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为什么实验报告没有出来
影响实验产量的因素很多。对乙酰氨基酚的话对外周环氧酶的抑制作用很弱,而环氧酶是前列腺素合成所必须的酶,所以不能减少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影响实验产量的因素很多,没有具体情况很难分析,析出结晶这一步较为困难。
物理性质:
实验1. 观察苯酚颜色,状态,闻一闻气味
实验2.在试管中加入2~3mL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并继续加至有较多的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待用)
实验3.将上述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现象,冷却静置(待用)
实验4.将苯酚晶体加到酒精中,并与[实验2]比较
结论:1.纯净的苯酚是没有颜色的晶体,具有特殊的气味
2.露置在空气中因小部分发生氧化而显粉红色.
3.熔点是43℃
4.常温时,苯酚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70℃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苯酚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5.苯酚有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
化学性质:
实验1.取[实验3]中苯酚(可稀释)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2.取[实验3]中苯酚浊液中加入NaOH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3.向苯酚浊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粉末,观察现象.
实验4.取[实验6]中苯酚钠溶液,滴入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5.取[实验6]中苯酚钠溶液,通入CO2,观察现象.
结论:苯酚确实有酸性,但酸性很弱,弱到不能使指示剂变色.酸性方面:盐酸>碳酸>苯酚 >HCO3--
你的要求太多了,只能满足你这些·······
因为是放热反应,滴得太快会放热太快 因为对氨基苯酚中,氨基显碱性,而与苯直接相连的羟基是显酸性的。醋酸酐是显酸性,所以这种情况下只和氨基反应而不和羟基反应。在苯环对位上引入氨基和羟基,得到对氨基苯酚,而对氨基苯酚则是合成各条线路共同的中间体。
对氨基苯酚和过量乙酸酐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这个应该会发生反应:氨基和酚羟基都被乙酰化.产物随之溶解在乙酸酐里.尝试加热和搅拌,试剂应该没有问题.
通用名: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英文名:Paracetamol
汉语拼音:Duiyixian'anjifen
常用商品名:百服宁、必理通、泰诺、泰诺林、扑热息痛、醋氨酚
化学名 N-(4-羟基苯基)乙酰胺
英文名 4-ACETAMIDOPHENOL
CAS No. 103-90-2
对乙酰氨基酚属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按干燥品计算,含C8H9NO2应为98.0%-102.0%。分子式:C8H9NO2 摩尔质量:151.16
【性状】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药理毒理】 对乙酰氨基酚是非那西丁(phenacetin)的体内代谢产物,属于苯胺类。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作用弱,故解热镇痛作用强,抗风湿作用弱,对血小板凝血机制无影响。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在体液内分布均匀,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式或从肾脏排泄,半衰期一般为1-4小时。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本品无明显抗炎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小鼠经口LD50为338mg/kg,腹腔注射LD50为500mg/kg。
【药代动力学】 口服易吸收,血药浓度0.5~1h达峰值,在体内95%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而失活,5%经羟化转化为对肝脏有毒性的代谢物,均从尿中排出。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5%。90%~95%在肝脏代谢,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结合。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T1/2一般为1~4小时(平均为2小时),肾功能不全时不变,但在某些肝病患者可能延长,老年人和新生儿可有所延长,而小儿则有所缩短。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24小时内约有3%以原形随尿排出。
【适应症】 用于发热,也可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头痛、肌肉痛、关节痛以及神经痛、痛经、癌性痛和手术后止痛等。尤其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对各种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用法用量】
每次口服0.25~0.5g,1日3~4次。1日量不宜超过2g,疗程不宜超过10日。儿童12岁以下按每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1.5g分次服。按年龄计:2~3岁,160mg;4~5岁,240mg;6~8岁,320mg;9~10岁,400mg;11岁;480mg。每4小时或必要时再服1次。
不宜长期应用,退热疗程一般不超过3天,镇痛不宜超过10天。
【不良反应】 常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很少,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皮肤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损害等,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
剂量过大可引起肝脏损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如有可能可测定本品血药浓度,以了解肝损程度。
【禁忌症】 对该品过敏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在3岁以下儿童及新生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反应: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对该品一般不发生过敏反应,但有报告称在因阿司匹林过敏发生喘息的病人中,少数(<5%)可于应用本品后发生轻度支气管痉挛性反应。
(2)下列情况应慎用:①乙醇中毒、肝病或病毒性肝炎时,有增加肝脏毒性作用的危险;②肾功能不全,虽可偶用,但如长期应用,有增加肾脏毒性的危险。
(3)在长期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功能。
(4)对实验室检查的干扰:①血糖测定,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时可得假性低值,而用己糖激酶/6-磷酸脱氢酶法测定时则无影响;②血清尿酸测定,应用磷钨酸法测定时可得假性高值;③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测定,应用亚硝基萘酚试剂作定性过筛试验时可得假阳性结果,定量试验不受影响。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胎盘,故应考虑到孕妇服用后可能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哺乳期妇女用后在乳汁中可达一定浓度,但在哺乳婴儿尿中尚未发现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代谢产物排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不推荐使用。
【儿童用药】 3岁以下儿童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发生减退,半衰期有所延长,易发生不良反应,应慎用或适当减量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1)在长期饮酒或应用其他肝酶诱导剂,尤其是应用巴比妥类或抗惊厥药的患者,长期使用时,更有发生肝脏毒性的危险。
(2)与氯霉素合用时,可延长后者的半衰期,增强其毒性。
(3)与抗凝血药合用,可增强抗凝血作用,故要调整抗凝血药的用量。
(4)长期大量与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合用时,有明显增加肾毒性的危险。
(5)与抗病毒药齐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时,可增加其毒性,应避免同时应用。
【药物过量】 药物过量,包括中毒量时,可很快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厌食、多汗等症状,且可持续24小时。2~4天内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或肾功能损害,如少尿、血肌酐升高。第3~5天肝功能异常可达高峰,第4~6天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衰竭,肾小管坏死,甚至肾功能衰竭。解救应及时给予拮抗剂N-乙酰半胱氨酸(开始时按体重给予140mg/kg口服,然后70mg/kg每4小时1次,共17次;病情严重时可静脉给药,将药物溶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滴)或口服蛋氨酸,对肝脏有保护作用。拮抗剂宜尽早应用,12小时内给药疗效满意,超过24小时则疗效较差。同时还应给予其他疗法,如静脉输液和/或利尿以促排泄,以及血液透析。
【规格】 片剂:每片0.16g;0.3g;0.5g。针剂:0.075g;0.25g。栓剂:0.125g;0.15g;0.3g;0.6g。
泡腾冲剂小儿用100mg/包,成人用500mg/包。
【类别】 解热止痛药
醇和酚的性质实验报告可以写醇类的官能团为羟基-OH,其化学性质主要由羟基决定,其中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较强,使共用电子对偏向氧原子, 从而碳氧键和氢氧键易断裂。
表示为,结构决定性质,因此醇类表现一系列相似化学性质。和活泼金属反应(Na, Mg, Al, K);和氢卤酸(HX) 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去反应。
醇和酚的特点
苯酚是指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的化合物,分子组成为C6H6O结构或写成C6H5OH。苯酚为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晶体,熔点43℃,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70℃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易溶于有机溶剂(乙醇、苯等)。苯酚有毒,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饱和一元醇和醚互为同分异构体,符合分子式CnH2n+2O的物质可能是醇也可能是醚。
但符合通式CnH2n+1OH的则一定为醇。从乙醇脱水反应机理可知断裂的键为碳氧键和与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的碳氢键,若此碳原子上无氢原子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注意醇和酚的区别和联系,醇为羟基和链烃基直接相连而酚则为羟基和苯环相连。二者官能团一样,但烃基不同,性质不同。
1、睡觉时不要把头发扎起来
橡皮筋会让头发和头皮受到压迫,也会在头发上留下难看的痕迹。在每天下班回家后,都应该将头发放下来,让头发和头皮都能获得放松、休息,而不是继续将头发扎起来,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更不要这么做。
2、抓住夜间护发好时机
对于损害比较严重的头发和分叉的发梢,夜间是修复损伤最好的时机。将少量的柠檬草油或荷荷巴油混入温水中,再将头发整个浸泡在里面,之后再将头发用毛巾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