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二丁基羟基甲苯有什么毒性
二丁基羟基甲苯的毒性数据:急性毒性:LD50:1700-1970mg/Kg(大白鼠经口);小鼠经口LC501040mg/kg;接触皮肤能引起皮炎,形成过敏症,溅到皮肤和衣服上后应立即用水冲掉。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对水体有一定危害。
二丁基羟基甲苯,又名2,6-二叔丁基对甲酚,简称为BHT,分子式为C15H24O,相对分子的质量为220.36。二丁基羟基甲苯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基本无臭,无味,熔点69.5~71.5℃,沸点265℃,对热相当稳定。二丁基羟基甲苯的抗氧化作用是由于其自身发生自动氧化而实现的。
BHT能有效地延缓植物油的氧化酸败,改善油煎快餐食品的贮藏期。在起酥油中有效,BHT无最适宜浓度,随BHT浓度增高,油脂的稳定性也提高。但在较高浓度时,油脂的稳定性提高速率变小,且浓度达0.02%以上时,会引入酚气味。BHT价格低廉,为BHA的1/5~1/8,可用作主要抗氧化剂。它是我国生产量最大的抗氧化剂之一。
扩展资料BHT稳定性高,抗氧化的能力强,在食品中的应用与BHA基本相同,但其抗氧化能力不如BHA。BHT遇热抗氧化效果不受影响,不像PG那样遇铁离子发生橙色反应。
氧化会降低食品的色香味,简单来说,就是引起食品变质。比如以前食用油、麻花、坚果等食品经常会有哈喇味,苹果咬一口果肉变色了,都是因为被氧化了。而食品抗氧化剂能够起到延迟或阻碍氧化的作用。合理使用不仅可以延长食品的储存期,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
市面上大部分食用油都添加了抗氧化剂,常用的有“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丁基羟基甲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食用油开封能放多久
你要问的是甲酯还是甲脂?我们就学过甲酯…… 甲苯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对叔丁基甲苯的性质和甲苯差不多,反正都是烃的衍生物。 苯甲酸甲酯的蒸气或雾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刺激性 苯甲酸的蒸气有很强的刺激性 ,吸入后易引起咳嗽,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蒸气对上呼吸道、眼和皮肤产生刺激。苯甲酸在一般情况下接触无明显的危害性。 妈呀,累死我了,还好我有机化学听课了,否则都不知道你说的是啥……
分子式为C15H240,相对分子质量220.35,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味或稍有特殊性气味,熔点69.7℃,沸点265℃,对热稳定,与金属离子作用不会着色,是常用的油脂抗氧化剂。不溶于水和甘油,易溶于酒精、丙酮和动植物油。可用于长期保存的油脂和含油脂较高的食品及饲料中和维生素中,适于长期保存不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用量为每吨油脂100~200 g,不得超过200 g。与丁羟甲氧苯并用有相乘作用,二者总量不超过每吨油脂200 g。
二丁基羟基甲苯,又名2-6-二叔丁基对甲酚,简称BHT,分子式为C15H24O,相对分子质量为220.36。二丁基羟基甲苯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基本无臭,无味,熔点69.5-71.5℃,沸点265℃,对热相当稳定,二丁基羟基甲苯的抗氧化作用是由于其自身发生自动氧化而实现的。
提到抗氧化剂,大家也许会有些陌生,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都在接触着它,我们的食用油,工业制品里都需要添加抗氧化剂,甚至我们平日喜欢吃的一些水果,喝的蜂蜜、茶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很多人一提到化学药剂就感觉有危险,其实抗氧化剂本身是五毒无害,可以允许添加到食物中的,而且抗氧化剂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我们熟知的维生素E 茶多酚等也算抗氧化剂,为了让大家对它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抗氧化剂成分及分类。
抗氧化剂的分类:
(1)抗氧化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如BHA、BHT、PG等)和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植酸等)。
(2)抗氧化剂按溶解性可分为油溶性、水溶性和兼容性三类。油溶性抗氧化剂有BHA、BHT等水溶性抗氧化剂有抗坏血酸、茶多酚等兼容性抗氧化剂有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等。
(3)抗氧化剂按照作用方式可分为自由基吸收剂、金属离子螯合剂、氧清除剂、过氧化物分解剂、酶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或单线态氧淬灭剂等。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抗氧化剂有2,6-二叔丁基甲酚、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等。
抗氧化剂的成分:
下面就以应用最为广泛的2,6-二叔丁基甲酚2为例,我们可以从它不同的生产方法中看出它的成分配比。
(1)将对甲酚、叔丁醇按摩尔比1:1.1投入反应釜加热溶解。在催化剂磷酸作用下,于65~70℃强烈搅拌下反应反应完毕后,反应产物先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至碱性,再用水洗至中性除去溶剂,用乙醇重结晶即得成品。CH3C6H4OH+(CH3)3COH[H3PO4]→BHT
(2)在98%的对甲酚和2%浓硫酸的混合物中通人异丁烯,于65~70℃下反应5h用60℃的热水洗去酸,再先后用10%NaOH和热水洗至中性得粗品。将粗品溶于50%的热乙醇中,并添加0.5%的硫脲,趁热过滤、甩干,干燥即得成品,产率高达90%~95%,纯度99.5%,熔点>69.5℃。工业上采用主、副塔串联工艺。先将对甲酚和催化剂加入主、副塔内,主塔温度控制在65~80℃,副塔温度控制在50~70℃。
异丁烯气体从主塔底部通入,其大部分与主塔内对甲酚反应,剩余部分从主塔顶部出来,进入副塔底部进一步与对甲酚反应。主塔反应周期控制在4~5h,当反应结束后,停止通异丁烯气体,加入20%的NaOH溶液,并用压缩气体鼓泡。中和后的烷基化产物经蒸馏塔(8块理论塔板)分离得粗品。后者用95%的乙醇溶解,离子交换去无机盐,冷却至10~20℃结晶、分离、真空干燥得到熔点大于69℃的产品。CH3C6H4OH+(CH3)2C=CH2[H2SO4] →BHT
食品抗氧化剂用途
品抗氧化剂食品抗氧化剂通常用于油脂和含油食品,如油炸方便面等油炸食品的抗氧化。因其作用是阻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变质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已经氧化的结果,所以使用时必须在油脂氧化前添加。在使用酚型抗氧化剂同时,添加某些酸性物质如柠檬酸和磷酸等,可显著提高抗氧化作用。这些酸性物质称为增效剂。通常认为它们可与促进氧化的微量金属离子螯合,从而起到抗氧化增效的作用。
由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如BHA和BHT等的毒性较大,国内外对研究和开发天然抗氧化剂十分重视。除了研究提取植酸进行应用外,正在大力研究从米糠油、芝麻渣中提取米糠素、芝麻酚等类抗氧化物质。此外,还对氨基酸类、肽类、香辛料、类黑精和各种复合抗氧化剂进行研究。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中,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安全无害、作用显著。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虽无营养作用,但其抗氧化作用与抗坏血酸及其钠盐相同,且价格较低,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应用。
一般地讲,适量的抗氧化剂对人体无害,但如果添加过多就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常见的酚类物质的抗氧化剂,毒性都很低相比起食品的氧化变质,整体上来说添加抗氧化剂大大有益于食品的安全。许多的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 ,C。茶多酚等不仅无毒,还大大的有益于人体健康,所以大家在选购食品时也不用过分的恐慌于上面的化学添加剂,以上就是对抗氧化剂成分的基本介绍,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甲苯、二甲苯属与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油分馏或石油的裂解产物。目前室内装饰中多用甲苯、二甲苯代替纯苯作各种胶油漆涂料和防水材料的溶剂或稀释剂。因为苯具有易挥发、易燃、蒸气有爆炸的特点。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溶度的甲苯、二甲苯,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轻者有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严重者可致昏迷以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长期接触一定溶度的甲苯、二甲苯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现头痛、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样症候群。苯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一、对人体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罩(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品名
通用名称 对叔丁基苯甲酸
缩写名称 PTBBA
分子式 C11H14O2
分子量178.25
性质
熔点 165-167 °C
松散比重 0.531kg/升,14 at 20 °C
蒸汽压<0.01 hpa
水中溶解度 0.006g/100ml水at 20 °C
有机物中溶解度 甲苯 9.0%
分子式:C11H14O2
外观白色结晶粉末
纯度≥ 99.00%
酸值 312.0-315.0mgKOH/g
熔点163.0-166.0°C
铁≤3ppm
灰份≤ 0.01%
水份≤ 0.5%
用途
金属加工切削液中抗氧化剂,树脂涂料中作防锈剂,及润滑油的生产。
用于生产醇酸树脂改性剂,切削油,助焊剂,润滑油添加剂,聚丙烯成核剂,稳定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