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cas号 > 正文

原儿茶醛的物理性质

壮观的季节
强健的棒棒糖
2023-01-01 10:16:58

原儿茶醛的物理性质

最佳答案
乐观的灯泡
机灵的店员
2025-08-02 23:07:28

淡米色针状结晶(水或甲苯)或灰白色粉末,双晶形。熔点(m.p.)153℃~154℃。K=2.8×10-8(25℃)。易溶于乙醇、丙酮、醋酸乙酯、乙醚和热水,溶于冷水,不溶于苯和氯仿。在水中的溶解度(g/100m1):5(20℃);33(99℃);在乙醇中的溶解度:79(78℃)。有引湿性,在水中易氧化变色。浅黄色结晶,mp/152~154℃(融化时分解),在水中溶解,也可溶于乙醇、 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储存条件 :2-8°C

color :slightly brown

水溶解性:50 g/L (20 &ordmC)

敏感性:Air Sensitive

Merck:14,7893

检测方法:HPLC,NMR

BRN:774381

最新回答
直率的信封
朴实的时光
2025-08-02 23:07:28

取本品0.1g,加无水乙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取原儿茶醛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 1ml 含 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 ⅥB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 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酸(8:5:0.8)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1%铁氰化钾溶液(1:1)。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甜蜜的水杯
文静的短靴
2025-08-02 23:07:28

晚上好,原儿茶醛属于芳香醛,它既能溶解在水中,也能溶解在有机溶剂里,但因含有芳香环它更容易溶解在酯和苯类中,偏向于脂溶性成分,请参考(甘油即溶于水也溶于有机溶剂,但我们还是认为它属于脂溶性的)。水溶性成份一般多指代无机盐和有机盐。溶于冷水时需要较长时间来完全溶解呈白色浑浊状,溶于脂肪酸酯及苯类时很快溶解并成为无色清澈溶液。

生动的高跟鞋
贪玩的树叶
2025-08-02 23:07:28
化学式区别、种类区别。

1、化学式区别。没食子酸是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苯甲酸,分子式C7H6O5。而原儿茶酸分子式(HO)2C6H3COOH。

2、种类区别。没食子酸是一种多酚类有机化合物,而原儿茶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健康的奇迹
复杂的黑夜
2025-08-02 23:07:28
四季青 【别名】红冬青、油叶树、树顶子 【来源】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以根皮、叶及种子入药。根皮、叶全年可采;种子秋、冬采,分别晒干。 【性味归经】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用于上呼吸道肝炎,慢性气管炎,肾盂肾炎,细菌性痢疾;外用治烧烫伤,下肢溃疡,麻风溃疡,创收出血,冻伤,乳腺炎,皮肤皲裂(烧灰调油外搽)。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烧灰调油搽患处。 【备注】 (1)用治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小便淋沥涩痛及痢疾、腹泻病症,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乌蔹莓、鸭拓草等同用。用治热疖痈肿初启,可用鲜叶适量,洗净,加食盐少许,同捣烂,外敷患处。治下肢溃烂及汤火伤,可用干叶研成细粉,用麻油调涂患处。外治创伤出血,可用鲜叶洗净,捣烂外敷伤口;也可用干叶研细,撒敷在伤口上,外加包扎。2.治疗实验性烫伤作用:四季青药水(含鞣质量1.6%)给予大鼠Ⅱ度实验性烫伤创面涂布后,即与创面的渗液结成较牢固的保护性痂膜。3天后给药组大鼠肢体肿胀完全或大部分消退,消肿速度明显比对照组为快。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四季青所含成分原儿茶醛22mg/kg,静脉注射对猫扩张冠脉作用较强;原儿茶酸50mg/kg静脉注射,对猫主要表现在心肌耗氧量降低;而总黄酮甙10mg/kg、5mg/kg、2.5mg/kg与鞣质20mg/kg,分别静脉注射对心血管系统影响不大。 4.抗炎作用:四季青所含原儿茶酸对小鼠甲醛性足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效果强于水杨酸而接近乙酰水杨酸。对大鼠甲醛性足肿也有暂时抑制效果,尿中17-羟类固醇排出量可暂时增加,且对切除肾上腺的大鼠也同样有效,说明其抗炎作用与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关系不大。 5.抗肿瘤作用:四季青及原儿茶酸对小鼠实验性HF肉瘤及肉瘤(S180)有轻度抑制作用。 6.体内过程:四季青煎剂口服后易从胃肠道吸收,作用快而完全。原儿茶酸注射液静注后迅速分布于体内各脏器官组织中,并能透过血脑屏障,含量以肾脏为最高,脑、肝、心等次之,但2小时后含量已甚低微,大鼠口服、腹腔注射,家兔口服原儿茶酸后,可以原形。脱羧形成儿茶酚、甲基化形成香草酸(vanillicacid)从尿排出。四季青煎剂1次大量口服,兔浓缩尿中药物抑菌作用可保持2天,证明排泄较慢,其成分静注后,绝大部分均在给药后4小时内排出。 7.毒性:四季青煎剂小鼠灌服的半数致死量为233.2±11.56g(生药)/kg,相当于成人l天量[1.2g(生药)/kg]的194倍,表明该药的急性毒性较小,四季青煎剂每日10g(生药)/kg,给家兔灌服14天后,对家兔肝功能有一定损害,即停药2星期后ALT比给药前增高,病检见肝组织有损害,但较轻微,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四季青[2g(生药)/ml]与四季青紊[100mg(原儿茶酸)/ml]均制成注射液,给家兔分别静脉注射,在连续给药1星期后与停药1星期后,分别检查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病检对照组与给药组无明显差别。 中药化学成分 四季青叶中主要成分为冬青三萜甙(ilexoside)A,亦即3β-O-(β-D-吡喃木糖基)泰国树脂酸[3β-O-(β-D-xylopyranosyl)siaresinolic acid]和冬青三萜甙B甲酯(ilexosideB methylester)亦即3β-O-(β-D-吡喃木糖基)坡模醇酸甲酯[3β-O-(β-D-xylopyranosyl)pomolic acid methyl ester]。 此外,还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熊果酸(ursolic acid),鞣质(tannin),黄酮甙(flavone glycoside)和糖类(sugar)等。 功效 清热解毒;生肌敛疮;活血止血

记得采纳啊

欣慰的鸭子
微笑的紫菜
2025-08-02 23:07:28
目录1 拼音2 三宝胶囊药典标准 2.1 品名2.2 处方2.3 制法2.4 性状2.5 鉴别2.6 检查2.7 含量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2.7.4 测定法 2.8 功能与主治2.9 用法与用量2.10 规格2.11 贮藏2.12 版本 3 三宝胶囊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3.2 标准编号3.3 处方3.4 制法3.5 性状3.6 鉴别3.7 检查3.8 功能与主治3.9 用法与用量3.10 规格3.11 贮藏 4 三宝胶囊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4.2 药品名称4.3 药品汉语拼音4.4 药品英文名称4.5 成份4.6 性状4.7 作用类别4.8 适应症/功能主治4.9 规格4.10 三宝胶囊的用法用量4.11 禁忌4.12 三宝胶囊的不良反应4.13 注意事项4.14 三宝胶囊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4.15 三宝胶囊的药理作用4.16 备注 附:1 古籍中的三宝胶囊* 三宝胶囊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sān bǎo jiāo náng

2 三宝胶囊药典标准2.1 品名

三宝胶囊

Sanbao Jiaonang

2.2 处方

人参20g、鹿茸20g、当归40g、山药60g、醋龟甲20g、砂仁(炒)10g、山茱萸20g、灵芝20g、熟地黄60g、丹参100g、五味子20g、菟丝子(炒)30g、肉苁蓉30g、何首乌40g、菊花20g、牡丹皮20g、赤芍20g、杜仲40g、麦冬10g、泽泻20g、玄参20g

2.3 制法

以上二十一味,人参、鹿茸、山药、醋龟甲、当归、砂仁和山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其余灵芝等十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5 (85℃),加入上述细粉,混匀,在60℃以下干燥,粉碎成细粉,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硬胶囊,内容物为深棕色的粉末;气微,味微酸、甜。

2.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厚,胞腔含硅质块(砂仁)。不规则块片灰黄色,表面有微细纹理或孔隙(醋龟甲)。淀粉粒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24~40μm,脐点短缝状或人字状(山药)。果皮表皮细胞橙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山茱萸)。

(2)取本品内容物5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80ml,加热回流至提取液近无色,乙醚液备用;药渣挥去乙醚,加水饱和的正丁醇6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用正丁醇饱和的0.1%氢氧化钠溶液洗涤3次,每次15ml,再用正丁醇饱和的水洗涤2次,每次20ml,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苷Rb1对照品、人参皂苷Re对照品、人参皂苷Rg1对照品适量,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上述三种对照品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在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紫外光下检视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鉴别](2)项下备用的乙醚液1/3量,低温挥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0.5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鉴别](2)项下备用的乙醚液1/3量,低温挥干,残渣加无水乙醇—三氯甲烷(3:2)混合溶液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5: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本品内容物2g,加甲醇15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盐酸1ml,置沸水浴中加热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振摇提取4次,每次10ml,合并乙醚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素对照品适量,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斑点变为红色。

(6)取本品,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峰。

2.6 检查

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L)。

2.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1%醋酸溶液(12:8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9nm。理论板数按原儿茶醛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原儿茶醛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2μg的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20粒的内容物,精密称定,研细,取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2,用乙醚提取4次,每次10ml,合并乙醚提取液,挥干,残渣用甲醇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粒含丹参以原儿茶醛(C7H6O3)计,不得少于22μg。

2.8 功能与主治

益肾填精,养心安神。用于肾精亏虚、心血不足所致的腰酸腿软、阳痿遗精、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食欲不振。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5粒,一日2次。

2.10 规格

每粒装0.3g

2.11 贮藏

密封。

2.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三宝胶囊中药部颁标准3.1 拼音名

Sanbao Jiaonang

3.2 标准编号

WS3B048291

3.3 处方

人参  20g 鹿茸 20g 当归 40g 山药 60g 龟甲(醋炙) 20g 砂仁(炒) 10g 山茱萸 20g 灵芝 20g 熟地黄 60g 丹参 100g 五味子 20g 菟丝子(炒) 30g 肉苁蓉 30g 何首乌 40g 菊花 20g 牡丹皮 20g 赤芍 20g 杜仲 40g 麦冬 10g 泽泻 20g 玄参 20g

3.4 制法

以上二十一味,人参、鹿茸、山药、龟甲、当归、砂仁和山茱萸等七味 粉碎成细粉,其余十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各 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 为1?0(85℃热测)的清膏,与上述药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装胶囊,即得。

3.5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深棕色的粉末;气弱,味微酸、甜。

3.6 鉴别

(1) 取本品内容物,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 角锐尖。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内种皮石细胞黄棕色或 棕红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厚,胞腔含硅质块。不规则灰黄色,表面有微细纹理或孔 隙。定粉粒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24~40μm,脐点短缝状或人字状。果皮表皮细 胞橙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

(2) 取本品内容物 3g,置乳钵中,加 7%硫酸30ml,充分研磨提取三次,每次10ml 离心,合并上清液,置锥形瓶中,在水浴上加热水解 1小时,冷却后转移至分 液漏斗 中,用石油醚( 60~90℃ )提取三次,每次15ml,合并石油醚,挥干,残渣加无水乙醇 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二醇、人参三醇对照品,加无水乙醇配制成每 1ml 各含 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供 试品溶液25μl ,对照品溶液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 (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乙醇(1:9) 溶液,于 105℃烘约10 分钟,在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 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 取本品内容物 3g,加适量硅藻土研磨均匀,置索氏提取器中,以甲醇为溶媒, 提取至近无色,回收甲醇,残渣加水约50ml,加热使溶解,放冷,转移至分液漏斗,用 乙醚萃取 5次( 20、 20、 15、 15、10ml),合并醚液,用 2%碳酸钠萃取 5次( 20、 20 、 15、 15、10ml),弃去醚液,堿液用醋酸乙酯洗脱 3次,每次15ml,弃去醋酸乙 酯液、堿液加盐酸酸化(PH2~3),用苯洗脱 3次,每次15ml,弃去苯液,用乙醚萃取 5 次( 20、 20、 15、 15、10ml),挥干醚液,残渣加甲醇 1ml使溶解,作为供 试品溶 液。另取阿魏酸对照品,加甲醇配制成每 1ml含 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 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20μl ,对照品溶液 5μl ,分别点于 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二氧六环醋酸(90:25:4)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 在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深 蓝色荧光斑点。

3.7 检查

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6页)。

3.8 功能与主治

填精益肾,养心安神,化瘀生新,益寿延年。用于腰酸腿软,阳 萎遗精,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食欲不振。

3.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3~5 粒,一日 2次。

3.10 规格

每粒装0?g

3.11 贮藏

密封。

4 三宝胶囊说明书4.1 药品类型

中药

4.2 药品名称

三宝胶囊

4.3 药品汉语拼音4.4 药品英文名称4.5 成份4.6 性状4.7 作用类别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益肾填精,养心安神。用于肾精亏虚、心血不足所致的腰酸腿软、阳痿遗精、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食欲不振。

4.9 规格

每粒装

0.3克

4.10 三宝胶囊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5粒,一日2次。

4.11 禁忌4.12 不良反应4.13 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三宝胶囊的药理作用4.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古籍中的三宝胶囊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68.论痢证治法

体贴的月光
明亮的啤酒
2025-08-02 23:07:28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石见穿 3.1 石见穿的别名3.2 来源及产地3.3 性味3.4 功能主治3.5 化学成分 4 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紫参的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见穿 4.1 拼音名4.2 石见穿的别名4.3 来源4.4 性味4.5 功能主治4.6 石见穿的用法用量4.7 摘录 5 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的全草·《中华本草》·石见穿 5.1 出处5.2 拼音名5.3 英文名5.4 石见穿的别名5.5 来源5.6 原形态5.7 生境分布5.8 栽培5.9 性状5.10 化学成份5.11 鉴别5.12 性味5.13 归经5.14 功能主治5.15 石见穿的用法用量5.16 各家论述5.17 摘录 6 参考资料附:1 用到中药石见穿的方剂2 用到中药石见穿的中成药3 古籍中的石见穿 1 拼音

shí jiàn chuān

2 英文参考

Chinese sag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石见穿

石见穿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1]。

3.1 石见穿的别名

月下红、石打穿[1]。

3.2 来源及产地

唇形科植物紫参Salvia chinensisBenth.的全草[1]。分布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1]。

3.3 性味

苦、辛,平[1]。

3.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镇痛[1]。

1.治急、慢性肝炎,脘胁胀痛,骨痛,痛经,赤白带下,瘰疬[1]。煎服:9~15g[1]。

2.捣敷治面神经麻痹,痈肿[1]。

3.5 化学成分

本品含齐墩果酸、熊果酸、β乳香脂酸、β谷甾醇、原儿茶醛等。根含水苏糖[1]。

4 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紫参的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见穿4.1 拼音名

Shí Jiàn Chuān

4.2 石见穿的别名

石打穿、月下红、小红参、紫丹花

4.3 来源

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紫参Salvia chinensia Benth.,以全草入药。开花期采割全草,晒干。

4.4 性味

微苦,平。

4.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镇痛。用于黄疸型肝炎,癌症,肾炎,白带,痛经,淋巴结结核,象皮病;外用治面神经麻痹,乳腺炎,疖肿。

4.6 石见穿的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4.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的全草·《中华本草》·石见穿5.1 出处

出自《纲目》。

5.2 拼音名

Shí Jiàn Chuān

5.3 英文名

Chinese Sage Herb, Herb of Chinese Sage

5.4 石见穿的别名

紫参、五凤花、小丹参、月下红、乌沙草、墨面风、大发汗、石打穿、石大川、山缝拿、紫丹花、红根参、半枝莲、田芹菜、活血草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via chinensis Benth.

采收和储藏:开花期采割全草,鲜用或晒干。

5.6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70cm。根多分枝,直根不明显,黄褐色。全株被倒生的短柔毛或长柔毛。茎单一或分枝,直立或基部倾斜,四棱形。叶对生;下部叶为三出复叶,顶端小叶较大,两侧小叶较小,卵形或披针形,上部叶主国单叶,卵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0.84.5m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近心形或楔形,边缘具圆锯或全缘,两面均被有短柔毛毛。轮伞花序,每轮有花6,组成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腑生,花序长524cm;苞片披针形,长于小花梗;花萼钟状,长4.56mm。有11条脉纹,外面脉上和喉部均有长柔毛,花冠紫色或蓝紫色,冠筒长10mm,冠檐二唇形,上唇倒心形,先端凹,下唇呈3裂,中裂片倒心形;雄蕊花丝较短,藏于花冠之内。小坚果椭圆状卵形,褐色,光滑,包被于宿萼之内。花期810月。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及田野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5.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或凉爽的气候,北方可在暖季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34月播种,开浅沟条播,行距33cm,覆土0.71cm,播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约15d出苗,齐苗后,过密处间苗,生长后期应注意松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涝。

5.9 性状

性状鉴别 茎方柱形,长2070cm,直径14mm,单一或分枝;表面灰绿色或暗紫色,有白色长柔毛,以茎的上部及节处为多;质脆,易折断,折断面椭部白色或褐黄色。叶多卷曲,破碎,有时复叶脱落,仅见单叶,两面被白色柔毛,下面及叶脉上较明显,轮伞花序多轮,集成假总状,花冠二唇形,蓝紫色,多已脱落,宿萼筒外面脉上有毛,筒内喉部有长柔毛。小坚果椭圆形,褐色。气微,味微苦、涩。

以叶多、色绿、带花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长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外被角质层,有气孔及毛茸。栅栏组织12列细胞胞,海绵组织45列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上下表皮内方均有厚角组织,维管束上下两侧可见纤维。

茎横切面:呈四棱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可见毛茸。皮层外侧在四角棱处有46列厚角细胞;内皮层清晰。维管束外韧型,角隅处发达,韧皮部外侧有纤维24列,木质部连成环。髓部大。

叶表面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呈连珠状增厚,具角质纹理;腺鳞头部4细胞,直径3045μm,柄单细胞;小腺毛头部单细胞,直径1823μm,柄短,单细胞;非腺毛多存在于叶脉处,111细胞,长721620μm,壁厚,具疣状突起,有时细胞缢缩;气孔直轴式。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毛少,无气孔。

5.10 化学成份

全草含异丹参酚酸(isosalvianolic acid)C,丹参酚酸(salvianolic acid)B、D,紫草酚酸(lithospermic acid),迷迭香酸(ro *** ari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原儿茶醛(protocaterchualdehyde),R(+)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R(+)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此外还含甾醇,三萜成分,氨基酸[3]。

根含水苏糖(stachyose)[4]。

5.11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50%乙醇10ml,水浴温浸10min,滤过,取滤液1ml,加0.2%茚三酮试剂,置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溶液显红紫色。(检查氨基酸)(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水浴加热510min,滤过,取滤液2ml于蒸发皿中,蒸干,冷后加1%三氯化铁冰乙酸试剂1ml溶解,移至干燥小试管中,沿管壁加硫酸1ml,两液面交界处呈现棕红色环,上层现绿色至蓝绿色。(检查甾醇类)

5.12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5.13 归经

归肝;脾经

5.14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便血;湿热黄疸;热热毒血痢;淋痛;带下;风湿骨痛;瘰疬;疮肿;乳痈;带状疱疹;麻风;跌打伤肿

5.15 石见穿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

5.16 各家论述

1.《纲目》:主骨痛,大风,痈肿。

2.《苏州本产药材》:治噎膈,痰饮气喘。

3.《江苏药材志》:治瘰疬。

5.17 摘录

花痴的楼房
安静的西装
2025-08-02 23:07:28

别名:3,4-二羟基苯甲酸

性质:白色至褐色结晶性粉末,在空气中变色。密度1.54g/cm3。熔点约200℃(分解)。溶于50份水中;溶于乙醇、乙醚。

植物来源:存在于鳞始蕨科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的叶,冬青科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的叶等植物中。

药理功效:本品具有抗菌作用,体外试验时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产碱杆菌及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亦有祛痰、平喘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

保 质 期:2年

保 存: 阴凉干燥,避光环境保存

简单的发箍
仁爱的母鸡
2025-08-02 23:07:28
法半夏就是制过的半夏。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1.《御药院方》:法制半夏,清痰化饮,壮脾顺气。用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日夜。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以铅白霜一钱,温水化,又浸七日,以浆水慢火内煮沸,焙干收之。每嚼一、二粒,姜汤送化下。红半夏,消风热,清痰涎,降气利咽。大半夏汤浸焙制如上法。每一两入龙脑五分,朱砂为衣染之。先铺灯草一重,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厚,以炒豆焙之

【拼音名】 Bàn Xià

【英文名】 Pinellia Tuber, Tuber of Pinellia

【别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半夏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Arumternatum Thunb.]

采收和储藏:种子繁殖培育3年;珠芽繁殖培育在第2年,块茎繁殖春栽当年9月下旬至11月收获。挖取块茎,筛去泥土,按大、中、小分开,放筐内,于流水下用棍棒捣脱皮,也可用半夏脱皮机去皮,洗净,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半夏,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块茎球形,直径0.5-1.5cm。叶2-5,幼时单叶,2-3年后为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cm,近基部内侧和复叶基部生有珠芽;叶片卵圆形至窄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cm,两侧小叶轮小,光端锐尖,两面光滑,全线。花序辆与叶辆近等K或更K;佛焰苞卷合成弧曲形管状,绿色,上部内面常为深紫红色;肉德花序顶生;其雌花序轴与佛焰苞贴上,绿色,长6-7cm ;雄花序长2-6cm;附属器长鞭状。浆果卵圆形,绿白色。花期5-7月,果期8月。南方1年出苗2-3次,故9-10月间仍可见到花果。

生于山地、农田、溪边或林下。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湿润气候和荫蔽的环境,伯高温、干旱及强光照射,耐寒。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土壤粘重不宜种植。忌连作,可与果树、农作物问、套作。

栽培技术 半夏有四个品系:小技针叶型、大披针叶型。五出叶型和椭圆型。用快蔓、种片和珠芽繁殖。块茎繁殖:块茎繁殖培更快,当年就叶收获,一般多用此法。9月下旬将地下茎挖出,选横径0.5-11cm的块茎作种,栽种量1hm22250kg左右。秋栽或春栽,行株距为20cm×3cm。珠芽繁殖:在5-6月,选叶柄下成熟的珠穿进行繁殖,计为栽种,行林距为15cm×3cm。种子繁殖: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随来随播,也可贮藏于湿沙中翌年春播。条播,行距15cm,开2cm深的沟,将种子撒于沟内,覆土。

田间管理 半夏植株矮小,在生长期间要经常松土除草。除施足基肥外,还要及时进行追肥培土,5月下旬或6月上旬,将圈肥与尿素拌匀,沟施结合培土。如不留种,应摘去半夏的花序,可提高块茎产量。干旱注意浇水,雨季及时排水,防止积水,以防烂根。在无荫蔽的地方栽培,最好与其他作物间作,以防夏季烈日照射为害。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叮喷1:1:15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块茎腐烂病叶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射。虫害有红天峨,为害叶,可人工捕杀或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还有金针虫、蛴螬等为害。

【性状】性状鉴别 块茎呈类球形,有的销偏斜,直径0.8-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的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香而刺喉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定者为佳。

显微鉴别块茎横切面:沙州社仁薄壁细胞会淀粉拉较少,渐次向内含淀粉植渐多,薄杜州沙小散有椭圆形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20-144μm。维管束纵横散列。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钝多角形,直径4-30μm,脐点裂颖状、点状或星状;复粒以2-4粒为多见,偶有至8分粒的。

粉末特征:类白色。①淀粉粒单粒类球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0μm,脐点短缝状、点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陷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②草酸钙针晶随处散在,或成束存在于椭圆形粘液细胞中针晶长 20-144μm。③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10-38μm。

【化学成份】块茎含挥发油,内含主成分为3-乙酰氨基-5-甲基异唑(3-acetoamino-5-methylisooxazole),丁基乙烯基醚 (butyl-ethylene ether),3-甲基二十烷(3-methyleicosane),十六碳烯二酸(hexadecylendioic acid),还有2-氯丙烯酸甲酯(methyl-2-chloropropenoate),茴香脑(anethole),苯甲醛 (benzaldehyde),1,5-戊二醇(1,5-pentadiol),2-甲基吡嗪(2-methylpyrazine),柠檬醛 (ciTCMLIBal),1-辛烯(1-octene),β榄香烯(β-elemene),2-十一烷酮(2-undecanone),9-十七烷醇 (9-heptadecanol),棕榈酸乙酯(ethylpalmitate),戊醛肟(pentaldehyde oxime)等60多种成分。还含左旋麻黄碱(ephedrine),胆碱(choline),β-谷甾醇(β-ssitosterol),胡萝卜甙 (daucosterol),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姜辣烯酮(shogaol),黄芩甙(baicaline),黄芩甙元 (baicalein),姜辣醇(gingerol),1,2,3,4,6-五-O-没食子酰葡萄糖(1,2,3,4,6-penta- Ogalloylglucose),12,13-环氧-9-羟基十九碳-7,10-二烯酸(12,13-epoxy-9- hydroxynonadeca-7,10-dienoic acid)及基衍生物等。又含以α-及β-氨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为主成分的氨基酸和以钙、铁、铝、镁、锰、铊、磷等为主的无机元素。另含多糖,直链淀粉,半夏蛋白(系1种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矾半夏的煎剂,0.6-1g/kgig或iv,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且可维持5小时以上。0.6g/kg的镇咳作用接近于可待因lmg/kg的作用。

2.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半夏制剂ip,对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亦有报道煎剂po时,唾液分泌先增加,后减少。

3.镇吐和催吐作用:半夏加热炮制或加明矾、姜汁炮制的各种制剂,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镇吐作用。上述3种催吐剂的作用机制不同,而半夏都可显示镇吐作用,推测其镇吐作用机制是对呕吐中枢的抑制。

4.抗生育作用:半夏蛋白1.25mg/ml(在0.9%NaCl中)sc0.2ml对早孕小鼠的抑孕率为50%。结晶半夏蛋白经6M盐酸胍变性后,用分步透析法(即用缓冲液等体积递减稀释变性剂),最终恢复半夏蛋白在生理盐水中平衡,去除变性剂后可以重新天然化,并恢复其原有活力。不同逆转条件的恢复半夏蛋白,对小鼠抗早孕的抑孕率在69-88%之间,仅一种逆转条件为5-8℃者,抑孕率仅36%。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定位术显示子宫内膜、腺管上皮细胞以及胚胎外胚盘锥体上某些部分细胞团和半夏蛋白有专一性的结合。这些部位很可能就是外源蛋白质一半夏蛋白的抗孕作用部位。如直接将半夏蛋白注入小鼠子宫腔内也表明有抗早孕作用。如果上述结合部位确实是半夏蛋白影响小鼠已着床的子宫内膜和胚胎,产生抗早孕作用,则上述部位也可能起着床识别的作用,因为半夏蛋白不仅能终止小鼠早期妊娠,还有制止兔胚泡着床的效应。半夏蛋白还有很强的抗兔胚泡着床作用,子宫内注射500ug,抗着床率达100%。经半夏蛋白作用后的子宫内膜能使被移植的正常胚泡不着床。在子宫内经半夏蛋白孵育的胚泡移植到同步的假孕子宫,着床率随孵育时间延长而降低。

5.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剂只抑制胰蛋白酶对酰胺、酯、血红蛋白和酪蛋白的水解,不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舒缓激肽释枚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对各自底物的水解。抑制剂对猪胰蛋白酶水解酰胺、酯、血红蛋白和酪蛋白的重量抑制比值分别为1:0.71、 1:O.88、1:0.71和1:0.71。从化学分子大小的范围看,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剂应属大分子抑制剂。6.炮制品的药理作用:清半夏(按中国药典 85年版制法)水煎液200%浓度26.5ml/kg预防给药时,对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对抗作用(P<0.05)。小鼠 ip60g/kg对自发活动有明显的影响(P<0.05)。Ip15g/kg或30g/kg可显着增加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睡眠率(P<0.05)。并有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大剂量对电惊厥有轻微的对抗趋势。30ml/kg剂量ig,可明显抑制(P<0.05)硝酸毛果芸香碱5mg/kg对唾液的分泌作用。

7.其它作用:7.1. 降压作用:半夏浸膏对离体哇心和兔心呈抑制作用。Iv对犬、猫和兔有短暂降压作用,具有快速耐受性。煎剂ig时小鼠肾上腺皮质功能有轻度刺激作用。若持续给药,能引起功能抑制。

7.2.凝血作用:半夏蛋白也是一种植物凝集素,它与兔红血球有专一的血凝活力,浓度低至每1ml2μg仍有凝集作用。除免红细胞外,对羊、狗、猫、豚鼠、大鼠、小鼠和鸽的红细胞亦有凝集作用。但不凝集人、猴、猪和鸡、鸭、鹅、龟、蟾蜍、鳝的红细胞。半夏蛋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只与甘露糖而不与葡萄糖结合的一种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质。除红细胞外半夏蛋白亦凝集其它细胞,对小鼠脾细胞、人肝癌细胞(QGY7703-3和 7402)、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细胞均能被半夏蛋白凝集,但它不凝集大鼠附睾和猪大网膜脂肪细胞,虽然它能和这两种细胞结合。提示半夏蛋白的细胞凝集作用不仅具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并存在细胞类别专一性。

7.3.促细胞分裂作用:半夏蛋白的促细胞分裂作用亦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

【毒性】 1.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3.142g/kg。家兔灌服0.5g/只/日,连服40日,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剂量加倍,多数兔有腹泻,半数兔于20日内死亡。小鼠口服各种制剂的混悬液,以死亡为指标,则生半夏毒性最大,次为漂半夏,再次为生姜浸半夏和蒸半夏,白矾半夏最小。前四种给鸽灌胃均能引起呕吐,喂给豚鼠能使其声音嘶哑或失声,白矾半夏则无此副作用。经白矾处理似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半夏催吐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加热可破坏。半夏水溶成分内加入醋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胳肌痉挛的物质,用碱性醋酸铅生成的沉淀中,含有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质,滤液中则含有使蛙产生中枢性及箭毒样肌麻痹的物质。

2.毒性:半夏蛋白质皮下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175mg/kg。生半夏及漂、姜浸和蒸半夏混悬剂及生半夏煎剂无上述反应;对小鼠急性毒性以生半夏混悬剂毒性最大,漂、姜浸及蒸制毒性依次降低,矾浸及煎剂毒性最低,因此,半夏的止吐、镇咳成分可溶于热水,而刺激咽喉失音及呕吐等毒性成分难于溶于水,不能因蒸、漂或姜浸破坏,但可被矾浸解除其毒性。生半夏粉(混悬液)0.5g/kg灌胃,连续3天,可促进小鼠胃肠运动,抑制大鼠胃液PGE2的分泌,抑制胃蛋白质酶活性,对胃粘膜损伤较大,而姜矾半夏和姜煮半夏抑制小鼠胃肠运动,对大鼠胃液PGE2的含量及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说明两种姜制半夏的方法可消除生半夏对胃肠粘膜的损作用。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10g/kg腹腔注射,连续10天,对小鼠胚胎有毒性,并有致畸作用。

3.生半夏浸膏小鼠1次ip的LD50为325mg(生药)/kg。生半夏混悬液ig给药的LD50为42.7±1.27g /kg。制半夏混悬液(制半夏按中国药典1985年版方法)ig给药,每3小时l次,共5次。总剂量80g/kg,观察l周,对小鼠未见任何毒性反应。与同剂量的生半夏组比较,说明炮制用的白矾对生半夏有解毒作用。生半夏汤剂和制半夏汤剂ig给于小鼠,每次0.8ml/只,每隔3小时l次,连续给药5次。总剂量为100g/kg。观察1周,未见任何毒性反应,表明生半夏制成汤剂后比生半夏混悬液的毒性己大大降低。亚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试验:小鼠100只,均分5组。对照组ig常水。生半夏9g/kg(=1/5LD50)组:ig30%生半夏混悬液。生半夏4.5g/kg(-1/10LD50)组:igl5%生半夏混悬液。生半夏2.25g/kg(-1/20LD50:ig7.5%生半夏混悬液。制半夏9g/kg组:ig30%制半夏混悬液。每天给药1次,连续3周。结果:制半夏对小鼠体重无影响;而生半夏各组均有显着地抑制小鼠体重增长的作用,随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作用更为显着。制半夏组未见毒性反应,而生半夏各组均有死亡。肝、肾功能虽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肾指数(肾重/体重)显然地高于对照组。提示生半夏较长时间给药后引起肾脏代偿性的增大。生半夏长时间给药所引起的中毒靶器官主要是肝肠和肾脏。病理检查,各给药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的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4.半夏对大白鼠妊娠和胚胎的毒性试验表明:生半夏粉9g/kgig,对妊娠母鼠和胚胎均有非常显着的毒性,而相同剂量的制半夏粉与对照组无显着的差异,但制半夏汤剂30g/kg(相当于临床常用量的150倍)能引起孕鼠阴道出血,胚胎早期死亡数增加,胎儿体重显着降低。生半夏汤剂30g/kg对大鼠妊娠和胚胎的毒性与制半夏汤剂无差异,说明对妊娠和胚胎产生毒性的成分不因炮制而降低。姜半夏30g/kg剂量,可诱发孕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SCE)轻微升高,15g/kg和9g/kg剂量无影响,说明高剂量(相当临床剂量100倍)对DNA可能有一定损伤作用。而3个剂量对胎鼠肝细胞的SCE率均无影响,说明胎盘对姜半夏可能有屏障作用。

【鉴别】薄层色谱:①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冷浸1昼夜,吸取上清液30μl点样,以β-谷甾醇为对照品。分别点样f硅胶G薄层极上,以氢仿-甲醇(9.5:0.5)展开,10%磷铅酸乙醇液喷雾,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显相同斑点。③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80℃ 回流提出4h滤过。浓缩甲醇液供点样,以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CMC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5:10:10)展开,用0.2%茚三酮丙酮溶液喷雾,热气流烘烤,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斑点。

商品规格 一等: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稍偏斜,去净外皮。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上端圆平,中心凹陷,周围有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平滑。质坚实。断面洁白或白色,粉质细腻。气微,味辛、麻香而刺喉。每1kg800粒以内。二等:每1kg1200粒以内,余同一等。三等:每1kg3000粒以内,余同一等。统货:块望略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去净外皮,大小不分。

发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略有皱纹,有的下端略尖。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辣、麻香而刺喉。颗粒不得小于0.5cm。

【炮制】 1.生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2.法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 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己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2斤,甘草16 斤,石灰块20斤)3.姜半夏: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4.清半夏: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5.《雷公炮炙论》: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鄛涎,若洗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6.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入丸、散。外用:适量,生品研末,水调敷,或用酒、醋调敷。

【注意】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血证及燥痰者禁服,孕妇慎服。半夏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言语不清,流涎,味觉消失,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湿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己。

2.成无己: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声音。张元素:半夏,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3.《汤液本草》:半夏,俗用力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主恶寒,是又为足少阳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位,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

4.《本草会编》: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乃禁用之药。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皆能生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待毙矣。

5.《纲目》: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洁古张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氏云,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和剂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之。惟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乃重竭其精液。

6.《本草经疏》:半夏,柴胡为之使。辛温善散,故主伤寒邪在表里之间,往来寒热。苦善下泄,邪在胸中,则心中坚,胸胀咳逆;邪在上焦,则头眩;邪在少阴,则咽喉肿痛。《别录》亦谓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逆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阴之所治也,有湿有热,清浊不分则肠鸣,湿热胜则自汗,入足太阴故并主之。辛能散结,故消痈肿。脾家湿热,则面色痿黄,实脾、分水、燥湿,则前证俱除,面目因而滑泽矣。辛温有毒,体滑性燥,故堕胎也。半夏,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其所最易误而难明者,世医类以其能去痰,凡见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热骨蒸,类皆阴虚肺热,津液不足之候,误服此药,愈损津液,则肺家愈燥,阴气愈虚,浓痰愈结,必致声哑而死。若合参术,祸不旋踵。盖以其本脾胃家药,而非肺肾药也。寒湿痰饮作嗽,属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阴虚火炽,煎熬真阴,津液化为结痰,以致喉痒发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带血,口渴、咽干,阴虚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风,痰壅失音,偏枯拘挛,及二便闭涩,血虚腹痛,于法并忌。犯之过多,则非药可救。7.《本经逢原》:半夏,同苍术、茯苓治湿痰;同栝萎、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萎、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8.《药征》:余尝读《本草纲目》半夏条曰,孕妇忌半夏,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语有之曰,有故无殒,此证而用此药,夫何忌之有。妊娠呕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参半夏丸,余亦尝治孕妇留饮掣痛者,与十枣汤数剂,及期而娩,母子无害也。

9. 《本草经读》:今人以半夏功专祛痰,概用白矾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药,祛痰却非专长,故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闻以痰多加半夏也。张寿颐: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则又速降,《本经》以主伤寒寒热,是取其辛散之义,又治心下坚满而下气者,亦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咽喉肿痛,头眩咳逆,皆气逆上冲,多升少降使然,滑而善降,是以主之。胸胀即心下之坚满,肠鸣乃腹里之窒塞,固无一非泄降开通之效用。止汗者,汗出多属气火上逆为病,此能抑而平之,所以可止,固非肌腠空疏,卫气不固之虚汗可知。后人止知半夏为消痰主将,而《本经》乃无一字及于痰饮,然后知此物之长,全在于开宣滑降四字,初非以治痰专长,其所以能荡涤痰浊者,盖即其开泄滑下之作用。《本经》主治,皆就其力量之所以然者而诠次之。至《别录》主治,大率皆与《本经》同义,惟多痈肿痿黄两症,盖痈肿仍是脉络之结滞,痿黄又多湿热之不通,此能主之,亦犹是开泄之力。悦泽面目,则外敷之面脂药也。俗本医书,皆谓半夏专治湿痰,贝母专治燥痰,此其说实自汪?庵开之。究之古用半夏治痰,惟取其涎多而滑降,且兼取其味辛而开泄,本未有燥湿之意,惟其涎莶甚,激刺之力甚猛,故为有毒之品,多服者必有喉痛之患,而生姜则专解此毒。古无制药之法,凡方有半夏者,必合生姜用之,正取其克制之义。而六朝以降,始讲制药,且制法日以益密,而于此物之制造,则尤百出而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灭,甚至重用白矾,罨之悠久,而辛开滑降之实,竟无丝毫留存,乃一变而为大燥之渣滓,则古人所称种种功用,皆不可恃,此所谓矫枉而过其正。或者又疑古书之不可信,不亦冤耶。古书每谓半夏善治风痰,说者辄以辛能散风作解,遂谓治大人中风,小儿惊痫,皆其法风搜风之功。其实半夏泄降,惟积痰生热,积热气升,而内风自动者,此能降气开痰,则风阳自息,决非可以发散外感之风。

10.《本经》:生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11.《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12.《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13.《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14.《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

15.《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16.《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17. 《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