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和氢氧化钠反应
苯酚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H5-OH+NaOH=C6H5-ONa+H2O。
苯酚,化学式为C6H5OH,又名石炭酸、羟基苯,是最简单的酚类有机物,一种弱酸。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晶体,有毒。苯酚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
苯酚有腐蚀性,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液;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其溶液沾到皮肤上可用酒精洗涤,苯酚暴露在空气中呈粉红色。
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颗粒形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并形成碱性溶液,另有潮解性,易吸取空气中的水蒸气(潮解)和二氧化碳(变质)。
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苯酚钠和水,实验室常用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来检验苯酚,具体方法为:先在溶液中加入水,溶液变浑浊,再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若溶液又恢复澄清则说明溶液中含有苯酚。
水处理:
氢氧化钠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在污水处理厂,氢氧化钠可以通过中和反应减小水的硬度。在工业领域,是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的再生剂。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 且在水中具有相对高的可溶性。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具有相对高的可溶性,所以容易衡量用量,可以方便地在水处理的各个领域使用。
苯酚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如下:C6H5-OH+NaOH = C6H5-ONa + H2O。反应现象:苯酚晶体中加入水后,溶液浑浊。逐滴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变澄清。小部分苯酚暴露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为醌而呈粉红色。遇三价铁离子变紫,通常用此方法来检验苯酚。
苯酚钠,别名苯氧基钠,是一种白色易潮解的针状结晶。溶于水、乙醇。可由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得。可以用作防腐剂、有机合成中间体,在防毒面具中用以吸收光气。
苯酚具有强刺激性。吸入后可引起肺水肿。溅入眼内,引起眼灼伤。皮肤接触造成灼伤。口服腐蚀消化道,造成严重灼伤,出现腹痛、呕吐、血样便。中毒后可继发肾损害。且遇明火、高热或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而苯酚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钠。
苯酚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5OH,分子量为94.11,呈无色或白色晶体状,有特殊的气味,具有弱酸性。
苯酚和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
C6H5-OH+NaOH = C6H5-ONa + H2O
实验现象:
苯酚晶体中加入水后,溶液浑浊。逐滴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变澄清。
二者接触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生成苯酚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6H5OH + NaOH →C6H5ONa + H2O
这个应该是因为生成开始后,产生的盐酸就开始先和氢氧化钠中和反应,毕竟强酸强碱的反正更优先,这样生成中有1mol盐酸是不可能存留下来的,要想氯苯能完全参加反应,就还得需要1mol氢氧化钠去中和盐酸,所以一共要2mol
总共消耗5摩尔氢氧化钠。
只有羧基能反应源1mol,中间肽键反应1mol,其次酯基反应1mol,酯基断开又出现1个酚羟百基,共2个酚羟基共反应2mol。
氢氧化钠在水处理中可作为碱性清洗剂,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醇、乙醚。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扩展资料:
氢氧化钠(特别是在高浓度的状态下)能对皮肉造成极大伤害。正如其他具腐蚀性的强酸强碱一样,氢氧化钠可以迅速与蛋白质及脂肪,骨质发生酰水解作用及酯基酤水解作用。
从而永久分解生物组织,造成化学性烧伤。不过,其对肉体的强腐蚀性还与它的强烈脱水性有关,因为还会与生物组织中的碳水化合物发生反应并释出极强的内能,了造成化学烧伤外,还会造成一级火焰性灼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氢氧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