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提取物的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Astragalus Root Extract
【CAS】:9005-38-3
【植物拉丁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植物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提取物。
【提取工艺】:干燥黄芪根原料,清洗,干燥,粉碎,10倍量水,加热沸腾提取三次,每次2小时,合并三次提取液,浓缩蒸发水至比重d=1.20的浸膏,静置放凉,浸膏加入乙醇搅拌,静置沉淀,离心沉淀物,沉淀物继续加入乙醇搅拌,静置离心,得黄芪粗多糖,以混合溶剂去除蛋白质,粘液质类成分,得纯品黄芪多糖。
【产品性质】:本品为棕黄色或灰白色粉末。
【有效成分】:黄芪甲苷,黄芪多糖
【药理作用】:具有增强免疫力,增强能量,抗疲劳,抗突变,保肝,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黄芪多糖具有降血脂,即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高脂血症等。黄芪甲苷具有显著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尿蛋白的作用,可降低肾皮质和血清中的AGEs,显示黄芪甲苷具有抗氧化作用,并对醛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还有抑制系膜细胞增生、减轻肾脏肥大的作用。在黄芪甲苷中加入适当辅料,可制成口服制剂,它用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
【产品保存】:置于阴凉干燥、避光,避高温处。
【产品包装】:25kg/纸板桶。可按客户需求包装。
【保质 期】:两 年
【质量标准】:
【规 格】:黄芪甲苷:0.3%-98% 黄芪多糖:10-70%
【检测方法】:HPLC ,UV
【干燥损失】5% Max
【灰 份】5%Max
【重金属】10ppm Max
【铅(Pb)】2ppm Max
【砷(As)】:1ppm Max
【微生物】
【总菌数】:1,000CFU/g Max
【酵母及霉菌数】:100CFU/g Max
中文名称:黄芪甲甙
中文别名:黄芪甲苷
英文名称:Astragaloside IV
英文别名:beta-D-Glucopyranoside, (3beta,6alpha,16beta,20R,24S)-20,24-epoxy-16,25-dihydroxy-3-(beta-D-xylopyranosyloxy)-9,19-cyclolanostan-6-yl(5xi,6beta,8xi,9xi,16alpha,20R,24S)-16,25-dihydroxy-3-(beta-D-xylopyranosyloxy)-20,24-epoxy-9,19-cyclolanostan-6-yl beta-D-glucopyranosideastragalosideⅣ
CAS:84687-43-4
甲酸甲酯,别名蚁酸甲酯,是无色有香味的易挥发液体。与乙醇混溶,溶于甲醇、乙醚。容易水解,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也会使其发生水解。对呼吸道、眼、鼻和下呼吸道有较强的 *** 作用,可引起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
碳一化学极重要的中间体,具有广泛的用途,可直接用作处理菸草、干水果、谷物等的烟薰剂和杀菌剂;也常用作硝化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的溶剂;在医药上,常用作磺酸甲基嘧啶、磺酸甲氧嘧啶、镇咳剂美沙芬等药物的合成原料。
基本介绍中文名 :甲酸甲酯(MF) 英文名 :methyl formate 别称 :蚁酸甲酯 化学式 :HCOOCH3 分子量 :60.05g·mol-1 CAS登录号 :107-31-3 EINECS登录号 :203-481-7 熔点 :-100.4℃ 沸点 :32℃ 水溶性 :易溶于水 (300 g/L,20 °C) 密度 :0.98 g/cm3 外观 :无色易挥发液体 闪点 :−32 °C 安全性描述 :极易燃,有害 危险性符号 :极易燃(F+),有害(Xn)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1243 外观 :无色易挥发液体 PubChem :7865 蒸汽压 :644 hPa (20 °C) 警示术语 :R:R12, R20/22, R36/37 安全术语 :S:S2, S9, S16, S24, S26, S33 LD50 :1500 mg/kg结构,编号系统,物性数据,化学性质,醛的通性,酯的通性:,燃烧(分解),毒理学数据,生态学数据,分子结构数据,计算化学数据,性质与稳定性,贮存方法,合成方法,用途,安全信息,安全防护,健康危害,毒理性,应急处置,环境标准,监测方法, 结构 同分异构体: 乙酸,又名冰醋酸、冰乙酸、醋酸 分子式: C 2 H 4 O 2 分子结构式: 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HCOOCH 3 ; 编号系统 CAS号:107-31-3 MDL号:MFCD00003291 EINECS号:203-481-7 RTECS号:LQ8925000 BRN号:1734623 物性数据 1.性状:无色液体,有芳香气味。 2.熔点(℃):-99.8 3.沸点(℃):31.5 4.相对密度(水=1):0.98 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07 6.饱和蒸气压(kPa):64(20℃) 7.燃烧热(kJ/mol):-973 8.临界温度(℃):214 9.临界压力(MPa):6.00 10.辛醇/水分配系数:0.03 11.闪点(℃):-19(CC) 12.引燃温度(℃):449 13.爆炸上限(%):20 14.爆炸下限(%):5.9 15.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甲醇。 16.黏度(mPa·s,25ºC):0.328 17.闪点(ºC,闭口):-26 18.闪点(ºC,开口):-32 19.蒸发热(KJ/mol,31.5ºC):28.26 20.熔化热(KJ/mol):7.45 21.生成热(KJ/mol):378.47 22.比热容(KJ/(kg·K),15~20ºC,定压):2.00 23.沸点上升常数(25ºC):1.649 24.电导率(S/m,20ºC):3.6×10-5 25.相对密度(20℃,4℃):0.9742 26.相对密度(25℃,4℃):0.9664 27.常温折射率(n25):1.3415 28.临界密度:0.349 29.临界体积:172 30.临界压缩因子:0.255 31.偏心因子:0.254 32.溶度参数0.5:20.503 化学性质 醛的通性 可被氧化,也可被还原; 甲酸甲酯含有醛基,能够被催化氧化为CH 3 OCOOH 银氨溶液反应 HCOOCH 3 +2Ag(NH 3 ) 2 OH→加热 CH 3 OCOONH 4 +3NH 3 +2Ag + H 2 O 斐林试剂反应 甲酸甲酯因为是甲酸和甲醇的酯,甲酸部分还有醛基,所以会和氢氧化铜(新制)产生菲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 HCOOCH 3 +2Cu(OH) 2 =HOCOOCH 3 +Cu 2 O+2H 2 O 还原性 甲酸中的羧基是相当的稳定,不会被还原,但是甲酸还有“HCO-”部分是“醛基”,可以加氢变成HOCH 2 -,而变成HOCH 2 OCH 3 。醛基是可以在Ni催化的情况下被还原为羟基的。 反应方程式为: HCOOH+2H 2 ——Ni催化→ CH 3 OH+H 2 O 反应原理是甲酸中的醛基先变成羟基,由于一个碳原子上不能同时存在两个羟基,所以这两个羟基脱水,又变成一个醛基。此醛基再次被还原,最终变成甲醇。 酯的通性: 水解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反应,或在加热条件下由无机强酸催化反应 HCOOCH 3 +NaOH=HCOONa+CH 3 OH 燃烧(分解) 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著回燃。 燃烧(分解)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HCOOCH 3 +2O 2 =点燃=2CO 2 +2H 2 O 毒理学数据 1、急性毒性:兔子经口LD50:1622mg/kg; 2、其蒸气有麻醉作用。 *** 鼻黏膜,引起呕吐、困倦,侵蚀肺部。吸入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视觉等障碍。最高允许浓度为245.4毫克每立方米(0.25mg/L空气)。处在1%的甲酸甲酯蒸气中2.5小时,或5%的蒸气中30分钟时,即有致命的危险。豚鼠在甲酸甲酯128g/mL的环境中接触30分钟致死。 3.急性毒性 LD50:475mg/kg(大鼠经口);1622mg/kg(兔经口) LC50:5200毫克每立方米(大鼠吸入,4h) 4.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猫吸入2300毫克每立方米,25h,1.5h后运动失调,侧卧2~3h内死亡(肺水肿)。 生态学数据 1.生态毒性 LC50:120mg/L(96h)(圆腹雅罗鱼,静态) EC50:>500mg/L(24h)(水蚤);190mg/L(96h)(栅藻) 2.非生物降解性 空气中,当羟基自由基浓度为 个/立方厘米3时,降解半衰期为71d(理论)。 当pH值为7,8时,水解半衰期分别为5.1d,12d(理论)。 分子结构数据 1、摩尔折射率:13.24 2、摩尔体积:65.2 3、等张比容(90.2K):140.2 4、表面张力(dyne/cm):21.3 5、极化率:5.25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2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6.3 7.重原子数量:4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8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1.稳定性 稳定 2.禁配物 强氧化剂、碱类 3.聚合危害 不聚合 贮存方法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9℃。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合成方法 1.直接酯化法 由甲酸与甲醇进行酯化而得。将无水氯化钙和甲酸混合,搅拌冷却。慢慢加入甲醇。回流2.5h,蒸馏即得成品。反应时也可以不加氯化钙将甲酸与甲醇加热回流,蒸馏收集相对密为0.947的馏出液,得甲酸甲酯,收率为90%。原料消耗定额:甲酸845kg/t、甲醇600kg/t。 2.二氧化碳法在三氟化硼的甲醇溶液中,以铱络合物作催化剂,通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100℃,5.88MPa下反应生成甲酸甲酯。 3.甲醇羰基化法。 4.甲醇脱氢法。 5.甲醇氧化脱氢法。 6.合成气一步合成法。 精制方法:易含的杂质是游离的甲酸和甲醇。精制时,加无水碳酸钾干燥后蒸馏,或者加五氧化二磷,在水浴上于80~90℃分馏。也可以先用浓碳酸钠水溶液洗涤,用固体碳酸钠干燥后,再加五氧化二磷分馏。 7.无水氯化钙、甲酸混合后,冷却搅拌慢慢加入甲醇,回流25h 进行反应: 然后蒸馏得到粗品,用无水碳酸钠干燥去酸性过滤,即得成品。 用途 1.用作有机合成的原料,可制甲酸、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乙二醇、氯甲酸三氯甲酯、乙二酸酯、醋酐、醋酸等。 2.用于杀虫剂、军用毒气及溶剂等产品的生产;用作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溶剂、熏蒸杀虫剂、杀菌剂。 3.有机合成中的甲酰化剂。其他还可用于香料及干燥果品、处理谷类等方面。 4.用作杀菌剂、熏蒸剂、菸草处理。也是有机合成的原料,如MeF水解可制甲酸;胺化制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经碳基化合物偶联制乙二醇、合成氯甲酸三氯甲酯(双光气)、乙二酸酯,经脱水制醋酐,经异构制醋酸等。 5.用于有机合成,用作乙酸纤维素的溶剂、杀虫剂、杀菌剂和分析试剂等。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1243 3/PG 1 安全标识:S9S16S24S26S33 危险标识:R12R20/22R36/37 安全防护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和 *** 作用。人接触一定浓度的本品,发生明显的 *** 作用;反复接触可致痉挛甚至死亡。 毒理性 急性毒性:LD501622mg/kg(兔经口)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猫吸入2300mg/m3,25小时,1小时30分钟后运动失调,侧卧2~3小时内死亡(肺水肿); 豚鼠吸入25g/m3×3~4小时,致死; 人经口500mg/kg,最小致死剂量。 应急处置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焚烧法。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菸。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即使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四、燃烧处理措施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环境标准 前苏联标准: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为250毫克每立方厘米。 空气中嗅觉阈浓度约为66~72ppm。 监测方法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WS/T166-1999,作业场所空气) 步骤:空气中,用活性炭管收集空气样品,再用气相色谱法分析。
国标编号 61616
CAS号 812-01-1
中文名称 氯磺酸甲酯
英文名称 Methyl chlorosulfonate
别 名
分子式 CH3ClO3S;ClSOOOCH3 外观与性状 无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分子量 130.57 沸 点 133~135℃/分解
熔 点 -70℃ 溶解性 不溶于水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49(10℃);相对密度(空气=1)4.51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14(有毒品) 主要用途 在有机合成反应中起甲基化作用,也用军用毒气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低浓度时有强烈的催泪作用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肺水肿,对皮肤有烧灼作用。在用于工业方面的危害未见报道。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曾用作化学性毒剂。
急性毒性:豚鼠吸入0.5mg/L×30分钟,48小时后死亡;兔吸入4mg/L×30分钟,24小时后死亡。在45~60mg/m3浓度下,人不能耐受1分钟。
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遇水或水蒸气反应放热放出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硫化物。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5.环境标准: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薄膜防毒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特别注意眼和呼吸道的防护。工作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皮肤。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砂土、干粉。
是有机化合物,可看作碳酸的二甲基酯。碳酸二甲酯是一种环保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分子结构中含有羰基、甲基和甲氧基等官能团,具有多种反应性能,在生产中具有使用安全、方便、污染少、容易运输等特点。碳酸二甲酯毒性较小,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化工产品。
碳酸二甲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羰基、甲基、甲氧基和羰基甲氧基,因而可广泛用于羰基化、甲基化、甲氧基化和羰基甲基化等有机合成反应,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异氰酸酯、聚氨基甲酸酯、聚碳酸酯二醇、烯丙基二甘醇碳酸酯、甲胺基甲酸萘酯(西维因)、苯甲醚、四甲基醇铵、长链烷基碳酸酯、碳酰肼、丙二酸酯、丙二尿烷、碳酸二乙酯、三光气、呋喃唑酮、肼基甲酸甲酯、苯胺基甲酸甲酯等多种化工产品。由于DMC无毒,可替代剧毒的光气、氯甲酸甲酯、硫酸二甲酯等作为甲基化剂或羰基化剂使用,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操作的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
A
a-SAA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AACG烷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AACP烷基两性丙氨酸盐
AAG 烷基两性甘氨酸盐
AAOA烷基酰胺丙基氧化胺
AAP 烷基丙氨酸盐
AAPB烷基酰胺丙基甜菜碱
AASB烷基酰胺丙磺基甜菜碱
ARS 支链烷基苯磺酸盐
AEO(n)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n)
AEC 醇醚羧酸盐
AS00 烷基硫酸盐
AESS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琥珀酸酯磺酸钠
AE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0
AES0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
ABS00 硬性苯磺酸盐
AOS00 烯基磺酸盐
AG 烷基甘氨酸盐
AGS 烷基甘油醚磺酸盐
APG 非离子烷基糖苷
AIDA烷基亚氨基二乙酸盐
AIDP烷基亚氨基二丙酸盐
Ale(2)S 月桂醇醚(2)硫酸铵盐
ALs 月桂醇硫酸酯铵盐
Am/DIFAG乙酸甘油单、二酸酯
AMT 长链酰基-N-甲基牛磺酸钠(1gepon T)
AOS a -烯烃磺酸盐
APAC长链烷基低聚氨基酸,烷基聚胺羧酸盐
APG 烷基低聚糖苷
APES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
C
CAPG 阳离子烷基糖苷
CHSB 十六烷基羟基磺丙基甜菜碱
CAPB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0
CAB 椰油酰胺甜菜碱
CAMA 椰油基咪唑啉甜菜碱0
CAPO 椰油酰胺丙基氧化胺
CoACG椰油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c-SAA0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CCACP椰油基两性羧基丙氨酸盐
CoAG 椰油基两性甘氨酸盐
CoAHSB 椰油酰胺丙基羟基磺基甜菜碱
CoAPN-椰油基-β-丙氨酸盐
CoAPB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CoASB 椰油酰胺磺丙基甜菜碱
CoB 椰油基甜菜碱
CoDEA 椰油基二乙醇酰胺
CoIDP 椰油亚氨基二丙酸盐
CCMEA 椰油单乙醇酰胺
CoMT椰油酰基-N-甲基牛磺酸钠
CoNnAa 椰油基低聚丙基甘氨酸
CoSB椰油基磺丙基甜菜碱
CM/DFAG 柠檬酸甘油单、二酸酯
CPC 十六烷基氯化吡啶
CSB十六烷基磺基甜菜碱
CAPG 阳离子烷基糖苷
CMEA椰油酸单乙醇酰胺
CAPB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0
CAB 椰油酰胺甜菜碱
CAMA 椰油基咪唑啉甜菜碱
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C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D
DAC5十二烷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DAES十二胺乙基磺酸钠
DAP N-十二烷基-β-丙氨酸盐
DAPB十二酰胺丙基甜菜碱
DAPSB 十二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
DB 十二烷基甜菜碱
DDBAC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DDEAC 双十烷基双甲基氯化铵
DDG 十二烷基二(氨乙基)甘氨酸
DEACG 癸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DEAP N-十烷基-β-丙氨酸盐
DEB 十烷基甜菜碱
DEEO(n) 十烷基聚氧乙烯醚(n)
DEO(n) 十二醇聚氧乙烯醚(n)
DETAC 十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DG 十二烷基甘氨酸
DHSB十二烷基羟基磺丙基甜菜碱
DIC 十二烷基咪唑啉阳离子
DIDP十二烷基亚氨基二丙酸盐
DMBB十二烷基甲基苄基甜菜碱
DMG 十二烷基氨乙基甘氨酸
DMT 十二酰基-N-甲基牛磺酸钠
DOA 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
DPB十二烷基二甲基丙基甜菜碱
DSAC 双硬脂基双甲基氯化铵
DSB十二烷基磺丙基甜菜碱
DTAC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E
ECH烷基醚醋酸盐
EFA脂肪酸聚氧乙烯酯
EGDS乙二醇双硬脂酸酯
EHRA氢化蓖麻油酸聚氧乙烯酯
F
FMEE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合物
FMEA 脂肪酸单乙醇酰胺
H
HEDTA 羟乙基乙二胺三乙酸盐
HEED羟乙基乙二胺
HSB羟基磺基甜菜碱
HTB氢化牛脂基甜菜碱
I
Igepon A 椰油酰基乙基磺酸钠
ISAAP异硬脂酸两性丙氨酸
K
K12 脂肪醇硫酸盐(钠)
L
LDEA 月桂基二乙醇酰胺
LAPB 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
LAPO 月桂酰胺丙基氧化胺
LACG月桂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LAG月桂基两性甘氨酸盐
LAP月桂基氨基丙酸盐
LAS00直链烷基苯磺酸盐(软性苯磺酸盐)
LAPB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
LB 月桂基甜菜碱
LDBC月桂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LDEA月桂酸二乙醇酰胺
LDEA 月桂基二乙醇酰胺
LAPB 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
LAPO 月桂酰胺丙基氧化胺
LEO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LIDA月桂基亚氨二乙酸盐
LIDPN-月桂基-β-亚氨基二丙酸盐
L/MAP N-月桂基/肉豆蔻基-β-丙氨酸盐
L/MB 月桂基/肉豆蔻基甜菜碱
DFAG乳酸甘油单、二酸酯
LMIPA 月桂基单异丙醇酰胺
LQA月桂基氧化胺
LPC月桂基氯化吡啶
LTAC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
M
M/DFAG 甘油单、二脂肪酸酯
MES α-磺基脂肪酸甲酯钠盐
MES00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0
MAP 单烷基磷酸酯0
MgLES 月桂醇醚硫酸酪镁盐
MgLs月桂醇硫酸镁
MLS 月桂醇硫酸酯单乙醇胺盐
N
n-SAA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NPO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O
OACG油酸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OAG 单羧基化辛基咪唑啉钠盐
OAP 辛胺丙酸盐
oAPS油酰基两性丙基磺酸盐
0B 油酸基甜菜碱
OCACG 辛基两性羧基甘氨酸盐
ODBAC 十八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ODEA油酸二乙醇酰胺
OIDP辛基亚氨基二丙酸钠
ONnAa 油酸基低聚丙基甘氨酸
OPES辛基酚醚硫酸盐
OSB 辛基磺基甜菜碱
P
PAS 烷基磺酸盐
PC 卵磷脂
PDEA棕榈油酸二乙醇酰胺
PEG 聚乙二醇
PEG(3)DS三乙二醇双硬脂酸酯
PFA 丙二醇脂肪酸酯
R
RAPB 蓖麻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RNnAa 烷基低聚氨基酸
S
SAS00仲烷基硫酸盐
SAG酰基谷氨酸钠
SAA00表面活性剂
SAS仲烷基磺酸盐
SDEE(3)S十烷基醇醚(3)硫酸钠
SDES十烷基硫酸钠
SDS 十二烷基硫酸酯钠盐
SE (蔗)糖酯
SLAS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
SLE(n)S 十二烷基醚(n)硫酸钠
SLS 月桂醇硫酸钠
SLS-2月桂醇-2-硫酸钠
SL/TE(3)S十二/十四醇醚(3)硫酸酯钠盐
Span缩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STAC硬脂基三甲基氯化铵
T
TB 十四烷基甜菜碱
TDBAC 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TDHEB 牛脂基双羟乙基甜菜碱
THSB 十四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
TIDP N-牛脂基-β-亚氨基二丙酸盐
TLE(2)S 月桂醇醚(2)硫酸酯三乙醇胺盐
TLS月桂醇硫酸酯仪二醇胺盐
TNnAa 牛脂基低聚丙基甘氨酸
TOA十四烷基氧化胺
TSB十四烷基磺基甜菜碱
TTAC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Tween聚氧乙烯化缩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TX-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
6501 椰油酸二乙醇酰胺
甲酯又称脂肪酸甲酯,是用途广泛的表面活性剂(SAA)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