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是什么化学药剂?
TEA又叫三乙胺,是聚氨酯的平衡性叔胺催化剂,偏于发泡。三乙胺在聚氨酯行业除了用作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辅助催化剂外,还可用作阴离子水性聚氨酯体系的中和成盐剂。目前在聚氨酯工业使用不多,已被其他叔胺替代。
英文名:triethylamineN,N-diethylethanamine。
分子式为C6H15N,分子量为101.2。CAS编号为121-44-8。
结构式:(CH3CH2)3N。
扩展资料
三乙胺又称N,N-二乙基乙胺,最简单的均三取代叔胺,具有叔胺的典型性质,包括成盐、氧化,三乙胺的兴斯堡试验(Hisbergreaction)无反应。外观为无色至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有强烈的氨臭,在空气中微发烟。
三乙胺微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乙醚。水溶液呈碱性。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2%~8.0%。有毒,具强刺激性。
三乙胺可用乙醇和氨作用制得。将乙醇和液氨在氢气存在下,经气化后进入预热器(150±5℃)进行预热,然后进入装有铜-镍-白土催化剂的第一反应器(190±2℃)和第二反应器(165±2℃)进行合成,生成一乙胺、二乙胺、三乙胺的混合物。
经冷凝后,再经乙醇喷淋吸收得三乙醇胺粗品,最后经分离、脱水和分馏,收集88-90℃馏分得三乙胺。
原料消耗定额:乙醇(95%)2300kg/t、液氨(99%)500kg/t、氢气(99%)150标立方米/t。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乙胺
常用的聚氨酯胺催化剂主要有脂肪族类催化剂和醇类催化剂等。
胺类催化剂一般使用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生产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脂肪族胺类催化剂有N,N-二甲基环己胺、双(2-二甲氨基乙基)醚、N,N,N',N'-四甲基亚烷基二胺、三乙胺、N,N-二甲基苄胺等。
2.脂环族胺类催化剂有固胺、N-乙基吗啉、N-甲基吗啉、N,N‘-二乙基哌嗪等。
3.醇类化合物催化剂有三乙醇胺、DMEA等。
4.芳香族胺类有吡啶,N,N’-二甲基吡啶等。
N,N,N',N',N''-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别名五甲基二乙烯三胺,简称PMDETA。
英文名:N,N,N',N',N''-pentamethyldiethylenetriamine。
分子式:C9H23N3,相对分子质量173.3。CAS编号3030-47-5。
物化性能
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为无色至淡黄清透液体,易溶于水,产品纯度一般98%,其典型物性为:黏度(25℃)2mPa.s,相对密度(20℃)0.8302~0.8306,闪点(闭杯) 72℃左右,闪点(PM-CC)83.3℃,沸程196~201℃或70~80℃(1100Pa),蒸气压(21℃)0.29Χ133Pa,凝固点<-20℃。爆炸极限:下限1.1%,上限5.6%。折射率1.4435±0.0005,PH=11.0。
特性及用途
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是聚氨酯反应的高活性催化,它以催化发泡反应为主,也用于平衡整体发泡及凝胶反应。它广泛用于各种聚氨酯硬泡,包括聚异氰尿酸酯板材硬泡。由于它的强烈发泡效应,能够改善泡沫流动性,因此改善产品生产工艺和提高制品质量,它常与二甲基环己胺、二甲基乙醇胺等共用。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可单独用作聚氨酯泡沫塑料配方的催化剂,也可与其他催化剂并用。单独用作硬泡催化剂时,用量范围为每100份多元醇1.0~2.0份。
除用于硬泡配方,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也可用于聚醚型聚氨酯软块泡和模塑泡沫的生产中。例如70%的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主要用于软泡制品的配方中,该品催化活性大,发泡速度快,制品具有高韧性以及高承载性。在软泡中每100份聚醚该催化剂0.1~0.5份就能得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作为硬泡的辅助催化剂。
美国Air Products公司的Polycat 520是二醇稀释的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催化剂,由20%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和80%一缩二乙二醇组成,用于微孔聚氨酯弹性体配方。
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季铵盐是软泡延迟催化剂,用于延长发泡乳白时间,适合复杂形状泡沫制品及箱式发泡工艺,改善泡孔结构,提高模塑质量。其自身用量范围相当宽,并且用量变化对乳白时间影响不明显;但增加用量能缩短泡沫上升时间,缩短固化时间。
国标编号 82504
CAS号 141-43-5
中文名称 2-氨基乙醇
英文名称 Monoethanolamine;2-Aminoethanol
别 名 乙醇胺;2-羟基乙胺
分子式 C2H7NO;HO(CH2)2NH2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有氨的气味
分子量 61.08 蒸汽压 0.80kPa/60℃ 闪点:93℃
熔 点 10.5℃ 沸点:170.5℃ 溶解性 与水混溶,微溶于苯,可混溶于乙醇、四氯化碳、氯仿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02;相对密度(空气=1)2.11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20(碱性腐蚀品) 主要用途 用作化学试剂、溶剂、乳化剂、橡胶促进剂、腐蚀抑制剂等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蒸气对眼、鼻有刺激性.眼接触液状本品,造成眼损害;皮肤接触引起刺痛和灼伤.口服损害口腔和消化道.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2050mg/kg(大鼠经口);1000mg/kg(兔经皮);LC502120mg/m3,4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100~200mg/m3×6小时/日×5日/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条件反射改变;兔吸入24mg/m3×35日,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一定抑制,皮肤出现刺激现象.
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与硫酸、硝酸、盐酸等强酸发生剧烈反应.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5mg/m3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5mg/L
水中嗅觉阈浓度 0.5mg/L
美国 车间卫生标准 6mg/m3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立即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泡沫、干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