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甲苯 > 正文

如何区分甲苯与丙酮

务实的钻石
大意的火车
2023-01-01 09:40:35

如何区分甲苯与丙酮

最佳答案
魁梧的香菇
敏感的星月
2025-07-26 10:40:51

甲苯:

无色澄清液体。有苯样气味。有强折光性。能与乙醇、 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和冰乙酸混溶,极微溶于水。相对密度 0.866。凝固点-95℃。沸点110.6℃。折光率 1.4967。闪点(闭杯) 4.4℃。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 1.2%~7.0%(体积)。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5000mg/kg。高浓度气体有麻醉性。有刺激性。

丙酮:

无色液体,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辛辣甜味)。易挥发。能与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氯仿、乙醚及大多数油类混溶。相对密度 (d25)0.7845。熔点-94.7℃。沸点56.05℃。折光率 (n20D)1.3588。闪点-20℃。易燃。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0.7ml/kg。有刺激性。

以上是甲苯和丙酮的简介,希望有帮助。

最新回答
想人陪的小熊猫
现代的蜻蜓
2025-07-26 10:40:51

丙酮 二甲苯互溶 丙酮 二甲苯互溶常用试剂的溶解性 化碳、丙酮混溶。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 48 . 对二甲苯:不溶于水,与醇、醚和其他有机溶剂混溶。一级易燃液体 49 . 二甲苯: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苯、烃等有机溶剂混溶

受伤的豌豆
爱撒娇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07-26 10:40:51

丙酮(acetone,CAS:67-64-1)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

图中有ALFA公司生产的丙酮的MSDS,可见溶解度一栏是完全可拌合的。

硝化棉为白色或微黄色棉絮状,能溶于丙酮。学名纤维素硝酸酯,旧称硝化纤维、硝化棉,它的分子式是C6H7O2(ONO2)a(OH)3-an,其中a为酯化度,n为聚合度。硝化棉遇到火星、高温、氧化剂以及大多数有机胺(对苯二甲胺等)会发生燃烧和爆炸。

扩展资料:

如温度超过40℃时它能分解自燃。硝化棉干燥久储变质,极易引起自燃,一般加入水或乙醇作湿润剂,如湿润剂挥发后,容易发生火灾。硝化棉的储运条件为:储存于阴凉、通风库房内,仓间温度不宜过30℃,远离火种及热源,与有机胺,氧化剂隔离储运,储运期须掌握先进先出,包装损坏要及时修理。

银镜反应-丙醛排除丙醛后,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沉淀-丙酮与卢卡斯试剂反应异丙醇混浊速度大于丙醇2用新制Cu(OH)。

悬浊液鉴别与甲醛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和气体与乙醛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与乙醇混溶,蓝色悬浊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丙酮

体贴的背包
哭泣的绿草
2025-07-26 10:40:51
丁腈橡胶中丙烯腈的含量不同;刷胶胶浆后干燥速度不同。

1、丁腈橡胶是由丙烯腈和丁二烯聚合而成,除了结构上的原因外(存在交联结构的就难溶点),丙烯腈含量决定了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丙烯腈含量越高相对越不好溶。甲苯可以溶解丙烯腈含量较低的丁腈橡胶。丙酮溶解丁腈橡胶相对少见,因为丙酮太易挥发了。一般对于丙烯腈含量高的丁腈橡胶,可以用丁酮或者丁酮+甲苯的混合溶剂。

2、丙酮沸点低,只有56.53°C,易挥发;甲苯沸点高,110.6℃,相对挥发慢。

平淡的枕头
谦让的歌曲
2025-07-26 10:40:51

方法提要

煤样用丙酮在18~22℃下萃取,可溶部分经离心并蒸除溶剂后,干燥至质量恒定。从干燥后残留物的质量,计算丙酮可溶物(树脂物质)的含量。在测定过程中由于丙酮的萃取选择性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因此丙酮温度、测定开始和结束的室温相差不应超过0.5℃,而且应控制在18~22℃范围。

仪器

电动离心机转速3000r/min。

玻璃锥形离心管容量10mL,配有橡胶塞。

蒸发皿口径60mm,高约20mm。

水银温度计分度0.1℃,校正后使用。

试剂

丙酮。

锡箔或铝箔。

分析步骤

称取0.5g(精确至0.0001g)粒度0.1mm的苯(甲苯)萃取物样放入离心管中。记下此时丙酮和实验室温度(读准至0.1℃)。往离心管中加7mL丙酮,用外包铝箔的橡胶塞将管口塞紧,用手剧烈摇动2min。为尽可能减小溶剂在振荡时的受热程度,摇动时必须戴上橡皮手套,并用食指和中指握住离心管上端,用拇指压紧橡胶塞。摇动频率约为90次/min,离心管底部的试样必须与丙酮充分混合。

打开橡胶塞,将粘附在塞子和离心管壁上的试样用1mL左右的丙酮冲洗入离心管内。然后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离心2~3min,此时管内溶液应澄清,如浑浊,应再离心一次。将离心管内澄清的溶液倾倒在预先在105℃下干燥至质量恒定的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水浴上蒸干溶剂。蒸发时,应控制较低的蒸发速度,否则丙酮可溶物会爬到皿的边缘外部,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也可用红外灯加热蒸发溶剂。

离心管内残留物用丙酮重复萃取至少4次,直至萃取液无色为止,如上所述将溶剂蒸除。记下此时的室温(读准至0.1℃)。

将蒸发皿放在100~105℃的电热干燥箱中干燥1~2h,再移入干燥器中冷却30min后称量(精确至0.0001g)。再进行检查性干燥30min,称量直至恒量。

苯(甲苯)萃取物中丙酮可溶物的含量按下式计算: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w(Ac20)为苯(甲苯)萃取物中丙酮可溶物的含量,%m为萃取物试样的质量,gm1为丙酮可溶物的质量,gK为系数,K=100+2.5×(20-t)。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t1为萃取开始时的丙酮温度,℃t2为测定开始时的室温,℃t3为测定结束时的室温,℃。

取重复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

眼睛大的小猫咪
无聊的鸡翅
2025-07-26 10:40:51
1.可以先通过蒸馏出去得到丙酮,然后向剩下的溶液中加入碱的水溶液,充分反应后分液,有机相是甲苯,向无机相中加入酸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便是苯甲酸,过滤便得到了。

通常做有机实验的话都要查分子量,熔沸点,折光率,在常见有机溶剂和水中的溶解度。

2.要用的仪器有分液漏斗、圆底烧瓶、直形冷凝管、单尾应接管、蒸馏头、温度计、搅拌头、量筒、布氏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其他当然还有煤气灯、剪刀、火柴等等辅助器材。圆底烧瓶用50mL的够了,其他用14号接口的就行了。实验装置图就lz自己忙活吧,这个我不帮了。

3.对于提高浓度,丙酮是没想到什么好法子;对于苯甲酸,在过滤后要用蒸馏水洗涤,洗掉表面的无机溶液,并置于红外灯下烘干(注意温度不要太高,苯甲酸的沸点是249.2摄氏度);对于甲苯,则要在分液后用蒸馏水洗涤两到三次,并把无机相并入苯甲酸盐的那个无机相中(可以减少苯甲酸的损失)。洗涤完后要加氯化钙进行干燥。然后过滤除去氯化钙。

4要测纯度的话可以用阿贝折光仪测折光率,这个是比较常见的了。

闪闪的花卷
彪壮的大神
2025-07-26 10:40:51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易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Melting_point(℃): -94.6

Boiling_point(℃): 56.5

相对Density(水=1): 0.80

相对蒸汽Density(空气=1): 2.00

饱和蒸气压(kPa): 53.32(39.5℃)

燃烧热(kJ/mol): 1788.7

临界温度(℃): 235.5

临界压力(MPa): 4.72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0.24

flash_point(℃): -20

引燃温度(℃): 465

爆炸上限%(V/V): 2.5

爆炸下限%(V/V): 13.0

溶解性: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产品用途:

是基本的有机原料和低Boiling_point溶剂。是制造醋酐、氯仿、有机玻璃、环氧树脂、聚异戊二烯橡胶等的重要原料,也用作溶剂及提取剂。

与亚硫酸氢钠形成无色结晶的加成物。与氰化氢反应生成丙酮氰醇。在还原剂的作用下生成异丙醇与频哪酮。丙酮对氧化剂比较稳定。

在室温下不会被硝酸氧化。用酸性高锰酸钾强氧化剂做氧化剂时,生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水。在碱存在下发生双分子缩合,生成双丙酮醇。

端庄的枕头
端庄的雪碧
2025-07-26 10:40:51
那要取决于你的产品是固态还液态以及你的产品在丙酮和甲苯中的溶解性,

如果你的产品是固体,在丙酮和甲苯中溶解都很差,那么,加入丙酮甲苯加热再降温后

有极大可能出现粉末物

乐观的哈密瓜,数据线
缥缈的灯泡
2025-07-26 10:40:51
丙酮

分子式 C3H6O

分子量 58.08 g/mol

溶解度 可与水互溶

物理性质

熔点 178.2K (-94.9℃)

沸点 329.4K (56.3℃)

熔化热(Δfus H) kJ/mol

汽化热(Δvap H) kJ/mol

液体性质

外观 无色透明液体

密度 0.79×103 kg/m3

Δf HmO kJ/mol

Δf GmO kJ/mol

SmO J/mol/K

Δc HmO kJ/mol

Cm J/mol/K

黏度 0.32 cP, 20℃

安全性

主要危险 可燃

闪点 <-20℃

相关化学物

甲醛、乙醛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都依从国际单位制,以及来自标准状况的条件。

丙酮,也称作二甲基酮,是最简单的酮,熔点-95度,沸点56度,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能溶解醋酸纤维和硝酸纤维。

对人体没有特殊的毒性,但是吸入后可引起头痛,支气管炎等症状。如果大量吸入,还可能失去意识。日常生活中主要用于脱脂,脱水,固定等等。在血液和尿液中为次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