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钠溶液2.0mol怎么配
PH=PKa+lg(Ac(-)/HAc)
配制1000mL的话,用0.1M醋酸钠994.3mL与1.0mol/L的乙酸5.7mL混合,也不知道有没有算错。
最直接的最快的方法就是先配制0.1M的醋酸,使用PH计,用冰醋酸调节到PH6.0
配相当于0.1mol/L的醋酸钠溶液,用醋酸调pH到6就可以了。
0.1M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要求醋酸根的浓度是0.1mol/L,因为该缓冲液中醋酸钠摩尔数相对于醋酸根占97%以上。
将适量醋酸钠放进即将要沸腾的水里,搅拌溶解。溶解完成把混合物倒进玻璃杯,放进冰箱冷却,注意不要把没溶解的醋酸钠倒进杯子里。把冷却的混合物倒进容器里,用手指碰触一下,迅速结冰。
原理:
醋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溶液浓度增大,凝固点下降,反之则上升。所以接近沸点时这杯醋酸钠溶液是不饱和的,在冰箱里冻过之后温度下降远低于0摄氏度但是还没有达到能使这杯溶液结冰的低温,但此时醋酸钠溶解度下降,此 时这杯溶液是过饱和的,没有结晶只是由于没有晶种或者其他办法来打破这种亚稳状态,当手指一碰这种亚稳状态就被打破了 就会有大量醋酸钠结晶析出变为固相,由于此时液相中醋酸钠浓度降低而导致溶液凝固点上升,而此时这杯溶液的温度就低于这个凝固点 所以就凝固了。
上面是我在网上搜的,个人方法加过冷(越冷越好,如果你家冰箱够强大)的冰
→↑+(脱羧反应)
反应物:醋酸钠,碱石灰。
条件:加热
说明:碱石灰中的生石灰CaO不参与反应,它的作用是除去NaOH中的水分、减少NaOH与玻璃的作用,防止试管炸裂,同时也使反应混合物疏松,便于甲烷气体的排出。 (浓)(气体)
条件:加热
现象: 有刺激性气体产生,是复分解反应。
说明:这是实验室制取比较纯净的乙酸的方法。 (如:溴乙烷)可用来产生酯:
此反应可以用铯盐来催化。 用具:纯碱、食醋、容器(如废弃饮料瓶,易拉罐)、塑料棒、小勺。
步骤:
① 将食醋2勺半倒入容器内,加入半勺纯碱。
②用塑料棒不断搅拌均匀,使其尽量溶解。
③处理实验区,将1:10稀释的实验废液倒掉,以免污染环境。
现象:迅速有大量气泡溢出,纯碱被逐渐溶解
优点:方法简便、材料便于寻找,在家中便可以体会到实验的乐趣。
缺点:不可以将生成的醋酸钠用来实验,没有处理设施,实验精度差。
原理:
(产生原因是弱酸的部分电离)
魔术用途:可用来表演水中抓冰魔术
实验室乙酸乙酯的制取: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加入碎瓷片以防暴沸),最后加乙酸,然后加热(可以控制实验)。
1、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了提高酯的产量,必须尽量使反应向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进行。一般是使反应物酸和醇中的一种过量。在工业生产中,究竟使哪种过量为好,一般视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以及是否容易回收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实验室里一般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乙醇的质量分数要高,如能用无水乙醇代替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效果会更好。催化作用使用的浓硫酸量很少,一般只要使硫酸的质量达到乙醇质量的3%就可完成催化作用,但为了能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应使浓硫酸的用量再稍多一些。
2、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要保持在60℃~70℃左右,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或乙烯等杂质。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事先可在试管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
3、导气管不要伸到Na2CO3溶液中去,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3.1:浓硫酸既作催化剂,又做吸水剂,还能做脱水剂。
3.2: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1)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冷凝酯蒸气,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利于分层),除出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溶解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醇。
(2)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3.3: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在60℃~70℃。不能使液体沸腾。
(2)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
(3)起催化作用的浓硫酸的用量很小,但为了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4)使用无机盐Na2CO3溶液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3.4:用Na2CO3不能用碱(NaOH)的原因。
虽然也能吸收乙酸和乙醇,但是碱会催化乙酸乙酯彻底水解,导致实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