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的酸根都有哪些?其酸酐是什么?怎样判断呢?
高中时期的无机酸(按成酸元素排列,括号里为其酸酐):注:1、无氧酸没有酸酐;2、“偏某酸”、“原某酸”与“某酸”的酸酐相同;(例如:原硅酸与硅酸的酸酐都是二氧化硅)3、酸根与酸式酸根是同一个酸,所以酸酐相同;4、亚磷酸不是2元酸,只有2个酸根;次磷酸是1元酸,只有1个酸根;5、硫代硫酸根是硫代硫酸钠的酸根,其酸不稳定,随生成分解,高中不要求会其酸酐。二周期:硼酸根(三氧化二硼)、碳酸根、碳酸氢根(二氧化碳)、硝酸根(五氧化二氮)、亚硝酸根(三氧化二氮)、氟离子(即氢氟酸根)、三周期:偏铝酸根(三氧化二铝)、硅酸根、原硅酸根(二氧化硅)、磷酸根、磷酸一氢根、磷酸二氢根、偏磷酸根(五氧化二磷)、亚磷酸氢根、亚磷酸氢根(三氧化二磷)、次磷酸二氢根、硫酸根、硫酸氢根(三氧化硫)、亚硫酸根、亚硫酸氢根(二氧化硫)、硫代硫酸根、高氯酸根(七氧化二氯)、氯酸根(五氧化二氯)、亚氯酸根(三氧化二氯)、次氯酸根(一氧化二氯)、氯离子(即盐酸根)。长周期:硒酸根、硒酸氢根(三氧化二硒)、溴酸根(三氧化二溴)、次溴酸根(一氧化二溴)、溴离子(即氢溴酸根)、碘离子(即氢碘酸根) 有机酸根:羧酸根:甲酸根(甲酐HCOOCHO)、乙酸根(乙酐CH3COOCOCH3)、顺丁烯二酸根、马来酸根(顺丁烯二酸酐、马来酸酐)、苯甲酸根、(苯甲酸酐)其他可视为酸根:(无酸酐)苯酚负离子(即石炭酸根C6H5O-)、乙氧负离子(C2H5O-) 不知道你要判断什么,请说明~
我想你指的一定是苯酚与溴酸钾标准溶液的反应吧。
溴酸钾标准溶液并不是单纯的溴酸钾,而是溴酸钾与溴化钾的混合溶液。
只有溴酸钾是不和苯酚反应的。反应如下:
这是一个能鉴别苯酚的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因为溴单质剧毒强腐蚀,所以这个反应被大量应用。
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一类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另一类是不饱和或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有机物。
(1)能使溴水褪色的无机物。
如H₂S :Br₂+H₂S=2HBr+S
SO₂ :Br₂+SO₂+2H₂O=H₂SO₄+2HBr
Na₂SO₃ :Br₂+Na₂SO₃+H₂O=Na₂SO₄+2HBr
Mg粉(或Zn粉等)Br₂+Mg=MgBr₂
NaOH等强碱:Br₂+2NaOH=NaBr+NaBrO+H₂O
Na₂CO₃(或AgNO₃等盐):
Br₂+H₂O=HBr+HBrO
2HBr+Na₂CO₃=2NaBr+CO₂ +H₂O
HBrO+Na₂CO₃=NaBrO+NaHCO₃
(2)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
不饱和烃如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不饱和烃的衍生物,如烯醇、烯醛、烯酯、卤代烯烃、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石油产品,如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扩展资料:
与醛的反应比较复杂,涉及同时发生的两类反应(一般是取代反应为主)
一是对于醛α-氢的溴代如CH₃CHO+Br₂=BrCH₂CHO+HBr,反应最终可以生成三溴乙醛,碱性条件可以生成溴仿(三溴甲烷);
二是溴单质对于醛基的氧化CH₃CHO+Br₂+H₂O=CH₃COOH+2HBr,并且实际上是取代反应为主的,因为这实际上是工业制备三溴乙醛的方法(溴与乙醇反应,生成醛之后进一步取代),这可以说明对醛基的氧化实际上是次要的。
对于伯仲醇的氧化反应,溴水可以比较慢的把伯仲醇氧化生成醛,酮并进一步发生上面提到的两类反应
(注:伯醇: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2个氢为伯醇,结构简式为R-CH₂-OH。
仲醇是羟基(-OH)所在碳(即羟基碳)连有两个碳(或取代基)的醇,即R1-CH(R₂)-OH。叔醇:羟基所在位置有三个取代基的醇,即R1-C(R₂)(R₃)-OH,(没有α-H的醇) 叔醇不能被溴水氧化。仲醇被氧化可生成酮,但不能生成醛。)
与环丙烷及其衍生物的开环加成:环丙烷及其衍生物可以与溴水发生开环加成反应,这与高锰酸钾联用可以检验三元碳环,因为环丙烷室温下不能与高锰酸钾反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溴水
阳离子:Fe2+,Fe3+,Cu2+,Ag+,Mg2+,Al3+,(NH4)+
另外不常有的还有Zn2+,Sn2+,Pb2+
阴离子:(CO3)2-,(HCO3)-,S2-,F-,(ClO)-,(CH3COO)-,(C2O4)2-(草酸),(SO3)2-,(SiO3)2-,(NO2),(AlO2)-
常用的就这些了,不可能考其他的。
一:苯酚的测定—氧化还原滴定法
方法原理: 供试品加水溶解,取适量置碘瓶中,精密加溴滴定液(0.05mol/L)后再加盐酸,立即密塞,振摇30分钟,静置15分钟后,注意微开瓶塞,加碘化钾试液,立即密塞,充分振摇后,加三氯甲烷,摇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根据滴定液使用量,计算苯酚的含量。
试样制备: 1. 溴滴定液(0.05mol/L)
配制:取溴酸钾3.0g与溴化钾15g,加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精密量取本液25mL,置碘瓶中,加水100mL与碘化钾2.0g,振摇使溶解,加盐酸5mL,密塞,振摇,在暗处放置5分钟,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根据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室温在25℃以上时,应将反应液降温至约20℃。本液每次临用前均应标定浓度。
贮藏:置玻璃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在凉处保存。
2. 碘化钾试液
取碘化钾16.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本液应临用新制。
3. 淀粉指示液
取可溶性淀粉0.5g,加水5mL搅匀后,缓缓倾入100mL沸水中,随加随搅拌,继续煮沸2分钟,放冷,倾取上层清液,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4.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
配制:取硫代硫酸钠26g与无水碳酸钠0.20g,加新沸过的冷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放置1个月后滤过。
标定: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0.15g,精密称定,置碘瓶中,加水50mL使溶解,加碘化钾2.0g,轻轻振摇使溶解,加稀硫酸40mL,摇匀,密塞,在暗处放置10分钟后,加水250mL稀释,用本液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3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而显亮绿色,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4.903mg的重铬酸钾。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重铬酸钾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
室温在25℃以上时,应将反应液及稀释用水降温至约20℃。
5. 稀硫酸
取硫酸57mL,加水稀释至1000mL。
操作步骤: 精密称取供试品约0.75g,置5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置碘瓶中,精密加溴滴定液(0.05mol/L)30mL,再加盐酸5mL,立即密塞,振摇30分钟,静置15分钟后,注意微开瓶塞,加碘化钾试液6mL,立即密塞,充分振摇后,加三氯甲烷1mL,摇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溴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1.569mg的C6H6O。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二:
WS/T 49-1996 尿中苯酚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一) 液晶柱法
http://www.gb99.cn/ViewDownloadUrl.asp?ID=2466
pdf文件,无法在此显示。可以自己下载观看(适用于浓度很低的情况)
其实这些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很难说孰优孰劣。
弱酸的酸根
砷酸
H3AsO4
亚砷酸
H3AsO3
硼酸*
H3BO3
醋酸
CH3COOH
柠檬酸
H3C6H5O7
苯酚
C6H5OH
甲酸
HCOOH
草酸
H2C2O4
苯甲酸
C6H5COOH
碳酸
H2CO3
氰氢酸
HCN
铬酸*
H2CrO4
氢氟酸
HF
碘酸
HIO3
叠氮酸
HN3
亚硝酸
HNO2
过氧化氢
H2O2
次溴酸
HBrO
次氯酸
HClO
次碘酸
HIO
磷酸
H3PO4
亚磷酸
H3PO3
氢硫酸
H2S
亚硫酸
H2SO3
1、消毒剂。消毒剂分为漂白粉、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氯海因、二溴海因,其中常用的就是漂白粉和次氯酸钠。
2、絮凝剂。常用的絮凝剂主要有氯化铝,明矾,硫酸铝等。
3、杀藻剂。杀藻剂的种类很多,但常用的还是以硫酸铜为主。硫酸铜又称孔雀石绿,美丽的蓝色颗粒,基本无味,投药后水体会呈现乳白色,逐渐转为蔚蓝色,但使用次数不宜过多。
臭氧对细菌的灭活反应总是进行的很迅速。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是: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壁脂类双键反应, 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臭氧还作用于细胞内的核物质,如核酸中的嘌呤和嘧啶破坏DNA。
2臭氧对病毒的灭活机理:
臭氧对病毒的作用首先是病毒的衣体壳蛋白的四条多肽链,并使RNA受到损伤,特别是形成它的蛋白质。噬菌体被臭氧氧化后,电镜观察可见其表皮被破碎成许多碎片,从中释放出许多核糖核酸,干扰其吸附到寄存体上。 臭氧杀菌的彻底性是不容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