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钠过饱和溶液是什么?
过饱和醋酸钠溶液是一种亚稳定的状态,如果在接触到更多的醋酸钠颗粒的时候,就会迅速打破之前的平衡。它是过饱和醋酸钠溶液。过饱和醋酸钠溶液是一种亚稳定的状态,如果在接触到更多的醋酸钠颗粒的时候,就会迅速打破之前的平衡。溶液就会发生结晶反应,看起来就像是结冰一样。同时还会释放出热量,所以这个现象也叫热冰现象。
实验原理
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叫做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当往溶液中加入一小块溶质晶体,既能引起过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结晶。
过饱和溶液能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溶质不容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核心即晶核。因为每一晶体都存在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才能使原来做无规则运动着的溶质质点集合起来,并按照这种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
原理:当扳动金属片时,应用摩擦消除了过饱和溶液并不稳定的“稳定”状态,使溶液在金属片表面形成微小晶核并迅速生长,消耗溶液中过饱和的那部分溶质,直至溶液进入稳定的饱和状态,这个过程是要放热的.目前通过启动片启动使用的热宝内部填充的都是醋酸钠溶液。醋酸钠溶液有一个特性,就是遇热则会凝固,同时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这就是热宝可以发热的原因. 那用什么来进行热启动呢?这就是热宝袋内那个圆形的铁片。之所以掰动启动片就可以启动热宝就是因为掰铁片的时候,铁片发出热量,临近的醋酸钠溶液遇热凝结同时继续放出热量,使周围溶液发生连锁反应,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迅速凝结的过程.
中文别名:三水合乙酸钠,结晶醋酸钠,结晶乙酸钠,乙酸钠结晶,醋酸钠,三水醋酸钠
英文别名:Sodium
acetate
trihydrate,Acetic
acid
sodium
salt
化学式C2H3NaO2·3H2O
相对分子质量136.08
性状无色透明结晶或白色颗粒.在干燥空气中风化.在120℃时失去结晶水,温度再高时分解.1g溶于0.8ml水、0.6ml沸水、19ml乙醇.25℃时,0.1mol/L水溶液的pH为
8.9.相对密度
1.45.熔点
58℃.
储存密封保存.
测定铅、铜、镍和铁.配制培养基.有机合
成.缓冲剂.媒染剂.无水乙酸钠分子式:
C2H5OONa
即为乙酸钠失去3个结晶水以后的产物
醋酸钠在30℃的溶解度是35.04克。
用量筒量取100毫升的蒸馏水,倒入烧杯里,用天平称量50克醋酸钠,把50克醋酸钠倒入烧杯里,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直到醋酸钠全部溶解。再向溶液里加一些醋酸钠晶体,这样醋酸钠过饱和溶液就做好了。
溶液最大浓度是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就会析出晶体了。
扩展资料:
醋酸钠又叫乙酸钠一般以带有三个结晶水的三水合乙酸钠形式存在。三水合乙酸钠为无色透明或白色颗粒结晶,在空气中可被风化,可燃。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123℃时失去结晶水。但是通常湿法制取的有醋酸的味道。水中发生水解。
醋酸钠物理性质数据如下:
1、性状:无色透明结晶或白色颗粒
2、相对密度:1.45(三水合物);1.528( 无水物)
3、折光率:1.464
4、熔点(℃):324
5、溶解性: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乙醚。
醋酸钠的贮存方法如下:
1、密封干燥保存。
2、用内衬塑料袋,外套编织袋或麻袋包装。醋酸钠具有潮解性,贮运中要注意防潮,严禁与腐蚀性气接触,防止曝晒和雨淋,运输要加防雨覆盖物。
醋酸钠的合成方法如下:
1、将三水醋酸钠置于瓷皿中,在120℃下加热至获得干燥的白色物质,得无水醋酸钠。
在有机合成中,例如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共熔制备甲烷时,所用无水醋酸钠应在临用前制备。将适量三水醋酸钠放在瓷蒸发皿中,在玻棒搅拌下加热至约58℃时,三水醋酸钠溶解于结晶水中,水分逐渐蒸发后,得到白色固体,此时温度约为120℃。
继续加热至固体熔融,但温度不要超过醋酸钠的熔点(324℃),以免醋酸钠分解为丙酮及碳酸钠。在搅拌下稍冷却,趁热在乳钵中研细,并立即储存于密闭容器中备用。
2、用结晶碳酸钠中和醋酸,过滤后蒸发、冷却、结晶,在常温下干燥而成。
3、用硫酸钠和碳酸氢钠处理醋酸钙而成。
4、醋酸钠的生产方法很多,可以用稀醋酸或醋酸钙与纯碱作用而得;也可以用硫酸钠与醋酸钙复分解而得。工业上还常采用药厂和香料厂的下脚料回收醋酸钠。把628kg稀醋酸倒入反应器中,把200kg纯碱分次加入反应器中。不搅拌,开动引风机抽气。
反应平稳后开动搅拌,使纯碱和醋酸充分反应,然后打入蒸发器加热浓缩至液体密度为1.24g/cm3时停止加热。反应液过滤后打入结晶器中,用NaOH调节Ph值为9.2,冷却至35℃结晶。抽去表面母液,甩干结晶得到350kg白色粉末状产品。一次产率约为7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酸钠
这堂“天宫课堂”,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空间站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完整内容一览,欢迎大家 收藏 与分享一下哟!
空间站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完整内容
实验一:温热的“冰球”
【现象回顾】这一幕仿佛发生在“魔法世界”:透明的液球飘在半空中,王亚平用一根小棍点在液球上,球体瞬间开始“结冰”,几秒钟就变成通体雪白的“冰球”。王亚平说,这枚“冰球”摸上去是温热的。
【专家解读】“太空‘冰雪’实验实际上是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核、结晶的过程,过程当中会释放热量。”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介绍,过饱和溶液结晶通常需要外界“扰动”,而这个实验的“玄机”就在于小棍上沾有晶体粉末,为过饱和乙酸钠溶液提供了凝结核,进而析出三水合乙酸钠晶体。
【延伸阅读】在地面上进行结晶实验时,晶体的样子可能因容器形状不同有很大差异。而在微重力环境中,晶体并不受容器的限制,可以悬浮在半空“自由生长”,这与中国空间站里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相呼应。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目前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实现材料在无容器状态下从熔融到冷却凝固的过程,供科研人员收集物性参数进行研究二是用于特殊材料在轨生长,缩短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流水线、走进大众视野的时间。
实验二:“拉不断”的液桥
【现象回顾】叶光富将水分别挤在两块液桥板上,水球状似倒扣着的碗。液桥板合拢,两个水球“碗底”挨“碗底”液桥板分开,一座中间细、两头粗的“桥”将两块板相连王亚平再将液桥板拉远,液桥变得更细、更长,仍然没有断开。
【专家解读】张璐介绍,微重力环境与液体表面张力是液桥得以成形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的液桥不易被察觉,比如洗手时两个指尖偶然形成几毫米液柱,再拉远一点就会受重力作用坍塌。而在空间站里,航天员轻松演示出比地面大数百倍的液桥,这在地面上是不可能看到的景象。
【延伸阅读】液体表面张力是“天宫课堂”中的高频词,天宫一号太空授课、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做过的水膜、水球实验都阐释了这一原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康琦介绍,空间站可以最大限度摆脱地面重力影响,为包括液桥实验在内的流体力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带着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项目升空。
实验三:“分不开”的水和油
【现象回顾】王亚平用力摇晃一个装有水和油的瓶子,让水油充分混合,瓶中一片黄色。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瓶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油滴仍然均匀分布在水中。叶光富前来助力,抓着系在瓶上的细绳甩动瓶子。数圈后,水油明显分离,油在上层,水在下层。
【专家解读】“我们都知道地面上油比水轻,平时喝汤的时候看到油花都习以为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说,然而在空间站中,情况却大不一样,水和油之所以“难舍难分”、长时间保持混合态,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消失了,也就是浮力消失了。
“水油在天上成功分离的原因是,瓶子高速旋转时类似离心机,可以理解为离心作用使得浮力重新出现了。”张璐说。
【延伸阅读】科研人员可以借助微重力环境特性开展研究,例如利用密度分层消失,在微重力环境下向熔融合金中注入气体,可以得到航空航天、能源和环保领域的重要材料——泡沫金属。
与之相关的是,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能够提供高微重力环境,其内部微重力水平是空间站舱内百倍到千倍,更接近真实宇宙空间外部设计气浮、磁浮两级悬浮,减轻了空间站姿态和轨道控制机动产生的加速度、各类仪器运转产生的力矩和震动、航天员活动带来的质心变化和冲击、太阳风和稀薄大气的扰动等干扰因素影响,能够支持更为精密的科学实验。
实验四:翻跟头的“冰墩墩”
【现象回顾】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压轴登场,迎来太空之旅的“高光时刻”。王亚平水平向前抛出“冰墩墩”摆件,一向憨态可掬的“墩墩”姿态格外轻盈,接连几个“空翻”画出了一条漂亮的直线,稳稳站在了叶光富手中。
【专家解读】太空抛物实验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在空间站中,“冰墩墩”摆件被抛出后几乎不受外力影响,保持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介绍,地球人眼中物体运动的理想状态,如今得以在太空中一探究竟。
【延伸阅读】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在轨科学实验?张璐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实验项目,一是要揭示微重力环境下的特殊现象,属于从科学角度认识世界二是通过在轨实验助力地面科学研究,改进工艺水平三是舱外有高真空环境、辐照、亚磁场等,这些特殊环境因素对生物体、材料、元器件等影响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四是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包括暗物质探测、行星起源探索等。问天、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后,还会有一大批前沿科学实验陆续在中国空间站开展。
空间站2022天宫课堂第一课完整内容
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
——翟志刚介绍秘密武器“企鹅服“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
身处太空,失重环境会导致航天员的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上涌,所以航天员面部看起来会“胖胖的”。那么,航天员们会如何通过锻炼对抗失重?
航天员翟志刚表示,失重对我们的心血管有影响,对我们的骨骼有影响,对我们的肌肉有影响。为了防护失重导致我们肌肉萎缩,在我们空间站里,除了有跑台、自行车、拉力器以外,还有一件秘密武器。同学们看叶老师穿的这身衣服有什么与众不同吗?从外表上看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来看看它的内部结构。
这是胸部拉带的两个调节环,用来调节胸部弹力拉带的松紧用的。通过这些拉带把人体给束缚紧,使肌肉可以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就可以有效预防失重带给我们的肌肉萎缩,这套衣服的名字就叫企鹅服。
授课过程中,网友们发现王亚平在空间站睡眠区,贴着与家人的合照,她还介绍在空间站里“晚上可以和家里人通通电话”。让网友感慨:家人是永远的依赖!
项目2
太空细胞学研究展示
——叶光富带你看失重状态下跳动的心肌细胞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目前我们开展的是失重条件下细胞生长发育的有关研究。前期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细胞的研究,有不同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单元,通过人工制造的一个机动力和完全失重两种状态下对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将这两组细胞进行对比,看一看它们在有动力条件下和无动力条件下,其生长和形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然后我们再进一步研究它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等等,而且我们还选用了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研究,有皮肤干细胞,还有心肌细胞等等。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这是心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画面,同学们有没有看到有一闪一闪的荧光,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这是细胞自身生物电的一种反应,因为这些细胞是活的,我们是利用生物电激发荧光这么一个特殊的手段才能看到这样一种画面,非常神奇。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这也是心肌细胞,它们以成片的形式在做收缩运动,大家可以仔细看,它们就像心肌一样一动一动的,而且它们的运动非常有节律。它们在里面欢快蹦跶着,就像在告诉大家我们活得好着呢,是不是很神奇?欢迎大家一起来到太空参与细胞研究!
项目3
太空转身
——叶光富尝试不借助把手完成太空转身
有一位北京的同学提问,在太空中能否跟在地面一样正常行走。叶光富用行动回答了他的问题:不行!原来,在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的帮助,人们无法像在地面一样行走,只能飘来飘去。
不能太空行走,那太空转身呢?答案是也不那么容易!在试了很多 方法 后,叶光富终于转身成功。
“哎我飘起来了。”“我深吸一口气。”先是展示太空秘密武器“企鹅服”,又马不停蹄“太空行走”,最后还被要求尝试不借助把手完成太空转身。叶光富被网友称为天宫工具人叶老师。王亚平表示:“虽然叶老师已经很努力了,但好像还没成功……加油,再使点劲!”
项目4
浮力消失实验
——王亚平揭秘 乒乓球 在太空为何能停留在水中?
“天宫课堂”第一课王亚平还做了一个浮力消失的实验。在太空中,乒乓球并没有像在地面一样浮在水面,而是停留在了水中,这是为什么呢?
航天员王亚平介绍道,这和地面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浮力是随重力产生的,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面一样浮起来。
项目5
水膜张力实验
——王亚平与女儿做的花在太空绽开
在“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在翟志刚、叶光富的辅助下,拿出了一朵和女儿一起完成的 折纸 花向大家演示了水膜实验。随后,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
项目6
水球光学实验
——王亚平演示微重力下水球如何呈现一正一反两个像
失重环境如何形成水球?为什么会有一正一反两个像?王亚平带你做个有趣的实验。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现在我们往水膜上注水,让它变成一个大水球,同学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会大显神威,所以我们才能做出一个地面上无法做出的水球。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我们再加一点水,让水球变得更大、更圆、更漂亮。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同学们,现在你们是不是能够看到一个放大的我,这在上一次太空授课的时候我也做过,大家知道这是凸透镜成像的结果。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我们先请叶老师把水球中的气泡抽取一下,然后我们往水球里再注入一个大气泡。同学们,现在你们是不是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见到的。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同学们也可以想一下,为什么有一正一反两个像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小提示,这是因为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了两部分,分别成像的结果。
项目7
泡腾片实验
——泡腾片放入太空水球会怎样?王亚平:香香的欢乐气泡球
大家知道泡腾片遇到水之后会产生很多气泡,那么在太空,泡腾片与水球相遇会发生什么变化?
今天(9日)的“天宫课堂”第一课上,太空教师王亚平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只见泡腾片在水球里不断冒泡,但在失重环境下,气泡虽然不断产生,但并没有离开水球。而随着气泡不断增多,水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的“气泡球”,而且产生了阵阵香气。
天宫课堂意义
这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 教育 课堂。“天宫课堂”的意义绝不仅是科普。讲台设在无垠太空,教室则在神州大地,天地遥遥相隔,但师生互动自如,仿佛置身同一教室。这看似简单的互动背后,是我国航天技术实力的真实展现。不仅如此,在这个别开生面的课堂上,航天员王亚平带着大家参观了空间站,无论是再生水,还是能够减少失重对身体影响的“企鹅服”,一个个充满科技含量的物品无不让人赞叹我国的科技实力。这对于新疆各族青少年来说也是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必将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这一角度讲,“天宫课堂”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
科学是一个国家走向远方的基石。“天宫课堂”点燃科学梦想,更点燃强国梦想。更多青少年在仰望星空中,让梦想的种子在心中发芽,让科学精神得到发扬,他们必将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实力量。
空间站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完整内容一览相关 文章 :
★ 2022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课程表一览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内容简介
★ 天宫课堂第二课2022观后感7篇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内容摘抄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平台时间一览
★ 天宫课堂第二课优秀观后感2022(通用10篇)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个人感悟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回放观后感2022【精选12篇】
★ 央视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通用7篇)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启示10篇
醋酸钠溶液的温度T(℃) 21.5 26.0 30.0 34.5 40.5 49.5 50.5
100g水中醋酸钠最大溶解M(克)20.01 32.62 35.04 38.07 42.1 47.13 66.34
醋酸钠的饱和溶液如无指定标明,一般指室温25℃时饱和溶液,称取约32g溶解于100g水中,过滤不溶解的醋酸钠固体,即成醋酸钠的饱和溶液。
附注: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每一种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使做无秩序运动着的溶质集合起来,并且按照该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起来。不同的物质,实现这种规则排列的难易程度不同,有些晶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而过饱和溶液并非处于平衡状态,受到振动或者加入溶质的晶体,则溶液里过量的溶质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这说明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稳定,但还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种状态又叫介稳状态。
(2)硫代硫酸钠过饱和溶液的制备250 克硫代硫酸钠晶体置于干燥洁净的平底烧瓶中,用水浴加热,使其溶于结晶水中。静置冷却,用洁净橡皮塞将瓶口盖严备用。
3、操作:
向瓶中投入同种溶质的小晶体,使晶体迅速布满整个烧瓶。
4、注意事项:
(1)乙酸钠晶体容易吸潮,药品量可适当增加。
(2)尘土亦能使过饱和溶液结晶,所以平底烧瓶要洁净,瓶口要盖严。
(3)晶种要细小,晶形要好,这样晶体生长缓慢,现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