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 鉴别水杨酸 苯甲酸 甘氨酸
加入三价铁(最好硫酸铁)变蓝是水杨酸,加入二价铜(最好是氯化铜)生成深蓝色溶液并有细小沉淀是甘氨酸,剩余的是苯甲酸(我不是说过一遍吗。。。。)另外水杨酸里加三价铁显示的是介于紫和蓝之间的颜色。。反正我自己做的看着发紫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 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
、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1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C6H5OH)与醛(RCHO)、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
,60℃)、制苯磺酸(
,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14、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加成反应(紫外光)、
(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16、最简式为CH的有机物:乙炔、苯、苯乙烯(
);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醛、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
17、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类(RCHO)、葡萄糖、麦芽糖、甲酸(HCOOH)、甲酸盐(HCOONa)、甲酸酯(HCOOCH3)等。
18、常见的官能团及名称:—X(卤原子:氯原子等)、—OH(羟基)、—CHO(醛基)、—COOH(羧基)、—COO—(酯基)、—CO—(羰基)、—O—(醚键)、
(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NH2(氨基)、—NH—CO—(肽键)、—NO2(硝基)
19、常见有机物的通式:烷烃:CnH2n+2;烯烃与环烷烃:CnH2n;炔烃与二烯烃:CnH2n-2;苯的同系物:CnH2n-6;饱和一元卤代烃:CnH2n+1X;饱和一元醇:CnH2n+2O或CnH2n+1OH;苯酚及同系物:CnH2n-6O或CnH2n-7OH;醛:CnH2nO或CnH2n+1CHO;酸:CnH2nO2或CnH2n+1COOH;酯:CnH2nO2或CnH2n+1COOCmH2m+1
20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用无水CuSO4——变蓝
21、发生加聚反应的:含C=C双键的有机物(如烯)
22、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乙醇(浓硫酸,170℃);卤代烃(如CH3CH2Br)
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
、卤代烃发生消去的条件:
23、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醇和酸
24、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C2H2、C6H6
25、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
26、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27、常用来造纸的原料:纤维素 28、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淀粉 29、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油脂 30、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蛋白质 31、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淀粉、纤维素、麦芽糖 32、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有机物是:含有—COOH:如乙酸
33、能与Na2CO3反应而不能跟NaHCO3反应的有机物是:苯酚34、有毒的物质是: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 35、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与含羧基的物质(如乙酸) 36、能还原成醇的是:醛或酮37、能氧化成醛的醇是:R—CH2OH 38、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乙烯 39、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乙烯的产量 40、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是:C6H5ONa溶液 41、不能水解的糖:单糖(如葡萄糖) 42、可用于环境消毒的:苯酚 43、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酒精;沾有油脂是试管用热碱液清洗;沾有银镜的试管用稀硝酸洗涤 44、医用酒精的浓度是:75%46、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苯酚 47、 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苯酚 48、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Na2SO4、(NH4)2SO4 俗名总结: 1. 甲烷: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2. Na2CO3 纯碱、苏打 3.乙炔:电石气 4. NaHCO3 小苏打 3 乙醇:酒精 5.CuSO45H2O 胆矾、蓝矾 6.丙三醇:甘油 7.SiO2 石英、硅石 8. 苯酚:石炭酸 9. CaO 生石灰 10. 甲醛:蚁醛 11.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 12.乙酸:醋酸 13.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 14.三氯甲烷:氯仿15.Na2SiO3水溶液 水玻璃 16.NaCl:食盐 17. KAl(SO4)212H2O 明矾 18.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 19.CO2固体 干冰 “有机化学”知识小结1.羟基官能团可能发生反应类型:取代、消去、酯化、氧化、缩聚、中和反应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酸甲酯、麦芽糖、纤维素3.分子式为C5H12O2的二元醇,主链碳原子有3个的结构有2种4.常温下,pH=11的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c(H+)是纯水电离产生的c(H+)的104倍5.甲烷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的反应产物有4种6.醇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氧化生成醛,醛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氧化生成羧酸7.CH4O与C3H8O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最多可得到7种有机产物8.分子组成为C5H10的烯烃,其可能结构有5种9.分子式为C8H14O2,且结构中含有六元碳环的酯类物质共有7种10.等质量甲烷、乙烯、乙炔充分燃烧时,所耗用的氧气的量由多到少。11.棉花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12.聚四氟乙烯的化学稳定性较好,其单体是不饱和烃,性质比较活泼13.酯的水解产物只可能是酸和醇;四苯甲烷的一硝基取代物有3种14.甲酸脱水可得CO,CO在一定条件下与NaOH反应得HCOONa,故CO是酸酐15.应用水解、取代、加成、还原、氧化等反应类型均可能在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羟基16.由天然橡胶单体(2-甲基-1,3-丁二烯)与等物质的量溴单质加成反应,有三种可能生成物17.苯中混有己烯,可在加入适量溴水后分液除去18.由2-丙醇与溴化钠、硫酸混合加热,可制得丙烯19.混在溴乙烷中的乙醇可加入适量氢溴酸除去20.应用干馏方法可将煤焦油中的苯等芳香族化合物分离出来21.甘氨酸与谷氨酸、苯与萘、丙烯酸与油酸、葡萄糖与麦芽糖皆不互为同系物22.裂化汽油、裂解气、活性炭、粗氨水、石炭酸、CCl4、焦炉气等都能使溴水褪色23.苯酚既能与烧碱反应,也能与硝酸反应24.常温下,乙醇、乙二醇、丙三醇、苯酚都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25.利用硝酸发生硝化反应的性质,可制得硝基苯、硝化甘油、硝酸纤维26.分子式C8H16O2的有机物X,水解生成两种不含支链的直链产物,则符合题意的X有7种27.1,2-二氯乙烷、1,1-二氯丙烷、一氯苯在NaOH醇溶液中加热分别生成乙炔、丙炔、苯炔28.甲醛加聚生成聚甲醛,乙二醇消去生成环氧以醚,甲基丙烯酸甲酯缩聚生成有机玻璃29.甲醛、乙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都能发生银镜反应30.乙炔、聚乙炔、乙烯、聚乙烯、甲苯、乙醛、甲酸、乙酸都能使KMnO4(H+)(aq)褪色“化学实验”知识1.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氢硫酸等试剂不宜长期存放,应现配现用2.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3.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分析下列实验温度计水银球位置。(测定溶解度、制乙烯、硝基苯、苯磺酸、酚醛树脂、乙酸乙酯制备与水解、糖水解)4.一种试剂可以鉴别甲苯、氯仿、己烯、酒精、苯酚水溶液、纯碱溶液5.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可溶性盐可通过盐析的方法6.饱和纯碱溶液可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渗析法分离油脂皂化所得的混合液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等重要,且“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某些物理性质上。有机物一些物理性质存在着内在规律,如果抓住其中的规律,可以更好地认识有机物。一、熔沸点 有机物微粒间的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因此烃的熔沸点比较低。对于同系物,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因此同系物的熔沸点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 1. 烃、卤代烃及醛各种烃的同系物、卤代烃及醛的熔沸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如:都是烷烃,熔沸点的高低顺序为:;都是烯烃,熔沸点的高低顺序为:;再有,等。同类型的同分异构体之间,主链上碳原子数目越多,烃的熔沸点越高;支链数目越多,空间位置越对称,熔沸点越低。如。 2. 醇由于分子中含有—OH,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分子间的作用力较一般的分子间作用力强,因此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烃比较,醇的熔沸点高的多,如的沸点为78℃,的沸点为-42℃,的沸点为-48℃。影响醇的沸点的因素有:(1)分子中—OH个数的多少:—OH个数越多,沸点越高。如乙醇的沸点为78℃,乙二醇的沸点为179℃。(2)分子中碳原子个数的多少: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如甲醇的沸点为65℃,乙醇的沸点为78℃。 3. 羧酸羧酸分子中含有—COOH,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不仅羧酸分子间羟基氧和羟基氢之间存在氢键,而且羧酸分子间羰基氧和羟基氢之间也存在氢键,因此羧酸分子之间形成氢键的机会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多,因此羧酸的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高,如1-丙醇的沸点为97.4℃,乙酸的沸点为118℃。影响羧酸的沸点的因素有:(1)分子中羧基的个数:羧基的个数越多,羧酸的沸点越高;(2)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碳原子的个数越多,羧酸的沸点越高。二、状态物质的状态与熔沸点密切相关,都决定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由于有机物大都为大分子(相对无机物来说),所以有机物分子间引力较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呈液态和固态,只有少部分小分子的有机物呈气态。
1.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烃由气态经液态到固态。分子中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烃一般为气态,5~16个碳原子的烃一般为液态,17个以上的为固态。如通常状况下呈气态,苯及苯的同系物一般呈液态,大多数呈固态。2. 醇类、羧酸类物质中由于含有—OH,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所以醇类、羧酸类物质分子中碳原子较少的,在通常状况下呈液态,分子中碳原子较多的呈固态,如:甲醇、乙醇、甲酸和乙酸等呈液态。3. 醛类通常状况下除碳原子数较少的甲醛呈气态、乙醛等几种醛呈液态外,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的醛一般呈固态。4. 酯类通常状况下一般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少的酯呈液态,其余都呈固态。5. 苯酚及其同系物由于含有—OH,且苯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故通常状况下此类物质呈固态。三、密度烃的密度一般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一氯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小。注意: 1. 通常气态有机物的密度与空气相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比空气的密度大。 2. 通常液态有机物与水相比:(1)密度比水小的有烃、酯、一氯代烃、一元醇、醛、酮、高级脂肪酸等;(2)密度比水大的有溴代烃、硝基苯、四氯化碳、氯仿、乙二醇、丙三醇等。四、溶解性研究有机物的溶解性时,常将有机物分子的基团分为憎水基和亲水基:具有不溶于水的性质或对水无吸引力的基团,称为憎水基团;具有溶于水的性质或对水有吸引力的基团,称为亲水基团。有机物的溶解性由分子中亲水基团和憎水基团的溶解性决定。1. 官能团的溶解性 (1)易溶于水的基团(即亲水基团)有:—OH、—CHO、—COOH、—NH2。 (2)难溶于水的基团(即憎水基团)有:所有的烃基(如—、—CH=CH2、—C6H5等)、卤原子(—X)、硝基(—NO2)等。2. 分子中亲水基团与憎水基团的比例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1)当官能团的个数相同时,随着烃基(憎水基团)碳原子数目的增大,溶解性逐渐降低,如溶解性:(一般地,碳原子个数大于5的醇难溶于水);再如,分子中碳原子数在4以下的羧酸与水互溶,随着分子中碳链的增长,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减小,直至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溶解度相近。 (2)当烃基中碳原子数相同时,亲水基团的个数越多,物质的溶解性越强。如溶解性:。 (3)当亲水基团与憎水基团对溶解性的影响大致相同时,物质微溶于水。例如,常见的微溶于水的物质有:苯酚、苯胺、苯甲酸、正戊醇(上述物质的结构简式中“-”左边的为憎水基团,右边的为亲水基团)。 (4)由两种憎水基团组成的物质,一定难溶于水。例如,卤代烃R—X、硝基化合物R—均为憎水基团,故均难溶于水。3. 有机物在汽油、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与在水中相反。如乙醇是由较小憎水基团和亲水基团—OH构成,所以乙醇易溶于水,同时因含有憎水基团,所以也必定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其他醇类物质由于都含有亲水基团—OH,小分子都溶于水,但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憎水基团的不断增大而逐渐减小,在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则逐渐增大。
苯甲酸钠与人体内的胃酸会发生反应,生成苯甲酸。苯甲酸有一定的毒性,长期饮用会引起人慢性苯中毒。慢性苯中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比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乏力等;同时,病人还会出现白细胞减少,严重的还会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很常用的食品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在世界各国均被广泛使用。
还有防氧化剂、磷酸盐、油脂等对人体有害的防腐剂。
拓展资料
苯甲酸和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在食品加工保藏中被广泛使用,而在一些国家的部分食品中限量使用。由于在食品中,苯甲酸可以在游离状态下发挥作用,所以在强酸食品中效果较好。
苯甲酸一般在碳酸饮料、酱油、酱类、蜜饯和果蔬饮料等使用,苯甲酸在酱油、饮料中可与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一起使用而增效。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常用于保藏高酸性水果、果酱、饮料糖浆以及其他酸性食品,可以低温杀菌合用,起到协同作用。
苯甲酸和苯甲酸钠一般只限于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苯甲酸钠对微生物的作用于苯甲酸相同,可由于是钠盐,若要取得与苯甲酸相同的杀菌效果,所需添加量是苯甲酸的1.2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苯甲酸钠的应用和限量
英文名称:additive
定义:添加到润滑剂中以提高某些原有特性或获得新特性的物质。
所属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摩擦学(二级学科);润滑(三级学科)
添加剂的分类有: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机油添加剂、混凝土添加剂、新型化学添加剂。
以下为关于食品添加剂: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一)抗氧化剂
1.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如有的抗氧化剂是由于本身极易被氧化,首先与氧反应,从而保护了食品。如VE。有的抗氧化剂可以放出氢离子将油脂在自动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氧化物分解破坏,使其不能形成醛或酮的产物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等。有些抗氧化剂可能与其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结合,形成氢过氧化物,使油脂氧化过程中断,从而阻止氧化过程的进行,而本身则形成抗氧化剂自由基,但抗氧化剂自由基可形成稳定的二聚体,或与过氧化自由基ROO-。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如BHA、BHT、TBHQ、PG、茶多酚等。
2.几种常用的脂溶性抗氧化剂
(1)BHA:丁基羟基茴香醚。因为加热后效果保持性好,在保存食品上有效,它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抗氧化剂之一,也是我国常用的抗氧化剂之一。和其它抗氧化剂有协同作用,并与增效剂如柠檬酸等使用,其抗氧化效果更为显著。一般认为BHA毒性很小,较为安全。
(2)BHT:二丁基羟基甲苯。与其它抗氧化剂相比,稳定性较高,耐热性好,在普通烹调温度下影响不大,抗氧化效果也好,用于长期保存的食品与焙烤食品很有效。是目前国际上特别是在水产加工方面广泛应用的廉价抗氧化剂。一般与BHA并用,并以柠檬酸或其他有机酸为增效剂。相对BHA来说,毒性稍高一些。
(3)PG:没食子酸丙酯。对热比较稳定。PG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较BHA和BHT强些,毒性较低。
(4)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是较新的一类酚类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效果较好。
(二)漂白剂
这类物质均能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遇水则形成 食品添加剂亚硫酸。除具有漂白作用外,还具有防腐作用。此外,由于亚硫酸的强还原性,能消耗果蔬组织中的氧,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可防止果蔬中的维生素C的氧化破坏。
亚硫酸盐在人体内可被代谢成为硫酸盐,通过解毒过程从尿中排出。亚硫酸盐这类化合物不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以免产生不愉快的气味。亚硫酸盐对维生素B1有破坏作用,故B1含量较多的食品如肉类、谷物、乳制品及坚果类食品也不适合。因其能导致过敏反应而在美国等国家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三)着色剂
又称色素,是使食品着色后提高其感官性状的一类物质。食用色素按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
1.食用合成色素,属于人工合成色素。食用合成色素的特点:色彩鲜艳、性质稳定、着色力强、牢固度大、可取得任意色彩,加上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但合成色素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合成色素的毒性有的为本身的化学性能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有的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还可能被砷、铅或其它有害化合物污染。
在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鲜红(樱桃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以及合成的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
2.食用天然色素,使用天然色素主要是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人天然色素成分较为复杂,经过纯化后的天然色素,其作用也有可能和原来的不同。而且在精制的过程中,其化学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此外在加工的过程中,还有被污染的可能,故不能认为天然色素就一定是纯净无害的。
合成食用色素同其它食品添加剂一样,为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需进行严格的毒理学评价。包括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纯度、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②随同食品被机体吸收后,在组织器官内的潴留分布、代谢转变和及排泄状况;③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亦及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害及其机理。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殖的影响、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敏性等。
(四)护色剂
护色剂又称发色剂。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或保护食品的色泽,除了使用色素直接对食品进行着色外,有时还需要添加适量的发色剂,使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
1.发色剂的发色原理和其他作用:①发色作用,为使肉制品呈鲜艳的红色,在加工过程中多添加硝酸盐(钠或钾)或亚硝酸盐。硝酸盐在细菌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会生成亚硝酸。在常温下,也可分解产生亚硝基(NO),此时生成的亚硝基会很快的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稳定的、鲜艳的、亮红色的亚硝化肌红蛋白。故使肉可保持稳定的鲜艳。②抑菌作用: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对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有一定的作用。
2.发色剂的应用 亚硝酸盐是添加剂中急性毒性较强的物质之一,是一种剧毒药,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其次亚硝酸盐为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其致癌性引起了国际性的注意,因此各方面要求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在保证发色 含食品添加剂的饮料的情况下,限制在最低水平。
抗坏血酸与亚硝酸盐有高度亲和力,在体内能防止亚硝化作用,从而几乎能完全一直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所以在肉类腌制时添加适量的抗坏血酸,有可能防止生成致癌物质。
虽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但至今国内外仍在继续使用。其原因是亚硝酸盐对保持腌制肉制品的色、香、味有特殊作用,迄今未发现理想的替代物质。更重要的原因是亚硝酸盐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但对使用的食品及其使用量和残留量有严格要求。
(五)酶制剂
酶制剂指从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质。主要用于加速食品加工过程和提高食品产品质量。 我国允许使用的酶制剂有:木瓜蛋白酶——来自未成熟的木瓜的胶乳中提取;以及由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等所制得的蛋白酶;α-淀粉酶——多来自枯草杆菌;糖化型淀粉酶——我国用于生产本酶制剂的菌种有黑曲霉、根酶、红曲酶、拟内孢酶;由黑曲霉、米曲霉、黄曲霉生产的果胶酶等。
(六)增味剂
是指为补充、增强、改进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的物质。有的称为鲜味剂或品味剂。
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增味剂有谷氨酸钠、-鸟苷酸二钠和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甘酸二钠、琥珀酸二钠和L-丙氨酸。
谷氨酸钠为含有一分子结晶水的L-谷氨酸一钠。易溶于水,在150℃时失去结晶水,210℃时发生吡咯烷酮化,生成焦谷氨酸,270℃左右时则分解。对光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旋作用,呈味力降低。在PH为5以下的酸性条件下加热时易可发生吡咯烷酮化,变成焦谷氨酸,呈味力降低。在中性时加热则很少发生变化。
谷氨酸属于低毒物质。在一般用量条件下不存在毒性问题,而核甘酸系列的增味剂均广泛的存在于各种食品中。不需要特殊规定。
近年来,有开发了许多肉类提取物、酵母抽提物、水解动物蛋白和水解植物蛋白等。
(七)防腐剂
是指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物质。防腐剂一般分为酸型防腐剂、酯型防腐剂和生物防腐剂。
一、酸型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山梨酸和丙酸(及其盐类)。这类防腐剂的抑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它们未解离的酸分子,其效力随PH 而定,酸性越大,效果越好,在碱性环境中几乎无效。
1.苯甲酸及其钠盐: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故多使用其钠盐。成本低廉。
苯甲酸进入机体后,大部分在9~15小时内与甘氨酸化合成马尿酸而从尿中排出,剩余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解毒。但由于苯甲酸钠有一定的毒性,目前已逐步被山梨酸钠替代。
2.山梨酸及其盐类:又名花楸酸。由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故常使用其钾盐。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参与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并被同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山梨酸可看成是食品的成分,按照目前的资料可以认为对人体是无害的。
3.丙酸及其盐类:抑菌作用较弱,使用量较高。常用于面包糕点类,价格也较低廉。
丙酸及其盐类,其毒性低,可认为是食品的正常成分,也是人体内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 4.脱氢醋酸(dehydroacetic acid)及其钠盐:为广谱防腐剂,特别是对霉菌和酵母的抑菌能力较强,为苯甲酸钠的2~10倍。本品能迅速被人体吸收,并分布于血液和许多组织中。但有抑制体内多种氧化酶的作用,其安全性受到怀疑,故已逐步被山梨酸所取代,其ADI值尚未规定。
二、酯型防腐剂: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有甲、乙、丙、异丙、丁、异丁、庚等)。成本较高。对霉菌、酵母与细菌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霉菌和酵母的作用较强,但对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及乳酸菌的作用较差。作用机理为抑制微生物细胞呼吸酶和电子传递酶系的活性,以及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其抑菌的能力随烷基链的增长而增强;溶解度随酯基碳链长度的增加而下降,但毒性则相反。但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复配使用可增加其溶解度,且有增效作用。在胃肠道内能迅速完全吸收,并水解成对羟基苯甲酸而从尿中排出,不在体内蓄积。我国目前仅限于应用丙酯和乙酯。
三、生物型防腐剂
主要是乳酸链球菌素。乳酸链球菌素是乳酸链球菌属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用乳酸链球菌发酵提取而得。乳酸链球菌素的优点是在人体的消化道内可为蛋白水解酶所降解,因含食品添加剂的糖果而不以原有的形式被吸收入体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防腐剂。,不会向抗生素那样改变肠道正常菌群,以及引起常用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性,更不会与其它抗生素出现交叉抗性。
其它防腐剂包括双乙酸钠,既是一种防腐剂,也是一种螯合剂。对谷类和豆制品有防止霉菌繁殖的作用。仲丁胺,本品不应添加于加工食品中,只在水果、蔬菜储存期防腐使用。市售的保鲜剂如克霉灵、保果灵等均是以仲丁胺为有效成分的制剂。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压的增高,影响需氧微生物对氧的利用,能终止各种微生物呼吸代谢,如高食品中存在着大量二氧化碳可改变食品表面的PH,而使微生物失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二氧化碳只能抑制微生物生长,而不能杀死微生物。
(八)甜味剂
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来源可分为:
(1)天然甜味剂,又分为糖醇类和非糖类。其中①糖醇类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麦芽糖醇、异麦芽糖醇、赤鲜糖醇;②非糖类包括:甜菊糖甙、甘草、奇异果素、罗汉果素、索马甜。
(2)人工合成甜味剂其中磺胺类有:糖精、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乙酰磺胺酸钾。二肽类有:天门冬酰苯丙酸甲酯(又阿斯巴甜)、1-a-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又称阿力甜)。蔗糖的衍生物有:三氯蔗糖、异麦芽酮糖醇(又称帕拉金糖)、新糖(果糖低聚糖)。
其他
此外,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等也是天然甜味剂。由于这些糖类除赋予食品以甜味外,还是重要的营养素,供给人体以热能,通常被视做食品原料,一般不作为食品添加剂加以控制。
1.糖精:学名为邻-磺酰苯甲酰,是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价格低廉,甜度大,其甜度相当于蔗糖的300~500倍,由于糖精在水中的溶解度低,故我国添加剂标准中规定使用其钠盐(糖精钠),量大时呈现苦味。一般认为糖精纳在体内不被分解,不被利用,大部分从尿排出而不损害肾功能。不改变体内酶系统的活性。全世界广泛使用糖精数十年,尚未发现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2.环己基胺基磺酸钠(甜蜜素):1958年在美国被列为“一般认为是安全物质”而广泛使用,但在70年代曾报道本品对动物有致癌作用,1982年的FAO/WHO报告证明无致癌性。美国FDA长期实验于1984年宣布无致癌性。但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和国家科学院仍认为有促癌和可能致癌作用。故在美国至今仍属于禁用于食品的物质。
3.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其甜度蔗糖的100~200倍,味感接近于蔗糖。是一种二肽衍生物,食用后在体内分解成相应的氨基酸。我国规定可用于罐头食品外的其他食品,其用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此外也发现了许多含有天门冬氨酸的二肽衍生物,如阿力甜,亦属于氨 含食品添加剂的糖果
基酸甜味剂,属于天然原料合成,甜度高。
4.乙酰磺胺酸钾:本品对光、热(225℃)均稳定,甜感持续时间长,味感由于糖精钠,吸收后迅速从尿中排除,不在体内蓄积,与天门冬氨酰甲酯1:1合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5.糖醇类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属于一类天然甜味剂,其甜味与蔗糖近似,多系低热能的甜味剂。品种很多,如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和麦芽糖醇等,有的存在于天然食品中,多数的通过将相应的糖氢化所得。而其前体物则来自天然食品。由于糖醇类甜味剂升血糖指数低,也不产酸,故多用做糖尿病、肥胖病患者的甜味剂和具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该类物质多数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对改善脱水食品复水性、控制结晶、降低水分活性均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糖醇的吸收率较低,尤其是木糖醇,在大量食用时有一定的导致腹泻的能力。
6.甜叶菊甙:为甜叶菊中含的一种强甜味成分,是一种含二萜烯的糖苷。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但甜叶菊甙的口感差,有甘草味,浓度高时有苦味,因此往往与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混用,并与柠檬酸、苹果酸等合用以减弱苦为或通过果糖基转移酶或α-葡萄糖基转移酶使之改变结构而矫正其缺点。国外曾对其作过大量的毒性实验,均未显示毒性作用。而在食用时间较长的国家,如巴拉圭对本品已有100年食用史,日本也使用达15年以上,均未见不良副作用报道。
常用食品添加剂
(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
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
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营养强化剂——可增强和补充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就含有各种营养强化剂。
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感。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最大剂量为0.06g/kg。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消费者常吃的各种口味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使其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
常用防腐剂种类如下:
1、苯甲酸及其盐类,这类防腐剂是白色颗粒或结晶粉末,无臭或略带安息香的气味。
2、山梨酸及其盐类,呈白色结晶粉末或微黄色结晶粉末或鳞片状。
3、脱氢乙酸及钠盐类,呈白色或浅黄色结晶状粉末。
4、尼泊金酯类,这一类防腐剂中的对羟基苯甲酸丁酯防腐效果最好。
5、双乙酸钠,是一种常用于酱菜类的防腐剂。
6、丙酸钙,呈白色结晶性颗粒或粉末,无臭或略带轻微丙酸气味。
7、乳酸钠,是一种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液体,无异味。
8、生物食品防腐剂。
扩展资料
普通百姓往往对防腐剂比较反感,但在生活的工业化社会中,只要购买市面上的加工类食物,就必然要遇到防腐剂。少部分防腐剂因具有一定毒性备受质疑,如苯甲酸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脱氢醋酸等,也逐渐被山梨酸及其盐类、丙酸及其盐类所取代。
其实,安全使用范围内,防腐剂对人体是无毒害的,它对人体的副作用甚至比不上钠。而有一些防腐剂不仅安全性高,而且还可以弥补身体的某种营养素不足。比如山梨酸,它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参与体内正常的代谢,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对人体无害。
因此,在目前这个食品工业发达的社会中,理性对待防腐剂,不仅不会让健康在防腐剂的海洋中溺水,而且还会在三餐之间得到额外的补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防腐剂
参考资料:人民网-防腐剂不一定有害
这些只是普通的配方
配方1
组分 w/% 组分 w/%
A.对苯二胺粉末 37.5 C.过氧化氢溶液(3%) 25
B.糊精 37.5
制备 将上述原料混合均匀,然后装瓶。
说明 头发洗干净以后,将本品均匀涂刷在湿润的头发上,2h后头发会自然染黑。然后用清水冲除多余的染
发剂。
配方2
组分 w/% 组分 w/%
巯基醋酸钙 3.0 酸性络褐RH 1.0
甘氨酸盐酸盐 1.5 黑染料401 1.5
K12 0.3 红染料102 0.2
CMC-Na 2.5
说明 本品为稳定无刺激性染发剂。取10g溶于50L水中,用以处理头发,30min后用温水冲洗。
配方3
组分 w/% 组分 w/%
炭黑 2.0 PVP 1.0
橙黄 1.0 香精 适量
棕RH 0.5 抛射剂 0.3
聚乙烯丙烯酸甲酯 7.0 去离子水 余量
乙醇 14.0
说明 该染发摩丝使用7d后,头发即可变黑。该染发摩丝具有染发、护发的双重功效。水溶性染料可用三氧
苯甲烷偶氮喹啉等染料。
配方4
组分 w/% 组分 w/%
香波: 色素 适量
AOS 15.0 护发素:
BS-12K 5.0 C16~18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1.0
704 2.0 C16~18醇 3.0
倍酸丙酯 0.2 Span-60 0.5
硫酸钠 1.5 聚氧乙烯甘油焦谷氨酸异硬脂酸酯 0.5
柠檬酸 0.2 丙二醇 5.0
苯甲酸钠 0.9 尼泊金甲酯 0.5
香精 0.5 色素和去离子水 余量
去离子水 余量
说明 用本香波和护发素反复处理头发20次,头发逐渐染色。染色效果很好,对头发和皮肤无刺激。
配方5
组分 w/% 组分 w/%
硫酸亚铁 0.1 鲸醋醇 1.0
氧化苏木精 0.2 聚硅氧烷 1.0
苄醇 3.0 树脂 1.5
碳酸亚乙酯 5.0 氟代二氯甲烷 9.0
抗坏血酸 0.5 盐酸(调节pH值=3) 适量
OP-10 2.0 去离子水 余量
D1821 0.2
化学物质俗名总汇
点击这里开始下载 =>http://iask.sina.com.cn/ishare/download.php?fileid=557678
高中常见物质俗名大全
点击这里开始下载 =>http://iask.sina.com.cn/ishare/download.php?fileid=360868
化学药品俗名
============================
A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阿米酚 二盐酸-2,4-二氨基苯酚
"阿尼林黑,精元" 苯胺黑
阿尼林油 苯胺
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癌得平 盐酸氧氮芥
艾氏剂 1,2,3,4,10,10-六氯-1,4,4a,5,8,8a-六氢化-1,4,5,8-二甲撑萘
安妥 α-萘硫脲
安息香 苯偶姻,二苯乙醇酮
安息香酸 苯(甲)酸
氨基G酸 2-萘胺-6,8-二磺酸
B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巴豆醛 β-甲基丙烯醛
巴豆酸 丁烯酸
巴黎绿 醋酸亚砷酸铜
白报纸 新闻纸
白金 铂
白铅粉、铅白 碱式碳酸铅
白脱纸 牛油纸
白艳华 活性轻质碳酸钙
白洋干漆 白虫胶
百里酚 5-甲基-2-异丙基苯酚
柏油 焦油沥青
酸(五倍子酸、没食子酸) 3,4,5-三羟基苯(甲)酸
包衣塑料 苯乙烯-2-乙烯吡啶聚合物
保棉丰(3911亚砜) 二硫代磷酸-O,O-二乙基-S-乙基亚磺酰基甲基酯
保棉磷(谷硫磷) 二硫代磷酸-O,O-二甲基-S-(4-氧代-二氢-1,2,3-苯并三嗪-3-甲基)酯
保险粉 连二亚硫酸钠
倍硫磷 硫逐磷酸-O,O-二甲基-O-(3-甲基-4-甲硫基苯基)酯
焙烧苏打 硫酸氢钠
苯胺灵 苯胺基甲酸异丙酯
苯酐 邻苯二甲酸酐
苯基溶纤剂 乙二醇-苯醚
蓖麻酸 顺式-12-羟基十八碳烯-9-酸
避蚊油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变色酸 1,8-二羟基萘-3,6-二磺酸
C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藏红花酸 2-萘酸-8-磺酸
草碱 不纯的碳酸钾
草枯醚 2,4,6-三氯苯基-4'-硝基苯基醚
草酸、肥酸 乙二酸
层压板 层压塑料
赤血钠 铁氰化钠
赤血盐 铁氰化钾
除草醚 2,4-二氯苯基-4'-硝基苯基醚
除线磷(VC-13) 硫代磷酸-O,O-二乙基-O-2,4-二氯苯基酯
吹风油 吹制油
粗汽油 石油英
醋石 醋酸钙
D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哒嗪硫磷(杀虫净) 硫逐磷酸-O,O-二乙基-O-[3-氧代-2-苯基-4,5-(ZH)-哒嗪基]酯
打底剂、纳夫妥 色酚
打火石 燧石
打萨宗 双硫腙
大红色基B 2-萘胺
大红色基G(旗红培司) 5-硝基2-甲苯胺
大茴香油 八角茴香油
大苏打 海波、硫代硫酸钠
胆矾(蓝矾) 硫酸铜
胆酸 3,7,12-三羟甾代异戊酸
蛋氨酸 甲硫基丁氨酸
道林纸 胶版印刷纸
稻草完(杀草丹) 二乙胺基硫代甲酸-S-(4-氯)苄基酯
稻丰散 二硫代磷酸O,O-二甲基-S-(α-乙羟基)苄基酯
稻瘟醇 五氯苄醇
稻瘟净 硫赶磷酸O,O-二乙基-S-苄基酯
低级醇 低碳数脂肪醇
滴滴涕 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滴维净 乙酰胂胺
敌草隆 N-3,4-二氯苯基-N',N'-二甲基脲
敌敌畏 磷酸-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酯
敌菌灵 2,4-二氯-6-(邻-氯代苯胺基)-均三氮苯
敌鼠 2-(二苯基乙酰基)-1,3-茚二酮
敌锈钠 对氨基苯磺酸钠
碘纺 三碘甲烷
电木(胶木) 以木粉为填料的酚醛塑料
电石 碳化钙
电石气 乙炔
电玉 给加工成形而得的脲醛塑料
电玉粉 脲醛压塑粉
靛青 靛蓝
雕白粉 粉状甲醛次硫酸氢钠
雕白块 块状甲醛次硫酸氢钠
丁基卡必醇 二甘醇一丁醚
丁基卡必醇醋酸酯 二甘醇丁醚醋酸酯
丁基溶纤剂 乙二醇一丁醚
丁子香酚 4-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
豆棵威(草灭平) 2,5-二氯-3-氨基苯甲酸
毒草安 N-异丙基-氯乙酰替苯胺
毒杀芬 八氯莰烯
杜鹃花酸 壬二酸HOOC(CH↓2)↓7COOH
度冷丁 盐酸哌替啶
多菌灵 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
多灭磷 O,S-二甲基硫代磷酰胺
E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儿苯酚 邻苯二酚
二甲苯麝香 2,4,6-三硝基-5-叔丁基间二甲苯
二甲基溶纤剂 乙二醇二甲醚
二乙基卡必醇 二甘醇二乙醚
二乙基溶纤素 乙二醇二乙醚
F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发光剂 电镀光亮剂
发泡剂AC 偶氮二甲酰胺
凡立水 清漆
矾土 氧化铝
反油酸 反式十八烯-9-酸
方棚油 变压器油
非冈 二氯萘醌
非那西丁 乙酰替乙氧苯胺
肥酸 己二酸
分散(性)耐硒桃红B 1-氨基-4-羟基蒽醌
酚沥青 煤焦油分馏时杂酚油馏出后的残贸物
风茅油 柠檬草油
氟里昂 氟氯烷
氟里昂-11 一氟三氯甲烷
氟里昂-113 1,1,2-三氟-1,2,2-三氯乙烷
氟里昂-114 1,1,2,2-四氟-1,2-二氯乙烷
氟里昂-12 二氟二氯甲烷
氟里昂-13 三氟一氯甲烷
氟里昂-14 四氟甲烷,四氟化碳
氟里昂-22 二氟一氯甲烷
氟纶 聚四氟乙烯纤维
氟塑料-46 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福尔马林 甲醛水
福美甲胂 二甲胺基荒酸甲胂
福美锰 二甲胺基荒酸锰
福美镍 N,N-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镍
福美砷 N,N-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砷
复方阿斯匹林 复方乙酰水杨酸
富巴酸(延胡索酸) 反丁烯二酸
富民隆(三环汞剂) 磺胺汞、N-苯汞基对甲苯磺酰苯胺
G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干冰 固体二氧化碳
甘氨酸 氨基醋酸
甘醇 乙二醇
甘汞 氯化亚汞
甘油 丙三醇
钢宗、钢精 铝
高级醇 高碳数脂肪醇
铬盐精 碱式硫酸铬
根皮酚 间苯三酚
谷氨酸 α-氨基戊二酸
谷仁乐生、谷乐生 磷酸乙基汞
硅石 二氧化硅
过氯纶 过氯乙烯纤维
H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海波 硫代硫酸钠
皓矾 硫酸锌
黑油膏 鱼石脂
红矾钾 重铬酸钾
红矾钠 重铬酸钠
红霉素族抗菌素 大环内酯族抗菌素
红色基BB 邻氨基苯甲醚
红色基GG 对硝基苯胺
红色基KB 对氯邻氨基甲苯
红色基RC 5-氯-2-甲氧基苯胺盐酸盐
胡椒嗪 哌嗪
胡椒醛(天芥菜精) 3,4-亚甲二氧基苯甲醛
胡敏酸 腐殖酸
胡敏酸钠 腐殖酸钠
琥珀酸 丁二酸
花生酸 廿烷酸
黄丹 一氧化铅
黄蜀葵素 十五内酯
黄血盐 亚铁氰化钾
黄血盐纳 亚铁氰化钠
黄油 奶油、润滑脂
黄樟脑(黄樟素) 4-烯丙基-1,2-甲撑二氧基苯
磺胺酸 对氨基苯磺酸
灰锰养 高锰酸钾
茴香醇 对甲氧基苯甲醇
茴香脑 对丙烯基茴香醚
茴香醛 对甲氧基苯甲醛
活性陶土 活性粘土
火油 照明煤油
J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几奴尼 对苯二酚
加拉明 三碘季铵酚
甲基-1605(甲基对硫磷) 硫代磷酸O,O-二甲基-O-对硝基苯基酯
甲基卡必醇 二甘醇-甲醚
甲基溶纤剂 乙二醇一甲醚
碱粉(碱面) 无水碳酸钠
酱色 焦糖
焦酸(焦油没食子酸) 连苯三酚,苯三酚-〔1,2,3〕
角鲨烯 三十碳六烯
结晶玫瑰 醋酸三氯甲基苯基甲酯
芥酸 顺式廿二烯-13-酸
芥子气 二氯乙硫醚
金粉 铜粉
金刚砂SiC 碳化硅
锦纶 聚己内酰胺纤维
锦纶-3 聚β-酰胺纤维
精氨酸 2-氨基-5-胍基戊酸
鲸蜡醇 十六醇
久效磷 磷酸O,O-二甲基-O-Cl-1-甲基-2-甲胺甲酰基)乙烯基酯
酒精 乙醇
酒石酸 2,3-二羟基丁二酸
聚砜 双酚A-4,4'-二苯基砜
聚氯醚 聚3,3-双(氯甲基)环氧丙烷
聚碳酸酯 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碳酸酯
菌核净 N-(3,5-二氯苯基)丁二酰亚胺
K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卡巴胂 对脲基苯砷酸
卡必醇 二甘醇一乙醚
卡必醇醋酸酯 二甘醇一乙醚醋酸酯
卡地阿唑 戊四氮
开乐散 三氯杀螨醇
抗虫灵(噻唑嘧啶) 噻吩乙烯四氢甲嘧啶
抗氧剂1010 四-(4-羟基-3,5-特丁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
抗氧剂1076 3,5-二特丁基-4-羟基苯丙酸十八酯
抗氧剂330 1,3,5-三甲基-2,4,6-三(3,5-特丁基-4-羟基苄基)苯
抗氧剂CA 1,1,3-三(2-甲基-4-羟基-5-特丁基苯基)丁烷
栲皮 植物(鞣)革
苛性钾 氢氧化钾
克菌丹 N-三氯甲硫基-四氢化酞酰亚胺
克瘟散 二硫代磷酸O-乙基-S,S-二苯基酯
克泻痢宁 δ-羟基喹啉酞磺胺噻唑
口恶烷 环氧乙烷
枯茗醛 对异丙基苯甲醛
苦咪酸 2,4,6-三硝基苯酚
苦土 氧化镁
快干漆料 内用瓷漆料
葵子麝香 2,6-二硝基-3-甲氧基-1-甲基-4-叔丁基苯
L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赖氨酸 2,6-二氯基己酸
蓝色基B 邻联茴香胺
蓝色基BB 4-苯酰胺基-2,5-二乙氧基苯胺
蓝色盐VB 4-甲氧基-4'-氨基二苯胺重氮盐
劳伦酸 1-萘胺-5-磺酸
老亚胺 聚酰亚胺
乐果 二硫代磷酸O,O-二甲基-S-(-N-甲基氨基甲酰)甲基酯
雷米封 异烟肼
雷锁辛 间苯二酚
立德粉 锌钡白
联苯胺 4,4'-二氨基联苯
磷酸钠玻璃 六偏磷酸钠
硫铵 硫酸铵
硫钡粉 多硫化钡
硫比潮蓝 硫化蓝
硫丹 1,2,3,4,7,7-六氯双环〔2,2,1〕庚烷-(2)-双羟甲基-5,6-亚硫酸酯
硫化促进剂AZ 二乙基苯并噻唑次磺酸胺
硫化促进剂CZ 环乙基苯并噻唑次磺酸胺
硫化促进剂D 二苯胍
硫化促进剂DIBS N,N'-二异丙基-2-苯并噻唑次磺酸胺
硫化促进剂DM 二硫化二苯并噻唑
硫化促进剂DOTG 二邻甲苯胍
硫化促进剂H 六亚甲基四胺
硫化促进剂M、氢硫剂(M剂) 2-巯基苯并噻唑
硫化促进剂NA-22 乙撑硫脲
硫化促进剂TETD 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
硫化促进剂TMTD、福美双 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
硫化促进剂TMTM、福美联 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
硫化促进剂ZBX 丁基黄原酸锌
硫化促进剂ZDMC 二甲胺基荒酸锌
硫黄 硫
硫喷妥钠 5-乙基-5-(1-甲丁基)-2-硫代巴比妥酸钠
硫糖铝 蔗糖硫酸酯碱式铝盐
硫铁矿 黄铁矿
六六六 六氯化苯、六氯环己烷
六氢吡啶 哌啶,氮杂环己烷
绿矾 硫酸亚铁
绿麦隆 N-(3-氯-4-甲基苯基)-N',N'-二甲基脲
氯百杀 四氯苯酞
氯丹 八氯化甲桥茚
氯仿 三氯甲烷
氯化苦 三氯硝基甲烷
氯硫磷 硫代磷酸O,O-二甲基-O-(3-氯-4-硝基苯)酯
氯纶 聚氯乙烯纤维
氯硝胺 2,6-二氯-4-硝基苯胺
氯压定(催压降) 二氯苯胺咪唑啉
罗谢尔盐 酒石酸钠钾
M
俗名 化工产品学名
马粪纸 黄板纸
马来酰肼 顺丁烯二酸酰肼
马来酰肼(抑芽丹) 顺丁烯二酸酰肼
吗啉 1,4-氧氮杂环己烷
麦穗宁 2-(2'-呋喃基)苯并咪唑
螨卵酯(K-6451) 对氯苯基磺酸对氯苯基酯
茅草枯 达拉朋
茂果 二硫代磷酸O,O-二甲基-S-(吗啉基甲酰甲基)酯
米吐尔 硫酸对甲胺基苯酚
密胺 三聚氰(酰)胺
灭草灵 N-3,4-二氯苯胺基甲酸甲酯
灭草隆 N-对-氯苯基-N',N'-二甲基脲
灭黑穗药 六氯苯
灭蚜净 磷酸O,O-二甲基-O-(1-甲基-2-乙氧基羰基)乙烯基酯
莫尔盐 硫酸亚铁铵
木精 甲醇
一、硫酸盐类:
1.皓矾: ZnSO4.7H2O 2.钡餐,重晶石: BaSO4
3.绿矾: FeSO4.7H2O 4.芒硝: NaSO4.10H2O
5.明矾: KAl(SO4) 2.12H2O
二、矿石类:
1. 莹石:CaF2 2.光卤石: KCl.MgCl2.6H2O
3. 黄铜矿: CuFeS2
4. 矾土:Al2O3.H2O、Al2O3.3H2O和少量Fe2O3 、SiO2
5.磁铁矿石: Fe3O4 6.赤铁矿石:Fe2O3
7. 褐铁矿石: 2Fe2O3.3H2O 8.菱铁矿石:Fe2CO3
9.镁铁矿石:Mg2SiO4
10. 苏口铁:碳以片状石墨形式存在 11. 白口铁:碳以FeC3形式存在
12. 高岭石: Al2 (Si2O5)(OH) 4 或(Al2O3.2SiO2.2H2O)
13.正长石: KAlSi3O8 14. 石英:SiO2
15.硼砂: Na2B4O7.10H2O 16. 脉石:SiO2
17.刚玉(蓝宝石.红宝石): 天然产的无色氧化铝晶体
三、气体类:
1.高炉煤气:CO,CO2等混合气体 2. 水煤气CO,H2
3. 天然气(沼气):CH4
四、有机类:
1. 福马林(蚁醛): HCHO 2. 蚁酸:HCOOH
3.尿素: (NH4CNO)或 CO(NH2) 2 4. 氯仿: CCl4
5.木精(工业酒精):CH3OH
6. 甘油: CH2OH-CHOH- CH2OH
7.硬脂酸:C17H35COOH 8.软脂酸: C15H31COOH
9. 油酸: C17H33OH 10.肥皂:C17H35COONa
11.银氨溶液:[Ag(NH3) 2]+ 12.乳酸:CH3-CHOH-COOH
13.葡萄糖:C6H12O6 14.蔗糖:C12H22O11
15.核糖:CH2OH-(CHOH) 3CHO
16.脱氧核糖:CH2OH-(CHOH) 2CH2-CH 3 17.淀粉: (C6H10O5)n
18.火棉,胶棉:主要成份都是[(C6H7O2)-(ONO2) 3] n 只是前者含N量高
五、其他类:
1. 白垩: CaCO3 2.石灰乳:Ca(OH) 2
3. 熟石灰: 2CaSO4.H2O
4. 足球烯: C60 5.铜绿:Cu2(OH)2CO3
6. 纯碱: Na2CO3 7.王水: HCl,HNO3 (3:1)
8. 水玻璃(泡火碱) :Na2SiO3
9.小苏打:NaHCO3 10.苏打:Na2CO3 11. 大苏打:Na2S2O3
12.盐卤:MgCl2.6HO
1.苯甲酸及其盐类 苯甲酸又称安息香酸,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低,而不直使用,故实际生产中大多数使用苯甲酸钠、钾两种盐。
根据FAO/WHO(1994)规定,人造奶油、果酱、果冻、酸黄瓜、菠萝汁使用本甲酸钠的限量为1.0g/kg(指单用量或与苯甲酸、山梨酸及其盐类以及亚硫酸盐类合用累计量,但亚硫酸盐类含量不超过500mg/kg)。
苯甲酸进入机体后,大部分在9-15小时内,可与甘氨酸作用生成马尿酸,从尿中排出,剩余部分与葡萄糖化合而解毒。因上述解毒作用是在肝脏内进行的,故含苯甲酸的食品对肝功能衰弱的人群不宜使用。但只要本甲酸在食品中限量符合GB2760-86及FAO/FWO(1984)标准对正常人身体无毒害,则可放心使用。但要注意,尽量食用含防腐剂不同的食品,以防止同种防腐剂的叠加中毒现象发生。
2.山梨酸及其盐类 山梨酸(学名为2,4-已二烯酸),它一般用于鱼类食品和糕、酒食品,其盐类常用山梨酸钾,它水溶性好、性能稳定,其抑菌作用和使用范围与山梨酸相同。
①山梨酸:根据GB2760-86规定,酱油、醋、果酱类、人造奶油、琼脂软糖限量lg/kg;果汁、果子露、葡萄酒限量0.6g/kg;低盐酱菜、面着类、蜜饯类、山植糕、果味露、罐头限量0.5g/kg;汽水、汽酒限量0.2g/kg;浓缩果汁限量2g/kg。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同时使用时,以山梨酸计不得超过最大使用量。根据FAO/WHO(1994)规定:杏干、餐用油橄榄、橘皮果冻限量0.5g/kg;一般干酪、人造奶油、果酱、菠萝汁、果冻限量1g/kg(指单用或与苯甲酸及其盐类,以及亚硫酸盐类合用累计量,但亚硫酸类不得超过0.5g/kg)。
②山梨酸钾:根据GB2760-86规定,山梨酸钾在食品中的使用限量基本同山梨酸的使用限量。GB2760-90规定,乳酸菌饮料使用山梨酸限量为1.0g/kg,按GB2760-93规定,肉、鱼、蛋、禽类食品中山梨酸使用限量为0.075g/kg。
山梨酸、山梨酸钾都能参加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易被分解为CO2和H2O而排出体外,故凡符合上述标准者,对人体无害。
3.对强基苯甲田酯类主要使用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中的甲、乙、丙、异丙、丁、异丁、庚酯。其酯随着酯基中碳原子个数的增多,其抗菌作用增强,但同时其水溶性降低,而毒性则相反。因此,经常将丁酯与甲酯混用、乙酯和丙酯混用,可以提高溶解度,并有增效作用。
由于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酸性和腐蚀性较强,因此,胃酸过多的病人和儿童,不宜食用含此类防腐剂的食品。只要符合规定的限量,正常人均可食用。但也要注意,应尽量食用防腐剂不同的食品,以防止同种防腐剂的叠加中毒现象。
抗氧化剂
1.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如有的抗氧化剂是由于本身极易被氧化,首先与氧反应,从而保护了食品。如VE。有的抗氧化剂可以放出氢离子将油脂在自动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氧化物分解破坏,使其不能形成醛或酮的产物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等。有些抗氧化剂可能与其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结合,形成氢过氧化物,使油脂氧化过程中断,从而阻止氧化过程的进行,而本身则形成抗氧化剂自由基,但抗氧化剂自由基可形成稳定的二聚体,或与过氧化自由基ROO-。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2.几种常用的脂溶性抗氧化剂
(1)BHA:丁基羟基茴香醚。因为加热后效果保持性好,在保存食品上有效,它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抗氧化剂之一,也是中国常用的抗氧化剂之一。和其它抗氧化剂有协同作用,并与增效剂如柠檬酸等使用,其抗氧化效果更为显著。一般认为BHA毒性很小,较为安全。
(2)BHT:二丁基羟基甲苯。与其它抗氧化剂相比,稳定性较高,耐热性好,在普通烹调温度下影响不大,抗氧化效果也好,用于长期保存的食品与焙烤食品很有效。是国际上特别是在水产加工方面广泛应用的廉价抗氧化剂。一般与BHA并用,并以柠檬酸或其他有机酸为增效剂。相对BHA来说,毒性稍高一些。
(3)PG:没食子酸丙酯。对热比较稳定。PG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较BHA和BHT强些,毒性较低。
(4)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是较新的一类酚类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效果较好。
漂白剂
这类物质均能产生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遇水则形成亚硫酸(H2SO3)。除具有漂白作用外,还具有防腐作用。此外,由于亚硫酸的强还原性,能消耗果蔬组织中的氧,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可防止果蔬中的维生素C的氧化破坏。
亚硫酸盐在人体内可被代谢成为硫酸盐,通过解毒过程从尿中排出。亚硫酸盐这类化合物不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以免产生不愉快的气味。亚硫酸盐对维生素B1有破坏作用,故B1含量较多的食品如肉类、谷物、乳制品及坚果类食品也不适合。因其能导致过敏反应而在美国等国家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着色剂
又称色素,是使食品着色后提高其感官性状的一类物质。食用色素按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
1.食用合成色素,属于人工合成色素。食用合成色素的特点:色彩鲜艳、性质稳定、着色力强、牢固度大、可取得任意色彩,加上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但合成色素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合成色素的毒性有的为本身的化学性能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有的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还可能被砷、铅或其它有害化合物污染。
二氧化钛。
食品添加剂图片(18张)
2.食用天然色素,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然而天然色素成分较为复杂,经过纯化后的天然色素,其作用也有可能和原来的不同。而且在精制的过程中,其化学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此外在加工的过程中,还有被污染的可能,故不能认为天然色素就一定是纯净无害的。
合成食用色素同其它食品添加剂一样,为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需进行严格的毒理学评价。包括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纯度、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②随同食品被机体吸收后,在组织器官内的潴留分布、代谢转变和及排泄状况;③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亦及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害及其机理。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殖的影响、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敏性等。
护色剂
护色剂又称发色剂。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或保护食品的色泽,除了使用色素直接对食品进行着色外,有时还需要添加适量的护色剂,使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
1.护色剂的发色原理和其他作用:
①护色作用,为使肉制品呈鲜艳的红色,在加工过程中多添加硝酸盐(钠或钾)或亚硝酸盐。硝酸盐在细菌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会生成亚硝酸。在常温下,也可分解产生亚硝基(NO),此时生成的亚硝基会很快的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稳定的、鲜艳的、亮红色的亚硝化肌红蛋白。故使肉可保持稳定的鲜艳。②抑菌作用: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对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有一定的作用。
2.护色剂的应用
亚硝酸盐是添加剂中急性毒性较强的物质之一,是一种剧毒药,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其次亚硝酸盐为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其致癌性引起了国际性的注意,因此各方面要求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在保证护色
含食品添加剂的饮料
的情况下,限制在最低水平。
抗坏血酸与亚硝酸盐有高度亲和力,在体内能防止亚硝化作用,从而几乎能完全抑制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所以在肉类腌制时添加适量的抗坏血酸,有可能防止生成致癌物质。
虽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但至今国内外仍在继续使用。其原因是亚硝酸盐对保持腌制肉制品的色、香、味有特殊作用,迄今未发现理想的替代物质。更重要的原因是亚硝酸盐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但对使用的食品及其使用量和残留量有严格要求。
酶制剂
酶制剂指从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质。主要用于加速食品加工过程和提高食品产品质量。
中国允许使用的酶制剂有:木瓜蛋白酶——来自未成熟的木瓜的胶乳中提取;以及由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等所制得的蛋白酶;α-淀粉酶——多来自枯草杆菌;糖化型淀粉酶——中国用于生产本酶制剂的菌种有黑曲霉、根酶、红曲酶、拟内孢酶;由黑曲霉、米曲霉、黄曲霉生产的果胶酶等。
增味剂
是指为补充、增强、改进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的物质。有的称为鲜味剂或品味剂。
中国允许使用的增味剂有谷氨酸钠、-鸟苷酸二钠和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甘酸二钠、琥珀酸二钠和L-丙氨酸。
谷氨酸钠为含有一分子结晶水的L-谷氨酸一钠。易溶于水,在150℃时失去结晶水,210℃时发生吡咯烷酮化,生成焦谷氨酸,270℃左右时则分解。对光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旋作用,呈味力降低。在PH为5以下的酸性条件下加热时易可发生吡咯烷酮化,变成焦谷氨酸,呈味力降低。在中性时加热则很少发生变化。
谷氨酸属于低毒物质。在一般用量条件下不存在毒性问题,而核甘酸系列的增味剂均广泛的存在于各种食品中。不需要特殊规定。
这些年,有开发了许多肉类提取物、酵母抽提物、水解动物蛋白和水解植物蛋白等。
防腐剂
是指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物质。防腐剂一般分为酸型防腐剂、酯型防腐剂和生物防腐剂。
一、酸型防腐剂
常用的有苯甲酸、山梨酸和丙酸(及其盐类)。这类防腐剂的抑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它们未解离的酸分子,其效力随PH 而定,酸性越大,效果越好,在碱性环境中几乎无效。
1.苯甲酸及其钠盐: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故多使用其钠盐。成本低廉。
苯甲酸进入机体后,大部分在9~15小时内与甘氨酸化合成马尿酸而从尿中排出,剩余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解毒。但由于苯甲酸钠有一定的毒性,已逐步被山梨酸钠替代。
2.山梨酸及其盐类:又名花楸酸。由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故常使用其钾盐。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参与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并被同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山梨酸可看成是食品的成分,按照资料可以认为对人体是无害的。
3.丙酸及其盐类:抑菌作用较弱,使用量较高。常用于面包糕点类,价格也较低廉。
丙酸及其盐类,其毒性低,可认为是食品的正常成分,也是人体内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
4.脱氢醋酸(dehydroacetic acid)及其钠盐:为广谱防腐剂,特别是对霉菌和酵母的抑菌能力较强,为苯甲酸钠的2~10倍。该品能迅速被人体吸收,并分布于血液和许多组织中。但有抑制体内多种氧化酶的作用,其安全性受到怀疑,故已逐步被山梨酸所取代,其ADI值尚未规定。
二、酯型防腐剂
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有甲、乙、丙、异丙、丁、异丁、庚等)。成本较高。对霉菌、酵母与细菌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霉菌和酵母的作用较强,但对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及乳酸菌的作用较差。作用机理为抑制微生物细胞呼吸酶和电子传递酶系的活性,以及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其抑菌的能力随烷基链的增长而增强;溶解度随酯基碳链长度的增加而下降,但毒性则相反。但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复配使用可增加其溶解度,且有增效作用。在胃肠道内能迅速完全吸收,并水解成对羟基苯甲酸而从尿中排出,不在体内蓄积。中国仅限于应用丙酯和乙酯。
三、生物型防腐剂
主要是乳酸链球菌素。乳酸链球菌素是乳酸链球菌属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用乳酸链球菌发酵提取而得。乳酸链球菌素的优点是在人体的消化道内可为蛋白水解酶所降解,因
含食品添加剂的糖果
而不以原有的形式被吸收入体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防腐剂。,不会向抗生素那样改变肠道正常菌群,以及引起常用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性,更不会与其它抗生素出现交叉抗性。
其它防腐剂包括双乙酸钠,既是一种防腐剂,也是一种螯合剂。对谷类和豆制品有防止霉菌繁殖的作用。仲丁胺,该品不应添加于加工食品中,只在水果、蔬菜储存期防腐使用。市售的保鲜剂如克霉灵、保果灵等均是以仲丁胺为有效成分的制剂。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压的增高,影响需氧微生物对氧的利用,能终止各种微生物呼吸代谢,如高食品中存在着大量二氧化碳可改变食品表面的PH,而使微生物失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二氧化碳只能抑制微生物生长,而不能杀死微生物。
甜味剂
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来源可分为:(1)天然甜味剂,又分为糖醇类和非糖类。其中①糖醇类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麦芽糖醇、异麦芽糖醇、赤鲜糖醇;②非糖类包括:甜菊糖甙、甘草、奇异果素、罗汉果素、索马甜。(2)人工合成甜味剂其中磺胺类有:糖精、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乙酰磺胺酸钾。二肽类有:天门冬酰苯丙酸甲酯(又阿斯巴甜)、1-a-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又称阿力甜)。蔗糖的衍生物有:三氯蔗糖、异麦芽酮糖醇(又称帕拉金糖)、新糖(果糖低聚糖)。
其他
此外,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等也是天然甜味剂。由于这些糖类除赋予食品以甜味外,还是重要的营养素,供给人体以热能,通常被视做食品原料,一般不作为食品添加剂加以控制。
1.糖精
学名为邻-磺酰苯甲酰,是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价格低廉,甜度大,其甜度相当于蔗糖的300~500倍,由于糖精在水中的溶解度低,故中国添加剂标准中规定使用其钠盐(糖精钠),量大时呈现苦味。一般认为糖精钠在体内不被分解,不被利用,大部分从尿排出而不损害肾功能。不改变体内酶系统的活性。全世界广泛使用糖精数十年,尚未发现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2.环己基胺基磺酸钠(甜蜜素)1958年在美国被列为“一般认为是安全物质”而广泛使用,但在70年代曾报道该品对动物有致癌作用,1982年的FAO/WHO报告证明无致癌性。美国FDA长期实验于1984年宣布无致癌性。但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和国家科学院仍认为有促癌和可能致癌作用。故在美国至今仍属于禁用于食品的物质。
3.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其甜度蔗糖的100~200倍,味感接近于蔗糖。是一种二肽衍生物,食用后在体内分解成相应的氨基酸。中国规定可用于罐头食品外的其他食品,其用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此外也发现了许多含有天门冬氨酸的二肽衍生物,如阿力甜,亦属于氨
含食品添加剂的糖果
基酸甜味剂,属于天然原料合成,甜度高。
4.乙酰磺胺酸钾
该品对光、热(225℃)均稳定,甜感持续时间长,味感优于糖精钠,吸收后迅速从尿中排除,不在体内蓄积,与天门冬氨酰甲酯1:1合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5.糖醇类甜味剂
糖醇类甜味剂属于一类天然甜味剂,其甜味与蔗糖近似,多系低热能的甜味剂。品种很多,如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和麦芽糖醇等,有的存在于天然食品中,多数的通过将相应的糖氢化所得。而其前体物则来自天然食品。由于糖醇类甜味剂升血糖指数低,也不产酸,故多用做糖尿病、肥胖病患者的甜味剂和具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该类物质多数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对改善脱水食品复水性、控制结晶、降低水分活性均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糖醇的吸收率较低,尤其是木糖醇,在大量食用时有一定的导致腹泻的能力。
6.甜叶菊甙
为甜叶菊中含的一种强甜味成分,是一种含二萜烯的糖苷。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但甜叶菊甙的口感差,有甘草味,浓度高时有苦味,因此往往与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混用,并与柠檬酸、苹果酸等合用以减弱苦味或通过果糖基转移酶或α-葡萄糖基转移酶使之改变结构而矫正其缺点。国外曾对其作过大量的毒性实验,均未显示毒性作用。而在食用时间较长的国家,如巴拉圭对该品已有100年食用史,日本也使用达15年以上,均未见不良副作用报道。
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剂最好是有益无害的物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大都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时要严格控制使用量。食品添加剂的毒性是指其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毒性除与物质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关外,还与其有效浓度、作用时间、接触途径和部位、物质的相互作用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等条件有关。因此,不论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强弱、剂量大小,对人体均有一个剂量与效应关系的问题,即物质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或剂量水平,才显现毒害作用。
使用问题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形、营养价值,以及为保存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的物质,绿色食品的加工产品,在生产中应该以更高的水平,合理使用添加剂,开发出各种花色品种的产品和不断的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根据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所反映的问题来看,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上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认识误区
人们往往认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比人工化学
食品添加剂
合成的安全,实际许多天然产品的毒性根据检测手段,检测的内容所限,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合成的毒性小。
在卫生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以下天然的原料禁用:八角莲、土青木春、山莨菪、川鸟、广防已、马桑叶、长春花、石蒜、朱砂、红豆杉、红茴香、洋地黄、蟾酥等59种。因此绿色加工食品的生产中,生产厂在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剂时一定要掌握合理的用量。天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效果在许多方面不如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使用技术也需求很高的水平,所以在使用中要仔细研究、掌握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工艺条件,不得为达到某种效果而超标加入。虽然绿色食品的附加值较高,但仍然需要控制产品成本,因为天然添加剂的价格一般较高,这就要求绿色食品的生产厂家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科学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复配技术可以减少添加剂使用量和更新产品,食品添加剂的复 配可使各种添加剂之间产生增效的作用,在食品行业中称为“协同效应”,“协同”的结果已不是相加,大多数情况中可以产生“相乘”结果,可以显著减少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降低成本,中国对于复配型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法规可能有重大调整,各绿色食品的加工企业不妨相应地进行生产工艺技术的革新,使绿色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提高功效。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研发最活跃,发展、提高最快的内容之一,许多食品添加剂在纯度,使用功效方面提高很快,例如酶制剂,许多产品的活力、使用功效等年年甚至每季度都有新的进展。所以绿色食品的加工企业应时刻注意食品添加剂行业发展的新动向,不断提高产品加工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水平。
若您需要成分分析及配方还原,我们可以提供技术支持,耳~关~方~式~1·8·9·1·8·9·7·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