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乙苯,溴苯 苯酚的磺化活性顺序
苯酚>苯>溴苯>硝基苯硝化是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电子云密度越高反应活性越强,也就是说苯环上带给电子基时反应活性增加,且给电子能力越强,活化的越厉害;苯环上带拉电子基时,反应活性下降,拉电子基的拉电子能力越强,钝化的越厉害. 羟基(-OH)是强给电子基,所以苯酚活性最高,卤素是弱拉电子基,硝基是强拉电子基,二者均使苯环活性下降,但硝基更显著. 注意,苯酚容易被氧化,最后得到的硝化产物收率并不高(硝酸有氧化性),但仅从反应活性看,苯酚肯定是最强的.
苯酚不能直接间位硝化,只能邻对位硝化,羟基是活化基团,羧基是钝化基团,所以苯酚比苯甲酸易硝化。当然,苯酚的间位活性是比苯甲酸间位活性高,这也是对的,但是苯酚的邻对位远比间位活性高,所以苯酚加硝酸肯定只能得到邻对位硝化产物
盐酸:强酸,完全电离;
苯甲酸:部分电离,属于弱酸,但能使蛋壳产生气泡;
碳酸:弱酸,能使石蕊变红;
苯酚:极弱的酸,不能使得石蕊变红;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呈中性;
苯乙醇:在水中不电离,属于非电解质。
(1)羧基酸性>碳酸>酚羟基>醇羟基,则酸性:苯甲酸>碳酸>苯酚,
故答案为:苯甲酸>碳酸>苯酚;
(2)苯酚、苯甲酸呈酸性,苯胺呈碱性,苯甲醇为中性,可先加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苯酚、苯甲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盐,则水层中含有苯酚钠、苯甲酸钠,在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可得到苯酚,分离后在水中加入盐酸可得到苯甲酸,则A为NaOH溶液,B为二氧化碳,C为盐酸,物质1为苯甲酸,物质2为苯酚;
苯甲醇、苯胺中加入盐酸,苯胺生成盐,溶于水,在水层中加入氢氧化钠可得到苯胺;则物质3为苯胺,物质4为苯甲醇;
若首先仅仅将苯甲酸与其他三种物质分开,由于只有苯甲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可加入NaHCO 3 溶液将苯甲酸与其他三种物质分开,
故答案为:NaOH溶液;CO 2 ;盐酸;NaHCO 3 溶液.
酸性的大小是根据羟基所连的原子团来的,
若是吸电子基,吸电子能力越强则羟基的活性越大,比如苯酚的酸性小于乙酸,就是因为苯环的吸电子能力小于羰基的吸电子能力;
若是斥电子基,则斥电子越强酸性越弱,饱和链烃基都是斥电子的,所以甲酸的酸性大于乙酸大于丙酸……,苯甲酸>苯酚
苯硫酚的硫原子半径比苯酚的氧更大,所以电离后阴离子的负电荷密度更低,造成苯硫酚的酸性一般强于相应的苯酚。
对甲基苯甲酸的酸性是最强的。羧酸的酸性比相似结构的酚、硫酚强的多。
酸性顺序是
苯酚
<
对硝基苯酚
<
对氯苯硫酚
<
对甲苯甲酸
看羟基氧上的电子情况,当其周围电子云密度较低时较易电离,即酸性较强,反之亦然。
苯甲酸羧基中的羟基与羰基发生p-π共轭,使羟基氧上的电子被拉向羰基,使氢氧键上电子云密度降低,导致其较易电离。
苯酚中苯环与羟基共轭,但其效果不如羰基。
苯甲醇中,苯甲基有推电子诱导效应,使氢氧键上电子云密度增高,使其不易电离。
烃基羟基属于一类取代基,增加苯环上电子密度,利于苯环亲电取代
羧基和硝基是二类,减弱苯环电子密度
且作用强弱为羟基>烃基
硝基>羧基
因此以上四个化合物亲电取代活性排练为
苯酚>甲苯>苯甲酸>硝基苯
因此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