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温度需控制在多少
乙酸乙酯的制取一般不会控制固定温度.做这个实验时,一般是先将乙醇和浓硫酸混合均匀,装入到三口烧瓶中,中间差温度计,左边装一个分压漏斗,分压漏斗中加乙酸,右边接一个冷凝管,冷凝管后面用牛角管通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用酒精灯加热,左边的分压漏斗非常缓慢的滴加乙酸,控制的温度不能高,不能使乙醇蒸发掉,最好不要超过120度,控制三口烧瓶内的溶液微微沸腾,最好不要看见蒸汽(蒸汽都是乙醇,乙醇蒸发掉,反应就停止了,反应过程中可以稍微补加乙醇)
我在实验室都是这么做滴,产率还不错,有机反应温度不可能控制的那么精确的.
在乙酸乙酯合成实验中,乙酸和乙醇混合液的反应温度应控制在120℃左右。
具体加热步骤:用电热套加热烧瓶(电压70~80V),当温度计示数升到110℃,从滴液漏斗中慢慢滴加乙醇和乙酸混合液(速度为每分钟30滴为宜),并始终维持反应温度在120℃左右。滴加完毕,继续加热数分钟,直到反应液温度升到130℃,不再有馏出液为止。
2,三口瓶置带温控装置的加热套内,中接搅拌,两旁分别接温控探头和具分水器的冷凝管,加热保持回流1小时即可
乙酸、乙醇容易挥发,乙醇的沸点大约是78摄氏度。
酯化反应开始时温度高会促进乙酸、乙醇的挥发,故应进行小火加热。
酯化反应的后期 ,乙酸、乙醇有一部分参与反应,生成了乙酸乙酯,为了促进乙酸乙酯快速排出,故应进行大火加热。
希望可以帮到你。
B.导管a的作用为导气、冷凝,导管b的作用是冷凝、回流,两个导管的作用不完全相同,故B错误;
C.饱和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中和乙酸,乙醇、丁醇均能溶于水,因此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吸收醇,即:两个实验都可用Na2CO3溶液来洗去酯中的酸和醇,故C正确;
D.乙酸乙酯或乙酸丁酯的制备原理都属于可逆反应,增大乙酸的浓度可使平衡向着正向移动,从而提高了醇的转化率,故D正确;
故选B.
乙酸乙酯的制取: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加入碎瓷片以防暴沸),最后加乙酸, 然后加热(可以控制实验)
1: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了提高酯的产量,必须尽量使反应向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进行。一般是使反应物酸和醇中的一种过量。在工业生产中,究竟使哪种过量为好,一般视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以及是否容易回收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实验室里一般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乙醇的质量分数要高,如能用无水乙醇代替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效果会更好。催化作用使用的浓硫酸量很少,一般只要使硫酸的质量达到乙醇质量的3%就可完成催化作用,但为了能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应使浓硫酸的用量再稍多一些。
2: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要保持在60 ℃~70 ℃左右,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或乙烯等杂质。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事先可在试管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
3导气管不要伸到Na2CO3溶液中去,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3.1:浓硫酸既作催化剂,又做吸水剂,还能做脱水剂。 3.2: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1)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冷凝酯蒸气,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利于分层),除出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溶解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醇。 (2)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3.3: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在60 ℃~70 ℃。不能使液体沸腾。 (2)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 (3)起催化作用的浓硫酸的用量很小,但为了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4)使用无机盐Na2CO3溶液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3.4:用Na2CO3不能用碱(NaOH)的原因。 虽然也能吸收乙酸和乙醇,但是碱会催化乙酸乙酯彻底水解,导致实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