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为什么苦味酸有较强的酸性,其pka 值比乙酸的pka 值小,而且能溶于碳酸氢钠?
苦味酸为2,4,6-三硝基苯酚,有较强的酸性,而且能溶于碳酸氢钠,是因为三个硝基的强吸电子作用。
硝基为非常强的吸电子基,酚羟基电离出氢离子后,形成的负电荷,通过共振可以分散到三个硝基上,形成非常稳定的负离子。因此苦味酸的酸性非常强,接近于无机强酸。
有机一元羧酸中碳原子数越少的酸性越大,所以甲酸酸性大于乙酸.
而乙酸酸性强于碳酸,碳酸酸性强于苯酚,所以也比苯酚强啦.
有: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
2
CH3COOH
+
Na2CO3
=
2
CH3COONa
+
H2O
+
CO2↑
C6H5OH(苯酚)
+
Na2CO3
→
C6H5ONa(苯酚钠)
+
NaHCO3
所以
乙酸>碳酸>苯酚
化学式:C2H2O4),亚硫酸,磷酸,丙酮酸,亚硝酸,弱酸:柠檬酸,氢氟酸,苹果酸,葡萄糖酸,甲酸,乳酸,苯甲酸,丙烯酸,乙酸,丙酸,硬脂酸,碳酸,氢硫酸,次氯酸,硼酸,硅酸
氢氟酸酸性大于碳酸。碳酸属于较弱的含氧酸,因为非羟基氧会促进羟基上的氢被电离,碳酸只有一个非羟基氧,因而酸性较弱(可与高氯酸作比较,后者有三个非羟基氧)。氢氟酸酸性弱于盐酸等卤化氢水溶酸,因为氟的电负性很大,易与水中的氢结合成氢键,使氯化氟分子更稳定,氢难以电离出,因而氢氟酸也是一种弱酸,但比碳酸强。
够详细吧?给分!
一定要记得 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碳酸氢根,这样你就知道苯酚钠遇到二氧化碳生成了苯酚,正是因为碳酸酸性强于苯酚,此时如果生成碳酸钠,还剩余一个氢离子就要与之结合为碳酸氢钠,也可以理解为碳酸氢根酸性弱于碳酸所致。
酸性由强到弱顺序是:乙酸,碳酸,苯酚,碳酸氢根。
由强酸制弱酸可知,乙酸滴入碳酸纳中能产生二氧化碳(即生成了碳酸),所以乙酸比碳酸根酸性要强。
而碳酸可以和苯酚钠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氢纳,也就证明了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和碳酸氢根,苯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纳,证明了苯酚比碳酸氢根的酸性要强。
扩展资料:
判断酸性强弱的方法:
1、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2、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3、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4、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酸性
乙酸,也叫醋酸、冰醋酸,化学式CH_COOH,是一种有机一元酸,为食醋内酸味及刺激性气味的来源。纯的无水乙酸是无色的吸湿性液体,是无色的吸湿性液体。
H2SO3>H3PO4>HF>HNO2>HCOOH>CH3COOH>H2CO3>H2S>HCN
1、磺酸。一般所有的磺酸都是强酸,三氟甲磺酸是最强的有机酸,F3C-SO3H,比硫酸还强的多呢!另外苯磺酸,甲基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等都是强酸。
2、全卤代羧酸。这类酸一般都是强酸,但稍弱于磺酸。 如:三氯乙酸,三氟乙酸(这两个酸,由于F的电负性强于Cl,所以对羧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更强,因此三氟乙酸酸性稍强些)。除此以外,还有全氟丁酸,全氟辛酸等等。
3、二卤乙酸。一般为中强酸,如二氯乙酸酸性比磷酸强些,接近于亚硫酸和草酸。
4、卤乙酸。一般为中强酸,一氯乙酸酸性稍弱于磷酸但比亚硝酸稍强。
5、醇酸。如乙醇酸,乳酸(丙醇酸)都是稍弱的酸,比一般饱和脂肪酸强,接近于甲酸。
6、芳香酸。如苯甲酸,苯乙酸都是弱酸,弱于醇酸和甲酸,强于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7、烯酸。强于饱和脂肪酸,如丙烯酸,丁烯酸等强于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油酸强于硬脂酸。
8、饱和脂肪酸。这一大类脂肪酸是有机酸中弱酸的一大类,仅仅强于碳酸和酚类。除了甲酸以外的饱和一元脂肪酸,酸性大小都差别不大。大体上随着溶解度降低,酸性略减。
9、酚类。有机酸中很弱的酸。
因此酸性:甲酸>乙酸>丙酸。
然后,具有多个羧基可以显著提高羧酸的酸性,尤其是在和碳原子数目相差不大的单羧基的羧酸比较。比如草酸的酸性比乙酸高出3个数量级。因此酸性:丙二酸>>丙酸,并且丙二酸>甲酸。
最后,苯甲酸具有特殊性。苯甲酸本身羧基电离后的负离子可以和苯环发生共轭(超出高中知识),导致苯甲酸根很稳定,使得苯甲酸很容易电离出氢离子,酸性比乙酸还强。但是比甲酸弱。
因此总体上,酸性: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