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乙酯是由哪两种有机化合物脱水形成的?
乙酸乙酯是由乙酸和乙醇脱水形成的。
这个反应时酯化反应, 在酸催化下加热,并蒸出生成的乙酸来使反应完成:
CH3COOH + CH3CH2OH —〉
CH3COOCH2CH3 + H2O
(额 写死我了……)
通式是RCOOR'.(R可以是烃基,也可以是氢原子,R'不能为氢原子,否则就是羧基.)
酯的基本结构可以写成:
O
║
C—O—R′
∣
R
命名规则:
1.以形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称命名,称为某酸某(醇)酯或某醇某酸酯.
2.若有多个醇或酸分子参与成酯,那么要在相应的醇或酸前面加上数目.
例如,乙酸乙酯结构简式为C H 3 C O O C H 2 C H 3;
↑2个碳:乙酸↑ ↑乙基:乙酯↑
甲酸甲酯结构简式为H C O O C H 3.
↑1个碳:甲酸↑ ↑甲基:甲酯↑
因此,乙酸甲酯是CH3COOCCH3.你应该可以写出甲酸乙酯了.
酯主要由羧酸与醇直接反应制得(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RCOOH+R′OH---→RCOOR′+H2O
酯的官能团是-COO-,饱和一元酯的通式为CnH2nO2(n≥2,n为正整数).
通式是RCOOR'。(R可以是烃基,也可以是氢原子,R'不能为氢原子,否则就是羧基。)
酯的基本结构可以写成:
O
║
C—O—R′
∣
R
命名规则:
1. 以形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称命名,称为某酸某(醇)酯或某醇某酸酯。
2. 若有多个醇或酸分子参与成酯,那么要在相应的醇或酸前面加上数目。
例如,乙酸乙酯结构简式为C H 3 C O O C H 2 C H 3;
↑2个碳:乙酸↑ ↑乙基:乙酯↑
甲酸甲酯结构简式为H C O O C H 3。
↑1个碳:甲酸↑ ↑甲基:甲酯↑
因此,乙酸甲酯是CH3COOCCH3。你应该可以写出甲酸乙酯了。
酯主要由羧酸与醇直接反应制得(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RCOOH+R′OH---→RCOOR′+H2O
酯的官能团是-COO-,饱和一元酯的通式为CnH2nO2(n≥2,n为正整数)。
2、实验过程为:
(1)配制乙醇、浓H2SO4、乙酸的混合液时,各试剂加入试管的次序是:先乙醇,再浓H2SO4,最后加乙酸。
在将浓硫酸加入乙醇中的时候,为了防止混合时产生的热量导致液体迸溅,应当边加边振荡。当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冷却后再加入乙酸,这是为了防止乙酸的挥发而造成浪费。
(2)此反应(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酯化反应是指“酸和醇起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发生酯化反应的时候,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的羟基和醇分子里的羟基氢原子一起脱去,结合形成水,其余部分结合形成了酯(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3)由于此反应是可逆反应,为了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需要适当增大廉价原料乙醇的用量使反应尽可能生成乙酸乙酯,同时也可以提高成本较高的乙酸的转化率。故实验中需要使用过量的乙醇。
(4)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吸水剂。注意:酯化反应需要用浓硫酸,而酯的水解反应需要用稀硫酸。
(5)实验加热前应在反应的混合物中加入碎瓷片,以防止加热过程中发生暴沸。
(6)试管B中盛装的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中和乙酸(混于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和Na2CO3反应而被除去),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溶液分层,析出乙酸乙酯。同时还可以冷却乙酸乙酯,减少乙酸乙酯的挥发。
注意:饱和Na2CO3溶液不能用NaOH溶液代替,因为NaOH溶液的碱性太强,会使乙酸乙酯发生水解反应而重新变成乙酸和乙醇。
(7)装置中的长导管的作用是:导气兼冷凝回流,防止未反应的乙酸、乙醇因蒸发而损耗。
(8)导气管不宜伸入饱和Na2CO3溶液中的原因:防止倒吸。
(9)反应的加热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小火微热一段时间,再大火加热将生成的乙酸乙酯蒸出。小火微热是为了防止将尚未反应的乙酸、乙醇蒸出,后期的大火蒸发是为了使乙酸乙酯脱离反应体系,有利于可逆反应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