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和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
甲苯与高锰酸钾反应的反应现象是: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
1、苯的同系物中,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叫做α碳原子,与α在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叫α氢原子。
2、苯的同系物如果有α氢原子,可以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生成苯甲酸,现象为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如果苯的同系物没有α碳原子,则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现象是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众所周知,化学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在高中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看出其中的反应机理,要知道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在高中化学是比较常见的,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其中的反应机理。
一、反应机理有哪些?首先我们要知道高锰酸钾是紫色的甲苯,在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的时候就会将溶液的紫色变为无色,这个现象让很多学生们都非常的吃惊,同时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反应机理,要知道,酸性高锰酸钾是一种比较强的酸性物质,同时也具有强还原性甲苯的苯环上有活化甲基,使甲基易被氧化,所以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是能够反映的,也能够使高锰酸钾的紫色变成无色。其次就是甲苯当中含有氢原子,而且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叫做阿尔法碳原子,与阿尔法在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叫做阿尔法氢原子,所以在和酸性物质进行反应的时候,可以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所氧化生成苯甲酸就表现为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二、结语由此可见,化学学习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同时化学当中的一些实验会让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课程当中,很多老师都会在教室里做一些实验给学生们观看,要知道正是因为这些实验才会激发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
同时很多实验在课本上只凭借一味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让孩子们理解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定的化学实验来帮助孩子理解,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化学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就会选择化学这一专业,想要在化学上有所成就,不过要知道学习化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只要一旦发现了他的兴趣,就能够学习的非常的快。
方程式为:
5C6H5CH3(甲苯)+6KMnO4+9H2SO4=5C6H5COOH(苯甲酸)+3K2SO4+6MnSO4 +14H2O
1、甲苯结构:甲苯是有机化合物,属芳香烃,结构简式为C6H5CH3。在常温下呈液体状,无色、易燃。其结构为:
2、反应原因:
甲苯分子中存在着甲基和苯基的相互影响,使得甲苯又具有不同于苯和甲烷的性质。
甲苯中甲基使苯环上邻位和对位上的H原子变活泼,故易发生三取代,如三溴甲苯。
苯环使甲基上的H变活泼,甲基易被高锰酸钾氧化成-COOH。自身被还原成二价锰离子。
故甲苯能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反应方程式
5C6H5CH3(甲苯)+6KMnO4+9H2SO4→
5C6H5COOH(苯甲酸)+3K2SO4+6MnSO4 +14H2O
2、性质
高锰酸钾是最强的氧化剂之一,作为氧化剂受pH影响很大,在酸性溶液中氧化能力最强。其相应的酸高锰酸HMnO4和酸酐Mn2O7,均为强氧化剂,能自动分解发热,和有机物接触引起燃烧。
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在实验室中和工业上常用作氧化剂,遇乙醇即分解。在酸性介质中会缓慢分解成二氧化锰、钾盐和氧气。光对这种分解有催化作用,故在实验室里常存放在棕色瓶中。
扩展资料
危险性
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用于有机合成、消毒、氧化等。与乙醚、乙醇、硫酸、硫磺、双氧水等接触会发生爆炸;遇甘油立即分解而强烈燃烧。
健康危害
高锰酸钾有毒,且有一定的腐蚀性。吸入后可引起呼吸道损害。溅落眼睛内,刺激结膜,重者致灼伤。刺激皮肤后呈棕黑色。浓溶液或结晶对皮肤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
口服后,会严重腐蚀口腔和消化道。出现口内烧灼感、上腹痛、恶心、呕吐、口咽肿胀等。口服剂量大者,口腔粘膜黑染呈棕黑色、肿胀糜烂,胃出血,肝肾损害,剧烈腹痛,呕吐,血便,休克,最后死于循环衰竭,高锰酸钾纯品致死量约为10g。
危险性质:本品助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若不严重则可用汽油清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锰酸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