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可以从有机溶剂中萃取乙醇
首先,被萃取的有机物要可溶于水比如酒精,乙醚,苯酚(热水)。另外有机溶剂也不能与水互溶,并且被萃取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这样才能萃取。
如此说来,好像……没几种物质可以做到。可能笨里面的高浓度乙醇可以被水萃取,毕竟水和乙醇是任意比互溶,只要让乙醇与水的互溶比大于乙醇与笨的互溶比即可。
一般情况分成两相,上层是水,下层是四氯化碳。大部分乙醇在上层溶于水,少部分乙醇在下层溶于四氯化碳。 实验室可以利用乙醇更易溶于水这一性质从有机溶剂中用水萃取乙醇,比如市面上买的氯仿一般都加了些乙醇以防止产生剧毒的光气,但有时候我们要用比较纯净没有醇的氯仿,就可以用水反复洗氯仿,一般洗上七八次就氯仿里就基本没有乙醇了。
当然,如果乙醇量特别多的话,少量水和四氯化碳可以同时溶于乙醇。至于具体何种比例会出现同时溶解,要参考三组分相图,如果是罕见的溶剂就要自己来测试了。 这种AB都能溶于C,但AB之间不互溶的情况有些还可以形成一种微乳液。即表面上看ABC三者形成了均一透明的“溶液”,但其实它们中的A或者C并非以分散的单个分子存在,而是团聚成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颗粒。由于早些年没有了解到这一情况,被肉眼看到的“均相”所欺骗,因此一些老旧的三组分相图仅具有参考意义,最好要自己测试并结合体系的电导率、粒径得到更真实的结果。三者是否分层要看三者的比例。不管什么比例,乙醇在这里可以起到增溶剂的作用。乙醇量越多,四氯化碳的溶解度越大。在这个溶解系统中,设水是溶剂,四氯化碳是溶质,溶剂的量越大,溶剂越容易溶解。所以存在一个特定的比例,既一定量的水,在乙醇的增溶作用下可溶解一定量的四氯化碳,存在临界值。
(1)正丁醇 :大多数的小分子醇是水溶性的,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丙醇等。大多数的高分子量醇是非水溶性的,而是亲脂性的能够溶于有机溶剂。但是中间的醇类溶剂例如正丁醇是一个很好的有机萃取溶剂。正丁醇本身不溶于水,同时又具有小分子醇和大分子醇的共同特点。它能够溶解一些能够用小分子醇溶解的极性化合物,而同时又不溶于水。利用这个性质可以采用正丁醇从水溶液中萃取极性的反应产物。丁酮:性质介于小分子酮和大分子酮之间。不像丙酮能够溶于水,丁酮不溶于水,可用来从水中萃取产物。
(2)乙酸丁酯 :性质介于小分子和大分子酯之间,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不像乙酸乙酯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可从水中萃取有机化合物,尤其是氨基酸的化合物,因此在抗生素工业中常用来萃取头孢、青霉素等大分子含氨基酸的化合物。
异丙醚与特丁基叔丁基醚:性质介于小分子和大分子醚之间,两者的极性相对较小,类似于正己烷和石油醚,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可用于极性非常小的分子的结晶溶剂和萃取溶剂。也可用于极性较大的化合物的结晶和萃取溶剂。
(3)做完反应后 ,应该首先采用萃取的方法,首先除去一部分杂质,这是利用杂质与产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的性质。
(4)稀酸的水溶液 洗去一部分碱性杂质。例如,反应物为碱性,而产物为中性,可用稀酸洗去碱性反应物。例如胺基化合物的酰化反应。
(5)稀碱的水溶液 洗去一部分酸性杂质。反应物为酸性,而产物为中性,可用稀碱洗去酸性反应物。例如羧基化合物的酯化反应。
(6)用水洗去一部分 水溶性杂质。例如,低级醇的酯化反应,可用水洗去水溶性的反应物醇。
(7)如果产物要从 水中结晶出来,且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又较大,可尝试加入氯化钠、氯化铵等无机盐,降低产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盐析的方法。
(8)有时可用两种 不互溶的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例如反应在氯仿中进行,可用石油醚或正己烷作为萃取剂来除去一部分极性小的杂质,反过来可用氯仿萃取来除去极性大的杂质。
(9)两种互溶的 溶剂有时加入另外一种物质可变的互不相容,例如,在水作溶剂的情况下,反应完毕后,可往体系中加入无机盐氯化钠,氯化钾使水饱和,此时加入丙酮,乙醇,乙腈等溶剂可将产物从水中提取出来。
可以,因为乙醇在水中的溶解度的确比在汽油中的大,它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因为在乙醇水溶液中,氢原子,氧原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因此是可以用水来萃取乙醇的。
只是正向楼上几位所说,这样萃取出来没多大意义,还有,补充说明,本人亲自做过这个实验,不过是用植物油而已。
多嘴一句,楼上的确实都没什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