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硫酸泼到卧室的各个角落对蜈蚣有效吗?
你家里会出现蜈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比较潮湿,蜈蚣喜欢潮湿的环境,你要尽量地保持通道的通风、房间干燥、注意下水道的卫生。
以下的方法做到3点以上也就能把情况缓解下来了。蜈蚣会出现是正常的,但是一个月里能看到2条就算多了。我家就住一楼,一般一年会见到两到三次。听说家庭环境好的人特别容易见到蜈蚣。以前我家住7楼也会见到。
防治方法:
一、清除窗外的爬山虎等植物
二、在门口和窗口及另外有可能爬入蜈蚣的地方撒(石灰粉),因为蜈蚣喜欢潮湿的环境。
三、用艾草熏屋子
四、有两种药物对蜈蚣有效,雄黄水或者敌敌畏的稀释溶液,在屋里的地面和角落里 ,喷洒以后,闭门至少半日,效果据说不错。
五、偶尔烧点开水倒进下水道跟洗手盘的管道里,可以杀死细菌,蜈蚣很多时候也藏在管道里生活。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颚爪,甚至可杀死比自已大的动物。那么蜈蚣会患上疾病吗?蜈蚣有天敌吗?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蜈蚣常见的疾病蜈蚣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胃肠病、绿僵病、铁丝虫病、蜕壳病。应按要求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1、肠胃炎
入秋以后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蜈蚣容易患此病。发病初期蜈蚣头部呈紫红色。毒钩全部张开,食欲不振或停食。发病6-7天后死亡。
防治方法:用磺胺片0.5克,研细后拌人300克饲料中投喂。
蜈蚣养殖:蜈蚣养殖实用技术大全
2、绿僵病
该病是蜈蚣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于夏季,由于高湿、高温,蜈蚣感染了绿僵病菌而引起,6-8月发病较严重。发病蜈蚣在关节处和皮肤上出现黑色小点,继而体表失去光泽。最后停食而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
①发现发病蜈蚣立即剔出,置于干燥处,或用1:3000硫酸铜溶液喷洒躯体,或予以淘汰。
②池内一旦发现患病蜈蚣,应将池土全部清除,更换新土后再放人健康的蜈蚣。改善池内通风条件,适当控制湿度。
3、铁丝虫病
蜈蚣被铁丝虫寄生后,生长不良且缓慢。
防治方法:做好饲料品种的合理搭配工作,可以减少蜈蚣患铁丝虫病的感染率。
4、蜕壳病
该病是因养殖池、缸内湿度过大,真菌寄生而引起的疾病。蜈蚣发病初期表现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行动无力、滞缓,最后不进食不饮水而死亡。
防治方法: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克,共研为细末,拌人400克饲料中投喂。连喂lo天可以痊愈。
蜈蚣的敌害有哪些1、蟾蜍、老鼠
它们进入养殖池内,吞食蜈蚣成体、幼体,并扰乱养殖环境。
防治方法:及时人T捕捉,或将它们驱赶m池或诱杀。人、采捕及加。
蜈蚣养殖:蜈蚣春季饲养管理方法
2、蚂蚁
蜈蚣在蜕皮和产卵孵化期间,抵抗力较差,蚂蚁常乘机而入,成群结队进入养殖池、箱、缸内,把蜈蚣幼体和蜕皮蜈蚣皎死或搬走。
防治方法:
①发现蚂蚁进入蜈蚣养殖池、缸后,立即将蜈蚣移出,用沸水将蚂蚁烫死,或用水果、甜食引诱蚂蚁离开后用沸水烫死或烧死。
②在养殖池周围挖沟,沟内注水,防止蚂蚁侵入养殖区域。
蜈蚣养殖实用技术一、饲养土的选择
1、土质因选无污染干净的土,且土在沾水之后不会板结“具有透水、保湿、保温”之效为宜。
2、不能选化肥,农药污染土、化工生活垃圾污染土。
3、放入模具槽内的土应为颗粒状,大约米粒般大小放入池内之土也为颗粒状,比槽内土大点约为绿豆大小。
4、如采用室外养殖方法或室内土要高于5快模具以上的,模具槽类用土不变,池内土应铺三层,具底层铺上约绿豆大小的颗粒土在接着铺上颗粒较大为块形状的土最上面用绿豆大小的土将其封盖。
5、选择作为饲养土的均应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如下:
①、放在太阳之下暴晒,此法可以杀死土中含有的部分细菌和驱逐各种有生寄生虫之类,主要是指蚂蚁之类。
②、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蒸气消毒,实施方法为:将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共同放入固定容器之类将其密封让其反应一天,再将密封装置
去掉让其自然通风直至房间无异味即可。(具体比例为一比二如:一立方2两高锰酸钾4两福尔马林)
二、模具的制作及蜈蚣的养殖密度
1、模具制作应选择中号沙为好,将沙与水泥拌均匀,不得太干和太稀
2、将和好的沙料放入模具内然后倒立过来,注意一定要放在平整的地方,然后拉出模具用其模具背面轻压平整齐水泥平面,放着让其晒干即可。
3、饲养密度应根据蜈蚣的大小不同:
1、种蜈蚣:500-800条
2、中蜈蚣:1000-1500条
3、小蜈蚣:2000-2500条
三、饲养池的建造及地址的选择
1、室内养殖应具备阴暗潮湿,冬暖夏凉,通风及密封都较好的房间。
2、建饲养池的时候四面均不得帖墙太近至少要保持20CM以上间距,主要是方便人走动观察。
3、池的材料应选玻璃按照实际房间大小建造,在玻璃接封处应用透明胶粘贴,且要粘贴平整,切忌用玻璃胶粘贴。
蜈蚣与蛇、蝎、蟾蜍和蜘蛛称为“五毒”,虽然蜈蚣有毒,严重时会导致被咬者中毒,但蜈蚣的毒液也可以制药,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可治疗癌症等各种疾病,通过合理的方法造福于人类。而现今蜈蚣大量被捕捞、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蜈蚣资源逐渐短缺,在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在农村养殖蜈蚣还是很不错的挣钱项目,发展空间也非常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蜈蚣本身有毒,因此养殖人员因谨慎养殖,提高自身养殖技术。下面是蜈蚣养殖技术:
搭建大棚
人工养殖蜈蚣应选择在远离市区及人口聚居区,找土质较好、周围有树的70~80平方米的空地,用来搭建温室模式的蔬菜大棚。蔬菜大棚室内面积一般为70平方米左右,与一般温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顶部塑料膜上,除了每间隔0.5米要加一个草苫子外,还要在草苫子上多铺一层塑料膜,并将双层塑料膜分别压紧固定好,可使大棚温度一直保持在高温恒温状态以达到保温效果,冬天可采取煤火炉加热方式供热。
另外要在大棚两边墙上开几个通风用的窗口,以便在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时进行通风排湿。建好大棚后在周围栽种一些南瓜、佛手瓜等,待瓜蔓长成以后,可与周边树木一同为大棚遮荫。
在建好蔬菜大棚后,一般在大棚内壁贴50多厘米高光滑的塑料膜来防止蜈蚣逃跑。
一般用瓦片或砖块码成栖息床,瓦片最少得用2个叠放在一起,叠放时使俩瓦片的突起部分相互支撑,瓦片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栖息。栖息床的间距为10~15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砖块则按一定的规则来码,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栖息床建成以后,饲养人员应用0.1%高锰酸钾溶液为栖息床及大棚内蜈蚣活动场所进行消毒,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引种投放
大棚及配套设施建好后即可引种,种蜈蚣不仅要符合国家药用标准,还需要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等优点。种蜈蚣最好已达4龄的成虫,体长在11厘米左右。引种时间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以立夏前后(5月上旬)引种最合适,这时候的雌蜈蚣已经进入繁殖期,即将产卵。雌蜈蚣是否怀卵很容易看出,怀卵后的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雄蜈蚣体形较瘦长,活动灵敏,爬行速度快。投放时,雌雄蜈蚣应按4∶1的比例投放,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500条,7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般投放蜈蚣35000条左右。
孕育期管理
饵料种蜈蚣以鲜活的黄粉虫大幼虫为主,人工养殖黄粉虫质优价廉,很适合饲喂蜈蚣。
饲喂蜈蚣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晚上8~12时是蜈蚣出来活动的高峰期,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所以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喂食最为合适。刚引进大棚的种蜈蚣属4龄成虫,雌蜈蚣正处于孕育期(30~4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有大量进食和积蓄营养的习性,应投喂足够量的黄粉虫,使蜈蚣吃饱吃好,便于多产卵。喂食时不要翻动蜈蚣的栖息地,以免其受惊影响产卵及孵化。
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3天内不再进食,且不可能所有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因此每天的投饵量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如头一天投喂的饵料全被吃光,那么第二天可略增加一些;如发现有剩余饵料,第二天则可略减一些。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内新鲜蔬菜,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供水每天应换水一次,注意换水时要清洗干净饮水盘,以免蜈蚣在取食时将食物残渣带入水中污染饮用水。
环境应提供适宜的温湿度,种蜈蚣生长温度应保持在25℃~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种蜈蚣投放大棚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早午晚的温差相对比较大,早晨和晚上应堵严通风口,关好门窗,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恒温状态,中午应通过洒冷水进行降温,并打开通风窗口进行降温排湿,以免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种蜈蚣的生长发育。
防逃对孕育期的蜈蚣必须不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只要大棚内壁上有一条垂直粗糙的划痕,蜈蚣就可沿此划痕爬到棚外,造成大量逃逸。尤其是雌蜈蚣在临产期为了寻找合适的产房,会到处乱爬,因此在管理时,一定要经常检查大棚内壁上贴的光滑透明膜是否完好光滑,有无划痕,接口是否严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现皱折等。如塑料膜表面有粘滞性灰尘或污物也应及时清除,以免构成蜈蚣逃逸的“扶梯”。若发现塑料膜被蜈蚣咬破,应马上用透明胶补好。
孵化期管理
蜈蚣为卵生,寿命在6~10年。产卵期温度应保持在20℃~28℃,湿度不宜太大,控制在50%左右即可。蜈蚣在产卵时最怕惊扰,若受惊扰,它就会停止产卵或将卵粒全部吃掉,这是蜈蚣的保护性反应。在蜈蚣产卵时,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不要有大噪声,不要去翻窝观看。蜈蚣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需2~3小时。蜈蚣产完卵后,会侧转身体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悬空抱在怀中进行孵化。蜈蚣产卵、抱卵孵化时间为40~5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不离开卵或幼体,可以不投食,但必须按时加水,将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温度控制在20℃~36℃之间。
共育期管理
共育期是指成虫与幼虫在一起混养的时期,此期应维护好大棚内的温湿度。温度应保持在25℃~30℃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达到38℃以上时,蜈蚣体内的水分就会散失,一切活动都将停止;如果温度升至39℃以上时,其身体会干枯死亡。在多雨的季节,饲养人员应多注意大棚内的温湿度,及时进行升温排湿,防止低温高湿,防止蜈蚣患上腹胀病。当大棚内温度低于20℃时,饲养人员应及时点燃供暖炉升温,并不定时洒水增加湿度。共育期应尽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最底层,以利于吸收水分,快速生长。
饵料小蜈蚣的饵料应以多汁、柔软的动物饵料为主,如黄粉虫的小幼虫、精肉等,投喂时精肉应剁成肉泥。而雌蜈蚣和成雄蜈蚣还是应以饲喂黄粉虫大幼虫为主。
供水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饮水盘外,还要放置吸水海绵。每天应不定时在吸水海绵上洒水,使它一直保持蓄水状态,以保证小蜈蚣正常饮水供给。
疫病防治
绿僵病高温高湿时发生,发病蜈蚣关节、皮肤出现小黑点,最后绝食死亡。
防治方法。剔除病体,用1~300倍硫酸铜溶液喷洒体躯,池内置换上新土。
肠胃病阴雨连绵天气易发生,病体头部呈紫色,毒钩全张开,绝食6~7天后死亡。
防治方法。用磺胺片0.5克研成细末拌入300克饲料中投喂。
脱壳病此病多发于雨季,栖息场所湿度过高,由真菌引起。初期表现为蜈蚣躁动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动而死亡。发现病体和死亡蜈蚣要及时拣出,然后用阿莫西林0.25克,研成细末,加入1000克饮用水中拌匀供蜈蚣饮用,连喂数日,直至病愈;或用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5克、钙片1克共研为细末,拌入400克饲料中投喂,连喂10天。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等,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
蜈蚣(Centipede)扁长节肢食肉动物,每一节皆有脚一对。源起希留利亚纪,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和节肢动物一样,以多节肢生物闻名。
蜈蚣为节肢动物。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人工饲养多模拟自然环境,让其栖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湿的茅草地上。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主产湖北荆州、宜昌、孝感、郧阳等地市及老河口、襄樊、荆门、枣阳等市的部分县,全省年收购量占全国 80% 以上,产品销全国并出口;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购,多为自产自销。70 年代浙江开始人工试养,但因病害,天敌,食料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进展缓慢,还不能提供商品。靠捕捉野生蜈蚣药用,供应偏紧。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 9~17 厘米,宽 0.5~1 厘米。全体由 22 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 1 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 2 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 1 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
蜈蚣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