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硫酸 > 正文

请写出稀土硫酸复盐的化学式,稀土硫酸复盐的溶解度如何

炙热的绿草
端庄的酒窝
2023-01-01 10:14:32

请写出稀土硫酸复盐的化学式,稀土硫酸复盐的溶解度如何?如何分组?

最佳答案
正直的哑铃
飘逸的宝马
2025-08-01 01:43:58

稀土元素的硫酸盐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常温(20℃)时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如下: 硫酸镧 2.33g 硫酸铈 9.84g 硫酸镨 12.6g 硫酸钕 7.1g 硫酸钐 2.7g 硫酸铕 2.56g 硫酸钆 2.6g 硫酸铽 3.56g 硫酸钬 8.18g 硫酸镥 57.9g 硫酸镱20℃时的溶解度。可分为三组,稀土元素按硫酸复盐的溶解度可分为、微溶性铽组、难溶性铈组三组。

最新回答
发嗲的蜜蜂
野性的红牛
2025-08-01 01:43:58

稀土元素的硫酸盐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常温(20℃)时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如下:

硫酸镧 2.33g 硫酸铈 9.84g 硫酸镨 12.6g 硫酸钕 7.1g 硫酸钐 2.7g

硫酸铕 2.56g 硫酸钆 2.6g 硫酸铽 3.56g 硫酸钬 8.18g 硫酸镥 57.9g

硫酸镱20℃时的溶解度我虽然没找到,但我找到了它10度和30度的溶解度供你参考:硫酸镱37.5g(10℃) 22.2g(30℃)

由此可看出溶解度和原子序数并没有什么明显关系。

难过的花瓣
追寻的柚子
2025-08-01 01:43:58
Li、 Cs、 Rb、 K、 Ra 、Ba 、Sr、 Ca、 Na 、Ac、 La、 Ce、 Pr 、Nd 、Pm

锂、铯、铷、钾、镭、钡、锶、钙、钠、锕、镧、铈、镨、钕、钷、

Sm 、Eu、 Gd 、Tb 、Y 、Mg 、Dy、 Am 、Ho、 Er 、Tm 、Yb、 Lu 、(H)、 Sc、 Pu 、Th 、Np 、Be

钐、铕、钆、铽、钇、镁、镅、镝、钬、铒、铥、镱、镥、(氢)、钪、钚、钍、镎、铍、

Uv、 Hf 、Al 、Ti 、Zr 、V 、Mn、 Nb、 Zn、 Cr 、Ga 、Fe 、Cd 、In 、Tl 、Co

铀、铪、铝、钛、锆、钒、锰、铌、锌、铬、镓、铁、镉、铟、铊、钴、

Ni、 Mo、 Sn 、Pb

镍、钼、锡、铅

这些都是活动性比氢强的金属元素,都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靓丽的芹菜
明亮的冬日
2025-08-01 01:43:58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3-0011-09

一、胆铜法的起源与北宋时期的有关记载

“胆铜法”又称“胆水浸铜法”,是指把铁放在胆矾(硫酸铜的古称,又称石胆)水中浸泡,胆矾水与铁发生化学反应,水中的铜离子被铁置换而成为单质铜沉积下来的一种产铜方法。〔1 〕生产胆铜的原料主要是铁和胆矾水。据夏湘蓉等人撰写的《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所言:胆矾“系由黄铜矿、辉铜矿等硫化铜矿物,受氧化作用分解而成,或从天然胆水中沉淀(结晶)出来……易溶于水”〔2〕(第248页)。这种胆矾水在古代被称为“胆水”。宋人记载胆水浸铜法的过程如下:“浸铜之法,先取生铁打成薄片,目为锅铁,入胆水槽排次如鱼鳞,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出刮洗钱(铁?)煤,入炉烹炼。凡三炼方成铜,其未化铁,却添新铁片再下槽排浸。”〔3 〕(食货——之三)由于这种产铜方法不需采凿铜矿石,生产工艺与熔炼矿铜也不同,故现代又称其为湿法冶金〔4〕(第559页《湿法冶金》)或水法冶金〔5〕(第105页)。

我国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认识到胆矾水与铁之间的化学反应,淮南王刘安撰写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白青得铁,即化为铜”的记载。魏晋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合成金银,练饵食之不老”〔6〕(卷一《石胆》); 葛洪所著《抱朴子》中也有记载,他提到:“诈者谓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7 〕(卷一六《黄白》)对于上述史料中名目繁多的称呼,张子高在《中国化学史稿》中指出:“曾青又有空青、白青、石胆、胆矾等名称,其实都是天然的硫酸铜,它是从辉铜矿(cu[,2]s)或黄铜矿(cufes[,2])与潮湿空气接触所形成的。”〔5〕(第74页)汉魏以来的记载确凿无疑地说明,当时人们已发现了铁与胆矾结合后能置换出铜这一现象,并为后人探索胆铜法生产提供了依据。但是,当时人们对胆铜的实践还局限在道家炼丹术和医家药方的范围内。

燕羽在1957年撰写了《宋代胆铜的生产》一文,对宋代胆铜法生产及其起源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石胆即胆矾的能够化铁为铜的金属置换作用现象,远在秦汉间就已知道。”“胆水‘浸铜法’的发明,至少当开始在唐末和五代初。五代初年轩辕述著作的《宝藏论》(注:《宝藏论》的作者,除记有轩辕述外,《宋史》卷二○五《艺文志》载有:“青霞子《宝藏论》一卷。”此书已不存于世。另外,《丛书集成初编》还收有唐朝僧人释僧肇写的《宝藏论》,是一部不同内容的书。)称‘以苦胆水’浸熬而成的铜为‘铁铜’,并列为当时流行的十种铜的一种”〔8〕。

燕羽引述的《宝藏论》一书,现在已不存于世,其中关于十种铜的记载,存留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八《赤铜》条中。〔9 〕全文如下:

宝藏论云:赤金一十种。丹阳铜。武昌白慢铜。一生铜,生银铜,皆不由陶冶而生者。无毒,宜作鼎器。波斯青铜,可为镜。新罗铜,可作锺。石绿、石青、白青等铜并是药制成。铁铜,以苦胆水浸至生赤煤,熬炼而成黑坚。锡坑铜,大软,可点化。自然铜,见本条。文中“见本条”是李时珍所言,是指在《本草纲目》卷八《自然铜》条中引述了《宝藏论》的内容。故此,《赤铜》条中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综观全文,并无“流行的十种铜”之句,可见此句是出自燕羽的判断。我认为,这一判断并不准确。《宝藏论》虽然记载了十种铜,但至多只能表明这是当时作者所能见到的铜的种类,而并不能说明这十种铜均流行于世。其中,以出产之地(包括出产国家)命名的铜,如丹阳铜、波斯青铜、新罗铜或可因其蜚名远扬而被视为“流行”的铜,至于铁铜、自然铜、石绿、石青、白青等铜则绝不可能成为“流行的十种铜的一种”。事实上,直到北宋前期,对胆水浸铁成铜这一现象的认识仍仅仅限于极少数人,他们只能在民间极小范围内采取私下生产的方式付诸实践。从遗留下的史籍记载看,这种实践活动多出自信州铅山县一地。宋太宗时期成书的《太平寰宇记》中曾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胆泉,出观音石,可浸铁为铜。”〔10〕(卷一○七)这之后的宋仁宗景yòu@①四年(1037年)九月,东头供奉官钱逊上奏时也提到“信州铅山产石碌,可烹炼为铜”。由于当时池、饶、江三州的铜钱监正缺少铸钱的铜原料,在三司的请求下,朝廷派遣钱逊与江南东路转运使进行试验,以期解决铜料供应问题〔11〕(卷一二○景yòu@①四年九月丙寅),但这次试验结果如何,却无明文记载。再往后就是宋哲宗元yòu@①时期沈括写就的《梦溪笔谈》中提到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不可测。”〔12〕(卷二五《杂志二》)关于这段文字记载是否为沈括亲身考察的记录,郭正谊在《水法炼铜史料溯源》一文中进行了考证。他认为不是沈括亲眼所见,而应该是沈括的读书笔记,录自中唐时期成书的《丹房镜源》〔13〕(第67页)。这条记载虽然说明中唐时期在生产胆矾的过程中已获知了铁经过与胆矾接触后可以置换出铜,但是沈括引录这段话时并没有加入任何新的内容,这种情况恰恰说明,直到宋哲宗初期,官府尚未推行胆铜法生产,信州一地公开从事的只是胆矾的生产而已。

二、宋仁宗时期许申是否试行了胆铜法

对宋政府开始推行胆铜法生产的时期,现在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始于宋哲宗时期,另一种认为始于北宋前期或宋仁宗时期。

前面曾提到,宋仁宗景yòu@①四年(1037年),政府命钱逊试验用石碌“烹炼为铜”,但试验的结果如何,是不是加以推广,史料中都没有提到。因此这条材料充其量只能说明官府曾对胆铜法生产进行了一次试验。

容易引起歧异的,是另外一些记载了许申的建议的材料,其中,《宋史·孙祖德传》中有如下一段话:“时三司判官许申因宦官阎文应献计,以药化铁成铜,可铸钱,裨国用。祖德言:‘伪铜,法所禁而官自为,是教民欺也。’固争之,出知兖(州)……”〔14〕(卷二九九《孙祖德传》)这段话中,最关键的是“以药化铁成铜”一句,元末明初人危素的《浸铜要略序》中也有同样的词句:“当宋之盛时,有三司度支判官许申,能以药化铁成铜,久之,工人厌苦之,事遂寝。”〔15〕(卷三《浸铜要略序》)如果将“药”理解为是胆矾水,许申的建议无疑是指以胆铜作为制造铜钱的原料。

但是,关于许申的建议与活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则有更为详细的含义不同的记载。宋仁宗景yòu@①二年(1035年)正月壬寅,度支判官、工部郎中许申被任命为江南东路转运使。〔11〕(卷一一六景yòu@①二年正月壬寅)在此之前,他曾建议采用新的方法铸造铜钱,由于汴京没有取得成效,故被派任江南东路转运使,以期在江州继续试验。下面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有关记载:

凡铸铜钱,用剂八十八两,得钱千,重八十两。(注:中华书局点校本将此句断为“重八十两十分。其剂,……”断句有误。据《鸡肋编》卷中《蒋仲本论铸钱事》云:铸钱“用铜、铅、锡五斤八两,除火耗,收净五斤”。宋制,一斤为十六两,用料八十八两,除去火耗,铸成铜钱正好是八十两。故改正标点如上。)十分其剂,铜居六分,铅、锡居三分,皆有奇赢。……申在三司,乃建议以药化铁与铜杂铸,轻重如铜钱法,而铜居三分,铁居六分,皆有奇赢,亦得钱千,费省而利厚。因入内都知阎文应以纳说,朝廷从之,即诏申用其法铸于京师。然大率铸钱杂铅锡则其液流速而易成,杂以铁则流涩而多不就,工人苦之。初命申铸万缗,逾月才得万钱。申性诡谲,自度言无效,乃求为江东转运使,欲用其法铸于江州。朝廷又从之,诏申就江州铸百万缗,无漏其法。中外知其非是,而执政主之,以为可行,然卒无成功。

先是盐铁副使任布请铸大钱一当十,而申欲以铜铁杂铸,朝廷下其议于三司。程琳奏曰:“布请用大钱,是诱民盗铸而陷之罪。唐第五琦尝用此法,讫不可行。申欲以铜铁杂铸,理恐难成,当令申试之。”申诈得售,盖琳亦主其议故也。

天章阁待制孙祖德言:“伪铜,法所禁,而官自为之,是教民欺也。”固争之,不从,遂出知兖州。

对于这条材料中的“以药化铁与铜杂铸”、“铜居三分,铁居六分”、“杂以铁则流涩而多不就”、“申欲以铜铁杂铸”等句该如何理解呢?学者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张子高先生认为:“很可能他(指许申)是以药化铁,使铁掺在铜内成合金来铸钱币。铁掺在铜内,可以大大节省铜,因此许申的实验曾经为统治者所重视。”〔5〕(第107页)汪圣铎先生则认为许申的建议是指胆铜法生产。他还援引了《宋史全文》卷三二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壬戌条中“绍圣间以铅山胆泉浸铁为之,令泉司鼓铸,和以三分真铜,所以钱不耐久”之句,认为:“《长编》所谓‘铜居三分,铁居六分,皆有奇’,实际乃是胆水(“药”)浸铁产出的铜六分有余,加上“真铜三分”有余,熔在一起来铸钱。……只是由于史官对胆铜不了解,不承认胆铜是铜,仍然认为胆铜是铁,是‘伪铜’,故而在记述上有些失误”〔16〕。

我认为汪先生的推论还是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一,所有上述材料中,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最为原始的材料,可信度最高。是书始撰于宋高宗时期,完成于宋孝宗时期,而那个时期胆铜法生产早已在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宋仁宗时期的官员因不了解胆铜而记述有误,这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南宋人李焘也不知胆铜为何物而在编书时对屡次出现的“铜铁杂铸”之意不加考辨,显然就不合情理了。虽然现存《续资治通鉴长编》内容中并无胆铜记载,但是这一情况并不能证明李焘对胆铜不了解。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胆铜法生产是在宋哲宗绍圣年间以及宋徽宗统治时期,而现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恰恰缺失哲宗元yòu@①八年(1093年)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年)三月的内容以及徽宗、钦宗两朝的全部内容,致使我们无法从现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看到有关胆铜生产的记载。然而,章如愚的《群书考索》中引用了一条现已佚失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内容,其中就明确提到了胆铜。引文如下:“(崇宁五年中书省勘会诸路岁收铜数)每年约收诸色铜六百六十余万斤,旧铜锡约收四百六十余万斤,胆铜约收一百万斤……”紧接其后的一条材料也是引自现已佚失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内容,材料记录了开封尹兼提举京畿钱监宋乔年在大观二年的上言,其中更是多次提到“漉铜钱(用胆铜铸造的钱)”,由于胆铜铸钱成本低,宋乔年还建议:“户部上供之数,可以漉铜钱下诸路令依样铸。”〔17〕(后集卷六○《财用门·铜钱类》)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得知,李焘的原书是记述过胆铜的,他对胆铜与矿铜的区别应该有所了解。基于此,似不应将“铜铁杂铸”等内容视为“失误”的记述。其二,宋代铸造铜钱的主要原料是铜,辅料是铅和锡,北宋的铜钱基本上保持了“十分其剂,铜居六分,铅、锡居三分,皆有奇赢”的用料比例。宋徽宗以后至南宋期间因缺少矿铜铜料,又已批量生产出胆铜,所以铸钱的铜原料中同时也使用了胆铜。《宋史全文》所说的“和以三分真铜”之意,既反映了当时人们仍抱有传统的观念,只承认经过采矿冶炼得到的铜才是“真铜”,同时也反映了矿铜数量只占铸钱所用全部铜原料的十分之三。这一数字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许申的铸钱配方只是在料例的比例上巧合而已,内涵则是不同的。许申所说的“铜居三分,铁居六分”,并不是指矿铜和胆铜的比例,而是指要变更铸造铜钱的原料和比例,将铅和锡去掉,加入铁作为主要原料,占全部料例的十分之六强;此时铜成为辅料,仅占全部料例的十分之三强。其三,《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提到的“以药化铁与铜杂铸”之意,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由于铁的熔点高、铜的熔点底,把两种原料放到一起来熔化,必然产生铜先熔化而铁未化的不同步现象,许申的建议中所说的“药”很可能就是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加入的某些助熔剂,以降低铁的熔点。然而,这种别出心裁的铁、铜配方是根本行不通的,试验过程中自然出现了“杂以铁则流涩而多不就”的问题。另外,受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生产胆铜应该是在胆水(或胆土)充沛的矿区中进行,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只是提到许申初在京师、后在江州直接进行铸钱试验。这两个地方仅是铸钱场所,并不生产胆铜,如果许申使用了胆铜作为铸钱材料,官府必定要先在某些矿场生产出胆铜,再运至京师或江州铸钱,但是对于这样重要的生产活动,北宋仁宗时期的各类记载中却只字未提。鉴于以上几点分析,我认为宋仁宗时期许申在京师和江州进行的铸钱试验应该是用铁和铜作原料而进行的,与胆铜生产并无关系。

三、宋哲宗时期胆铜法开始推广

据苏辙《龙川略志》载,宋哲宗元yòu@①时期,有一位商人毛遂自荐,向政府献出秘法——胆铜法。当时,苏辙任户部侍郎,“有商人自言于户部,有秘法能以胆矾点铁为铜者。予(指苏辙)召而诘之曰:‘法所禁而汝能之,诚秘法也。今若试之于官,则所为必广,汝一人而不能自了,必使他人助汝,则人人知之,非复秘也,昔之所禁,今将遍行天下。且吾掌朝廷大计,而首以行滥乱法,吾不为也。’其人@②fǔ@③而出,即诣都省言之,诸公惑之,令试斩马刀,厥后竟不成。”〔18〕(卷五《不听bì@④法能以铁为铜者》)苏辙任户部侍郎的时间是在元yòu@①二年(1087年)十一月至元yòu@①四年(1089年)六月〔11〕(卷四○七元yòu@①二年十一月甲戌;卷四二九元yòu@①四年六月丁未),可见这段时期宋政府的执政者仍然不了解胆铜生产及其所能起到的作用,胆铜生产还被称为“秘法”,仍旧是民间私下进行的小范围生产。

胆铜法不再作为政府所禁的秘法而得到推广,是在饶州德兴县人张潜、张甲父子将撰写的《浸铜要略》献给朝廷之后的宋哲宗绍圣年间。关于《浸铜要略》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南宋人陈振孙和赵蕃的记载大致相同。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指出:“《浸铜要略》一卷,张甲撰,称‘德兴草泽’。绍圣元年(1094年)序,盖胆水浸铁成铜之始。甲,参政子公之祖。”〔19〕(卷一四《杂艺类》)赵蕃在《截留纲运记》一文中追述信州铅山县在绍圣年间推行胆铜生产的情景时也提到:〔20〕(卷五《截留纲运记》)

铅(指铅山县)之阜,宝藏兴焉;铅之泉,宝货化焉。兴者有时,化者无穷。方泉之蒙,孰知其功,布衣张甲,体物索理,献言以佐圜法。宋绍圣间,诏经理之。dī@⑤泉为池,疏池为沟,布铁其中,期以浃旬,铁化为铜……这两条材料都仅仅指出张甲是胆铜的试验者和向朝廷献书者,从而遗漏了张甲之父张潜的功绩。实际上,在胆铜法生产的试验过程中,张潜的功劳是最大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引用了褚孝锡的《长沙志》(注:褚孝锡作《长沙志》十一卷,见《宋史》卷二○四《艺文三》。)记载,曰:“长沙志云:‘始,饶州张潜得变铁为铜之妙,使其子甲诣阙献之。朝廷始行其法于铅山,及饶之兴利、韶之涔(岑)水皆潜法也。’”〔21〕(卷二三《江南东路·饶州·景物下》)前几年,江西德兴发现了张潜的墓行状碑,碑刻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碑文记载:张潜“尝读《神农书》,见胆矾水可浸铁为铜,试之信然。曰:‘此利国术也’。命其子甲献之。”(注:据报道,碑文三千多字。此碑保存在德兴县博物馆。)〔22〕这段碑文说明,张潜从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一书的记载中获得对胆铜法的认识,经过自己的试验后写成《浸铜要略》一书,嘱其子张甲上交朝廷,这之后胆铜法才得以推广开来。

除以上宋人记载外,元末明初人危素写有《浸铜要略序》一文,介绍了宋代《浸铜要略》一书的撰写者及德兴县浸铜情况,内容最为详尽。他写道:

(元代)德兴张理从事福建宣慰司,考满调官京师,会国家方更钱币之法,献其先世《浸铜要略》于朝。……钱币之行尚矣,然鼓铸之无穷,产铜则有限。理之术乃能浸铁以为铜,用费少而收功博。……今书作于绍圣间,而其说始备,盖元yòu@①元年。或言取胆泉浸铁,取矿烹铜,其泉三十有二:五日一举洗者一,曰黄牛;七日一举洗者十有四,曰永丰、青山、黄山、大岩、横泉、石墙wù@⑥、齐官wù@⑥、小南山、章木原、东山南畔、上东山、下东山、上石姑、下石姑;十日一举洗者十有七,曰西焦原、铜精、大尚山、横槎山、横槎wù@⑥、羊栈、陲mín@⑦、冷浸、横槎下wù@⑥、陈君、炉前、上姚mín@⑦、下姚mín@⑦、上炭灶、下炭灶、上何木、中何木、下何木。凡为沟百三十有八。政和五年雨多泉溢,所浸为最多。是书,理之先赠少保府君讳潜所撰,以授其子赠少师府君讳盘、成忠府君讳甲。少师之孙参知政事忠定公讳焘shí@⑧序志之。(注:原文中有文字错误,已与《江西通志》卷一六二《杂记补》中引录的危素《浸铜要略序》对校改正。)〔15〕(卷三《浸铜要略序》)

从危素的记述来看,他见到的《浸铜要略》这部书中载有张潜的曾孙张焘作的序,可见此书已不是张潜绍圣元年献呈朝廷的版本。张焘的家世渊源及仕宦生涯在周必大的《文忠集》〔23〕(卷六四《资政殿大学士左中大夫参知政事赠太师张忠定公焘神道碑》)和《宋史》〔14〕(卷三八二《张焘传》)中均有记载:“张氏世家德兴,唐宰相文@⑨之后……。公(张焘)曾祖讳潜,通直郎致仕,赠太子少保……。祖磐,袁州万载县主簿,赠太子少师……。公讳焘,……政和八年(1118年)廷试……天子嘉之,亲擢第三。”张焘任官于徽、钦、高、孝四朝,于隆兴元年(1163年)迁参知政事,以老病不拜,台谏交章留之,除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后致仕。卒于乾道二年(1165年),年七十五,谥忠定。根据张焘的生平来判断,张焘为《浸铜要略》作序,应在他进入仕途之后的北宋末期至南宋乾道初年之间。危素在《浸铜要略序》中提到的“其泉三十有二”的名称及“政和五年雨多泉溢,所浸为最多”之句,有可能出自张焘为《浸铜要略》所作序中的内容。若果如此,三十二泉一百三十八沟的胆泉浸铁规模可能就不仅仅是北宋末期的情况(注:日本中岛敏先生虽未考证,但是提到三十二泉一百三十八沟是德兴县兴利场最盛时期(北宋末期)的事。见《支那た於什る湿式收铜の沿革》,东洋学报27卷第3号,1939年。),还延续到了南宋,但饶州的胆铜生产量则以宋微宗政和五年为最高。

胆矾化铁成铜的记载古已有之,北宋仁宗时期还曾进行过试验,为什么偏偏到宋哲宗时期才得到推广呢?这既是客观局势的需要,也与张潜父子的努力密切相关。北宋前期,一方面,铜矿的开采量呈逐步上升的势态,铜料供与需的矛盾尚不尖锐;另一方面,政府长期以来采取着“铜禁”措施,恐怕新的生产技术普及流传开来,会对政府的货币政策造成难以掌控的局面;加之,胆铜的规模化生产理论还处在摸索阶段。这一时期,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都还没有提供胆铜法生产的基础。而宋哲宗嗣位时,却面临着铜矿生产结束了宋神宗时期辉煌发展的阶段而进入急剧衰落的时期,这种局面导致了大批铸钱监的罢废和铸钱额的剧减。宋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急需采取各种办法恢复铜矿生产,提高产量。正是在这种局势下,张潜父子经过潜心试验,系统地总结出胆铜生产的方法,并主动将《浸铜要略》献给朝廷。客观需求与主观努力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于是,在宋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胆铜法生产迅速地被推广开来。

宋政府推广的胆铜生产,最早实行于哪个采矿场呢?宋人著述中,首推信州铅山场。前引褚孝锡的《长沙志》就明确提到“朝廷始行其法于铅山”〔21〕(卷二三《江南东路·饶州·景物下》)。洪咨夔的《大冶赋》中也专门提到:“其浸铜也,铅山兴利,首鸠@⑩功。推而放诸,象皆取蒙。”〔24〕(卷一《大冶赋》)《舆地纪胜》中《信州》条下则曰:“胆水在铜山,自昔无之。始因饶州布衣张甲献言,可用胆水浸铁为铜,绍圣元年(1094年),始令本州差厢军兴浸,其利渐兴。”从上面几条材料来看,朝廷最早是在信州铅山县推行胆铜法的,时间正是在张甲献《浸铜要略》的绍圣元年(1094年),其后才扩大到其他矿场。然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5〕(卷五九绍兴二年十月辛卯)和《皇宋中兴两朝圣政》〔26〕(卷一二绍兴二年十月辛卯)中均提到:“元yòu@①中始置饶州兴利场,岁额五万斤。绍圣二年(《皇宋中兴两朝圣政》为“三年”)又置信州铅山场,岁额三十八万斤。”明确指出元yòu@①年间饶州先设兴利场,开始浸铜。那么如何分析上述材料的矛盾之处呢?我认为:张潜早在元yòu@①年间就已在饶州从事胆铜生产的试验,估计那时的试验可能获得了矿场监官提供场地、铁等原料的帮助,因尚属试验阶段,所以地方官没有提前申报中央政府。而信州铅山场则是官府在获得《浸铜要略》之后,经过调查,首先推行的胆铜场地。

由于信州胆铜产量高,地位重要,现存史料中记述信州铅山场浸铜生产的内容也非常多,如前引南宋人赵蕃的记载等等。明代人胡我琨在《钱通》中也曾引录《广信府志胜》的记载,提到铅山县有两处浸铜场所:其一,“铜宝山,在县西南七里,一名七宝山。下有竹叶、猊(貌)平坑,石@(11)中胆泉涌出,浸铁成铜。天久晴,有矾可拾。建隆三年置铜场,今废。其铜以土垢淋水浸铁为之。”其二,“锁山门,浸铜之所,在县鹅湖乡,去治七十里许。有沟漕七十七处,兴于宋绍圣四年,更创于淳熙八年,县尉马子岩有铭,至淳yòu@①后渐废。”〔27〕(卷三《资采》)(注:建隆三年在铜宝山铜场生产的应是矿铜,不是胆铜。)相比之下,饶州兴利场胆铜生产的记载不仅极少,胆铜产额也只占信州铅山场的八分之一弱。

四、胆铜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成本

宋代胆铜的生产工艺有两种,一为胆水浸铜,一为胆土淋铜。两种工艺过程,在洪咨夔的《大冶赋》中均有详细的记录〔24〕(卷一《大冶赋》),现摘录如下:

附图

从所述情况来看,胆水浸铜与胆土淋铜两种方法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用胆矾水浸泡铁片置换出胆铜,只是胆水浸铜是指直接将天然胆水引入人工建造的沟槽中,浸泡铁片;而胆土淋铜则要先采挖含有胆矾的土壤(包括采矿时被废弃的矿土),用水灌浸,使胆矾溶入水中,产生胆水,再用人工盛舀胆水淋浸铁片置换出胆铜。这两种方法,各有长处与不足,宋人总结为:“古坑有水处为胆水,无水处为胆土。胆水浸铜,工少利多,其水有限;胆土煎铜,工多利少,其土无穷。”胆水浸铜的优点是用工少,成本低,但必须依靠春夏雨季胆水充沛时从事生产,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很大。一旦春夏雨水少,涌出的胆水也会减少,自然无法大量生产胆铜。胆土淋铜比胆水浸铜投入的人工多,成本高,但是胆土取之不竭,生产上又不受季节的影响,一年四季均可生产。由于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在胆水浸铜法推行后,宋政府又先后在韶州岑水场、潭州永兴场、信州铅山场等处推行了胆土淋铜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铜数量。

与矿铜生产相比,胆水浸铜和胆土淋铜两种生产的成本都比较低。崇宁元年(1102年)时,负责胆铜生产的官员游经提到,每生产一斤胆铜(此处应指胆水浸铜法),用本钱四十四文省。他建议:“措置之初,宜增本减息,庶使后来可继。胆水浸铜,斤以钱五十为本;胆土煎铜,斤以钱八十为本。比之矿铜,其利已厚。”〔3 〕(食货三四之二五)当时政府向矿铜生产者支付的成本大约是每斤一百文〔28〕(卷四《论时事》)至二百五十文〔3〕(食货三四之二七)。 从节约政府资金的角度来考虑,胆铜法生产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从北宋后期至南宋期间,生产一斤胆铜需要的耗铁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耗铁量最少的如《文献通考》所载,“大率用铁二斤四两得铜一斤”〔29〕(卷一八《征榷考五·坑冶)),耗铁量与出铜量比为2.25∶1;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高宗末期,各地年供铁料八十八万斤以上,而全部胆铜产额只有二十一万斤,耗铁量与出铜量比为4∶1;南宋理宗时期,按照张端义《贵耳集》所言:“韶州涔(岑)水场以@(12)水浸铜之地,会百万斤铁浸炼二十万(斤)铜……”〔30〕(卷下)耗铁量与出铜量比则增至5∶1。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随着耗铁量的增加,胆铜原有的成本低廉的优势逐渐减弱以至消失,这应该是南宋以后胆铜生产无法再恢复到北宋时期的原因之一。

五、宋徽宗至南宋期间胆铜生产地区与产量的变化

自宋哲宗绍圣年间在信州铅山推行胆铜法后,很快就将这一新的生产方法推广到有胆水的矿区。大概在宋哲宗绍圣末元符初,游经曾主管推行胆铜生产,后以丁忧去官。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游经守孝期满,向朝廷上言:“昨在任日常讲究有胆水可以浸铁为铜者:韶州岑水、潭州浏阳、信州铅山、饶州德兴、建州蔡池、婺州铜山、汀州赤水、邵武军黄齐、潭州矾山、温州南溪、池州铜山,凡一十处。唯岑水、铅山、德兴已尝措置,其余未及经理。将来钱额愈见亏失。”户部以为请,于是命“宣德郎游经提举措置江淮荆浙福建广南铜事”。“崇宁元年户部言:‘游经申,自兴置信州铅山场胆铜已(以)来,收及八十九万斤八千八十九斤八两。……自丁忧解职之后,皆权官时暂监管,致今胆铜十失五六,今再除职事以来,自今年正月至九月二十日终,已收胆铜一十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三斤八两……’”〔3〕(食货三四之二五)依据上述记载推测,游经在丁忧前推广胆铜生产时,信州铅山场、韶州岑水场、饶州德兴场胆铜生产成效已十分显著。游经以丁忧去官后,胆铜生产曾一度懈怠,建中靖国元年(1101

自信的小馒头
诚心的小蝴蝶
2025-08-01 01:43:58
属于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包括金属与金属盐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它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金属活性表

Li、Cs、 Rb、 K、Ra、Ba、Fr、Sr、 Ca、 Na 、 La、 Pr 、Nd 、Pm、Sm 、Eu、Ac

锂、铯、 铷、 钾、镭、钡、钫、锶、 钙、 钠、 镧、 镨、钕、 钷、钐、铕、 锕、

Gd 、Tb 、Am 、Y 、Mg 、Dy、Tm 、Yb、 Lu 、 Ce、 Ho、 Er 、 Sc、 Pu 、Th 、Be 、Np

钆、铽、镅、钇、镁、镝、铥、镱、镥、 铈、钬、铒、钪、钚、钍、铍、镎、

U、 Hf 、Al 、Ti 、Zr 、V 、Mn、 Nb、 Zn、 Cr 、Ga 、Fe 、Cd 、In 、Tl 、Co

铀、铪、铝、钛、锆、钒、锰、铌、锌、铬、镓、铁、镉、铟、铊、钴、

Ni、 Mo、 Sn 、Pb 、(D2)、 (H2)、 Cu、 Po、 Hg 、Ag、 Pd 、Pt 、Au

镍、钼、锡、铅、(氘分子)、(氢分子)、铜、钋、汞、银、钯、铂、金

兴奋的天空
辛勤的大象
2025-08-01 01:43:58
肯定会同时发生反应。

如果铝有剩余,还会跟硫酸亚铁溶液继续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铁。

一、初中金属活动性顺序:

钾K、钙Ca、钠Na、镁Mg、铝Al、锌Zn、铁Fe、锡Sn、铅Pb、铜Cu、汞Hg、银Ag、铂Pt、金Au,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二、金属活动性规律:

1、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金属溶液中置换出来。(若金属过于活泼,则会直接与水反应,并不会与水中的金属离子反应);

2、理论上讲,金属活动性表中铁及排在其前的金属均可置换出纯水中的氢;

3、若只考虑氢离子的氧化性,排在氢(H)前的金属才能和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

4、排在越后的金属越容易,也越先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被置换出来;排在越前的金属越容易,也越先把其他化合物中的金属置换出来。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锂Li、铯Cs、铷Rb、钾K、镭Ra、钡Ba、钫Fr、锶Sr、钙Ca、钠Na、镧La、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锕Ac、钆Gd、铽Tb、Am镅、Y钇、Mg镁、Dy镝、Tm铥、Yb镱、Lu镥、Ce铈、Ho钬、铒Er、钪Sc、钚Pu、钍Th、Be铍、镎Np、铀U、铪Hf、铝Al、钛Ti、锆Zr、钒V、锰Mn、铌Nb、锌Zn、铬Cr、镓Ga、(铵)[H2(NH4+)]、铁Fe、镉Cd、铟In、铊Tl、钴Co镍Ni、钼Mo、锡Sn、铅Pb、(水合氘)[D2(H2DO+)]、(水合氕)[H2(H3O+)]、铜Cu、钋Po、汞Hg、银Ag、钯Pd、铂Pt、金Au

金属活动性和反应的剧烈程度无关。大多数人认为铯与水反应会爆炸,而锂与水反应很平和,误以为铯比锂活泼,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金属活动性只和其电极电势有关,和剧烈程度无关。因此,锂是活动性最强的金属。

霸气的高跟鞋
想人陪的电话
2025-08-01 01:43:58

Mn+FeSO₄==MnSO₄+Fe,锰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锰和铁。

锰和铁化学性质相似,常温与水反应缓慢,高温时,反应迅速,水变为氢气,锰被氧化,形成复杂氧化物:

锰和浓硫酸、浓硝酸等氧化性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自身被氧化成二价锰:

扩展资料

1、工业上可以用通直流电电解硫酸锰溶液的方法制备金属锰。这种方法成本较高,但成品纯度好。

制备溶液采用锰矿粉与无机酸反应加热制取锰盐溶液,同时向溶液中加入铵盐作缓冲剂,用加氧化剂氧化中和的方法除去铁,加硫化净化剂除去重金属,然后过滤分离,在溶液中加入电解添加剂作为电解溶液。

2、锰是正常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构成体内若干种有重要生理作用的酶,正常每天从食物中摄入锰3-9毫克。

成年人每日锰供给量为每千克体重0.1毫克。食物中茶叶、坚果、粗粮、干豆含锰最多,蔬菜和干鲜果中锰的含量略高于肉、乳和水产品,鱼肝、鸡肝含锰量比其肉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锰

懵懂的汽车
伶俐的心锁
2025-08-01 01:43:58
这些东西别说是往血管里面注射的,就是直接吃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都会让人死亡的,你直接往血管里面注射的话就直接去死了。

这些东西别说是往血管里面注射的,就是直接吃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都会让人死亡的,你直接往血管里面注射的话就直接去死了。

这些东西别说是往血管里面注射的,就是直接吃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都会让人死亡的,你直接往血管里面注射的话就直接去死了。

这些东西别说是往血管里面注射的,就是直接吃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都会让人死亡的,你直接往血管里面注射的话就直接去死了。

这些东西别说是往血管里面注射的,就是直接吃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都会让人死亡的,你直接往血管里面注射的话就直接去死了。

细心的花瓣
繁荣的小兔子
2025-08-01 01:43:58
这个多练练就知道了。书写的时候一般正价在前附加在后,还有OH是合起来的

你第一个问题就是想问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吧:(命名学问也挺大,再给你发个链接)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应力求简明而确切地表示出被命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这就需要用元素、根或基的名称来表达该物质中的各个组分;用“化学介词”(起着连接名词的作用)来表达该物质中各组分的连接情况。

1.无机化合物的命名须知

(1) 化学介词:化合物的系统名称是由其基本构成部分名称连缀而成的。化学介词在文法上就是连缀基本构成部分名称以形成化合物名称的连缀词。列举如下。

①化 表示简单的化合。如氯原子(Cl)与钾原子(K)化合而成的KCl就叫氯化钾;又如氢氧基(HO-)与钠原子(Na)化合而成的NaOH就叫氢氧化钠。

②合 表示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与离子相结合。如CaCl2·H2O叫水合氯化钙,H3O+叫水合氢离子。

③代 a.表示取代了母体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如NH2Cl叫氯代氨;NHCl2叫二氯代氨;

ClCH2COOH叫氯代乙酸。b.表示硫(或硒、碲)取代氧,如H2S2O3硫代硫酸;HSeCN叫硒代氰酸。

④聚 表示两个以上同种的分子互相聚合,如(HF)2叫二聚氟化氢,(HOCN)3叫三聚氰酸,(KPO3)6叫六聚偏磷酸钾。

(2) 基和根:基和根是指在化合物中存在的原子集团,若以共价键与其他组分结合者叫做

基,以电价键与其他组分结合者叫做根。基和根一般均从其母体化合物命名,称为某基或某根。基和根也可以用连缀其所包括的元素名称来命名,价已满的元素名放在前面,未满的放在后面。

见表1。

表l 基和根

母体化合物 基 根

NH3氨 -NH2氨基 NH4+铵根

HOH水 -OH羟基 OH- 氢氧根

HCN氰化氢 -CN氰基 CN- 氢氰酸根

H2S硫化氢 -SH巯基(氢硫基) SH- 氢硫酸氢根

含氧酸 酰基 酸根

H2CO3碳酸根 =O羰基、碳二酰 CO32- 碳酸根,HCO3-碳酸氢

HNO3硝酸 -NO2硝基、硝酰 NO3-硝酸根

HNO2亚硝酸 -NO亚硝基、亚硝酰 NO2-亚硝酸根

H2SO4硫酸 -SO2OH磺酸基 SO42-硫酸根

=SO2硫酰 HSO4-硫酸氢根

H2SO3亚硫酸 -SO2H亚磺基、亚硫酰 SO32- 亚硫酸根

HSO3 亚硫酸氢根

H3PO4磷酸 -H2PO3磷酸一酰 H2PO4- 磷酸二氢

=HPO2 磷酸二酰 HPO42- 磷酸氢根

≡PO磷酰 PO43- 磷酸根

铀氧基盐 =UO2铀酰

(3) 离子: 元素的离子,根据元素名称及其化合价来命名。例如:Cl- 氯离子、Na+ 钠离子带电的原子团,如上所述称为某根;若需指明其为离子时,则称为某离子或某根离子。

例如:HSO4- 一价硫酸根离子或称硫酸氢根离子;SiF62- 氟硅酸根离子;SO4- 硫酸根离子2

(4) 常用化学词冠:常用化学词冠(起修饰作用,以表达此物质的某一特点)见表2。

表2 化学词冠

词冠 含义 举例

正 表示此元素(原子或离子)显示着最常见的化合价态(“正”字常省略) SnCl4氯化(正)锡,NiCl2氯化(正)镍

高 表示某元素的价态高于最常见的价态。有时也用于表示某元素具有两种价态时,“高”显示着其中较高的价态 Ni2O3氧化高镍,FeCl3氯化高铁

亚 表示某元素的价态低于最常见的价态 SnCl2氯化亚锡,FeO氧化亚铁

过 表示化合物里有过氧基或过硫基 H2O2过氧化氢

多 表示化合物内某元素的原子数很多 (NH4) 2Sx多硫化铵

超 表示化合物中含有超氧基 KO2超氧化钾

注:1.命名酸时,有一套专用的化学词冠,见“酸的命名法”。

2.过:-O-O-称为过氧基,-S-S-称为过硫基。如H-O-O-H称为过氧化氢。

2.二元化合物

(1) 二元化合物 只含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叫做二元化合物。二元化合物的名称是在两种元素的名称中加化学介词“化”字缀合而成的。在名称中,阴性较强的元素名称放在前面,阳性较强的元素名称放在后面。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比例可以有两种方法表示:一种是标明阳电性组分的化合价;另一种是标明化学组成。为求每种二元化合物尽可能只用一种命名方法命名,特分别规定如下。

① 标明阳电性组分的化合价

a.极性二元化合物中,阳电性元素通常仅有一种化合价者,其阳电性元素的化合价不需另

加词头标明。例如:

NaCl氯化钠A12O3氧化铝

CaCl2 氯化钙K2O氧化钾

LiH 氢化锂MgS硫化镁

b.极性化合物中,阳电性元素通常仅有两种化合价,而所形成的化合物其组成又与此两项变价之一相符。例如:Fe的化合物,FeO及Fe2O3就用此法命名.而Fe3O4则不用此法命名。

阳电性元素最常见的化合价,在名称中用词头“正”字表示,“正”字一般均予省略。低于常见化合价的价数用词头“亚”字表示,高于常见化合价的价数用词头“高”字表示。例如:

HgO氧化汞   SnCl4氯化锡

Hg2O氧化亚汞 SnCl2氯化亚锡

Fe2O3氧化铁 Co2O3氧化高钴

FeO氧化亚铁CoO氧化钴

CuCl2氯化铜  Ni2O3氧化高镍

CuCl氯化亚铜NiO氧化镍

② 标明化学组成

凡不属①法命名的二元化合物,都用此项方法命名。本类名词至少包括一个数字词头,当名称中有两个“一”字时就不能全部略去,而只可略去后一个“一”字。

例如一氧化一氮就只能简化成一氧化氮,不宜简化成氧化一氮,更不可简化成氧化氮。

a.非极性二元化合物都用此法命名。例如:

NO一氧化氮 B4C 一碳化四硼

N2O4四氧化二氮 N2O3三氧化二氮

N2O一氧化二氮 FeP 一磷化铁

NO2二氧化氮 Fe2P一磷化二铁

b.极性二元化合物中,阳性元素虽然通常仅有一种或两种化合价,但所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其组成不符合常见的化合价时(如:AlCl,Fe3O4等),或其电价尚不清楚时(如:As2S2)也用此法命名。例如:

AlCl一氯化铝FeS2二硫化铁

AlO一氧化铝Fe3S4四硫化三铁

KO2二氧化钾Cs2S4四硫化二铯

K2O3三氧化钾Cs2S5五硫化二铯

Fe3O4四氧化三铁 Fe7S8八硫化七铁

CaO4四氧化钙Cs2S3三硫化二铯

Sn4O9九氧化四钐 As4S4四硫化四砷

K2O4四氧化二钾 Cs2S6六硫化二铯

BaO4四氧化钡 As2S2二硫化二砷

c.化合价通常不止两种的阳性元素,其二元化合物用此法命名。例如:

MnO一氧化(一)锰 Mn2O7七氧化二锰

Mn2O3三氧化二锰 RuCl2二氯化钌

(2) 水溶液呈酸性的二元氢化物 水溶液是酸性的二元氢化物,除按一般二元化合物命名外,在水溶液中还可以视作无氧酸(也叫:氢酸),命名为氢某酸,但是它们的盐则仅能视作极性二元化合物命名,称为某化某。呈My(SH)x式的酸式氢硫酸盐宜称为氢硫化某。见表3。

例如,无氧酸的盐:

HgBr 溴化亚汞 HgS硫化汞KCl氯化钾 Na2S硫化钠HgBr2 溴化汞MnCl2二氯化锰MnCl3 三氯化锰

表3 二元氢化物

化学式 视作一般二元化合物 视作无氧酸 化学式 视作一般二元 化合物 视作无氧酸

H2F2 氟化氢 氢氟酸 HN3 叠氮化氢 (氢)叠氨酸

HCl 氯化氢 氢氯酸,盐酸 HBr 溴化氢 氢溴酸

H2S 硫化氢 氢硫酸 HI 碘化氢 氢碘酸

HCN 氰化氢 氢氰酸

酸式氢硫酸盐:

KSH氢硫化钾Ba(SH) 2 氢硫化钡

(3) 过氧化物和过硫化物 仅含过氧基-O-O-和过硫基-S-S-的二元化合物可分别称为过氧化某和过硫化某。

H2O2 H-O-O-H过氧化氢

Na2O2Na-O-O-—Na过氧化钠

Na2S2Na-S-S-Na过硫化钠

(4) 特定名称 十分重要的个别二元化合物,给予特定名称如下:

NH3氨(CN) 2氰

3.三元、四元等化合物

(1) 用特定的根基名称命名 三元、四元等化合物,若其组成的根基具有特定的名称时,则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采用二元化合物的命名法。例如:

KCN氰化钾Co(OH) 3氢氧化高钴

BaSO4硫酸钡 SO2Cl2硫酸氯、氯化硫酰

SOCl2亚硫酰氯 SO2 (NH2) 2 硫酰(二)胺、二氨基硫酰

SOClBr 亚硫酰溴氯、溴氯化亚硫酰NO2Cl 硝酰氯、氯化硝酰

Zn(NH2) 2 氨基(化)锌

(2) 命名的次序 几种阴电性组分同时与一种阳电性组分化合时,或几种阳电性组分同时与一种阴电性组分化合时,也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采用二元化合物的命名法,只是在名称中将阴性较强的组分名放在前面,阳性较强的组分名放在后面。这种名称中的数字词头,在不致误会时,可以略去。

混盐:BaClF氟氯化钡CaClNO3氯化硝酸钙

ZrBr2Cl2 二氯二溴化锆

复盐:KAl(SO4) 2 硫酸铝钾 (NH4) 2Fe(SO4) 2 硫酸亚铁铵

卤硫化物:SiSBr2二溴一硫化硅

卤氧化物:CrO2Cl2二氯二氧化铬、铬酰氯

VOCl一氯一氧化钒

Mo2O3Cl5 五氯三氧化二钼

MoO2Cl2二氯二氧化钼、钼酰氯

金属代铵化物:(NH2Hg2)Cl氯代二亚汞铵

4.简单含氧酸和简单含氧酸盐

(1) 简单含氧酸 每分子中仅含一个成酸元素的简单含氧酸,可将其在自由状态下较为常见者定名为(正)某酸,正字一般省略;其他各酸则视其中成酸元素的氧化值较正酸高、低多少,及其有无—O—O—结构,而采用一定词头来命名。

一个分子中成酸原子不止一个,而各成酸原子之间又系直接相连者,称为“连若干某酸”,在某酸的前面冠以相当的词头,下同。

由两个简单的一价酰基取代H—O—O—H中的氢而成的过酸,为含氧酸中常见的一种过酸,称为“过二某酸”。

由两个简单含氧酸缩去一分子水的同多酸甚为常见,除可按5命名为“一缩二某酸”外,一般均习用“焦”字作词头来命名,也有用“重”字作为词头命名的,如H2Cr2O7就命名为重铬酸。

设某元素最常见的含氧酸(即正酸)的化学式为HmXOn,,其中x的氧化值等于2n—m,则此元素的其他简单含氧酸,可按其化学式和结构分别加上下列词头来命名(表4,表5)。

①偏 自一个分子正酸缩去一分子水而成的酸,定名为偏酸。也可以称做一缩(一)正某酸,其中“一”和“正”两字通常均予略去。

表4分子中仅含一个原子成酸元素的简单含氧酸

成酸元素的氧化值 化 学 式 词头 例解

(2n-m)+2 HmXOn+1(有-O-O-结构) 过 HNO4 H3PO5 H2SO6

(2n-m)+2 HmXOn+l(无-O-O-结构) 高 HClO4

(2n-m)+1 Hm-1XOn(均无-O-O-结构) 高 HMnO4

2n-m HmXOn (正) H2MnO4 HClO3 HNO3 H3PO4 H2SO4

(2n-m) -2 HmXO n一1 亚 H4MnO4 HClO2 HNO2 H3PO3 H2SO3

(2n-m) -3 Hm+1 XOn一1 次 H2NO2

(2n-m) -4 HmXOn-2 次 HClO H3PO2 H2PO2

成酸元素的价数 化学式 词头 例 解

2n-m Hm-1On-1XOXOn-1Hm-1 (一缩)二,焦,重 H 4P2O7 H2S2O7

2n-m-2 Hm-lOn-2XOXOn-2Hm-1 (一缩)二亚 H4P2O5 H2S2O5

2n-m Hm-1On-lXXOn-1Hm-1 连二 H4P2O6 H2S2O6

2n-m-2 Hm-1On-2XXOn-2Hm-1 连二亚 H2S2O4

2H-m-3 HmOn-2XXOn-2Hm 连二次 H2N2O2

2n—m① Hm-1On-1XXs-2XOn-lHm-1 连多 H2S2O6

2n—m Hm-1On-1XOOXOn-1Hm-1 过二 H4P2O8 H2S2O8

①此处Xs-2中的X均为二价,而其他两个X的化合价为2n-m。

②原酸分子中氢氧基的数目和成酸元素的氧化值相等时,可用词头“原”字来表示。称为“原某酸”。原酸或以自由状态存在,或以盐或酯的形式存在。例如:

H4CO4原碳酸H6TeO6原碲酸

H4SO6原硫酸H4SiO4原硅酸

H5PO5原磷酸

③硫代的含氧酸中用硫原子(S)代替氧原子(O)而得的酸,通称为硫代酸,分别叫做“几硫代某酸”,其中“几”为“一”字时可以省去。其他硫属取代氧的酸,可以依此而命名为硒(碲)代某酸。例如:

H2S2O3硫代硫酸 HSCN硫(代)氰酸

H2CS3三硫代碳酸HSeCN硒(代)氰酸

④铁的含氧酸:理论上存在的铁的含氧酸HFeO2及H2FeO4分别命名为(正)铁酸和高铁酸,其盐则分别称为(正)铁酸盐和高铁酸盐。

(2)酸酐和酰基:简单含氧酸完全脱水后形成的二元氧化物,除了可按二元化合物命名外,还可以依从原来的酸名,命名为某(酸)酐。例如:

化学式 视作二元化合物 视作某酸酐

CO2   二氧化碳   碳(酸)酐

N2O5   五氧化二氮硝(酸)酐

N2O3 三氧化二氮亚硝(酸)酐

SO3   三氧化硫硫(酸)酐

SO2   二氧化硫 亚硫(酸)酐

简单的含氧酸脱去氢氧基后余下的基叫做酰基,酰基从原来的酸名命名。若酸中全部氢氧基均已除去,就叫做某酰(基);若仅除去一部分氢氧基,则命名为某酸几酰(基),几指除去的氢氧基数目而言,基字通常可省(—SO2OH和—SOOH则另定名称为磺基与亚磺基)。例如:

SO2— 硫(酸)酰(基) CrO2— 铬(酸)酰基

Cr(OH)O2— 铬酸一酰(基)VO2—钒(酸)酰基

WO2—钨(酸)酰基

(3)取代含氧酸 其他基取代含氧酸中氢氧基后形成的酸叫做取代含氧酸,一般均从原来的酸命名为几某基某酸,一字均予省略,基字最好不省略。仅以含—SO3H者称做某磺酸;含一SO2H者叫某亚磺酸。例如:

NH2PO(OH) 2 氨基磷酸 C1·SO2·OH氯基磺酸

(NH2)2P2O3 (OH) 2 氨基焦磷酸NH2·SO·OH氨基亚磺酸

ClCrO2 (OH) 氯基铬酸 NH2·SO2·OH氨基磺酸

(4)简单含氧酸盐

①中式盐酸中能电离的氢全部被金属根或阳电性根取代而成的中式盐,命名为某酸某(金属)。

在含氧酸盐名称中,化合价通常恒定的金属元素,其价数不必标明;化合价通常仅有两种的金属元素,其价数用亚、(正)、高等词头来标明,和二元化合物所规定的相同。

化合价通常不止两种的金属元素,其价数一般用一价、二价、三价等词头标明。但是为了使这些金属元素常见的含氧酸盐名称能够简明起见,特对下述金属元素的某些常见价数规定用亚、(正)或高等词头标明,且正字通常省略。

锰:二价为正锰。

铂:二价为亚,四价为正。

稀土金属:二价为亚,三价为正,四价为高。

例如,无变价者:

Na2CO3 碳酸钠ZnSO4硫酸锌

A1AsO4 砷酸铝

通常仅有两种变价者:

Cu2CO3 碳酸亚铜CuCO3碳酸铜

FeSO4 硫酸亚铁Fe2(SO4) 3硫酸铁

CoSO4 硫酸钴 Co2(SO4) 3硫酸高钴

PbSO4 硫酸铅 Pb(SO4) 2 硫酸高铅

化合价通常不止两种者:

MnSO4硫酸锰Mn2(SO4)3硫酸三价锰

稀土金属:

Ce(SO4) 2硫酸高铈Ce2(SO4)3硫酸铈

变价金属的价数也可以在相应的元素名称后加带括号的罗马数字来标明。如上述两种化合物可依次称为:硫酸铈(Ⅳ)、硫酸铈(Ⅲ)。

②酸式盐与碱式盐 酸式盐中的氢用“氢”字表示,羟基盐中的氢氧基用“羟”来表示。氧基盐中的氧用“氧化”表示。“氢”、“羟”、“氧化”等字均置于金属名前,其数目用一、二、三等词头表示,一字通常省略。

常见的、在水溶液中稳定的阳离子的氧化金属根,给予下列特定名称;其盐除可按上述氧基盐命名法命名外,尚可按此项特定名称来命名。

氧化金属根的名称如下,其中“一”字可省略,“二”字不可省略。

HfO2+铪氧根UO2+铀(一)氧根

MoO22+钼二氧根UO22+铀二氧根

TiO2+钛氧根ZrO2+锆氧根

ThO2+钍氧根WO2+钨氧根

如果金属元素具有不同的氧化数,应该在金属的名称后面用加圆括号的罗马数字标明其氧化

数。氧化金属根的化合价,则在其名称的后面用加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或在其化学符号的右上角

用阿拉伯数字来标明。例如MoO+ 钼(Ⅲ)氧根(1+);MoO3+ 钼(Ⅴ)氧根(3+)。

例如,酸式盐:

NaH2PO4磷酸二氢钠Na2HPO4磷酸氢二钠

碱式盐:a.氧基盐

化学式一般命名   用特定根名命名

BiONO3   硝酸氧化铋    硝酸氧铋

(SbO) 2SO4硫酸二氧化二锑硫酸氧锑

(VO2) 2SO4硫酸四氧化二钒硫酸双氧钒

(UO) 2SO4硫酸二氧化二铀硫酸氧铀

(UO) 2 (ClO4) 2 高氯酸二氧化铀 高氯酸双氧铀

(VO)SO4 硫酸氧化钒 硫酸(二价)氧钒

b.羟基盐

Cu(OH)IO4   碘酸羟铜

V(OH)2(SO4)3硫酸二羟二钒(V)

复杂的酸式盐和碱式盐,在用上述方法命名时,若根据其他根基的数目可以算出酸根的数目,则通常都略去表示酸根数目的词头,因为几某酸之类的名称容易和同多酸盐的名称相混。

复杂的酸式盐或碱式盐还可以视作分子化合物来命名,将酸或碱的名称放在前面,盐的名称放在后面,中间用化学介词“合”字连缀来命名。分子的数目用一、二、三等词头来标明,并在名称的后面附上化学式,但是当确定它的结构是属于配位化合物时,则应按配位化合物来命名。具体见表6。

表6 命名方法

化学式 用氢字命名 视作分子化合物 类名

复杂的酸式盐:

KIO3·2HIO3=KH2 (IO3) 3 碘酸二氢钾 二(碘酸)合碘酸钾 酸式碘酸钾

4K2SO4·3H2SO4=K8H6 (SO4) 7 硫酸六氢八钾 三(硫酸)合四(硫酸钾) 酸式硫酸钾

5K2SO4·3H2SO4=K5H3(SO4) 4 硫酸三氢五钾 三(硫酸)合五(硫酸钾) 酸式硫酸钾

复杂的碱式盐:

CuCO3·Cu(OH) 2 碳酸二羟铜 氢氧化铜合碳酸铜 碱式碳酸铜

Al2 (SO4)a·Al(OH)3=Al(OH)SO4 硫酸羟铝 氢氧化铝合硫酸铝 碱式硫酸铝

SnO·SnCO3 碳酸氧化亚锡 氧化亚锡合碳酸亚锡 碱式碳酸亚锡

③混盐和复盐 混盐和复盐可依照3(2)的规定命名,当有几个电负性时,在名称中将电负性较强者放在前面;有几个电正性组分同时存在时,在名称中者放在前面。混盐和复盐也可视作分子化合物来命名,在名称中将分子量较小者放

混盐 例:

Ca(NO3)Cl 氯化硝酸钙 NH4MgPO4磷酸镁铵

Ca(OCl)Cl 氯化次氯酸钙KCaP4 磷酸钙钾

KNaCO3碳酸钠钾

复盐 例:

KCl·MgCl2·6H2O 六水合氯化镁氯化钾,俗名光卤石

Fe(NH4) 2 (SO4) 2硫酸亚铁铵

或FeSO4·(NH4) 2SO4硫酸铵合硫酸亚铁

5.同多酸与同多酸盐、杂多酸与杂多酸盐

(1)同多酸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简单含氧酸分子缩水而成的酸叫做同多酸,命名方法是:由r分子正某酸HmXOn(或原某酸HmXOn)缩去q分子水而成的同多酸,称为“q缩r某酸”(或q缩r原某酸)。

焦酸(重酸)也可以说是属于同多酸之列,但因为比较简单而常见,所以在简单含氧酸中已述及了。

(2)同多酸盐它有两种命名法。

①按照同多酸的名称,称为“几缩几某酸几某”(或几缩几原某酸几某);因为阳离子数已注明,所以几缩二字可以省去。此命名法常用。

②将同多酸盐按比例解析成为酸酐或碱酐来命名。在名称中将酸酐与碱酐的比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写在名称前的方括号中,名称为[X:Y]某酸某。例如:

实验式按①法命名解析式按②法命名

Na4B2O5(一缩)二硼酸四钠 2Na2O·B2O3[1:2]硼酸钠

Na2Mo2O7 (一缩)二钼酸二钠  Na2O·2MoO2[2:1]钼酸钠

Na4V2O7焦钒酸钠、(一缩)二钒酸四钠 2Na2O·V2O5[1:2]钒酸钠

Na2B4O7(五缩)四硼酸二钠 Na2O·2B2O [2:1]硼酸钠

Na2W2O7(一缩)二钨酸二钠  Na2O·2WO3 [2:1]钨酸钠

(3)杂多酸杂多酸命名有两种方法。两法都是将杂多酸解析为水、成酸的金属氧化物及非金属或两性金属所成的酸,并据此命名。但以阿拉伯数字在名前记出其数目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