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乙酯的分子式
乙酸乙酯分子式
乙酸乙酯分子式是一种化合物,化学式是C4H8O2,分子量为88.11。又称醋酸乙酯,是一种具有官能团-COOR的酯类(碳与氧之间是双键),能发生醇解、氨解、酯交换、还原等一般酯的共同反应。乙酸乙酯低毒性,有甜味,浓度较高时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快干性,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工业溶剂。乙酸乙酯属于一级易燃品,应贮于低温通风处,远离火种火源。实验室一般通过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来制取。
乙酸乙酯又称醋酸乙酯,是一种具有官能团-COOR的酯类(碳与氧之间是双键)。
乙酸乙酯也能发生醇解、氨解、酯交换、还原等一般酯的共同反应。金属钠存在下自行缩合,生成3-羟基-2-丁酮或乙酰乙酸乙酯;与Grignard试剂反应生成酮,进一步反应得到叔醇。乙酸乙酯对热比较稳定,290℃加热8~10小时无变化。通过红热的铁管时分解成乙烯和乙酸,通过加热到300~350℃的锌粉分解成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丙酮和乙烯,360℃通过脱水的氧化铝可分解为水、乙烯、二氧化碳和丙酮。乙酸乙酯经紫外线照射分解生成55%一氧化碳,14%二氧化碳和31%氢或甲烷等可燃性气体。
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
摩尔折射率:22.35
摩尔体积(m3/mol):98.0
等张比容(90.2K):216.0
表面张力(dyne/cm):23.5
极化率(10-24cm3):8.86
中文名 : 乙酸乙酯
英文名 : Ethyl Acetate
化学式 : CH3COOC2H5
组成 : C 54.53%, H 9.15%, O 36.32%
相对分子质量 : 88.11
相对密度 : d420 0.000902 g/cm3d2525 0.898 kg/m3
熔点 : mp -83°C
沸点 : bp 77°Cbp 70.4°Cbp 70.3°C
折射率 : nD20 1.3719
CAS : 141-78-6
乙酸乙酯的英文学名为Ethyl Acetate,在CAS(国际化学文摘杂志)中编号为141-78-6,它的常见分子式是CH3COOC2H5,分子量为88.11,常见熔点为mp -83°C,常见沸点为bp 77°C,常见密度为d420 0.000902 g/cm3,这是一种由C 54.53%, H 9.15%, O 36.32%构成的化合物。
证据的充分程度(Degree of Evidence)
化学品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之充分程度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证据充分,指致癌剂和人体癌症之间有因果关系。
(2)证据有限,指能提供一些可信的致癌性证据,但证据尚有限,还需作进一步补充。
(3)证据不充分,可能有3种情况,①能获取的致癌性数据很少;②与证据有关的研究尚不能排除偶然性、误差及混淆等情况;③研究结果无致癌性证据。
根据动物实验取得的致癌性证据的充分程度可分4级:
1级,致癌性证据充分。
2级,致癌性证据有限。
3级,致癌性证据不充分。
4级,无致癌性证据。 国际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简称IARC)将人类的肿瘤风险分为3组。
1组:列在此组内的化学品属致癌物,流行病学和暴露实验均已肯定,基致癌证据是充分的。
2组:化学品可能对人体有致癌性。其中有的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几乎是“充分的”,另一类的证据不够充分。证据程度较高的为A组,较低的为B组。例如,2A指对人体的致癌性至少存在着有限证据。当动物证据充分而人体数据不充分时,归入2B。
3组:列在本组中的化学品对人类没有致癌性。
3、潜力因素值F(Potency Factor Estimate) 潜力因素值F定义为1/ED10。ED10等于10%终身致癌风险的致癌剂剂量。F可以和致癌性的确认证据一起,用来划分化学品潜在致癌性的危险等级。
4、潜力因素分组(Potency factor Grouping) 由于潜力因素值F可表示致癌危险性的相对大小,因而,可将潜在致癌剂的相对潜力因素分为4组。潜力因素最高的化学品分在1组,中等潜力因素的为2组,低潜力因素的为3组,最低潜力因素的为4组。 本名单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提出的,共有55种有毒化学品(见下表) 1、乙醛 15、1,2,4-三氯苯 29、四氯化碳 43、铅 2、乙酸 16、1,1,1-三氯乙烷 30、四氯乙烯 44、氯苯 3、乙苯 17、三氯乙烯 31、汞 45、氯仿 4、乙酸酐 18、五氯酚 32、多氯联苯 46、喹啉 5、乙酸戊酯 19、六氯苯 33、吡啶 47、氯甲烷 6、1,3-二氯苯 20、六六六 34、苯 48、氯乙烯 7、1,4-二氯苯 21、丙酮 35、苯胺 49、硝基苯 8、二甲苯 22、石棉 36、苯酚 50、对-硝基酚 9、二硫化碳 23、甲醛 37、环已烷 51、邻-硝基甲苯 10、1,2-二氯乙烷 24、甲醇 38、苯乙烯 52、蒽 11、二氯甲烷 25、甲苯 39、苯甲醛 53、溴甲烷 12、间-二硝基苯 26、丙烯醛 40、环氧乙烷 54、滴滴涕 13、N,N-二甲基苯胺 27、丙烯腈 41、毒杀芬 55、氰化钠 14、酞酸二正丁酯 28、艾氏剂 42、氨
微生物
总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耐热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大肠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菌落总数(CFU/mL) 100
毒理指标
砷(mg/L) 0.01
镉(mg/L) 0.005
铬(六价,mg/L) 0.05
铅(mg/L) 0.01
汞(mg/L) 0.001
硒(mg/L) 0.01
氰化物(mg/L) 0.05
氟化物(mg/L) 1.0
硝酸盐(以N计,mg/L) 10
地下水源限制时为20
三氯甲烷(mg/L) 0.06
四氯化碳(mg/L) 0.002
溴酸盐(使用臭氧时,mg/L) 0.01
甲醛(使用臭氧时,mg/L) 0.9
亚氯酸盐(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时,mg/L) 0.7
氯酸盐(使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时,mg/L) 0.7
化学指标
色度(铂钴色度单位) 15
浑浊度(NTU-散射浊度单位) 1
水源与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为3
臭和味无异臭、异味
肉眼可见物 无
pH (pH单位) 不小于6.5且不大于8.5
铝(mg/L) 0.2
铁(mg/L) 0.3
锰(mg/L) 0.1
铜(mg/L) 1.0
锌(mg/L) 1.0
氯化物(mg/L) 250
硫酸盐(mg/L) 250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450
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mg/L) 3
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mg/L时为5
挥发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2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0.3
放射性
总α放射性(Bq/L) 0.5
总β放射性(Bq/L) 1
① MPN表示最可能数;CFU表示菌落形成单位。当水样检出总大肠菌群时,应进一步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水样未检出总大肠菌群,不必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
② 放射性指标超过指导值,应进行核素分析和评价,[3] 判定能否饮用。
表2 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
消毒剂名称 与水接触时间 出厂水
中限值 出厂水
中余量 管网末梢水中余量
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游离氯,mg/L) 至少30min 4 ≥0.3 ≥0.05
一氯胺(总氯,mg/L) 至少120min 3 ≥0.5 ≥0.05
臭氧(O3,mg/L) 至少12min 0.3 0.02
如加氯,
总氯≥0.05
二氧化氯(ClO2,mg/L) 至少30min 0.8 ≥0.1 ≥0.02
非常规
编辑
指 标 限 值
微生物
贾第鞭毛虫(个/10L) <1
隐孢子虫(个/10L) <1
毒理指标
锑(mg/L) 0.005
钡(mg/L) 0.7
铍(mg/L) 0.002
硼(mg/L) 0.5
钼(mg/L) 0.07
镍(mg/L) 0.02
银(mg/L) 0.05
铊(mg/L) 0.0001
氯化氰(以CN-计,mg/L) 0.07
一氯二溴甲烷(mg/L) 0.1
二氯一溴甲烷(mg/L) 0.06
二氯乙酸(mg/L) 0.05
1,2-二氯乙烷(mg/L) 0.03
二氯甲烷(mg/L) 0.02
三卤甲烷(三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的总和) 该类化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实测浓度与其各自限值的比值之和不超过1
1,1,1-三氯乙烷(mg/L) 2
三氯乙酸(mg/L) 0.1
三氯乙醛(mg/L) 0.01
2,4,6-三氯酚(mg/L) 0.2
三溴甲烷(mg/L) 0.1
七氯(mg/L) 0.0004
马拉硫磷(mg/L) 0.25
五氯酚(mg/L) 0.009
六六六(总量,mg/L) 0.005
六氯苯(mg/L) 0.001
乐果(mg/L) 0.08
对硫磷(mg/L) 0.003
灭草松(mg/L) 0.3
甲基对硫磷(mg/L) 0.02
百菌清(mg/L) 0.01
呋喃丹(mg/L) 0.007
林丹(mg/L) 0.002
毒死蜱(mg/L) 0.03
草甘膦(mg/L) 0.7
敌敌畏(mg/L) 0.001
莠去津(mg/L) 0.002
溴氰菊酯(mg/L) 0.02
2,4-滴(mg/L) 0.03
滴滴涕(mg/L) 0.001
乙苯(mg/L) 0.3
二甲苯(mg/L) 0.5
1,1-二氯乙烯(mg/L) 0.03
1,2-二氯乙烯(mg/L) 0.05
1,2-二氯苯(mg/L) 1
1,4-二氯苯(mg/L) 0.3
三氯乙烯(mg/L) 0.07
三氯苯(总量,mg/L) 0.02
六氯丁二烯(mg/L) 0.0006
丙烯酰胺(mg/L) 0.0005
四氯乙烯(mg/L) 0.04
甲苯(mg/L) 0.7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mg/L) 0.008
环氧氯丙烷(mg/L) 0.0004
苯(mg/L) 0.01
苯乙烯(mg/L) 0.02
苯并(a)芘(mg/L) 0.00001
氯乙烯(mg/L) 0.005
氯苯(mg/L) 0.3
微囊藻毒素-LR(mg/L) 0.001
化学指标
氨氮(以N计,mg/L) 0.5
硫化物(mg/L) 0.02
钠(mg/L) 200
对乙酰氨基酚微溶于水,可溶于热水,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结构中有酰胺键,易水解生成对氨基酚,含有游离芳伯氨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橙红色,与三氯化铁生成蓝紫色。
主要在肝脏代谢,大部分与葡萄糖醛酸,及硫酸结合,从尿中排泄,少量生成有毒的N-乙酰亚胺醌。无抗感染,抗风湿作用
一、固体废物,包括液态废物。特点: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感染性的一种或几种;需要按危险废物管理的。
二、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
三、《危险化学品目录》的化学品废弃后属于危险废物。
四、《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中的危险废物,在所列豁免环节,且满足豁免条件时,可按豁免内容的规定实行豁免管理。
五、对于不明确是否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予以认定。
名 单
1、医疗废物: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化学性、药物性废物,为防治动物传染病而收集和处理的废物。
2、医药废物:化学合成原料药和制剂过程中产生的蒸馏及反应残物、废母液及反应基废物,废脱色过滤介质、废吸附剂、废弃产品及中间体。
3、生物药品制造和农药制造:各种废物。
4、木材行业:五氯酚和杂酚油进行木材防腐过程产生的含该防腐剂的污泥和废弃木材残片。主要是含防腐剂的废水处理污泥和木材残片等,
5、废有机溶剂:
含卤素有机溶剂:四氯化碳、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三氯乙烯等。
有毒有机溶剂:苯、苯乙烯、丁醇、丙酮
易燃易爆有机溶剂:正己烷、甲苯、二甲苯、三甲苯、乙苯、乙醇、异丙醇、乙醚、丙醚、乙酸甲酯、乙酸乙酯、苯酚。
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其他有机溶剂。
上述有机溶剂(易燃易爆有机溶剂除外)处理过程的废活性炭及其他吸附剂,高沸物和釜底残渣,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泥(不含生化处理污泥)和浮渣。
6、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主要为含氰化物废物。
7、含油废物:包括油泥、油脚、废弃钻井泥浆、含油污泥(不含生化处理污泥)
8、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
9、炼焦产生的各类焦油残渣
10、含苯类、氯类的化学残渣、重馏分
11、染料、涂料废物:含各类油墨废物
12、有机树脂类废物:
废覆铜板、印刷线路板、电路板破碎分选回收金属后产生的废树脂粉。
13、火药炸药行业产生的废水处理污泥和废活性炭等
14、感光材料废物
15、金属处理废物:废水处理污泥(含重金属)、废槽液、槽渣
16、焚烧处理残渣: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危险废物焚烧、热解的底渣、飞灰和废水处理污泥(医疗废物焚烧处置产生的底渣除外,认为病毒、病菌、细菌等被焚烧处理干净)
17、含金属羰(tang)基化合物质
18、含铬、铍、铜、锌、砷、硒、镉、锑、汞、铅、镍、铊废物
19、无机氟化物、无机氰化物、废酸、废碱、石棉、有机磷化物、有机氰化物、含酚、含醚废物。
豁免名单
1、家庭日常生活产生的全部环节和收集环节不按危险废物管理
2、含铬皮革废碎料用于生产皮件、再生革等,在利用过程不按危废管理。
3、煤气净化产生的煤焦油满足《煤焦油标准》,且做为原料使用,利用过程不按危废管理
4、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医疗废物焚烧飞灰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填埋过程不按危废管理。
5、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满足《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协同处置过程不按危废管理。
6、危险废物焚烧处理产生的废金属,用于金属冶炼,利用过程不按危废处理。
7、利用破碎分选回收废覆铜板、印刷线路板、电路板中金属后的废树脂粉,运输过程运输工具满足防雨、防渗、防遗撒要求,不按危废进行运输;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处置过程不按危废。
8、农药废弃包装物,村镇收集过程不按危废管理
9、废弃的含油抹布、劳保用品,混入生活垃圾,不按危废管理
10、由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经地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同意,按应急处置方案进行转移和处置,转移和处置过程不按危废。
11、废弃电路板,运输过程满足防雨、防渗、防遗撒要求,不按危险废物管理。
12、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不按危废管理
13、感染性废物,按技术规范处理后,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或焚烧处置,处置过程不按危废管理。
这个只是别名而已
为淡黄色油状液体,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在医药中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治疗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硬化、肝功能障碍、习惯性流产、更年期障碍、烧伤等。此外还可以作油脂抗氧化剂。
用于化妆品中,维生素E对皮肤起滋润作用,并可保持皮肤水份,维生素E对刀伤、烫伤、粉刺、老年斑、冻疮、皮肤干燥及紫外线损伤的保护,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和光滑皮肤等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
建议用量: 一般用量在0.1~6%
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吃的(想生宝宝的准妈妈更应该吃。。。保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