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二药”事件始末,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广东省公安厅及广州市公安局前往齐齐哈尔市调查假药事件的14名办案人员已返回广州,涉及本次药品造假事件的5名责任人也一同被带往广州接受进一步调查。
据了解,齐齐哈尔药品造假事件被公布之后,齐齐哈尔警方立即对重大责任人采取了依法传唤等措施,先后对该公司14名涉案相关人员实施了控制措施。5月15日,按照公安部、黑龙江省公安厅的指示,齐齐哈尔警方将这起假药案件卷宗移交给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公安局于5月16日对包括企业法人代表、副厂长在内的多名涉案人员予以刑事拘留。
日前,在齐齐哈尔警方的协助下,广州市公安局的办案人员已完成了初步的调查取证及现场勘查工作返回广州,包括采购员、总经理、技术副厂长、供应副厂长和检验室主任在内的5名责任人也一同被带到广州接受深入调查。
NO.1 央视调查之广州篇
假药有毒是如何发现的?
注射了亮菌甲素假药而导致急性肾衰竭的病人,集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是4月30日。当天医院传染病科大夫赵志新像往常一样查房,一些肝病患者的异常反应引起了她的注意。赵志新说,查房时陆陆续续发现一些病人尿少,最开始有四例,其中有一例肝病并不重,从常识来看,不可能出现肝肾综合征。第二天,出现相同症状的肝病患者增加到了11人。于是,院方立即组织多学科的专家会诊,结果发现,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都注射过同一种药物——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这种亮菌甲素注射液是从今年4月19日才开始在中山三院使用的,5月2日,这一信息报送到了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省药监局稽查分局立即对涉案的药品进行了控制,并且进行抽样送药检所检验。省药检所的工作人员连夜对齐药二厂这一批次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省药检所所长谢志洁说,在厂家提供的处方配比里,有两种辅料是用量最大的,一个是丙二醇,一个是聚乙二醇四百。丙二醇是注射剂里经常用的辅料,聚乙二醇四百则比较少用。因此集中排查聚乙二醇四百的毒性。可是,经过五天五夜排查,没有发现证明聚乙二醇四百有毒性的东西。
这时已是5月7日,已有4名不良反应患者死亡。最后经过一天的努力,20个工作人员一起排查,终于找到了聚乙二醇四百可能降解的产物里有二甘醇,这个二甘醇是能带来肾毒性的。聚乙二醇四百在降解过程中会产生微量的二甘醇,但是,二甘醇在注射液中的含量不应该高于聚乙二醇四百的含量,然而经检测,这批注射液二甘醇的含量却高于聚乙二醇四百,这一发现为最终找到原因打开了突破口。“这个时候我们就怀疑它可能用二甘醇代替了丙二醇。”
通过进一步的红外光谱仪观测分析,5月9日,广东药检所最终确定齐药二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里含有大量工业原料二甘醇,导致患者急性肾衰竭死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封杀齐二药生产的所有药品。
NO.2 央视调查之江苏篇
谁是夺命大案始作俑者?
经药监部门调查确认,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里的工业“二甘醇”来自江苏省泰兴市失河镇一个叫王桂平的人。目前王桂平已经被刑事拘留,他承认了销售假冒丙二醇给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的事实。记者赶往泰兴市看守所对王桂平进行了采访。
据王桂平交代,工业用的丙二醇比药用的丙二醇每吨要便宜一两千元,2005年1月,他就以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泰兴化工总厂的名义,将一吨工业用的丙二醇假冒药用级的丙二醇销售给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这是他与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的第一笔生意。
2005年的9月份,王桂平与齐药二厂的第二笔生意,把一吨价格更低、严禁在药品生产中使用的工业原料二甘醇,假冒丙二醇销售给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而该厂又将这种二甘醇使用在了亮菌甲素注射液等药品当中。
二甘醇和丙二醇在外观上很相似,但是在价格上却相差很大。据王桂平交代,他购进二甘醇每吨只需7000元左右,再转手卖给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就涨到每吨14500元。
按照有关规定,要将丙二醇作为药用辅料卖进制药厂,经销商必须向药厂提供相关的资质证明。经泰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证实,当初王桂平提供给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的各种手续,包括营业执照、药品注册证、药品生产许可证以及产品检验单都是伪造的。这些手续都是王桂平以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泰兴化工总厂的名义向齐药二厂提供的。此外,在王桂平卖给齐药二厂的假冒丙二醇产品的包装上,都贴有伪造的合格证。标示的单位还是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泰兴化工总厂。而在购销丙二醇和二甘醇的增值税发票上,王桂平开具的单位名称也基本上是这家化工厂。后经鉴定,这些发票都是真的。
记者在泰兴市曲霞镇印达村找到了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泰兴化工总厂。经调查,该厂主要生产工业染料,并没有生产丙二醇或者二甘醇的设备和能力。不过,这家化工厂的负责人承认,王桂平购销工业丙二醇和二甘醇的发票的确是厂里给开的,王桂平是包采购包销,从该厂开票。
对此,王桂平交代,“就是想租用它的户头,开一些增值税发票。一个正规企业嘛,开一些增值税发票,为了业务好做吧。”
记者调查后发现,王桂平购买的工业丙二醇和二甘醇主要来自张家港市保税区华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法人代表周东俊说,他们不经营药用级丙二醇,只有工业级的。王桂平是以化工公司和化工厂的名义来采购的。
NO.3 央视调查之齐齐哈尔篇
假原料制成假药 谁之过?
根据黑龙江省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除致人死亡的假亮菌甲素注射液外,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购进的工业原料二甘醇还被用来生产了另外四种药品,分别是葛根素注射剂、倍他米松磷酸钠注射剂、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盐酸奈福泮注射液。其中,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灌肠液是非处方药,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发热,一般患者在药店就可以买到。经国家药检所进行检验这四种药也都是假药。
根据警方提供的资料,经手购进工业原料二甘醇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采购员名叫钮忠仁,现年55周岁。他在该公司工作已有几十年,早年是设备部工人,后转任公司药品采购员。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2002年就通过了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也就是GMP认证。根据规定,药品原料进厂应当进行检验,但是工业级的丙二醇和二甘醇却先后被当作药品级的丙二醇进了厂,上了生产线并最终制成了假亮菌甲素注射液销往医院。
CO2捕获与储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的雏形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用CO2进行驱油来提高石油采收率(Enhanced OilRecovery,EOR)的技术。经过近40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发展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近年来,欧洲成为CCS技术研发的先驱(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2011)。
根据《IPCC特别报告———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5,以下简称“IPCC特别报告”),CCS技术是指把CO2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源里分离出来,输送到一个储存场地,并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
IPCC特别报告认为,CCS技术是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行动组合中的一种选择方案(IPCC,2005)。尚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向低含碳量燃料转变、核能、可再生能源、增加生物汇以及非CO2温室气体的减排等。从应用层面上简单地说,CCS技术就是把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进行捕获并将其安全地储存于地下深部的地质构造中(陈文颖等,2007),从而减少CO2向大气环境的排放。
一、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的主要组成部分
CCS技术主要包括CO2捕获、运输和储存三大主要环节(图1-1)。
1.碳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2)将温室气体的“源”定义为任何向大气中释放产生温室气体、气溶胶或其前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温室气体的“汇”为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其前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点源”是指局限在一个单点位置的排放源(ICPP,2005)。
CO2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排放源既包括大型燃烧设备,如燃煤发电厂也包括小型分散源,如汽车发动机、居民和商业用户使用的燃烧炉。还可从一些工业生产过程、石油天然气加工处理以及焚烧森林植物等过程中排放。CO2的捕获主要用于较大的CO2点源,包括大型化石燃料或生物能源设施、主要CO2排放工业企业、天然气生产、合成燃料厂以及基于化石燃料的制氢工厂等(师春元等,2006)。
全球大于10×104t/a的CO2固定排放源情况见表1-1。这些排放源分布在全球各地,其中北美(美国中西部和东部)、欧洲(西北部地区)、东亚(中国东部沿海)和南亚(印度次大陆)是四个特殊的排放群。相比之下,大范围的生物质排放源数量则要少得多。同时,上述排放源并不都适合进行CO2的捕获。
目前,中国各区域CO2排放量差异显著,呈现由东南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高排放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蒙古、河南等少数内陆省份,总体形成内蒙古—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的高排放带(以环渤海区和长三角区为主)和珠三角高排放区。
图1-1CO2捕获和储存(CCS)主要组成部分示意图(据CaptureReady.com新闻通讯双周刊,2011)
表1-1全球大于10×104t/a的CO2排放量固定排放源情况
2.捕获
CO2的捕获(Capture)是指将CO2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压缩的过程。对于大量分散型的CO2排放源尚难实现碳的捕获(ICPP,2005巢清尘等,2006)。CO2的捕获主要用于大规模排放源,如大型化石燃料或生物能源设施、主要CO2排放型工业、天然气生产、合成燃料工厂以及基于化石燃料的制氢工厂等。
目前,燃煤电厂主要有燃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和富氧燃烧技术3种不同的捕获技术(许世森等,2009)。
燃烧前脱碳技术(PCDC):是指在碳基燃料燃烧前,首先将其化学能从碳中转移出来,然后再将碳和携带能量的其他物质进行分离,这样就可以实现碳在燃料利用前进行捕获。最典型的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IGCC是结合了煤气化技术与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新型发电技术。它对气化得到的煤气进行变换反应,使煤气转变为CO2和H2,最终将燃料化学能转移到H2上,然后再对CO2和H2进行分离。
基于IGCC的PCDC处理的气体具有高的气体压力和CO2浓度,从而使得物理吸附法比化学吸附法更能体现出优势。分离CO2的典型物理吸收法是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法)和低温甲醇法(Rectisol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低温吸收过程,Selexol法的吸收温度一般为-10~15℃,低温甲醇法的吸收温度一般为-75~0℃。另外,这两种技术能够同时脱除CO2和H2S,且净化度较高,可在系统中省去脱硫单元,但相应需要采用耐硫变换技术。
目前国内外提出的多项降低CO2排放的洁净煤发电计划中,绝大部分是基于IGCC发电技术的,并集成了燃料电池、氢气轮机、碳捕获与储存等技术手段,最终实现包括CO2在内的温室气体近零排放。
燃烧后脱碳技术(PCC):是在燃烧设备(锅炉或燃机)后的烟气中捕获或者分离CO2。该技术几乎可用于任何现有的煤基电厂,并且对原有的电厂系统改动较小。现有的绝大多数火力发电技术,包括新建和改造,都只能采用PCC的方法进行CO2的分离。但另一方面,采用PCC方法需要处理的烟气量大、排放压力低、CO2的分压小,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
富氧燃烧技术:是利用空分系统获得富氧或纯氧,然后将燃料与氧气一同进入专门的纯氧燃烧炉进行燃烧,一般需要对燃烧后的烟气进行重新回注燃烧炉。一方面降低了燃烧温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CO2的体积分数。由于烟气中CO2的体积分数高,可显著降低CO2捕获的能耗,但必须采用专门的纯氧燃烧技术,需要专门材料的纯氧燃烧设备以及空分系统,这将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投资成本。目前,大型富氧燃烧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黄斌等,2007)。
3.运输
所谓CO2运输(Transport),就是将CO2从捕获地运往地质储存场地的过程。CO2的运输方式主要有管道运输、公路槽车运输、铁路运输和船舶运输四种。这四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都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技术上,公路槽车和铁路罐车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案。然而,除小规模运输之外,这类运输与管道和船舶运输相比则不经济,不大可能用于大规模的CO2运输(ICPP,2005)。
公路槽车运输CO2时,可利用绝缘罐将液态CO2进行运输。一般而言,公路槽车运输成本最高,运输费用可达17美元/(100km·t),但相对灵活,适合于运量小的场地。
铁路运输的成本比汽车槽车低,运输量比汽车槽车大,但必须依托现有的火车铁路运输设施,否则初期投资相对较大。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长途运输或需将CO2运至海外时,使用船舶运输CO2则更为经济,但因需求有限,加之存储CO2的设备必须要承受高压或低温条件,该类运输规模较小。
目前,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管道输送。管道是一种已成熟的市场技术,一般将气态的CO2进行压缩提高密度,以降低管道的运输成本。据APEC官方统计,管道运输成本最低。如果每年管道的运输量大于1000×104t,运输费用为2~6美元/(100km·t),但管道运输只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尤其是要解决运输过程中的CO2腐蚀和泄漏问题。
4.储存
CO2储存(Storage)是指把捕获、压缩后的CO2运输到指定的地点进行长期储存的过程(刘嘉等,2009)。目前,主要的储存方式有地质储存、海洋储存、矿物固化以及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储存等。另外,一些工业流程也可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和存储少量被捕获的CO2。
二、二氧化碳主要储存技术
目前潜在的可用于储存CO2的技术有地质储存、海洋储存、矿物固化以及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储存(师春元等,2006)。尽管用于工业生产中也是CO2储存的一种途径,但由于储存量少,对减少CO2排放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图1-2给出了可能的CCS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中集中展示了CO2可能的来源、运输以及储存方案。
图1-2可能的CCS系统构成示意图(据IPCC,2005)
1.地质储存
CO2地质储存(CO2geological storage,CGS)就是把从集中排放源分离得到的CO2注入地下深处具有适当封闭条件的地质构造中储存起来。CO2地质储存场所多种多样,主要有沉积盆地内的深部咸水含水层、开采中或已废弃的油气藏和因技术或经济原因而弃采的煤层,以及开采过的大洞穴、盐岩溶腔和废弃的矿藏等(李小春等,2003张洪涛等,2005沈平平等,2009)。CO2地质储存的主要技术方案见图1-3。
CO2地质储存就是利用CO2具有的超临界特点,即当温度高于31.1℃、压力高于7.38MPa时,CO2进入超临界状态。在超临界状态,CO2是一种高密度气体,并不会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类似液态的性质,同时还保留着气体的性能。超临界CO2的典型物理特性为密度近于液体,是气体的几百倍,使得储存空间大大减少黏度近于气体,与液体相比,要小两个数量级扩散系数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约为气体的1/100,比液体大几百倍,因而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韩布兴,2005)。
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arbon Sequestration Leadership Forum,CSLF)(2008)指出CO2地质储存机理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贮存和化学贮存。其中,物理贮存包括构造地层贮存、束缚贮存和水动力贮存化学贮存包括溶解贮存和矿化贮存。
欲实现CO2地质储存必须满足CO2以超临界流体态的形式储存于地下,埋藏深度必须≥800m,CO2-EOR(CO2-EOR即“二氧化碳提高石油回采率”技术,下同)和CO2-ECBMR(CO2-ECBMR即“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下同)除外。CO2地质储存相当于营造一个地下人工气藏,其选址条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位于地质构造稳定的地区,地震、火山、活动断裂不发育,所储存的CO2向大气泄漏的可能性微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高,有一定厚度,能达到所需要的存储库容上覆有不透气的封闭盖层。
图1-3CO2地质储存方案示意图(据IPCC,2005)
与天然气储气库储层条件不同的是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储层压力超过CO2的临界值,在这种压力下CO2受到压缩,密度达到600~800kg/m3,浮力低于天然气而高于原油较低的地热梯度和地热流值,使CO2在较小的深度下能达到较高的密度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小(沈平平等,2009)。
IPCC的研究表明,CO2性质稳定,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储存。若地质储存场地是经过谨慎选址和精心论证、设计、施工与管理的,注入其中的CO2的99%都可储存1000年以上。
2.海洋储存
海洋储存CO2有两种潜在的途径。一种是经固定的管道或船舶运输将CO2注入并溶解到海洋水体中(以1000m以下最为典型)另一种是经由固定的管道和安装在深度3000m以下海床上的海上钻井平台将其沉淀,在海底形成一个CO2“湖”,从而延缓CO2分解于周围环境中(图1-4)。
被溶解和分解在海洋里的CO2将成为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并最终与大气中的CO2达到平衡。在目前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室和小规模试验中,已针对各种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相关的物理化学现象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阶段,海洋储存CO2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得到应用。
3.矿物固化
CO2的矿物固化是模仿自然界中钙/镁硅酸盐矿石的侵蚀和风化过程来实现的,由瑞士学者W.Seifritz于1990年率先提出。该反应过程的通式为: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基础及场地地质评价
图1-4海洋储存CO2方法示意图(据IPCC,2005)A—溶解型B—湖泊型
随后,Dunsmore(1992)研究了用钙/镁碳酸盐矿物固化CO2的方法。这个过程也被称作增强自然风化,Lackner等(1995)详细研究了该过程的细节问题。此后,矿物碳酸盐化研究开始加速,欧美许多国家纷纷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开展CO2的矿物固化研究工作。
矿物固化主要是指利用含有碱性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矿石与CO2反应将其固化,生成永久的、更为稳定的诸如碳酸镁(MgCO3)和碳酸钙(CaCO3)之类碳酸盐的一系列过程。
在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钙/镁硅酸盐矿物,如硅灰石(CaSiO3)、橄榄石(Mg2SiO4)、蛇纹石[Mg3Si2O5(OH)4]和滑石[Mg3Si4O10(OH)2]等。这些钙/镁硅酸盐矿石与CO2之间的反应可以自发地进行,生成稳定的碳酸盐,但反应过程极其缓慢,不能直接用于工业过程。矿物固化应用于CO2固定时,需要通过过程强化,加速CO2与矿石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工业上可行的反应速率并使工艺流程更加节能。除天然的硅酸盐矿石外,某些含有钙/镁的固体废物也可以作为矿物固化的原料。
CO2以及所有碳酸盐化合物中,碳元素都处于最高价态形式,相对最稳定。但由于碳酸盐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较CO2更低,因而碳酸盐化合物形式相比CO2更为稳定。矿物固化CO2具有以下优势(陈骏,2009)。
1)遵循了自然界中CO2的矿物吸收过程,即含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矿石与CO2反应,生成热力学上更为稳定的碳酸盐矿物,从而实现CO2的永久固化。由于没有泄漏的风险,因而不需要长期投资进行监测
2)原料十分丰富,包括含钙/镁的天然矿石,如镁橄榄石、蛇纹石、滑石和水镁石等,以及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如玄武岩)等,均可实现大规模CO2地质处置
3)天然矿石的副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使得矿物固化具有商业化应用潜力
4)可因地制宜实现排放源的就地固化或者矿石所处的原位固化。因此,研究CO2的矿物固化技术对未来CO2减排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际上提出了两种CO2的矿物固化方式:一种为异地(ex-situ)固化。即将矿石等固化原料运送到CO2排放源附近,通过反应装置将CO2碳酸盐化,从而达到固化目的另一种为原位(in-situ)固化。即将CO2直接注入地下多孔的基性—超基性岩岩体中,使CO2与岩石矿物直接反应,转变为碳酸盐(图1-5)。
图1-5矿物固化CO2流程示意图(据IPCC,2005)
4.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储存
最近研究表明,全球生物生长可储存CO2约20×108t/a(光合作用吸收600×108t/aCO2,通过有机物质的分解又有580×108t/a被释放出来)。在一个典型森林的生命周期中,每万平方米森林每年的生物质增长量为3~10t(干基),约相当于固定等重的CO2。由于森林的成熟需要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部分储存的碳可通过树木的腐烂或燃烧重新释放回环境。一旦森林成熟,CO2的吸收就增加较少了(师春元等,2006)。
近20年来,中国森林吸收温室气体CO2的能力明显增加,每年工业排放出的CO2平均有5%~8%,约2600×104t被吸收,从而为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作出了积极贡献。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毁林开荒等因素,中国森林向大气净排放了大量的CO2。但在最近20年里情况发生了逆转,森林净吸收CO2的功能明显增强,近20年共净吸收约4.5×108t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工业CO2年均排放量的一半。在被“固定”的碳中,人工林占了80%。据悉,中国人工林累计面积目前已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也上升到16.55%(师春元等,2006)。
“煤制乙二醇”即以煤代替石油乙烯生产乙二醇。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凭借20多年的技术积累与企业联手合作,成功开发了“万吨级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简称“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
3月18日,该成套技术在实施地江苏省丹阳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此项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全套“煤制乙二醇”技术路线和工业化应用,是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缓解我国乙二醇产品供需矛盾,对国家的能源和化工产业产生重要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突出的技术创新性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专家指出,此类技术路线符合我国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资源特点。通过长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获得的该项成果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该成套技术符合循环经济三原则,其显著特点还在于全部采用工业级的CO、NO、H2、O2和醇类为原料,对形成规模化产业极为有利。经鉴定委员会专家现场考察,万吨级工业试验装置运行稳定,具备了进一步建设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装置的条件。 福建物构所自1982年起经过多年前期研究获得一系列完全自主产权专利技术和催化剂技术秘密。2005年起,该所与江苏丹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强强联手,正式启动了“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的产业化项目。该项研发得到科技部、中科院和福建省的大力支持。经过3年多的努力,成功完成了“万吨级煤制乙二醇”工业示范装置的设计和建设,成功开车打通全流程并稳定运行1000小时以上。 5月7日,中国科学院“世界首创万吨级煤制乙二醇工业化示范”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出席会议。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等相关部门领导,福建省人民政府领导、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内蒙古自治区领导以及技术成果鉴定专家组组长何鸣元院士等共同出席了发布会。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依托20多年的技术积累与江苏丹化集团、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联手合作,成功开发了“万吨级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简称“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该成套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成果鉴定。 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此项成果标志着我国领先于世界实现了全套“煤制乙二醇”技术路线和工业化应用,是一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缓解我国乙二醇产品供需矛盾,对国家的能源和化工产业产生重要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突出的技术创新性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乙二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战略物资,用于制造聚酯(可进一步生产涤纶、饮料瓶、薄膜)、炸药、乙二醛,并可作防冻剂、增塑剂、水力流体和溶剂等。“煤制乙二醇”即以煤代替石油乙烯生产乙二醇。专家指出,此类技术路线符合我国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资源特点。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通过长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获得的该项成果,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该成套技术符合循环经济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其显著特点还在于全部采用工业级的CO、NO、H2、O2和醇类为原料,对形成规模化产业极为有利。鉴定委员会专家在现场考察后认为,万吨级工业试验装置运行稳定,具备了进一步建设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装置的条件。据专家测算,用石油乙烯路线每生产一吨乙二醇约耗2.5吨石油。目前全世界用石油乙烯生产的2000多万吨乙二醇,若都以煤为原料进行生产,那么,节省下来的石油相当于新开发一个年产5000万吨石油的大庆油田。 煤制乙二醇技术是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科院福建物构所自1982年起经过多年前期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试技术和模试技术;江苏丹化集团技术团队拥有化工新技术产业化的长期积淀,曾在国内首创“碳化法制碳酸氢铵”、“羰基化合成醋酐”和“变压吸附分离CO”等多项化工新工艺。2005年起,由上海盛宇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约1.8亿元,与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丹化集团、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等强强联手启动了“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的产业化试验,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福建省、上海市和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在丹化集团建成年产300吨中试和1万吨工业化试验两套装置,在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2007年12月万吨装置顺利开车打通全流程,经过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检验,并经专家组鉴定,证明全球首套“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技术已完全取得成功。 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财政部批准,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和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已将全部煤制乙二醇技术入股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该企业正在内蒙古通辽市建设全球首套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示范装置,该项目是我国煤化工五大重点示范工程之一,预计今年年底前即可建成投产,未来五年内将建成120万吨生产规模,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乙二醇生产企业,实现部分替代进口。 关于该项目的合作模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中国科学院实施创新工程,构建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产业化的“金三角”并发挥三者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谋划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机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它将为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探索出一条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
坦白的说丹阳技术(福建物构所)在产品质量、产能经济效益等诸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目前煤制乙二醇还有两大技术供应方:日本高化学----年内将投产万吨级工业装置;上海浦景----年内也有万吨级工业装置投产。将检验煤制乙二醇技术科学性。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 个级别5 个等次[1] ,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 侵入人体后,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脱去包膜,穿入肝细胞质内,然后脱去衣壳,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 进入肝细胞核内,在宿主酶的作用下,以负链DNA 为模板延长正链,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 ,然后以cccDNA 为模板,在宿主RNA 聚合酶II 的作用下,转录成几种不同长短的mRNA ,其中3.5kb 的mRNA 含有HBV DNA 序列上全部遗传信息,称为前基因组RNA。后者进入肝细胞质作为模板,在HBV 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负链DNA; 再以负链DNA 为模板,在HBV DNA 聚合酶作用下,合成正链DNA,形成子代的部分双链环状DNA, 最后装配成完整的HBV,释放至肝细胞外。胞质中的子代部分双链环状DNA 也可进入肝细胞核内,再形成cccDNA 并继续复制。cccDNA 半寿 (衰) 期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1, 2]。
HBV 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 (ORF),即前S/S 区、前C/C 区、P 区和X 区。前S/S 区编码大 (前S1、前S2 及S)、中 (前S2 及S)、小 (S) 3 种包膜蛋白;前C/C 区编码HBeAg 及HBcAg;P 区编码聚合酶;X 区编码X 蛋白。
前C 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 (BCP) 的变异可产生HBeAg 阴性变异株。前C 区最常见的变异为G1896A 点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 (TAG) ,不表达HBeAg。BCP 区最常见的变异是A1762T/G1764A 联合点突变,选择性地抑制前C mRNA 的转录,降低HBeAg 合成[3]。
P 基因变异主要见于POL/RT 基因片段 (349~692 aa ,即rt1~rt344) 。在拉米夫定治疗中,最常见的是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 (YMDD) 变异,即由YMDD 变异为YIDD (rtM204I) 或YVDD (rtM204V),并常伴有rtL180M 变异,且受药物选择而逐渐成为对拉米夫定耐药的优势株[4] (Ⅰ)。
S 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HBV 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 ,表现为血清HBsAg 阴性,但仍可有HBV 低水平复制 (血清HBV DNA 常 <104 拷贝/ml)[5]。
根据HBV 全基因序列差异≥8%或S 区基因序列差异≥4%,目前HBV 分为A~H 8 个基因型。各基因型又可分为不同基因亚型。A 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高于D 基因型,B 基因型高于C 基因型;A 和D 基因型又高于B 和C 基因型[6] (Ⅰ)。基因型是否影响核苷 (酸) 类似物的疗效尚未确定。
HBV 易发生变异。在HBV 感染者体内,常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 (quasispecies),其确切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证实。
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 、煮沸10 min 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7]。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 。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51% 和9.51%[8] (Ⅲ)。我国流行的HBV血清型主要是adrq+和adw2,少数为[9]ayw3 (主要见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基因型主要为C型和B型[7] 。
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 (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Ⅰ)。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1, 10] (Ⅱ-2),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 (Ⅰ)。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Ⅲ)。与HBV 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 的危险性明显增高(Ⅰ)。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 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 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27]。
三、自然史
人感染HBV 后,病毒持续6 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 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 (产) 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 者中,分别有90% 和25%~30% 将发展成慢性感染[11] (Ⅰ)。其HBV 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3 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12]。免疫耐受期的特点是HBV 复制活跃,血清HBsAg 和HBeAg 阳性,HBV DNA 滴度较高 (>105 拷贝/m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免疫清除期表现为血清HBV DNA 滴度 >105 拷贝/ml , 但一般低于免疫耐受期,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有坏死炎症等表现。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表现为HBeAg 阴性,抗-HBe 阳性,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ALT/AS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炎症。
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 者中,仅5%~10% 发展成慢性,一般无免疫耐受期。早期即为免疫清除期,表现为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后期可为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肝脏疾病缓解。无论是围生 (产) 期和婴幼儿时期,或是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 者,在其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的HBV 感染者中,部分患者又可再活动,出现HBeAg 阳转;或发生前C 或C 区启动子变异,HBV再度活动,但HBeAg 阴性,两者均表现为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儿童和成人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于5 和10 年后发展为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的比例分别为50% 和70%[13,14] (Ⅱ-3,Ⅱ-2)。在我国和亚太地区对非活动或低[8](非) 复制期慢性HBV 感染者自然史的研究尚不充分,但有资料表明,这些患者可有肝炎反复发作。对一项684 例慢性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估计年发生率为2.1%[15]。另一项对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行平均9 年 (1~18.4 年) 随访,进展为肝硬化和HCC 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4.4%[16,17] 。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病毒载量高、HBeAg 持续阳性、ALT 水平高或反复波动、嗜酒、合并HCV、HDV 或HIV 感染等[18-20] (I)。HBeAg 阳性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 阴性者[1,10, 15] (Ⅱ-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 年累计发生率约16%[10] (Ⅰ)。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 年病死率分别为0%~2% 、14%~20% 和70%~86% 。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血小板计数和脾肿大等[10] (Ⅱ-2)。自发性或经抗病毒治疗后HBeAg 血清学转换,且HBV DNA 持续转阴和ALT 持续正常者的生存率较高[10, 21] (Ⅰ,Ⅱ-3,)。
HBV 感染是HCC 的重要相关因素,HBsAg 和HBeAg 均阳性者的HCC 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HBsAg 阳性者[22] (Ⅱ-2)。肝硬化患者发生HCC 的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嗜酒、黄曲霉素、合并HCV 或HDV 感染、持续的肝脏炎症、持续HBeAg 阳性及HBV DNA 持续高水平 (≥105 拷贝/ml) 等[10] (Ⅰ)。在6 岁以前受感染的人群中,约25% 在成年时将发展成肝硬化和HCC[23](Ⅱ-2)。但有少部分与HBV 感染相关的HCC 患者无肝硬化证据。HCC 家族史也是相关因素,但在同样的遗传背景下,HBV 病毒载量更为重要[24] (Ⅱ-3)。
四、预防
(一)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种费;自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全部免费。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25],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
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接种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26] (Ⅱ-3)。
对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 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最好在出生后12 h 内,剂量应≥100 IU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10, 26, 27] (Ⅱ-3)。也可在出生后12 h 内先注射1 针HBIG,1 个月后再注射第2 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 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10 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 [28]。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新生儿在出生12 h 内注射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 阳性母亲的哺乳[29] (III)。
对HBsAg 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 重组酵母或1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 重组酵母或1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 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 针,并于第2次接种3 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 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 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 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 监测,如抗-HBs<10 mIU/ml ,可给予加
强免疫[30] (Ⅲ)。
(二) 传播途径预防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
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 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性交时应用安全套。对HBsAg 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三)意外暴露HBV 后预防[31]
在意外接触HBV 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 等,并在3 和6 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 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 或抗-HBs 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 ,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 (20μg),于1 和
6 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20μg)。
(四)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各级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报告,并应注明是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 和抗-HBs 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 (该3 种标志物均阴性者)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对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根据其病情确定是否住院或在家治疗。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用具 (如采血针、针灸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各种内镜及口腔科钻头等) 应严格消毒,尤其应加强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
对慢性HBV 携带者及HBsAg 携带者 (见本《指南》“五、临床诊断”),除不能献血和国家法律规定不能从事的特殊职业 (如服兵役等) 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
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 DNA 水平,而与血清ALT 、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对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随访见本《指南》“二十一、患者的随访”。
五、临床诊断
有乙型肝炎或HBsAg 阳性史超过6 个月,现HBsAg 和 (或) 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 感染。根据HBV 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 感染分为:
(一) 慢性乙型肝炎
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 和HBeAg 阳性,抗-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见200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2])
(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病理诊断。
1.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 级。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症状,ALT 和AST 可异常,但尚无明显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可有门静脉高压征,如脾功能亢进及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无腹水和肝性脑病等。
2.失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 、C 级。患者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多有明显的肝功能失代偿,如血清白蛋白<35g/L,胆红素>35μ mol/L,ALT 和AST 不同程度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60% 。亦可参照2001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期或静止期[32]。
(三) 携带者
1.慢性HBV 携带者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或抗-HBe 阳性,但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对血清HBV DNA 阳性者,应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进行相应治疗。
2.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血清HBsAg 阳性、HBeAg 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最低检测限,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AL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 检查显示: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 HAI) <4 或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病变轻微。
(四)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 阴性,但血清和 (或) 肝组织中HBV 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 和 (或) 抗-HBc 阳性。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DNA 阳性外,其余HBV 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六、实验室检查
(一) 生化学检查
1.ALT 和AST 血清ALT 和AST 水平一般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为常用。
2.胆红素通常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但需与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所引起的胆红素升高鉴别。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常较高,且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1 倍正常值上限(ULN),可≥10×ULN;也可出现胆红素与ALT 和AST 分离现象。
3.凝血酶原时间 (PT) 及 PTA PT 是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PTA 是PT 测定值的常用表示方法,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近期内PTA 进行性降至40%以下为肝衰竭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20% 者提示预后不良。亦有用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来表示此项指标者,INR 值的升高同PTA 值的下降有同样意义。
4.胆碱酯酶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对了解病情轻重和监测肝病发展有参考价值。
5.血清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下降或球蛋白升高,表现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
6.甲胎蛋白 (AFP) 明显升高往往提示HCC,故用于监测HCC 的发生;AFP 升高也可提示大量肝细胞坏死后的肝细胞再生,可能有助于判断预后。但应注意AFP 升高的幅度、持续时间、动态变化及其与ALT 、AST 的关系,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B 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 HBV 血清学检测
HBV 血清学标志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和抗-HBc Ig M,目前常采用酶免疫法 (EIA)、放射免疫法 (RIA)、微粒子酶免分析法 (MEIA) 或化学发光法等检测。HBsAg
阳性表示HBV 感染;抗-HBs 为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HBV 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HBsAg 转阴而抗-HBs 转阳,称为HBsAg 血清学转换;HBeAg 阳性可作为HBV
复制和传染性高的指标;抗-HBe 阳性表示HBV 复制水平低 (但有前C 区突变者例外);HBeAg 转阴而抗-HBe 转阳,称为HBeAg 血清学转换;抗-HBc IgM 阳性提示HBV 复制,多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抗-HBc 总抗体主要是抗-HBc IgG, 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
为了解有无HBV 与丁型肝炎病毒 (HDV) 同时或重叠感染,可测定HDAg、抗-HDV、抗-HDV IgM 和HDV RNA 。
(三) HBV DNA 、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1.HBV DNA 定性和定量检测反映病毒复制情况或水平,主要用于慢性HBV 感染的诊断、血清HBVDNA 及其水平的监测,以及抗病毒疗效。
2.HBV 基因分型常用的方法有:(1) 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 法;(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FLP);(3) 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 (INNO-LiPA);(4) PCR 微量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5) 基因序列测定法等。但目前国内尚无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正式批准的HBV 基因分型试剂盒。
3.HBV 耐药突变株检测[33, 34] 常用的方法有:(1) HBV 聚合酶区基因序列分析法;(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FLP);(3) 荧光实时PCR 法;(4) 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等。
七、影像学诊断
可对肝脏、胆囊、脾脏进行B 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和磁共振成像 (MRI) 等检查。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鉴别诊断和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如HCC 等。
八、病理学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是:明显的汇管区炎症,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少数为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炎症细胞聚集常引起汇管区扩大,并可破坏界板引起界面肝炎 (interface hepatitis ) ,又称碎屑样坏死 (piecemeal necrosis) 。汇管区炎症及其界面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变活动及进展的特征性病变。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坏死,包括融合性坏死和桥形坏死等,随病变加重而日趋显著。肝细胞炎症坏死、汇管区及界面肝炎可导致肝内胶原过度沉积,肝纤维化及纤维间隔形成。如进一步加重,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形成假小叶并进展为肝硬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可显示肝细胞中有无HBsAg 和HBcAg 表达。HBsAg 胞浆弥漫型和胞膜型,以及HBcAg 胞浆型和胞膜型表达提示HBV 复制活跃;HBsAg 包涵体型和周边型及HBcAg 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坏死的分级 (G)、纤维化程度的分期 (S),可参照 2001 年《病毒性肝
炎防治方案》[32]。目前国际上常用Knodell HAI 评分系统,亦可采用Ishak、Scheuer 和Chevallier 等评分系统或半定量计分方案,了解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以及评价药物疗效[35-38]。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 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十、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39-42]
一般适应证包括:(1) HBV DNA ≥105 拷贝/m l (HBeAg 阴性者为≥104 拷贝/ml);(2) ALT
≥ 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 应≤10×ULN,血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3) 如ALT <2 ×ULN, 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 炎症坏死。
具有(1)并有(2) 或 (3) 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应监测病情变化,如持续HBV DNA 阳性,且ALT 异常,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III)。
应注意排除由药物、酒精和其他因素所致的ALT 升高,也应排除因应用降酶药物后ALT 暂时性正常。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其AST 水平可高于ALT ,对此种患者可参考AST 水平。
十一、抗病毒治疗应答[39-42]
治疗应答包含多项内容,有多种分类方法。
(一) 单项应答
1.病毒学应答 (virological response) 指血清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或较基线下降≥2 log10。
2.血清学应答 (serological response) 指血清HBeAg 转阴或HBeAg 血清学转换或HBsAg 转阴或HBsAg 血清学转换。
3.生化学应答 (biochemical response) 指血清ALT 和AST 恢复正常。
4.组织学应答 (histological response) 指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程度改善达到某一规
定值。
(二) 时间顺序应答
1. 初始或早期应答(initial or early response) 治疗12 周时的应答。
2.治疗结束时应答 (end-of-treatment response) 治疗结束时应答。
3.持久应答 (sustained response) 治疗结束后随访6 个月或12 个月以上,疗效维持不变,无复发。
4.维持应答 (maintained response) 在抗病毒治疗期间表现为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或ALT 正常。
5.反弹 (breakthrough) 达到了初始应答,但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 水平重新升高,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可有或无ALT 升高。有时也指ALT 和AST 复常后,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再度升高,但应排除由其他因素引起的ALT 和AST 升高。
6.复发 (relapse) 达到了治疗结束时应答,但停药后HBV DNA 重新升高或阳转,有时亦指ALT 和AST 在停药后的再度升高,但应排除由其他因素引起的ALT 和AST 升高。
(三)联合应答 (combined response)
1.完全应答(complete response, CR)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ALT 恢复正常, HBV DNA 检测不出 (PCR 法) 和HBeAg 血清学转换;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ALT 恢复正常, HBV DNA 检测不出 (PCR 法)。
2.部分应答(partial response, PR) 介于完全应答与无应答之间。如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ALT 恢复正常,HBV DNA <105 拷贝/ml ,但无HBeAg 血清学转换。
3.无应答 (non- response, NR) 未达到以上应答者。
十二、干扰素治疗
荟萃分析表明,HBeAg 阳性患者经普通干扰素α (普通IFN α) 治疗4~6 个月后,治疗组和未治疗组HBV DNA 转阴率 (杂交法) 分别为37% 和17%,HBeAg 转阴率分别为33%和12%,HBsAg 转阴率分别为7.8% 和1.8% ,其疗效与基线血清ALT 水平和肝组织学病变程度呈正相关[39] (Ⅱ)。有关HBeAg 阴性患者的4 次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治疗结束时应答率为38%~90% ,但持久应答率仅为10%~47% ( 平均24%) [40, 41] (Ⅰ)。有人报道,普通IFNα 疗程至少1 年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42-44](Ⅱ)。
普通IFN α (5MU 皮下注射,每日1 次)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可出现ALT 升高,少数患者甚至出现黄疸。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时,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为<1%[45] (Ⅱ)。
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PegIFNα-2a) (40 KD) 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87%为亚洲人) 48 周并停药随访24 周,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为32%[46, 47];BeAg 阴性患者 (60%为亚洲人) 治疗48 周后随访24 周,HBV DNA <2×104 拷贝/ml 的患者为43%[48] ,随访48 周时为42%。亚太地区一项II 期临床研究显示,每周1 次PegIFN α-2a (40 KD) 治疗24 周,随访24 周时的HBeAg 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普通IFNα (32%:25%,P<0.05)[49]。单用PegIFNα-2b (12 KD) 或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 周,停药后随访26 周,两组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均为29%[6]。PegIFN α-2a (40 KD) 在我国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
6.1 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
6.1.1 公司简介
6.1.2 2007年1-12月伊泰煤炭经营状况分析
6.1.3 2008年1-9月伊泰煤炭经营状况分析
6.1.4 伊泰投入巨资发展煤化工项目
6.2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6.2.1 公司简介
6.2.2 2007年1-12月远兴能源经营状况分析
6.2.3 2008年1-9月远兴能源经营状况分析
6.2.4 远兴能源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
6.3 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3.1 公司简介
6.3.2 2007年伊东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概况
6.3.3 2008年伊东与西蒙合资上马煤制甲醇项目
6.3.4 未来伊东集团发展的战略规划
6.4 神华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
6.4.1 公司简介
6.4.2 神西煤化工产业实行循环经济成效显著
6.4.3 2008年神西主要生产经营指标
6.4.4 2008年上半年神西经营利润创新高
6.5 其他企业介绍
6.5.1 中汇煤化工(内蒙古)有限公司
6.5.2 内蒙古三维煤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6.5.3 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
6.5.4 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公司
6.5.5 呼伦贝尔东能化工有限公司
6.5.6 呼伦贝尔金新化工有限公司
重点项目有
在高利润的驱动下,2006年至2008年,在煤炭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煤炭集中地,煤化工开始“井喷”。很快便形成了包括大唐多伦煤制烯烃项目、新奥集团二甲醚项目、包头神华煤制烯烃项目、通辽煤化工乙二醇项目、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项目、伊泰集团间接法煤制油项目等较大规模的煤化工项目等33项煤化工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均以数十亿、数百亿计算。截至2008年,煤化工投资总额几乎占到化工产业总额的37.6%,共计420亿元。
2009年,内蒙古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根据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化工产业的调控力度,避免盲目发展。将重点拓展煤化工领域,为尽快形成千万吨级煤化工生产能力奠定基础。2009年将以洁净煤气化为龙头,围绕“化肥、甲醇、芳烃、合成油”四条主线,进一步推进新型煤化工产品链,形成千万吨级煤化工生产能力。在内蒙古蒙西地区,重点推进大型煤炭液化、煤焦化、甲醇、二甲醚、甲醇制烯烃、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建设;蒙东地区主要推进煤基烯烃、甲醇、二甲醚、焦化、腐植酸、尿素等大型项目建设。将确保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达产达标,重点抓好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大唐多伦煤基烯烃、三联化工集团公司聚氯乙烯项目、中盐吉兰泰聚氯乙烯二期、中天合创二甲醚、神华煤焦化等一系列化工续建项目和计划开工项目的建设工作。
内蒙古已初步规划在东部地区发挥优势,建设呼伦贝尔、霍林河、锡林浩特3个大型煤化工基地,把内蒙古东部地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内蒙古规划到2010年在建甲醇生产能力达540万吨(二甲醚100万吨)、低温热解褐煤生产能力1,500万吨。到2020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
中国投资网 2009-2012年内蒙古煤化工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yà má zǐ
2 英文参考flaxseed [朗道汉英字典]
linseed [朗道汉英字典]
mon flax see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men Lin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nsee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亚麻子
亚麻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1]。又称"胡麻子"。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 的干燥成熟种子[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Semen Lin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linseed(《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亚麻子的别名胡麻子、壁虱胡麻、亚麻仁[1]。
7 来源及产地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种子[1]。主产内蒙古及东北地区[1]。
8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7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cm,宽1.5~2.5cm,先端锐尖,全缘,无柄。花萼片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纤毛;花瓣蓝色或白色;雄蕊5,退化雄蕊5;子房5室,花柱分离,柱头棒状。蒴果球形,直径约7mm,顶端5瓣裂。种子10。花期5~6月,果期6~9月。
9 采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物,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10 性状种子扁平卵圆形,长4~7mm,宽2~3mm。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平滑而有光泽,一端钝圆,另端尖而略偏斜。种脐位于尖端凹陷处,种脊位于一侧的边缘。种皮薄脆,胚乳膜质,棕色,子叶黄白色,富油性。嚼之有豆腥味。
11 性味归经甘,微温[1]。入胃、大肠经[1]。
性平,味甘。
12 功能主治功在祛风,解毒,润燥,杀虫[1]。
1.治麻风,眩晕,肠燥便秘,肺痈咳吐脓血,脂溢性脱发[1]。煎服:4.5~9g;或入丸剂[1]。
2.治疮癣湿疹,皮肤瘙痒[1]。内服并煎水熏洗患处[1]。
13 化学成分种子脂肪油即亚麻油,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等的甘油酯,有轻泻作用,还含黏液质、蛋白质、糖、有机酸和少量的亚麻苦苷[1]。尚含阿魏酸廿烷基酯[1]。
含脂肪油,油中主为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及棕榈酸、硬脂酸等甘油酯;另含阿魏酸二十烷基酯(eicosylferulate)、亚麻苦甙(linamarin)等。
14 亚麻子的药理作用种子可用于局部炎症,亚麻苷可产生氢氰酸,亚麻油可预防高脂血症或动脉硬化[1]。
15 亚麻子的药典标准15.1 品名亚麻子
Yamazi
LINI SEMEN
15.2 来源本品为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15.3 性状本品呈扁平卵圆形,一端钝圆,另端尖而略偏斜,长4~6mm,宽2~3mm。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平滑有光泽,种脐位于尖端的凹人处;种脊浅棕色,位于一侧边缘。种皮薄,胚乳棕色,薄膜状;子叶2,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嚼之有豆腥味。
15.4 鉴别(1)取本品少量,加温水浸泡后,表皮黏液层膨胀而成一透明黏液膜,包围整个种子。
(2)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较大,类长方形,壁含黏液质,遇水膨胀显层纹,外面有角质层。下皮为1~5列薄壁细胞,壁稍厚。纤维层为1列排列紧密的纤维细胞,略径向延长,直径3~5μm,壁厚,木化,胞腔较窄,层纹隐约可见。颓废层细胞不明显。色素层为一层扁平薄壁细胞,内含棕红色物质。胚乳及子叶细胞多角形,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糊粉粒直径7~14μm,含拟晶体及拟球体1~2个。
(3)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水少许,试管中悬挂一条浸有10%碳酸钠溶液的三硝基苯酚试纸,塞紧(试纸勿接触粉末和管壁),置热水浴中3~5分钟,试纸显砖红色。
15.5 含量测定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ⅥE)测定。
15.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聚乙二醇20000(PEG20M)毛细管柱(柱长为30m,内径为0.32mm,膜厚度为0.5μm);柱温:190℃;检测器温度为250℃,进样口温度为250℃;分流比为25:1。理论板数按a亚麻酸甲酯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0。
15.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亚油酸对照品、a亚麻酸对照品各150m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三氟化硼的甲醇溶液1ml,置60℃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放冷。各精密加入正辛烷10ml,充分振摇,再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5ml。分别精密吸取亚油酸正辛烷和旷亚麻酸正辛烷液1ml,置5ml量瓶中,加正辛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15.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碎(过二号筛)约30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入石油醚(60~90℃)200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滤过,滤渣再用石油醚(60~90℃)150ml,重复处理1次,合并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得脂肪油。取脂肪油70m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入0.5mol/l。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1ml,置60℃水浴中加热30分钟,取出,放冷,再加入10%三氟化硼的甲醇溶液1ml,置60℃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放冷。精密加入正辛烷5ml,充分振摇,加饱和氯化钠溶液20ml,取正辛烷液,滤过,取续滤液,即得(4小时内测定)。
15.5.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亚油酸(C18H3202)和a亚麻酸(C18H3002)的总量不得少于13.0%。
15.6 亚麻子饮片15.6.1 炮制除去杂质,生用捣碎或炒研。
15.6.2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肺、肝、大肠经。
15.6.3 功能与主治润燥通便,养血祛风。用于肠燥便秘,皮肤干燥,瘙痒,脱发。
15.6.4 用法与用量9~15g。
15.6.5 注意大便滑泻者禁用。
15.6.6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5.7 出处聚乙二醇较好的有上海影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代迅商贸有限公司、成都龙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豪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东莞市樟木头恒泰塑胶原料经营部。
1、广州市代迅商贸有限公司
广州市代迅商贸有限公司是瀚森环氧树脂,陶氏环氧树脂,亨斯迈环氧树脂的优良贸易批发商,提供全新优良的ISK日本石原Tipaque CR-95氯化法金红石型钛白粉,美国迈图Momentive(原Shell壳牌)EPON1002F固体环氧树脂。
2、成都龙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成都龙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四川省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企业。公司依托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雄厚的技术支撑,致力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树脂的研发和生产,拥有规模化生产PVB树脂的能力。
3、山东豪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山东豪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可再分散乳胶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粉末的优良贸易批发商,提供全新优良的台湾化学可再分散乳胶粉DA7500砂浆腻子专用胶粉性价比高产品。
4、东莞市樟木头恒泰塑胶原料经营部
提供全新的供应RB820日本JSR聚丁二烯橡胶代替丁腈橡胶用于PVC制品,EVA马来酸酐接枝EVA 改善PE基体与金属的相容性和粘结性,雾面剂日本JSRRB830鞋材鞋底哑光雾面TPE等系列产品。
5、上海影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影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PVA粉末,干粉砂浆、纺织、造纸添加剂, 冷溶型胶粉的研发、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乙二醇生产厂家中海安石油化工厂、杭州海瑞化工厂、郑州百丰化工厂比较好。
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厂是一家有着四十多年各类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厂家。主要产品有匀染剂、乳化剂、分散剂、渗透剂、净洗剂、柔软剂多元醇酯等2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化纤等领域。 工厂先后获得“南通市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南通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南通市环境友好企业”、“海安县绿色企业”等光荣称号。
杭州海瑞化工有限公司位于浙江杭州中恒世纪科技园内, 产品种类主要有含氟化合物,硼酸系列,氨基酸系列, 非天然氨基酸系列,多肽系列,交联剂系列及其他医药中间体。公司已通过ISO 9001:2015质量体系认证,市场辽阔,远销美国、欧洲、日本等地,为这些地方的研究机构、 医药化学公司提供化学产品。
郑州百丰化工产品有限公司坐落于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中原腹地,比邻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司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以涤纶级乙二醇、工业级乙二醇为主。
扩展资料1、乙二醇的理化性质
乙二醇,又名“甘醇”、“1,2-亚乙基二醇”,简称EG。化学式为(CH2OH)2,是最简单的二元醇。乙二醇是无色无臭、有甜味液体,对动物有毒性,人类致死剂量约为1.6 g/kg。乙二醇能与水、丙酮互溶,但在醚类中溶解度较小。
2、乙二醇的用途
用作溶剂、防冻剂以及合成涤纶的原料。乙二醇的高聚物聚乙二醇(PEG)是一种相转移催化剂,也用于细胞融合;其硝酸酯是一种炸药。乙二醇甲醚系列产品是性能优良的高级有机溶剂,作为印刷油墨、工业用清洗剂、涂料、覆铜板、印染等的溶剂和稀释剂;可以作生产农药中间体、医药中间体以及合成制动液等化工产品的原料。
3、乙二醇的贮藏
用镀锌铁桶包装,每桶100Kg或200Kg。贮存时应密封,长期贮存要氮封、防潮、防火、防冻。按易燃化学品规定贮运。
1 羊草种群种子生产的研究
1.1 羊草种群抽穗率影响因子的研究
探讨羊草种群的种子生产,其分蘖抽穗率的高低是研究的重要环节。羊草种群的抽穗率受生态环境制约。研究表明,长期连续割草和连续放牧对抽穗率有严重影响。密度是抽穗率的限制因素之一。在平均为604.7株/m2 的中等密度下,和在1640.9+104.6株/m2的高密度下,抽穗率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在用于收获羊草种子的草场,应该有效地控制其植株的密度。羊草的抽穗率与水分灌溉条件有关,水分条件好,羊草的营养体发达;水分条件差,生殖枝增多。人工种植的羊草,第一二年抽穗率很低,到第三年后抽穗率大大提高。研究还表明,CO2 倍增对羊草的抽穗率有增加作用,其抽穗率比对照组增加57%。这说明在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一致,可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要求时,CO2 倍增提高了羊草的光合作用,为其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CO2 倍增对植物具有施肥作用,这些都可促进羊草的生长发育,提高抽穗率。
1.2 影响羊草种群结实率与产籽量的研究
羊草种群的结实率受生态环境、不同生长年限、营养物质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2.1 生态环境对羊草结实率的影响
种群春季返青后,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阶段,部分植株开始幼穗分化,进入生殖阶段。羊草种群结实器官的性状,除了受自身生长发育的影响外,还与其它器官以及生态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有关资料证明,羊草种群结实器官分化的数量,受自身生长发育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期连续割草比长期连续放牧的影响更严重,受粉期的恶劣气候对结实率的影响比其幼穗分化的程度更严重。放牧对籽粒的干物质生产过程有促进作用。停牧以后,即使经过数年割草,种群的种子仍有较强的恢复能力。长期割草对羊草种群的整个生殖生长过程均有不良影响,停割以后,经过数年休闲,种子生产能力仍很低。
对于羊草结实数量和籽实重量之间的生态可塑性差异,不仅与性状形成的条件有关,而且也与性状形成的时间有关。羊草是异花授粉植物,在东北松嫩平原,单个花序开花时间为7~10 d,种群的花期可持续30 d左右,由于开花授粉除了受自身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到外界生态环境的影响。但当受精以后,便进入籽实形成和养分的积累过程,从灌浆到成熟期一般需要40~50 d,相对于开花授粉而言,籽实的养分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对阈限内生态条件异常变化的反应相对小些。而每个花序,每朵小花开放的时间较短暂,并且种群的花期越长,生态条件的异质性越大,容易使一些小花失去受精机会,致使结实数量的变异程度大于籽实重量的变异程度。由此可见,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生态因子的主导地位及其作用经常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对羊草种子田,可在冬性枝条生长发育期前期的8~9月份和乳熟期的6月份灌水,既可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又可降低地表温度,从而提高结实数量和籽实的重量。
水热条件好的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结实好。人工羊草草地最高结实率为78.5%,最低为56.7%,而天然羊草草地最高结实率为41.9%,最低为7.8%,平均只有21.9%。
羊草的结实率与羊草的密度有关。研究表明,人工种植的羊草到第三年之后,当密度达到1000~1200株/m2 左右时结实率可提高到68%左右,而在一般羊草地段,羊草的密度是200~300株/m2时,羊草的结实率只有26%~30%,结实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1.2.2 气候对羊草种群结实率的影响
羊草种群各有性繁殖阶段的性状,均与光、温度和水分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籽实千粒重可以反映籽实中养分的积累状况,也是籽实成熟期的重要指标。在羊草的籽粒灌浆过程中,光和温度是其重要的生态因子,是正相关,而水分是负相关。对于水分的负相关作用,并不能表明一定是水分过多或者羊草在该生育期不需要良好的水分条件,而是在同一时期内,各气象因子的变化是同一天气过程的反应,相互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阴雨能引起光照不足和低温天气,从而间接地影响或削弱了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过程。只有开花阶段的光和温度对结实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在开花阶段多晴天和较高温度下,有利于羊草正常开花、传粉、受精和结实。从开花到籽实成熟阶段的光,温因子和从返青到开花阶段的降水对籽实养分的积累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乳熟到完熟阶段,光温因子是籽实千粒重的重要作用因子,而降水则对籽实的养分积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个体的结实数量及其比例是植物有性生殖特性的重要数量指标。有关资料表明,羊草从返青到抽穗开花阶段,较多的光照对个体结实数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返青到开花结实各阶段的积温则对个体结实数量有抑制作用。
冬性枝条生长发育状况可持续影响到种群翌年的开花、结实及种子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羊草的冬性枝条是种群越冬贮存养分的重要生产源,冬性枝条生长发育阶段的气候因子将直接影响其养分积累状况,继而持续影响到个体结实的数量。如果在生长季初期水热条件好,对羊草种群的营养生长和营养繁殖极为有利,营养枝条的旺盛生长和分蘖必然要竞争消耗掉大量的根茎中或分蘖节中积累的养分,使有性生殖的生长优势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同时,良好的光照条件不仅有利于幼穗分化的数量和质量,晴朗的天气也有利于授粉受精。从返青到籽实乳熟初期较多的降水和从乳熟到完熟期较多的光照,对种群籽实的养分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抽穗到完熟期的高温和从乳熟到完熟期多雨则对种群的籽实质量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1.2.3 羊草结实率与营养物质积累的关系
进入开花结实后营养元素不足是造成羊草结实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关资料表明,羊草营养元素的总积累量为283.8kg/hm2,占总生物量的3.3%,地下部营养元素的积累远大于地上部,为240.9kg/hm2,占总积累量的83%,而地上部的积累量为42.9kg/hm2,占总积累的17%;地下部的积累量为地上部的5.6倍。而氮素在植物体中的分配,地上部占15.27%,地下部占84.73%,6月初羊草进入开花时,运往地下部分的氮素是地上部分的4.72倍,7月中进入结实期时,运往地下部分的氮素是地上部分的3.47倍;由于满足不了营养物质的供应,双授精的小花就结了干瘪的种子,为了提高羊草结实率,必须选择水热条件好以及适量营养元素的供应。通过施肥可提高产籽量,追施尿素可增产种子14%,追施复合肥可增产种子32%。
2 打破羊草种子休眠期,提高萌发率的研究
羊草种子籽粒小,休眠性强及成熟度不一致等,增加了提高羊草种子产量的难度,加之苗期常遇干旱、低温、板结等不良条件,导致发芽缓慢,出苗率低,给羊草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而研究打破羊草种子休眠期,提高羊草种子萌发率,出苗速度和抗逆性,对发展羊草种群种子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1 羊草种子的休眠期
研究表明,羊草种子的休眠期一般为4年左右,在此期间随时间的延长,种子的休眠作用逐渐减弱,自然条件下5~6年的种子发芽率最高。7年后发芽率明显下降,反映了种子生活力的下降。8年种子的发芽率一般接近一年种子的发芽率。据此可以认为羊草种子的寿命为8年左右。
种子休眠原因很多,如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对种子有抑制作用,胚形态或生理上为成熟,以及种子内部及种皮含有抑制物质,其含量是种子高于种皮,这些物质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种子的萌发,使其休眠。羊草种子的休眠类型属于生理性休眠,其萌发抑制部位主要是胚乳。在羊草种子胚乳中存在萌发的关键抑制物之一--脱落酸(ABA)。
2.2 羊草种子的萌发特性
羊草种子的萌发率很低,在室内培养皿内发芽,当室温在15~28℃,发芽率只有8%~9%,把培养皿放在恒温器内,温度控制在29~30℃左右,发芽率提高到24%左右。6、7月间,在室外土壤中发芽,发芽率可达33%左右。羊草种子发芽很慢,在适宜的温度与水分条件下,需要15~20 d左右。
2.3 打破羊草种子休限期,提高萌发率
在探索破除种子休眠的研究中,常用机械破损、化学处理等方法,以增加透性。而在破坏羊草种子休眠的研究中,重点放在加速抑制物质的吸收和转化,降低其活性,增强发芽,促进活性等方面。实验表明,外源植物激素 GA3和6-BA对解除羊草种子的休眠具有促进作用;另外,低温流水浸泡法是打破羊草种子休眠期,提高发芽率的有效方法,对深度休眠的种子效果尤为明显。
聚乙二醇(PEG)引发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项引人关注的种子处理技术,具有促进种子萌发,增加活力和抗性的作用。采用高渗透势及短期处理能达到促进种子萌发,增加活力的目的,是一种既有效又经济简便的方法。短时间,尤其是高浓度下(445mmol/L)的盐分锻炼,对种子的发芽及胚根和胚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可能是高浓度盐分打破了种子的休眠而刺激萌发速度加快。
低温处理(3~5℃,7d)可提高休眠种子的发芽率,这是由于种子长时间在低温湿润的条件下软化了颖壳和种皮,提高了颖壳和种皮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并且在低温下氧分子溶解量增加,可为种子萌发提供必需的氧气。变温处理(20℃,16 h~25℃,8h)有助于休眠种子萌发,这是因为温差大有助于打破种子休眠,从而提高发芽率。
在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中,还可以用化学处理法,如用硝酸钾(0.2%)处理;双氧水(29%,10 min)处理,0.2%硝酸钾+0.4%氯化钙处理,和0.2%硝酸钾+0.25g/ L硫酸锌处理等,效果都很好。尤其是以0.2%硝酸钾+0.25g/ L硫酸锌处理效果更佳,其发芽率与对照比较可提高14%。这是由于硝酸钾和硫酸锌两种化合物的互作,锌是种子内不可缺少的元素,它是某些酶的组成物质(如呼吸酶),又是氧化还原过程中的催化剂,可提高氧化酶的活性。硝酸钾本身就是氧化剂,再加上锌离子的催化作用,促进种子内部的氧化还原过程,使种子得到更多的氧气。氧气又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以此解除种子休眠,促进萌发,提高发芽率。
2.4 羊草种群种子的千粒重与萌发率的关系
羊草种群从开花到结实,一般历时30~45d,本阶段主要是雌蕊经过授粉,受精以后,发育胚和胚乳,再经过灌浆阶段,最后形成种子。能否形成饱满粒大而且品质良好的种子,则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羊草种群的种子千粒重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发芽率,不同草场上的差异较大。在长期割草场和停割休闲上的羊草种子,受精的胚珠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大多成为秕瘦的种子,或者呈黑褐色,胚乳疏松粉化,或者呈浅黄色,透明坚硬,遇水融化成糨糊状,后两者均丧失了发芽能力。这两类草场种子的发芽率仅为0~3.25%。种子的千粒重在2.1 g以上的草场,受精的胚珠得到了正常的发育,但因种子千粒重有差异,也使其发芽率产生了差异。研究表明,羊草种子的发芽率随着千粒重的增加呈直线形式增力。
3 结论与展望
羊草种群种子生产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进展,然而总的来说,羊草在天然状态下抽穗率低,一般为7%左右,最高13%左右,开花率低,一般为50%~60%,结实率低,一般为20%~30%,因而导致种子产量不高。目前在生产中大量采集野生羊草种子不仅成本高,效益低,而且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羊草种子的生产问题。通过改善羊草种群的生态环境以及通过灌溉与施肥等措施来提高羊草种群的种子产量。鉴于羊草在自然生境中以无性繁殖为主,有性繁殖为辅,建议今后要通过选种与育种等途径来提高羊草的有性繁殖能力,尽快培育出羊草新品种,大幅度提高种子产量。这是环境和市场为育种家提出的紧迫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迅速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地的改良和沙化治理的步伐。
羊草种子生产经过各方面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缺乏基础性的深入研究,种子的生产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如何解决羊草结实率低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的意见:(1)由于羊草长期的无性繁殖,使有性繁殖退化。因此必须进行选育新品种,人为大量筛选新品种。选出生长健壮,结实率高的植株进行繁殖,达到复壮目的。(2)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进行诱变,进行突变体筛选。也可以用组织培养诱变处理方法,选出结实率高的突变体进行大量繁殖。(3)建立种子基地。在选择优良品系的基础上,建立种子繁殖基地,加强水肥管理措施,增加种子的产量与质量。(4)引进国外优良羊草种子,同时与本地优良羊草种子进行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羊草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