl-=OH-+Cl2↑错因:强酸制得强碱

(5)忽视一种物质中阴、阳离子配比.

如:H2SO4 溶液加入Ba(OH)2溶液:Ba2++OH-+H++SO42-=BaSO4↓+H2O

正确:Ba2++2OH-+2H++SO42-=BaSO4↓+2H2O

(6)“=”“ ”“↑”“↓”符号运用不当

如:Al3++3H2O=Al(OH)3↓+3H+注意:盐的水解一般是可逆的,Al(OH)3量少,故不能打“↓”

(7)记住与量有关的几个典型例子

碳酸盐溶液中通过量的CO2 :, CO32- 转化HCO3-(易溶于水)

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钙与碳酸氢钠反应

考试注意:

1.要抓住关键字在题目的问题中,通常出现如下词:正确与错误、大与小、强与弱、能与否,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名称与符号,分子式、结构简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等,即使题目会做,由于不注意上述词语,就有可能造成失分。

2.注意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浓度(mol/L),摩尔质量(g/mol),深解度(g)、百分数、浓度互换时的体积易错等。

3.题目中隐含性的限制条件如(1)酸性的无色透明溶液,(2)PH=0的溶液(3)水电离出的[OH-]=10-14mol/L的溶液等

4.注意常见符号的应用如"=",可逆符号、"△H>0"、"△H<0"、沉淀、气体符号,电荷与价标、写电子式时"[ ]"的应用、物质的聚集状态、特殊的反应条件等等。

实验填空题或简答题,注意文字要准确(1)不要用错别字:如脂与酯、铵与氨、坩与甘、蘸与粘、蓝与兰、褪与退、溶与熔、戊与戌、催与崔、苯与笨等。(2) 不用俗语:如a、打开分液漏斗的开关(活塞),b、将气体通进(入)盛溴水的洗气瓶,c、酸遇石蕊变红色(酸使石蕊呈红色)等。

高挑的棒棒糖
朴素的彩虹
2025-07-09 07:01:17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了解细胞的结构;

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

三、实验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

四、方法步骤:

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

(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12.5px)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切片数次。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

(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 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

4、 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考点提示:

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

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

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

4、如何调节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还原糖。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糖。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

葡萄糖 + 2Cu2+ + 4OH—加热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

即Cu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淀粉遇碘变蓝色(直链)或紫(红)色(支链)。

2、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统称为脂类。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中。在化学组成上,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些酯有关的物质。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

脂肪主要存积于脂肪组织中,并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脂肪细胞浆内。

在病理检验中,脂类染色法最常用以证明脂肪变性,脂肪栓子以及肿瘤的鉴别。脂类染色使用最广泛的染料是苏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苏丹Ⅲ,苏丹Ⅳ,苏丹黑及油红O等。脂肪被染色,实际上是苏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现染料的颜色。经研究认为组织中脂质在液态或半液态时,对苏丹染料着色效果最好。根据这一原理,适当提高温度(37℃-60℃)对组织切片染色效果是有好处的。

脂类染色,用冰冻或石蜡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剂封固,如甘油、明胶和阿拉伯糖胶等。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橙红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胆脂素呈淡红色,脂肪酸不着色,细胞核呈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4、淀粉的鉴定:马铃薯匀浆。

四、实验用具: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夹、试管架、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五、实验试剂:

1.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

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3.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

4.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5.碘液

6.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1. 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

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

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 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OH生成。

4. 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 →棕色 → 砖红色(沉淀)

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

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

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

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

装片不宜久放。

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三、蛋白质的鉴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问 题

解 释

制备组织样液。

(浸泡、去皮研磨、过滤。)

黄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浆,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

鉴定。加样液约2ml于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3~4滴,摇匀,溶液变紫色。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

CuSO4溶液不能多加。

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可用蛋清代替豆浆。

蛋清要先稀释。

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附: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碘液不要滴太多

以免影响颜色观察

七、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答: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答: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答: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答:浅蓝色棕色 砖红色。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答: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答: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答: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答: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一、实验原理: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

①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② 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二、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三、实验用具:大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

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四、方法步骤:

1、取材

① 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 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③ 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 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 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② 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 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 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 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② 吸: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 盖: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 低: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 高: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五、考点提示:

1、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2、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5、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一、实验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半透性

二、实验材料: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的生理盐水)

三、实验用具:蒸馏水、试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四、方法步骤:

1、用试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并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可以看到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五、考点提示:

1、选择动物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2、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膜),可以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3、细胞破裂后,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将涨破的细胞溶液,经过离心分离得到细胞膜。

4、如何获得植物细胞膜: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植物细胞壁水解得到原生质体;再将原生质体放入清水中,水自由扩散进入,原生质体涨破;最后经过离心分离得到植物细胞膜。

5、稀释及稀释的时候用生理盐水的原因:稀释后,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等杂物。用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渗透压,防止在稀释的时候就发生细胞破裂。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一、实验原理: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二、实验材料:新鲜的藓类的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将0.5g健那绿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加温到30-40摄氏度,使其充分溶解)

三、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

四、方法步骤:

1、观察叶绿体

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2、观察线粒体

染色→制片→低倍镜下找到口腔上皮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五、考点提示:

1、观察叶绿体时选择藓类叶的原因:藓类属于低等植物,叶片是绿色的单层细胞,不需加工即可进行观察。

2、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保证细胞器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细胞器形态的观察。

实验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与前面的知识:显微镜的使用联系)

2、观察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细胞吸水失水的影响,掌握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3、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明确渗透系统的组成以及具体应用。

二、实验原理:

1、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程度不同,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三、实验材料: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四、实验用具:显微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

五、方法步骤:

1、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的外表面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这一小块洋葱表皮,在洋葱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划一些方块,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撕取的仅仅是外表皮,不要撕得太厚,仍然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在取标本时,可以将洋葱的内表皮朝外,外表皮朝里进行对折,不要太用力,然后取其外表皮作为材料,将它平展地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滴中,并盖上盖玻片。

2、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蔗糖溶液中。注意重复3-4次。

4、再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5、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清水中。

6、还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六、实验结论: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细胞壁又复原。

实验七: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

四、实验用具:

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试管架,卫生香,火柴,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1、取4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1,2,3,4,向试管内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

2、将2号试管放在9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观察气泡情况,并与1号试管作比较。

3、向3号试管内滴入2滴FeCl3溶液,向4号试管内滴入2滴肝脏研磨液,观察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4、2至3min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在3、4号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哪支试管中的卫生香燃烧更猛烈。

六、实验结论:

1、加热能促进H2O2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酶有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八: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方法。

2、探索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温度和PH下催化过氧化氢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能

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冰水,热水,

碘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用具: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三脚架,火柴,酒精灯,小烧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液。

2、分别向1,2,3号三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摇匀,依次放入沸水,37℃左右的热水,冰水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

3、分别向1,2,3号三支试管中各滴入一滴碘液,然后摇匀。观察并记录这三只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1ml的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2、依次向1号,2号,3号试管中注入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各1ml并摇匀。

3、分别向1号,2号,3号试管中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震荡摇匀。

4、将三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左右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

5、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斐林试剂,震荡摇匀。

六、实验现象: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且2号试管蓝色比3号试管深。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1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

七、实验结论:

1、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最适宜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2、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实验九: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丙酮(有机溶剂,酒精、汽油、苯、石油醚等)中,所以用丙酮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的色素分离。

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的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由20份在60~90℃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乙醇和1份苯混合而成。93号汽油也可代用),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四、实验用具:

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

五、方法步骤:

(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

提取色素研钵→研磨→漏斗过滤→

(2)加入少量SiO2、CaCO3和5ml丙酮 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1)将干燥的滤纸剪成150px长,25px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

制滤纸条

(2)在距剪角一端25px处用铅笔画线

(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

滤液划线

(2)干燥后重复划2-3次

(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以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

纸上层析 (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下图)

最宽:叶绿素a;

最窄: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近:叶绿素a和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远: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六、考点提示:

1、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色素免受破坏;丙酮:色素的溶剂。

2、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

3、滤纸上有四条色素带说明了绿叶中的色素有四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慢也不一样。

4、裁取定性滤纸时,注意双手尽量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6、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让滤纸条长度高出烧杯25px ,高出的部分做直角弯折。

7、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

8、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9、研磨要迅速、充分。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狂野的烤鸡
鳗鱼小海豚
2025-07-09 07:01:17
一。斐林试剂:

甲液:0,1g/ml的NaOH溶液;

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

作用:检测还原糖。

二。双缩脲试剂

A液:0,1g/ml的NaOH溶液;

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作用:检测蛋白质。

三。苏丹Ⅲ:检测。

四。碘液:检测淀粉。

五。甲基绿;检测DNA

六。毗罗红:检测RNA

七。生理盐水:0,9%NaCl溶液。

八。0,1g/ml KNO3溶液

作用:用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

九。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作用:检测酒精。

十:无水乙醇或丙酮:

作用:提取色素

十一。汽油

作用:做层析液分离色素。

十二。解离液

15%HCl和15%酒精

十三。0,01g/ml或0,02g/ml龙胆紫或醋酸洋红试剂

作用:染染色体

十四。70%酒精

作用:医用消毒。

十五。卡诺氏液

95%酒精和32%冰醋酸混合。

作用:做根尖固定液。

十六。二苯胺

作用:鉴定DNA

十七。班氏糖定性试剂

作用:鉴定葡萄糖

十八。碳酸钙

作用:保护色素。

十九。秋水仙素

作用: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可诱导基因突变。

二十。氯化钙。

作用:增强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

二十一。NaOH溶液。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或改变溶液PH

二十二。Ca(OH)2溶液。

作用:用于鉴定二氧化碳。

二十三。NaHCO3溶液。

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土豪的蚂蚁
孤独的电灯胆
2025-07-09 07:01:17

甲苯、醋酸丁酯、环己酮、醋酸异戊酯、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由多种有机溶剂配制而成的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微溶于水,能溶于各种有机溶剂,易燃,主要用作喷漆的溶剂和稀释剂。在许多化工产品、涂料、黏合剂的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香蕉水做溶剂。

扩展资料:

用途

1、乙酸异戊酯是重要的溶剂,能溶解硝化纤维素、甘油三松香酸酯、乙烯树脂、香豆酮树脂、松香、乳香、达马树脂、山达树脂、蓖麻油等。

在日本,本品80%用作香料,有较强的果实香味,似梨、香蕉、苹果等香味。因此广泛用作各种食用果实香精。在烟用香精、日用化妆香精中也有适量应用。还用于人造丝、染料、人造珍珠、青霉素的提取等方面。

2、用作油脂、橡胶、硝酸纤维素、清漆、鞋油、油墨、防水漆、织物染色处理、药品萃取精制等的溶剂以及香料制造。

3、用作分析试剂,如作溶剂,萃取剂,色谱分析标准物质。还用作食品添加剂。还用于印染、照相业。

4、是制造喷漆溶剂、稀释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化学性质

1、与低级乙酸酯类相比,不易水解;但在苛性碱存在下,水解生成乙酸和异戊醇。

2、乙酸异戊酯在氮气流中于700℃通过玻璃棉时,分解为3-甲基-1-丁烯及少量的丙酮。

3、将氨和乙酸异戊酯的混合物通过热至490~500℃的氧化铝时,生成乙腈、异戊醇、乙烯和氢等。

4、乙酸异戊酯在乙醚溶液中与碘化镁、四氯化钛生成结晶性的分子化合物。

5、乙酸异戊酯也能发生醇解、氨解、酯交换、还原等一般酯类的共同反应。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7℃。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香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