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关乙酸乙酯的一道题目!求解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里。有机物一般都是非极性或极性很弱的物质。碘属于非极性物质,水属于极性物质,所以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而NaI属于离子型物质,带电,所以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物。
乙酸乙酯:CH3COOCH2CH3
-COOH原子团名称是:羧基
乙酸乙酯与金属钠反映化学方程式是:2Na+2H2O=2NaOH+H2,CH3COOCH2CH3+NaOH--->
CH3COONa+CH3CH2OH
或CH3COOC2H5+H2O=CH3COOH+C2H5OH,CH3COOH+NaOH=CH3COONa+H2O
用乙酸乙酯提取碘水中的碘注意事项
乙酸和乙醇反应的实验
1.向试管中加入化学试剂的顺序:在试管里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的混合物,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慢慢加2ml浓硫酸(或者:在试管里先加3ml乙醇,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的冰醋酸)
注意:浓硫酸一定不能最先加入试管,其原因是:防止因浓硫酸的稀释放热而导致液体局部过热发生飞溅。
2.为防止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入2~3块碎瓷片
3.试管中所装药品的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4.实验中加热试管的目的: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②使生成的乙酸乙酯蒸出,有利于平衡右移,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对试管加热的方式:小火均匀加热(目的:尽量减少乙酸、乙醇的挥发)
5.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
6.反应结束后,振荡收集的试管,静置,观察到的现象:
分层,上层是无色、透明、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并闻到香味
7.所得产物中含有的杂质有:乙酸和乙醇
8.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①中和乙酸②溶解乙醇③降低乙酸乙醇的溶解度,使溶液分层便于分离。
离子方程式:
CH3COOC2H5
+
OH-
——△——>
CH3COO-
+
C2H5OH
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解释:在碱性条件下,酯与水发生加成,生成醇或带有羟基(—OH)的物质,还有羧酸或其它含有羧基的一些物质和无机含氧酸这些能和醇脱水缩合的物质,由于在碱性条件下,酸会与碱中和,所以得到的是酸的盐。而在酸性条件下,酯的水解直接产生醇和酸(通常是羧酸),不过这个反应是可逆的。
扩展资料:
乙酸乙酯的用途:
1、作为工业溶剂,用于涂料、粘合剂、乙基纤维素、人造革、油毡着色剂、人造纤维等产品中。
2、作为粘合剂,用于印刷油墨、人造珍珠的生产。
3、作为提取剂,用于医药、有机酸等产品的生产。
4、作为香料原料,用于菠萝、香蕉、草莓等水果香精和威士忌、奶油等香料的主要原料。香料制造、可以做白酒勾兑用香料、人造香精。
5、萃取剂,从水溶液中提取许多化合物(磷、钨、砷、钴)。
6、有机溶剂。分离糖类时作为校正温度计的标准物质。
7、检定铋、金、铁、汞、氧化剂和铂。
8、测定铋、硼、金、铁、钼、铂、钾和铊。
9、生化研究,蛋白质顺序分析。
10、环保、农药残留量分析。
11、有机合成。
12、是硝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乙酸纤维素和氯丁橡胶的快干溶剂,也是工业上使用的低毒性溶剂。
13、还可用作纺织工业的清洗剂和天然香料的萃取剂,也是制药工业和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14、GB 2760—96规定为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主要用于着香、柿子脱涩、制作香辛料的颗粒或片剂、酿醋配料。广泛用于配制樱桃、桃、杏等水果型香精及白兰地等酒用香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乙酸乙酯”
我在这里提供高中基础的水解反应。
一般来说酸性水解的有机物是指酯类物质,我们知道乙酸乙酯的制备过程是可逆反应CH3CHOOH+C2H5OH---->CH3COOC2H5+H2O(条件:浓硫酸,加热),那么其水解反应就是把方程式倒过来,条件换为稀硫酸加热,因为是酸性环境所以叫做酸性水解。一般酯类的酸性水解生成物都是羧酸和醇类物质(也可能是苯酚)。
与之对应的碱性水解是在碱性环境中的水解,酯类的水解又叫皂化反应,如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加热条件下水解CH3COOC2H5+NaOH---->CH3CHOONa+C2H5OH,一般酯类的水解产物是羧酸盐(这里是乙酸钠)和醇类物质,当然如果是酚酯,那么就可能是酚钠了,因为环境是碱性,我们知道苯酚是弱酸性的,所以会与碱中和。这就是碱性水解为什么产生盐的原因,实际上乙酸乙酯水解先产生乙酸,乙酸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乙酸钠和水,这样反应总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水就可以约掉,于是就得到如上方程式。
还有一类碱性水解是卤代烃的水解,我们就以一氯乙烷为例C2H5Cl+NaOH---->C2H5OH+NaCl(条件是水溶液加热,因为如果是醇溶液反应就变成消去反应了),其实原理和酯类水解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分步来看。第一步,一氯乙烷与水反应C2H5Cl+H2O---->C2H5OH+HCl
第二步,HCl+NaOH====NaCl+H2O
第三步就是把两步反应相加约掉水得到总反应方程式。所以一般来说卤代烃水解一般生成对应的醇类和卤化钠(这里是氯化钠,也可以是溴化钠,碘化钠)。
ch3cooc2h5+oh-→ch3coo-+c2h5oh
设反应物乙酸乙酯与碱的起始浓度相同,则反应速率方程为:
r
=
=kc2
积分后可得反应速率系数表达式:
(推导)
式中:为反应物的起始浓度;c为反应进行中任一时刻反应物的浓度。为求得某温度下的k值,需知该温度下反应过程中任一时刻t的浓度c。测定这一浓度的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电导法。
用电导法测定浓度的依据是:
(1)
溶液中乙酸乙酯和乙醇不具有明显的导电性,它们的浓度变化不致影响电导的数值。同时反应过程中na+的浓度始终不变,它对溶液的电导有固定的贡献,而与电导的变化无关。因此参与导电且反应过程中浓度改变的离子只有oh-和ch3coo-。
(2)
由于oh-的导电能力比ch3coo-大得多,随着反应的进行,oh-逐渐减少而ch3coo-逐渐增加,因此溶液的电导随逐渐下降。
(3)
在稀溶液中,每种强电解质的电导与其浓度成正比,而且溶液的总电导等于溶液中各离子电导之和。
设反应体系在时间t=0,t=t
和t=∞时的电导可分别以g0、gt
和g∞来表示。实质上g0是
naoh溶液浓度为时的电导,gt是
naoh溶液浓度为c时的电导与ch3coona溶液浓度为-
c时的电导之和,而g∞则是产物ch3coona溶液浓度为
时的电导。即:
g0=k反c0
g∞=k产c0
gt=k反c+k产(c0-
c)
式中k反,k产是与温度,溶剂和电解质性质有关的比例系数。
处理上面三式,可得
g0-
gt=(k反-
k产)(c0-
c)
gt-
g∞=(k反-
k产)c
以上两式相除,得
代入上面的反应速率系数表达式,得
k=
上式可改写为如下形式:
gt=
+
g∞
以gt对作图,可得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由此可求得反应速率系数k,由截距可求得g∞。
二级反应的半衰期t1/2
为:
t1/2=
可见,二级反应的半衰期t1/2
与起始浓度成反比。由上式可知,此处t1/2
即是上述作图所得直线之斜率。
若由实验求得两个不同温度下的速率系数k,则可利用阿累尼乌斯(arrhenius)公式:
ln=()
计算出反应的活化能ea。
乙酸乙酯的α-氢酸性很弱(pKa-24.5),而乙醇钠又是一个相对较弱的碱(乙醇的pKa~15.9),因此,乙酸乙酯与乙醇钠作用所形成的负离子在平衡体系是很少的。
但由于最后产物乙酰乙酸乙酯是一个比较强的酸,能与乙醇钠作用形成稳定的负离子,从而使平衡朝产物方向移动。所以,尽管反应体系中的乙酸乙酯负离子浓度很低,但一形成后,就不断地反应,结果反应还是可以顺利完成。
扩展资料
如果酯的α-碳上只有一个氢原子,由于酸性太弱,用乙醇钠难于形成负离子,需要用较强的碱才能把酯变为负离子。如异丁酸乙酯在三苯甲基钠作用下,可以进行缩合,而在乙醇钠作用下则不能发生反应:
两种不同的酯也能发生酯缩合,理论上可得到四种不同的产物,称为混合酯缩合,在制备上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其中一个酯分子中既无α-氢原子,而且烷氧羰基又比较活泼时,则仅生成一种缩合产物。如苯甲酸酯、甲酸酯、草酸酯、碳酸酯等。与其它含α-氢原子的酯反应时,都只生成一种缩合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