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铀酰染色作用
乙酸双氧铀,也叫醋酸双氧铀,是一种黄色晶体,密度2.893。在110℃失去结晶水,在275℃分解生成氧化铀(八氧化三铀,U3O8)。有微弱放射性,但所含的是238U,故放射性弱。溶于冷水和乙醇。配制溶液常加入少量乙酸。水溶液遇光分解,并析出紫色沉淀。常用于医药,生物染色,化学分析等。
制备方法
三氧化铀溶于乙酸既得。铀溶于醋酸形成铀酰离子。
2UO3+6CH3COOH=3UO2(CH3COO)2+3H2O
保存方法
不需要特别注意,有条件可以装入铅盒保存。但需避光保存。1960年以后市售的商品均为贫铀制造,放射性可忽略。
主要用途
生物染色:电镜染色中用于染核酸。
把一张滤纸平铺在有盖平皿底部。用配制染剂的溶液将其润湿,上放一小片干净牙科蜡。将染液滴于蜡块上,迅速盖上平皿盖。将欲染载网浮在液滴上,注意切片朝下。一般采用铀-铅双染法:先用1~3%醋酸双氧铀水溶液或70%酒精溶液将载网按上述方法染20~30分钟。染后必须清洗,一般用钟表镊子夹载网浸入清洗液中,反复清洗,清洗液可放在试管中或小瓶中。经三瓶清洗液即可。注意将镊子中间夹缝液体用一小片滤纸将其吸干。用硝酸铅与柠檬酸钠配制成柠檬酸铅,将其溶于氢氧化钠,可得到稳定的强碱溶液(pH12)。染、洗方法同前。用铅染时,可用0.1MNaOH浸湿滤纸,以吸收空气中CO2,防止生成碳酸铅沉淀污染切片。或将NaOH放在牙科蜡周围。配制染液用的蒸馏水应煮沸10分钟以驱除CO2,染毕,用0.02NNaOH和无CO2蒸馏水连续冲洗以除去载网上多余染液,载网清洗后置于培养皿的滤纸上干燥。
柠檬酸同脂类结合 提高其反差
在电镜下观察 电子束最后在荧光屏上成像 成像由电子密度决定
所以用这些染色剂捕捉电子 定位分子位置
就透射电子显微镜来说,原子所带电子的不透明度与其原子序数有关,也就是和核外电子数有关。所以应选择有较强的电子散射能力且易被生物吸附的试剂作为负染色剂,一些常用的负染色剂有钼酸铵、乙酸铀酰、甲酸铀酰(英语:Uranyl formate)、磷钨酸、四氧化锇、锇铁氰化钾等[2]。使用负染色法可以看到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清的结构。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病毒、细菌、细菌鞭毛、生物膜等结构,这些结构的电子散射能力均较低[3]。
取原试液加饱和氢氧化钡至呈明显碱性,这时大部分阳离子和
PO43−、AsO43− 等阴离子都将被沉淀。
引入试液中的 Ba2+ 应继以碳酸铵除之,最后用灼烧法除去铵盐。残渣用水加热浸取后,取溶液以 HAc 酸化,按 1:8
的滴数加乙酸铀酰锌试剂,并用玻璃棒摩擦管壁,如有柠檬黄色结晶形沉淀生成,示有 Na+ 存在。
参见百科“乙酸铀酰锌”。
墨绿色粉末加白色粉末混合是是淡绿色。墨绿色粉末是碱式碳酸铜,白色粉末是氯化钠。
一、碱式碳酸铜。
碱式碳酸铜,呈孔雀绿颜色,所以又叫孔雀石,是一种名贵的矿物宝石。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又称铜绿,颜色翠绿。加热时会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变成黑色粉末,管壁出现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溶于酸并生成相应的铜盐。在自然界中以孔雀石的形式存在。
孔雀绿色细小无定型粉末。不溶于水和醇。溶于酸、氨水及氰化钾
溶液。
常温常压下稳定。[2]
避免的物料酸。不溶于冷水和醇,在热水中分解,溶于酸而成相应铜盐。溶于氰化物、氨水、铵盐和碱金属碳酸盐水溶液中,形成铜的络合物。在碱金属碳酸盐溶液中煮沸时,形成褐色氧化铜。对硫化氢不稳定。加热至200℃分解黑色氧化铜、水(遇冷后凝结形成的小水珠)和二氧化碳。在硫化氢气体中不稳定。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008%。碳酸铜
碱式碳酸铜化学分子结构式
具有扬尘性,应避免与皮肤、眼睛等接触及吸入。
不溶于水,溶于氨水中生成铜氨配离子。加热到220℃时分解。组成为2∶1的碱式碳酸铜为天蓝色的粉状结晶。如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则吸湿并放出部分二氧化碳,慢慢变成1∶1型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但溶于氨水而形成铜氨配离子。
二、氯化钠。
氯化钠 (Sodium chloride),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化学式NaCl,无色立方结晶或细小结晶粉末,味咸。外观是白色晶体状,其来源主要是海水,是食盐的主要成分。易溶于水、甘油,微溶于乙醇(酒精)、液氨;不溶于浓盐酸。不纯的氯化钠在空气中有潮解性。[1] 稳定性比较好,其水溶液呈中性,工业上一般采用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来生产氢气、氯气和烧碱(氢氧化钠)及其他化工产品(一般称为氯碱工业)也可用于矿石冶炼(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晶体生产活泼金属钠),医疗上用来配置生理盐水,生活上可用于调味品。
氯化钠是白色无臭结晶粉末。熔点801℃,沸点1465℃,微溶于乙醇、丙醇、丁烷,在和丁烷互溶后变为等离子体,易溶于水,水中溶解度为35.9g(室温)。氯化钠分散在酒精中可以形成胶体,其水中溶解度因氯化氢存在而减少,几乎不溶于浓盐酸。无臭味咸,易潮解。易溶于水,溶于甘油,几乎不溶于乙醚。
氯化钠的晶体形成立体对称。其晶体结构中,较大的氯离子排成立方最密堆积,较小的钠离子则填充氯离子之间的八面体的空隙。每个离子周围都被六个其他的离子包围着。这种结构也存在于其他很多化合物中,称为氯化钠型结构或石盐结构[4] 。
1.电解熔融态氯化钠制取金属钠
分子结构(3张)
2.电解食盐水
3.与硝酸银反应
离子方程式:
(其实质为Cl-的性质)
4.与浓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氯化氢)
[4]
(concentrated代表浓,excess代表过量)
5.NaCl的检验
一: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酸化过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氯化银沉淀)产生,证明有Cl-。
二:用铂丝蘸取少量溶液,置于酒精灯上灼烧,火焰呈黄色,可证含有Na+。
三:为了消除干扰,可取原试液加饱和氢氧化钡至呈明显碱性,这时大部分阳离子和PO43−、AsO43−等阴离子都将被沉淀。引入试液中的Ba2+应继以碳酸铵除之,最后用灼烧法除去铵盐。残渣用水加热浸取后,取溶液以乙酸酸化,按1:8的滴数加乙酸铀酰锌试剂,并用玻璃棒摩擦管壁,如有柠檬黄色结晶形沉淀生成,示有Na+存在。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我想你在的是医学院之类的地方吧……这玩意主要是用来检血钠含量的
只要不进食基本上没有什么危害,不过有铅容器装装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