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酸简介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国标编号4 CAS号5 中文名称6 英文名称7 氯乙酸的别名8 分子式9 外观与性状10 分子量11 蒸汽压12 熔点13 沸点14 溶解性15 密度16 稳定性17 危险性 17.1 爆炸极限17.2 引燃温度17.3 燃烧热17.4 危险标记 18 主要用途19 健康危害20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21 实验室监测方法22 环境标准23 泄漏应急处理24 防护措施25 急救措施 1 拼音
lǜ yǐ suān
2 英文参考Chloroacetic acid
Monoehloroacetic acid
3 国标编号81603
4 CAS号79118
5 中文名称
氯乙酸
6 英文名称Chloroacetic acid;Monoehloroacetic acid
7 氯乙酸的别名氯醋酸;一氯醋酸
8 分子式C2H3Cl2O;ClCH2COOH
9 外观与性状无色结晶,有潮解性
10 分子量94.49
11 蒸汽压0.67kPa/71.5℃ 闪点:126℃
12 熔点63℃
13 沸点189℃
14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二硫化碳
15 密度相对密度(水1)1.58;相对密度(空气1)3.26
16 稳定性稳定
17 危险性氯乙酸为可燃酸性腐蚀品,可燃,但不易燃烧;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17.1 爆炸极限8.0%(下限)
17.2 引燃温度大于500℃
17.3 燃烧热715.9kJ/mol(固体25℃)
17.4 危险标记20(酸性腐蚀品)
18 主要用途用于制农药和作有机合成中间体
19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接触氯乙酸烟雾,可有眼部疼痛、流泪、羞明、结膜充血等症状及上呼吸道 *** 症状。皮肤接触本品溶液后,出现水疱伴有剧痛,随后,水疱吸收,出现过度角化,经数次脱皮治愈。经常接触本品酸雾者有头痛、头晕现象。
20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属中等毒类。
急性毒性:LD5076mg/kg(大鼠经口);255mg/kg(小鼠经口)LC50180mg/m3(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饲料中含1%的氯乙酸时,在200天实验期内,生长缓慢,发现肝糖元增加,其它无特殊损害。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21 实验室监测方法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20版)
22 环境标准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mg/m3
前苏联(1975)污水排放标准 100mg/L
23 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堿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清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24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25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作用。吸入后可因喉、支气管的痉挛、水肿、化学性肺炎、肺水肿而致死。中毒表现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呕吐。 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受热、接触酸或酸雾放出剧毒的烟雾。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èr lǜ yǐ suān
2 英文参考Dichloroacetic acid
3 国标编号81605
4 CAS号79436
5 中文名称二氯乙酸
6 英文名称
Dichloroacetic acid
7 二氯乙酸的别名二氯醋酸
8 分子式C2H2Cl2O2;Cl2CHCOOH
9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刺鼻气味
10 分子量128.95
11 蒸汽压0.13kPa/44℃
12 闪点>110℃
13 熔点9~11℃
14 沸点194℃
15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
16 密度相对密度(水1)1.56;相对密度(空气1)4.45
17 稳定性稳定
18 危险性二氯乙酸为可燃酸性腐蚀品,受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遇水或水蒸气产生有毒和腐蚀性的气体。
18.1 危险标记20(酸性腐蚀品)
19 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制造
20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大鼠吸入本品饱和蒸气8小时,未见引起死亡但可产生严重的皮肤和眼损害。二氯乙酸具有强烈的角质剥脱作用 。
21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2820mg/kg(大鼠经口);510mg/kg(兔经皮)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22 实验室监测方法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20版)
23 环境标准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4mg/m3[皮]
24 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25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26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1.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粉尘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咳嗽、胸痛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眼直接接触可造成严重损害,重者可导致失明。皮肤接触可致化学性灼伤。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和虚脱。
2.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 3300mg/kg(大鼠经口);5640mg/kg(小鼠经口)
危险特性:不易燃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20版)
5.环境标准:
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5mg/m3
美国(1976)农灌水标准 0.2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