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硫酸)除铁锈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稀盐酸及其它酸除锈统称酸洗法,这种方法速度慢、成本高、对环境污染大等,对于小数量工期松的工件还将就能用,数量一大就不如喷砂法好
可以用盐酸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由于是稀盐酸,盐酸腐蚀铁制品较轻。
首先盐酸可以和铁锈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反应:6HCl+Fe2O3=2FeCl3+3H2O
然后因为如果时间过长,盐酸会和铁反应:2HCl+Fe=FeCl2+H2↑
所以待表面的绣除尽时应用大量的水冲洗以保证铁制品不被继续腐蚀。
采用浓度5%~20%的盐酸水溶液,把需要除锈的工件浸泡在盐酸溶液中一段时间即可。
稀盐酸具有和铁锈反应的化学性质,可以除去生锈物件表面的铁锈。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工业级盐酸浓度在37%。常温下,盐酸对金属氧化物的侵蚀能力较强,但对于溶解钢铁等基体金属的速度较慢,故可通过加大盐酸的浓度来进行溶解。
盐酸除锈时,引起腐蚀和氢脆的危险较少。经过盐酸酸洗后的工件表面残渣少、除锈品质佳。不可用用浓盐酸,浓盐酸挥发速度极快,非常容易腐蚀设备、污染环境。
扩展资料:
稀盐酸的工业用途:
1、稀盐酸用于稀有金属的湿法冶金
例如,冶炼钨时,先将白钨矿(钨酸钙矿)与碳酸钠混合,在空气中焙烧(800℃~900℃)生成钨酸钠.
CaWO4+Na2CO3=Na2WO4+CaO+CO2↑
将烧结块浸在90℃水中,使钨酸钠溶解,并加盐酸酸化,将沉淀下来的钨酸滤出后,再经灼热,生成氧化钨.
Na2WO4+2HCl=H2WO4↓+2NaCl
H2WO4=WO3+H2O↑
最后,将氧化钨在氢气流中灼热,得金属钨.
WO3+3H2=W+3H2O↑
2、稀盐酸用于有机合成
例如,在180℃~200℃的温度并有汞盐(如HgCl2)做催化剂的条件下,氯化氢与乙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烯,再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聚氯乙烯.
3、稀盐酸用于漂染工业
例如,棉布漂白后的酸洗,棉布丝光处理后残留碱的中和,都要用盐酸.在印染过程中,有些染料不溶于水,需用盐酸处理,使成可溶性的盐酸盐,才能应用.
4、稀盐酸用于金属加工
例如,钢铁制件的镀前处理,先用烧碱溶液洗涤以除去油污,再用盐酸浸泡;在金属焊接之前,需在焊口涂上一点盐酸等等,都是利用盐酸能溶解金属氧化物这一性质,以去掉锈.这样,才能在金属表面镀得牢,焊得牢.
5、稀盐酸用于食品工业
例如,制化学酱油时,将蒸煮过的豆饼等原料浸泡在含有一定量盐酸的溶液中,保持一定温度,盐酸具有催化作用,能促使其中复杂的蛋白质进行水解,经过一定的时间,就生成具有鲜味的氨基酸,再用苛性钠(或用纯碱)中和,即得氨基酸钠.制造味精的原理与此差不多.
6、稀盐酸用于无机药品及有机药物的生产
盐酸是一种强酸,它与某些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以及大多数金属盐类(如碳酸盐、亚硫酸盐等),都能发生反应,生成盐酸盐.因此,在不少无机药品的生产上要用到盐酸.
在医药上好多有机药物,例如奴佛卡因、盐酸硫胺(维生素B1的制剂)等,也是用盐酸制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稀盐酸
和盐酸反映生成氯化铁和水
但是盐酸浓度不能太高
否则不仅除锈了 也把铁丁除掉了
要慢慢除锈
能。
生活中常见的除锈剂主要成分为盐酸、稀硫酸,它们能与氧化铁反应,反应原理为:Fe₂O₃+6HCl=2FeCl₃+3H₂O、 Fe₂O₃+ 3H₂SO₄=Fe₂(SO₄)₃+3H2O。
除锈剂沿着锈层和杂质层的裂痕渗透至钢铁制品表面,对锈层和杂质层产生溶解、剥落作用,从而使锈层、杂质和氧化皮从钢铁制品表面脱落。但是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在除锈时需要身穿防护服。另外,酸与铁会产生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除锈操作时需要禁止烟火。
扩展资料:
铁锈为铁氧化物的统称,通常为红色,由铁和氧气境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不同情况下会生成不同形式的铁锈。铁锈主要由三氧化二铁水合物Fe₂O₃·nH₂O和氢氧化铁(FeO(OH), Fe(OH)₃)组成。其他金属亦会被氧化,但是通常不称为“锈”。
足够的时间后,在氧气和水充足的情况下,铁会完全氧化成锈。铝的氧化非常缓慢,因为氧气在铝的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此反应称为钝化。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铁锈应该如何去除
用盐酸除铁锈的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先看到的现象为铁锈溶解,溶液变黄,过一段时间还会看到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反应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盐酸
盐酸分子式为HCl,相对分子质量36.46。盐酸为不同浓度的氯化氢水溶液,呈透明无色或黄色,有刺激性气味和强腐蚀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油等。浓盐酸为含38%氯化氢的水溶液,相对密度1.19,熔点-112℃沸点-83.7℃。3.6%的盐酸,pH值为0.1。注意盐酸绝不能用以与氯酸钾反应制备氯气,因为会形成易爆的二氧化氯,也根本不能得到纯净的氯气。
盐酸危害接触盐酸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出血、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