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 (20℃) 的浸膏 。有人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意思是
用减压蒸馏的 方式 回收 溶剂 乙醇
浓缩 直至 所剩 的物料的相对密度在 1.05~1.10 (20℃) 的浸膏 状 物质
表示 溶剂 乙醇 回收 完成
望采纳
提取浓缩设备种类包括如下:
1、提取浓缩设备种类:浓缩罐,多功能刮板浓缩罐,旋转薄膜蒸发器,单效、多效升膜式或降膜式蒸发器,外循环一效、二效、三效蒸发器,强制循环式蒸发器。
2、多功能提取罐:本装置可用于中药以及食品、生物、化工等行业的水煎、温浸、热回流、渗漉提取、芳香成份提取、残渣有机溶媒回收,还可组成强制循环提取、罐组式逆流提取等多种操作工艺。本装置既可在常压条件上操作,也可在真空情况下操作。
3、真空减压浓缩罐:是在真空系统下操作的夹套浓缩罐。是本公司在上海、江苏科研、设计单位的大力配合下,针对国内同类设备在使用上的经验和原设计中的缺陷而改进的系列产品。
4、ZN-C型蒸发浓缩器是在ZN型基础上的改进型.用途是是通用性的蒸发装置,可广泛用于制药、食品、化工、轻工等行业的水、醇或其他有机溶媒料液的蒸发浓缩。本设备适用于中药热回流提取,浓缩、酒精蒸馏以及药渣的酒精回收等,可一罐多用。
5、多功能刮板浓缩罐:本设备为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通用装备,主要用于固液、液液特别是高粘度物料的混合、反应。设备搅拌系统为同轴输出,两组搅拌正、反向旋转,又因其独特的浆叶设计,特别是在物料粘性比较大的工况下,物料产生的混合、反应不充分,物料抱轴及物料粘壁等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酒厂污水来源
酒精工业的污染以水的污染*为严重生产过程的废水主要来自蒸馏发酵成熟醪后排出的酒精糟,生产设备的洗涤水、冲洗水,以及蒸煮、糖化、发酵、蒸馏工艺的冷却水等。
酒厂处理方法
1、好氧处理法
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实现废水处理,不产生带臭味的物质,处理时间短,适应范围广,处理效率高
2、物理处理法
不投加药剂,*大限度地减少污泥产生量,工艺简单
3、生化处理法
不该工艺,直接投加化学药剂,操作简单,并采取必要措施从而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同时也实现达标排放处理。
酒厂废水降低cod的方法
1、在沉淀池前投加希洁COD降解剂
2、把药剂溶解成10%的溶液
3、用提升泵,注入曝气池中,根据自动检测出来的出水数据而调节提升泵的频率,既不会影响现场的工艺,又能更加活动性地控制COD总出水浓度,有效地将COD控制在80ppm以下。
苯与水和乙醇形成三组分恒沸混合物有如下的组成:乙醇18.5%(重量)、水7.4%(重量)、苯74.1%(重量)。混合物的沸点为64.85℃,即低于乙醇的沸点(78.38℃),也低于乙醇--水恒沸液的沸点(78.15℃)。因此,添加足量的苯作为夹带剂后,蒸馏时水将全部集中于新形成的三组分恒沸混合物中,作为馏出物从塔顶分出,无水酒精从塔底作为产品排出。
含乙醇89.4mol%的恒沸液,送入恒沸蒸馏塔。塔顶回流是富于苯的回流液,沸恒蒸馏塔塔底引出的是无水酒精,塔顶引出的是三组分恒沸混合物。恒沸混合物蒸气经冷凝后,在分层器中将其分成二层,上层是富于苯的液相,其量为三组分恒沸液总量的85.8%(体积),回流到恒沸蒸馏塔;下层是贫于苯的液相,其量为三组分恒沸液总量的14.2%(体积),引往苯提馏塔。
苯提留塔塔顶引出的仍是三组分恒沸混合物,可与恒沸蒸馏塔顶的蒸气汇合冷凝,塔底所得是数量不多的稀乙醇,这部分稀乙醇可引往乙醇塔回收,从乙醇塔顶馏出并冷凝的是含乙醇89.4mol%的恒沸液,可送恒沸蒸馏塔作为进料的补充。
乙醇--水体系恒沸蒸馏,在技术、经济上有一个重要的优点:蒸馏时并不需要将全部原料液汽化,也不需要很大的回流比,蒸馏过程中只要使夹带剂与组分所形成的恒沸液汽化,设备规模和能量消耗都比较经济。对乙酵--水体系而言,蒸馏时只要分出进料中所含10.6mol%水,夹带剂和恒沸液生成量相对地不大,因此在径济上用此法制取无水酒精是比较合理的。
制取方法其三是用笨取蒸馏,即在蒸馏液中加入乙二醇。
其它方法:如分子筛法;加硅胶法;加石灰法等,均可以得到无水酒精。
二氧化锰可以催化双氧水分解。
用滤纸包折成小纸包,包上少量黑色二氧化锰粉末,用细线捆扎纸包后,像钓鱼那样吊放入乙醇+双氧水体系,会放出无色气体,反应由缓慢逐渐加快,并放热使体系温度升高,此时让滤纸包脱离液面,反应又变缓,如此反复操作,控制反应平稳进行,直到体系中没有气体放出为止。此时体系中的双氧水已经全部分解,可以安全蒸馏回收酒精了。
浓度高的双氧水是强氧化剂,有助燃性,遇到有机物会发生爆炸。我曾亲眼目睹旧同事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少量含双氧水的有机中间体溶液,浓缩好了,取下茄形瓶后,发觉手中的瓶越来越烫,刚把瓶放在通风橱里的瓶托上,瓶内物质就爆炸了,像缩微版的古炮开火,瓶口冒出火光,声音像放了个大炮仗!幸好实验量很小且一百毫升的茄形瓶瓶壁较厚,才没有伤人,但那阵势把在场的人都吓坏了!
在55~65之间。
由TATB的合成反应方程式可知,废液中主要包括DMF,水(氨水带入),乙醇(副产物),由于反应时再加热条件下进行的,DMF分解可能产生少量的甲酸。废溶剂DMF中可能含有少量的TATB颗粒、少量的未反应完的中间体,将收集的DMF废溶剂静置沉降过滤,滤去颗粒物等,将收集的母液进行相关的成分分析。
旋转蒸发仪注意事项
使用时要先抽小真空(约至0.03MPa),再开旋转,以防蒸馏烧瓶滑落;停止时,先停旋转,手扶蒸馏烧瓶,通大气,待真空度降到0.04MPa左右再停真空泵,以防蒸馏瓶脱落及倒吸。
各接口,密封面,密封圈及接头安装前都需要涂一层真空脂,加热槽通电前必须加水,不允许无水干烧,如真空度太低注意检查各接头,真空管,玻璃瓶的气密性。
旋蒸对空气敏感物质时,在排气口接一氮气球,先通一阵氮气,排出旋蒸仪内空气,再接上样品瓶旋蒸。蒸完放氮气升压,再关泵,然后取下样品瓶封好。
蒸馏乙醇温度应控制在77℃-79℃。
乙醇液体与蒸气平衡时的温度为77℃-79℃,温度过高,乙醇挥发过快,且一些大分子版杂质含在其中,权影响蒸馏纯度。一般乙醇为水和醇的混合液,温度为77℃-79℃蒸馏时,水未达到汽化温度,醇被蒸馏出,但水保持也液态状,故不易蒸干。
分类介绍
蒸馏可以分为有塔蒸馏和无塔蒸馏。
从世界蒸馏发展史看,3000--5000年前,酒类生产中,就有了分离提纯要求。
但长期酒的含量在15--20度左右,经历了无数发明家攻关,雏型分离装置面世,42--56度含量乙醇是一个提纯高峰,也就是现在白酒的含量范围。
200多年前,法国发明家采用蒸馏竖塔,生产出了95%含量乙醇,获得了蒸馏界的公认记录,30多年后,英国发明家在蒸馏竖塔基础上,发明了精馏塔,生产出了99-99.9%乙醇,第一次产生了“酒精”一词,含义是酒的精华。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蒸馏
(一)蚕粪中叶绿素的来源及蚕粪组成
蚕,好似叶绿素收集器,它食桑叶后,对叶绿素几乎没有损害,将叶绿素同部分未消化吸收的粗脂肪和蛋白质一起富集于粪便中。经实验测定,干蚕粪中粗蛋白占13.47%~14.45%,粗脂肪占2.18%~2.29%,粗纤维占15.79%~16.24%,粗灰分占9.85%~9.95%,可溶无氮物占56.92%~57.44%,其中还含有少量的蜡分和无机盐等。
(二)由蚕粪制取糊状叶绿素
1.叶绿素的结构和性质
叶绿素是由叶绿酸(镁卟啉衍生物,二元羧酸)与叶绿醇及甲醇所形成的二醇酯,绿色来自叶绿酸残基部分。高等植物叶绿素有a、b两种,当3位上为甲基时为叶绿素a,为醛基时为叶绿素b;通常a∶b=3∶1。叶绿素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体。
植物组织中的叶绿素可因生物化学及非生物化学的原因而破坏。游离的叶绿素在叶绿素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脱叶醇基叶绿素及叶绿醇,叶绿素的等节环状结构氧化,四吡咯器环破坏,最后形成无色的最终产物。游离的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和热均敏感。叶绿素与稀酸反应则镁离子被置换,生成去镁叶绿素;若与强酸反应,则生成不溶于水的叶绿酸。叶绿素在稀碱液中可皂化水解为鲜绿色的叶绿酸盐、叶绿醇及甲醇;叶绿素在空气中易氧化和裂化,在适当的条件下,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可为铜、铁、锌、钴等取代。
3.操作方法
能萃取叶绿素的溶剂有丙酮、酒精或酒精饱和汽油等。现介绍丙酮制取叶绿素的操作方法。
(1)原料
制取叶绿素的主要原料是蚕粪。蚕粪的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产率。一般说来,春蚕粪比夏蚕粪好,夏蚕粪比秋蚕粪好,因此,应以收购新鲜春蚕粪为主,适当收些夏蚕粪备用。若蚕粪已发霉变质或贮存时间过长,其质量会明显降低,不宜投料生产。晒干的蚕粪含水量不超过15%,通常贮存于干燥、通风、避光之处,时间不超过2年。
(2)水洗软化
将蚕粪水洗除杂,用温水浸泡淋洗,以除去砂土及水溶性色素,堆放软化,使水分充分渗透,湿润蓬松,有利于有机溶剂的渗入。
(3)制取叶绿素
萃取叶绿素的萃取罐一般用6毫米厚的钢板焊接而成。
①萃取溶剂的选择
萃取溶剂通常用高浓度丙酮为最佳,因为叶绿素极易溶于丙酮,且丙酮的沸点低(56.2℃),易浓缩也易回收。加热浓缩时叶绿素热分解物少,产品色调好,达到终点温度低,时间短。
②萃取叶绿素的操作与条件
i.投料 投料前在抽提罐的钢筛板上垫上竹筛或滤布。经试气后确定无漏气时,将软化后的蚕粪由投料口投入。
ii.脱水 蚕粪水洗、软化需要水,但若含水较多,则一方面使丙酮浓度降低,不易浸出叶绿素,相反地脂肪、蜡份及一些水溶性色素却会在其萃取液中增加其比例;另一方面,由于萃取液丙酮浓度偏低,含水相对增多,对浓缩收糊造成困难。因此,脱水这一步也是决定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一环。
iii.萃取叶绿素 由于叶绿素在蚕粪(固相)与溶剂丙酮(液相)之间的分配是有一定规律的,要实现叶绿素由固相向液相迅速转换,就必须控制好萃取的条件。
a.丙酮浓度 一般是96%以上为佳,丙酮浓度的调节有时也结合脱水程度、萃取浴比等因素进行考虑。
b.萃取的时间和温度 生产中萃取时既想提高叶绿素萃取率,又希望尽量缩短时间,以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缩短时间可以通过提高温度、使用回流和增加丙酮的途径来实现。
c.萃取液的pH值调节 蚕粪中含有氨,而且往往混有石灰,因此萃取液呈碱性(pH7.5~8)这样可以保持叶绿素的稳定性,而且可以避免设备的腐蚀。但钙离子的存在会使叶绿素形成不易溶于丙酮的叶绿酸钙而损失掉,另一方面,丙酮在反复使用中会受其影响而变质。因此最好将pH值调节在中性或微酸性范围内。
③浓缩产品及溶剂回收
i.叶绿素蒸发浓缩的设备,即浓缩罐,通常采用夹套式蒸发器。
ii.浓缩的操作与条件
a.操作 将叶绿素萃取液通过流量计注入浓缩罐。通入蒸气于浓缩罐夹套中,加热叶绿素浓缩液,使丙酮受热蒸发至冷凝器冷凝,以达到回收溶剂之目的。丙酮蒸发的同时,叶绿素萃取液开始浓缩,用蒸汽加热时,要经常注意气压的变化,以防止温度突然升高。当叶绿素液浓缩到一定程度后,可升高温度,以便将残留的丙酮驱除。浓缩完成后趁热放料,冷到常温时,叶绿素呈糊状浮于表面,放去下层黑褐色下脚水,即为成品。最后,将多批成品搅拌混合4小时以上,即可装桶。
b.条件 蒸发浓缩的过程中,混合液的沸点是随着液体中溶质的浓度增大而逐步上升的,纯丙酮的沸点为56.2℃,而叶绿素丙酮液的共沸点是不断变化的。
控制共沸点不但能保证叶绿素的质量,而且与回收丙酮的浓度及浓缩物中的黄水浓度都有直接关系。
④产品收集
糊状叶绿素比35%以下的稀丙酮轻,且不溶于35%以下的稀丙酮,因此,悬浮在浓缩液中形成悬浊液,当我们在放浓缩物的时候,一定要慢慢放入,并充分静置,使其糊水分离,一般静置1小时以上。这样既避免将糊从黄水(下脚水)中带走,又保证了糊水分离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