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的纸层析实验该用什么指示剂,溴甲酚蓝还是溴甲酚紫?什么浓度?望知情者告知。
乙酸、乳酸等有机酸的测定——纸层析法
① 层析滤纸的制备——将层析滤纸剪成1.5cm*11cm的长条状,在距层析纸一端约4cm处用铅笔划线确定点阳线,使用前充分干燥。
② 配制展开剂——正丁醇:甲酸:水=80:15:5
③ 配制标准液——配制1.5%的乳酸、1.5%的乙酸溶液
④ 制备待测样品——将菌种37℃ 培养24h后离心,收集上清液
⑤ 点样——用毛细管分别吸取发酵液,多次点样于滤纸条上,样点直径不宜超过2mm,平衡2h
⑥ 层析——将点好样的层析纸放入,使点有样品的一端浸在展开剂中,但不可浸及样点。观察展开情况,待展开剂前沿到达离层析纸另一端约1.5cm处,取出层析纸。
⑦ 显色——以3%溴甲酚蓝酒精溶液为显色剂,待层析液挥发之后,向层析滤纸喷洒并计算Rf值。
注释: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是用Rf值 (比移值 Rf value 又称Rf值) 来表示:
Rf = 原点到层析中心的距离 /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是一个定性分析的重要参数。
摘要:
〔目的〕探索用细菌学方法检测酵母浸出粉中维生素B族的存在。〔方法〕采用五种乳酸菌接种于含有被测的五种中外产的酵母粉培养基,用细菌学灵敏度、菌落计数和菌落直径测定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生长波度、菌落计数和菌落直径试验结果说明五种酵母粉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灵敏度试验则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酵母浸出粉中维生素B族生长因子的细菌学实验方法估计,可以参考生长浓度、菌落计数和菌落直径等综合性实
指标。
关键词:
乳酸菌;酵母浸出粉;维生素B族生长因子;生长浓度;菌数计数;菌落直径
看到的
不知是不是想要的
还有另个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2-RPGY200201006.htm
乳酸菌饮料中乳酸菌的微生物学检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乳酸菌饮料中乳酸菌检验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鲜乳、乳粉或辅以大豆等为原料,经乳酸菌发酵加工制成的具有相应风味的活性乳酸菌饮料。
2 引用标准
GB 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
3 术语
乳酸菌:一群能分解葡萄糖或乳糖产生乳酸,需氧和兼性厌氧,多数无动力,过氧化氢酶阴性,革兰氏阳性的无芽胞杆菌和球菌。
乳酸菌菌落总数:检样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mL检样中所含乳酸菌菌落的总数。
4 设备和材料
4.1 温箱:36±1℃。
4.2 冰箱:0~4℃。
4.3 恒温水浴:46±1℃。
4.4 电炉:可调式。
4.5 吸管:容量为1,10和25mL。
4.6 广口瓶或三角瓶:容量为500mL。
4.7 平皿:直径为9cm。
4.8 试管:18×180mm。
4.9 显微镜。
5 培养基和试剂
5.1 改良TJA培养基(改良番茄汁琼脂培养基)。
5.2 改良MC培养基(Modified Chalmers培养基)。
5.3 0.1%美兰牛乳培养基。
5.4 6.5%氯化钠肉汤。
5.5 pH9.6葡萄糖肉汤。
5.6 40%胆汁肉汤。
5.7 淀粉水解培养基。
5.8 精氨酸水解培养基。
5.9 乳酸杆菌糖发酵管。
5.10 七叶苷培养基。
5.11 革兰氏染色液:按GB 4789.28规定执行。
5.12 3%过氧化氢溶液:按GB 4789.28规定执行。
5.13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按GB 4789.28规定执行。
5.14 明胶培养基:按GB 4789.28规定执行。
5.15 硝酸盐培养基、硝酸盐试剂:按GB 4789.28规定执行。
5.16 生理盐水:定量分装于三角瓶和试剂管内灭菌。
6 乳酸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6.1 检验程序
乳酸菌菌落总数检验程序如下:
(略)
6.2 操作步骤
6.2.1 以无菌操作将经过充分摇匀的检样25mL(或25g)放入含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广口瓶内作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6.2.2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
6.2.3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述操作顺序,作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6.2.4 选择2~3个以上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作两个平皿。
6.2.5 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冷至50℃的乳酸菌计数培养基(改良TJA或改良MC)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同时将乳酸菌计数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检样用的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以上整个操作自培养物加入培养皿开始至接种结束须在20min内完成。
6.2.6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72±3h取出,观察乳酸菌菌落特征(见表1),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计算后,随机挑取5个菌落数进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并做过氧化氢酶试验。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无芽胞的球菌或杆菌可定为乳酸菌。根据证实为乳酸菌菌落计算出该皿内的乳酸菌数,然后乘其稀释倍数即得每毫升样品中乳酸菌数。例如,检样10-4的稀释液在改良TJA琼脂平板上,生成的可疑菌落为35个,取5个鉴定,证实为乳酸菌的是4个,则1mL检样中乳酸菌数为:
6.3 乳酸菌在改良TJA和改良MC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乳酸菌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特征
(表略)
7 乳酸菌的鉴定
对上述分离到的乳酸菌需进行菌种鉴定时,则作以下试验。
7.1 菌种制备:自平板上挑取菌落,接种于改良TJA或改良MC琼脂斜面,于36±1℃,24~48h培养,刮取菌苔,分别进行下列试验。
7.2 乳酸杆菌鉴定试验:极少见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
7.3 常见乳杆菌属内种的碳水化合物反应,见表2。
7.4 产乳酸的链球菌的鉴别试验,见表3。
表2 常见乳杆菌属内种的碳水化合物反应
(表略)
表3 乳酸的链球菌的鉴别表
(表略)
参考资料:http://www.hopebiol.com/asphtml/refere85.htm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将已纯化后的甘油菌种活化后于37℃下培养20~24h ,并进行革兰氏染色及菌体形态和菌落特征的观察。染色方法参照微生物鉴定实验指导
2.生长条件试验
(1)耐盐性试验(NaCl 浓度:0. 85 、1. 20 和1. 71) (mol/ L)
(2)耐酸碱试验(p H :4. 3 、5. 7 、6. 8 、8. 4 、8. 6 和8. 7)
(3)温度梯度试验(温度: 10℃、30℃、40℃、50℃、55℃、60℃和65℃) 。
分别将参试菌接种于以上处理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8 h ,记录生长状况。
3.生理生化试验
⑴过氧化氢酶测定
将实验菌接种于PGY培养基斜面上,37℃培养20h—24h,取一环接种的培养物,涂于干净的载玻片上,然后在其上滴加3%-—15%的过氧化氢,有气泡则为阳性反应,无气泡为阴性反应。
⑵葡萄糖产酸产气实验
在PY基础培养基内加入30g葡萄糖和5%吐温-80,1.6g/100mL的溴甲酚紫1.4mL作指示剂, 在培养基内放置一小倒管,分装试管置37℃培养24h, 经培养后,指示剂变黄表示产酸,倒管内出现气泡,表示产气。
⑶淀粉水解实验
接种新鲜的菌种于含有0.5g可溶性淀粉的PY基础培养基中,取少许培养液于比色盘内,同时取未接种的培养液作对照,分别在其中加入卢哥氏碘液.不显色表示淀粉水解,显蓝黑色或蓝紫色时,表示淀粉未水解或水解不完全。
⑷明胶液化实验
将实验菌接种于明胶基础培养基中,置37℃培养,以一支未接种的试管作为对照。将接种的和未接种的对照管置于冰箱或冷水中,等待对照管凝固后记录实验结果,反复观察对比多次。如对照管凝固时,接种管液化为阳性反应,凝固为阴性反应
⑸甲基红(M.R)试验
接种实验细菌于PYG培养基,于37℃培养2天后,于培养物中加入几滴甲基红酒精溶液,如呈红色,表示阳性。
⑹乙酰甲基甲醇V-P实验
接种新鲜的实验菌种于培养基中, 37℃培养2天后,取培养液1mL在其中
加入1ml 10%的NaOH,混匀,再加入3-4滴2%氯化铁溶液。数小时后,培养基表面的下层出现红色者,为阳性
⑺柠檬酸盐
取幼龄菌种接种于柠檬酸盐斜面培养基上,适温培养3-7天,培养基呈碱性(蓝色)者为阳性反应,不变者则为阴性
⑻酪素水解试验
牛奶平板的制备:取5g脱脂奶粉加入50mL蒸馏水中(或用50mL脱脂牛奶),另称1.5g琼脂溶于50mL蒸馏水中,将两液分开灭菌。待冷至45-50℃时,将两液混匀倒平板,即成牛奶平板。将平板倒置过夜,使表面水分干燥,然后将菌种点接在平板上,每皿可点接3-5株菌。适温培养1、3、5天,记录菌落周围和下面酪素是否已被分解而呈透明。配制该培养基时,切勿将牛奶和琼脂混合灭菌,以防牛奶凝固
⑼厌氧生长测定
将菌种接入营养肉汤平板后,用密封带包好放入CO2培养箱37℃培养2天后,观察生长情况,生长则为阳性
(10)厌氧硝酸盐产气
接种封油:以斜面菌种用接种环接种后,用凡士林油(凡士林和液体石蜡为1:1)封管,封油的高度约1厘米。必须同时接种不含有硝酸钾的肉汁胨培养液作对照。
观察结果:培养2-7d,观察在含有硝酸钾的培养基中有否生长和产生气泡。如有气泡产生,表示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为阳性反应。但如不含硝酸钾的对照培养基也可产生气泡,则只能按可疑或阴性处理。
(11)石蕊牛奶的反应
牛奶中主要含有乳糖和酪蛋白,在牛奶中加入石蕊是作为酸碱指示剂和氧化还原指示剂。石蕊在中性时呈淡紫色,酸性时呈粉红色,碱性呈蓝色,还原时则自上而下地褪色变白。观察其产酸、产碱、胨化、酸凝固、凝乳酶凝固、还原情况
(12)糖发酵实验
将需要测定的糖或醇类等碳水化合物加入PY基础培养基中,按表分装含5mL培养基的试管.分别取0.2mL,被鉴定菌株接到灭菌后的碳水化合物培养基中37℃培养24h,振荡培养。检测时取培养液少许置于比色盘内,同时取未加碳水化合物的PY培养液作为对照,滴加试剂比较颜色的变化,记录产酸的强弱.
附一些培养基:
①PY培养基(100mL):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1.0g,无机盐溶液4.0mL[盐溶液成分:无水CaCl2 0.2g,MgSO4 20.0g ,K2HPO4 1.0g, ,KH2PO4 1.0g,NaHCO3 10.0g,NaCl 2.0g](将CaCl2和MgSO4一起溶解于300mL蒸馏水中,再加500mL蒸馏水,一边搅拌一边缓慢加入其他盐类.继续搅拌直到全部溶解,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混合后贮备于4℃)
②PYG培养基:PY在基础培养液内加入1.0g葡萄糖
③营养明胶 蛋白胨5g、牛肉膏3g、明胶120g、蒸馏水1000mL、pH6.8~7.0;加热溶解、校正至pH7.4~7.6,分装小管,121℃高压灭菌10min,取出后迅速冷却,使其凝固。复查最终pH应为6.8~7.0
④柠檬酸盐斜面培养基:柠檬酸钠 3g NH4H2PO4 1g MgSO4 0.2g
K2HPO4 1g NaCl 5g 琼脂15—20g 水1000mL 加热溶解后,调pH至7,再加入1.6%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10mL,培养基呈绿色,分装试管,每管5mL,121灭菌30min
⑤含硝酸钾的营养肉汤 加入2g硝酸钾入营养肉汤
4.16S rDNA 序列分析
这个LZ另外查好了,很多学问。
5.生长曲线
活菌计数方法:采用涂布法,进行菌落计数,每隔一段时间(2-4小时)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