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酸钠在实验室怎么制备?
海藻酸钠的工艺流程如下:干的或湿的海草(藻)经碾碎、水洗除杂、强碱水萃取、澄清得粗海藻酸盐溶液,经氯化钙沉淀得带色的海藻酸钙,经脱色、脱味后用酸处理,除去可溶性杂质得海藻酸沉淀,与碳酸钠作用得海藻酸钠,再经干燥、粉碎、过筛得海藻酸钠粉末。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如果详细说明反应我觉得大概是这样的流程请参考。
1、海藻用蒸馏水洗净,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形成杂酸盐溶液;
2、加入氯化钙形成类似水精灵凝胶将分子结构中含有海藻酸的部分沉淀筛选;
3、加入柠檬酸或者草酸等中强酸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弱酸的纯海藻酸沉淀;
4、海藻酸和碳酸钠反应,最终生成海藻酸钠。
综上所述,少量制备工艺过于操蛋,请直接购买AR分析纯。
乙醇沉淀的过程: 加入等体积的100%冷乙醇,加入1/10体积的NaAC(3M,pH5.2)后上下颠倒混匀, -20度30分钟,12000转4℃离心10分钟。倒掉上清,加入70%的冷乙醇,轻轻混匀,12000转4℃离心10分钟;倒掉上清,放在室温中干燥,标准是闻不到乙醇的味道,切记不要干燥过头。加入适当体积水或者TE缓冲液溶解。
DNA是一种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也容易溶解于极性溶剂。尽管容易溶解于水,但DNA不能溶于乙醇等较不极性的溶剂。乙醇仍然是极性分子,但它具有短的非极性碳链。正是这一极性的微小差异让乙醇发生沉淀,原因就是DNA不像水一样容易溶解于乙醇。
如果实验者在溶解DNA的水溶液中直接添加乙醇,分子不会沉淀。这是因为DNA仍然被水的极性分子包围,并且乙醇上的极性基团可以像盾牌一样,将带电荷DNA与不带电荷乙醇碳链分离开来。在该过程中,盐被证实是一个重要因素。
提取液中加入等体积预冷的5mol/L
Licl
充分混匀,1000rpm
4℃离心15min,取上清。
加等体积异丙醇,混匀,室温放置10min,10000rpm
4℃离心15min。
弃上清,纯点加入70%乙醇洗涤一次,沉淀风干10~15min。
500ul,含RNA酶的TE(pH8.0)溶解沉淀,室温放置30min。(将质粒RNaesA混合物用酚:氯仿抽提一次,然后用氯仿抽提一次)
用2.5倍体积无水乙醇沉淀质粒,风干10min。
加1ml灭菌水溶解沉淀,加500ul
PEG-MgCl2溶液,充分混合,室温10min,12000rpm
4℃离心15min。
用70%乙醇重悬沉淀,12000rpm
4℃离心15min。
弃上清,沉淀用70%乙醇处理一次,最后将质粒,溶于500ulTE(pH8.0)中,取1ul质粒DNA,100倍稀释后测OD260,计算DNA的浓度,其余封装,-20℃保存备用。
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水提取液中多糖等杂质,应使乙醇浓度达到:
80%的浓度有点小,应该大于85%,在这个条件下。
拓展内容:
1、多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可溶于水,但是在多糖水溶液中加入乙醇会破坏多糖水溶液中的氢键,从而降低多糖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多糖以沉淀的形式析出。
2、水提醇沉的原理是利用多糖不溶于乙醇的性质用乙醇来沉淀多糖;它是加热条件下以水为提取溶剂,提取液经过浓缩、醇沉、离心、干燥等步骤后即可得到。
浓缩液中加乙醇精制的目的:帮助挥发多余的水分,操作关键:提取液精制处理工艺多采用乙醇沉淀法,目前常采用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微孔薄膜滤过、高速离心等新技术除杂质。
因为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制备的酒精里通常多少都会有一些水分影响纯度,由于太容易互溶了,而且沸点相差不大,乙醇分子又容易与水分子结合,传统的蒸馏操作无法制备无水乙醇,所以制备过程中需要无水操作,关键在于前期加入CaO除水。
化学性质
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其化学性质主要由羟基和受它影响的相邻基团决定,主要反应形式是О—H键和C—О键的断裂。羟基的结构特征是氧的电负性很大,分子中的C—О键和O—H键都是极性键,因而乙醇分子中有2个反应中心。由于α-H和β-H受到C—О键极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活性,因此它们还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消除反应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