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乙酸 > 正文

沉淀DNA时,用到的醋酸铵溶液pH是多少

兴奋的百合
冷静的小甜瓜
2023-01-01 08:36:17

沉淀DNA时,用到的醋酸铵溶液pH是多少

最佳答案
难过的黑米
包容的芒果
2025-07-19 08:05:51

沉淀DNA时,用到的醋酸铵溶液pH在8左右,略微碱性。DNA的沉淀: 采用无水乙醇沉淀DNA是实验室的常用方法。在DNA溶液中,DNA分子与水分子呈水合状态,当加入乙醇后,乙醇可以夺去DNA分子周围的水,从而使得DNA分子失水而易于聚合。 乙醇的优点是可以任意比和水融合,而且不会和DNA发生化学反应,DNA分子在乙醇中能够稳定保存,因此可以作为沉淀DNA的良好试剂。 一般用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DNA,使乙醇最终含量为67%左右(关键)。当沉淀RNA时一般用2.5倍的体积。因此也可以用95%的乙醇等代替,但是此时终体积将会较大,且DNA在溶液中会有一定的损耗。因此当多次沉淀时,做好采取折中的方法,即初次用95%的乙醇沉淀后,之后采用无水乙醇代替。另外也可以用0.6倍体积的异丙醇(IPA)沉淀。与乙醇相比,异丙醇比较疏水,极性较弱,因此盐离子会与DNA分子共沉淀,不利于去盐,但却因此可以去除蛋白质、糖等杂质(高浓度的盐可以使糖存在于溶液中从而去除)。而乙醇可以有效去除盐离子。另外,乙醇易挥发,所以通常会先用异丙醇沉淀,再用乙醇多次洗去盐。沉淀时间一般是15-30分钟即可。沉淀过程中一般会加入醋酸钠或氯化钠,因为在pH为8时,DNA分子带负电荷,盐释放的正电荷可以与其反应,从而促进其聚合沉淀。当然盐离子浓度也不可太高,否会影响后续反应,如酶切等,故得多次脱盐。

最新回答
纯真的流沙
魁梧的保温杯
2025-07-19 08:05:51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的时候加乙酸铵,利用形成的HAc/Ac-缓冲体系平衡溶液二中NaOH的强碱性,使DNA复性;另一方面,NH4+与溶液二中的SDS(结合到蛋白质上)结合生成微溶性物质,促使体系中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所连接的基因组DNA的沉降DNA呈负性,加入阳离子NH4+中和电荷,促进DNA在无水乙醇中沉淀。

落后的小蚂蚁
酷炫的香氛
2025-07-19 08:05:51
醋酸铵分析法

醋酸铵的成分,可以先用过量的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加热以驱除氨NH3,再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过量的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最初加入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毫升数,减去所用标准盐酸溶液的毫升数,所得的差,即为分解醋酸铵所用去的标准氢氧化钠量,由此可计算试品内所含醋酸铵的量。反应式如下:

CH3COONH4+NaOH→CH3COONa+H2O+NH3↑

NaOH+HCl→NaCl+H2O

操作:称取样品1.5克,置於250毫升锥形烧瓶中,加入蒸馏水使其溶解后稀释至100毫升。然后加入0.1N氢气化钠40毫升,加热煮沸,至所生蒸气遇石蕊试纸不再显示?性反应。冷却后加入酚?指示液数滴,用0.1N盐酸滴至粉红色消失时为止。

或1毫升0.1N NaOH=0.0077克CH3COONH4

注:醋酸铵的成分也可用下法进行分析:

在试品溶液里加入适量的甲醛溶液,使转化成环六亚甲基四胺及醋酸,再用

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量,从而计算出试品中所含醋酸铵的量。反应式

如下:

4CH3COONH4+6HCHO→4CH3COOH+(CH2)6N4+6H2O

CH3COOH+NaOH→CH3COONa+H2O

操作:称取试品3克,置於250毫升锥形烧瓶中,加入25%甲醛20毫升(这甲醛溶液预先以酚?为指示剂,用1N氢氧化钠中和),盖好瓶塞,放置30分钟。

然后加入酚?指示液数滴,用0.1N氢氧化钠滴至微红色为止。

或1 毫升0.1N NaOH=0.0077克CH3COONH4

会撒娇的水池
眼睛大的豆芽
2025-07-19 08:05:51
【中文名称】乙酸铵;醋酸铵

【英文名称】ammonium acetate

【结构或分子式】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77.083

【密度】1.17

【熔点(℃)】114

【性状】

稍有乙酸气味的白色三角晶体。

【溶解情况】

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丙酮,水溶液显中性!此性质很重要!

【用途】

用作分析试剂、肉类防腐剂,也用作制药等。

【制备或来源】

由冰醋酸与氨作用而得。

【其他】

易潮解。

唠叨的音响
动听的芝麻
2025-07-19 08:05:51
我认为,甲基橙是酸碱指示剂,它的变色与溶液中的H+的浓度有关,而相同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电离程度不同,电离平衡常数不同,所以,必定电离的H+浓度也会不同,这就导致了甲基橙的颜色会改变,有可能在以水为溶剂的环境下变色,但在以乙醇的环境下不变色。 

那么,很明显,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中,电离的H+浓度也会不同,因此使甲基橙出现不同的显色反应。

至于你的操作为什么没有达到效果,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指示剂浓度过低导致显色不明显,或者是你加的乙醇浓度过大或者过小,毕竟不是所有浓度范围的乙醇都可以被甲基橙指示,指示剂的指示也是有一定范围的,除此之外,我不好回答了,毕竟我没有看见你操作也没有你的数据。

全手打,不容易呀,有问题hi我吧……

潇洒的小懒虫
生动的火
2025-07-19 08:05:51
主要内容:

一、SDS-PAGE的工作原理

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实验室常用的基于蛋白质分子量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的方法。

SDS-PAGE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来分离蛋白质,基于施加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筛分基质(凝胶)产生的迁移率。

1.  使蛋白质的迁移率与分子量成正比

任何带电物种在电场中的运动都是由其净电荷、分子半径和外加电场的大小决定的。但自体折叠的蛋白质所带来的问题是,它们的净电荷和分子半径都不依赖于分子量。相反,它们的净电荷由氨基酸组成决定,即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正、负电荷之和以及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分子半径决定。  

因此,在它们的原生状态下,具有相同分子量的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以不同的速度迁移,这取决于它们的电荷和三维形状。  

为了根据分子量在电场中分离蛋白质,我们需要将蛋白质还原为线性分子,破坏三级结构,并以某种方式掩盖蛋白质的固有净电荷。这就是SDS的应用来源。

2.  SDS的作用

SDS是一种存在于SDS-PAGE缓冲液中的洗涤剂,在这种缓冲液中,伴随着一点煮沸和还原剂(通常是DTT或β-ME来分解蛋白质-蛋白质二硫键),它会破坏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这将折叠的蛋白质转变为线性分子。

SDS利用均匀的负电荷覆盖蛋白质,从而掩盖R-基团的固有电荷。SDS与线性蛋白(约1.4g SDS/1g蛋白)的结合相当均匀,这意味着蛋白质的电荷现在与它的分子量近似成正比。  

SDS也存在于凝胶中,以确保一旦蛋白质被线性化,电荷被掩盖,但蛋白质在整个电泳分离过程中仍保持这种方式(与分子量成正比的迁移)。  

SDS包被的蛋白在凝胶中的迁移率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是它的分子半径。  

SDS包被的蛋白已被证明是线性分子,18Å宽,长度与分子量成正比,因此分子半径(它们在凝胶中的迁移率)由蛋白质的分子量决定。由于SDS包被的蛋白质具有相同的电荷质量比,因此不存在基于电荷的差异迁移。

3. 凝胶基质

在外加电场中,SDS处理后的蛋白质现在将以不同分子量产生的不同速率向阴极移动。这些不同的迁移率将被凝胶基质的高摩擦环境扩大。

SDS-PAGE的凝胶基质是聚丙烯酰胺,它具有化学惰性,并且至关重要的是可以很容易地在各种浓度下制备不同的孔径,可以产生不同的分离特性。

4. 不连续缓冲体系与浓缩凝胶

为了通过凝胶将电流从阳极传递到阴极,需要缓冲液。我们通常使用不连续Laemmli缓冲系统。 “不连续”仅仅意味着凝胶和电泳槽的缓冲液是不同的。  

通常,该系统采用pH6.8的Tris-HCl缓冲液配置的浓缩胶,pH8.8的Tris-HCl缓冲液配置的分离胶以及pH8.3的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具有低浓度的丙烯酰胺,分离胶具有更高的浓度,能够延缓蛋白质的运动。

那些不同的pH是怎么回事儿?甘氨酸可以以三种不同的电荷状态存在,正电荷、中性电荷或负电荷,这取决于pH值。用不同的缓冲液控制甘氨酸的电荷状态是整个浓缩胶的关键。

同时,这也是浓缩胶的工作原理,当电源接通时,在pH 8.3电极缓冲液中带负电荷的甘氨酸离子被迫进入浓缩胶(pH为6.8),在这种环境中,甘氨酸主要转变为两性离子(中性电荷)状态。电荷的这种损失使它们在电场中移动得非常缓慢。  

另一方面,氯离子(来源于Tris-HCl)在电场中移动得很快,它们形成一个离子锋,在甘氨酸之前迁移。从Tris平衡离子(正朝阴极移动)中分离出的Cl-形成一个具有陡峭电压梯度的狭窄区,该电压梯度将甘氨酸往后拉,导致迁移离子产生两个狭长迁移前沿,高流动性的Cl-前沿,然后是较慢的中性甘氨酸前沿。  

所有凝胶中的蛋白质样本的电泳迁移率处在甘氨酸和Cl-迁移率的极值之间。因此当两个前沿进入样品孔时,蛋白质浓缩到Cl-和甘氨酸之间的狭窄区。

5. 当蛋白质离开浓缩胶

浓缩胶迁移过程结束后,进入分离胶,pH转变为8.8,在该pH下,甘氨酸分子大多带负电,迁移速度比蛋白质快得多。因此,甘氨酸加速通过蛋白质,而蛋白质留在分离胶中。  

结果是,蛋白质在浓缩和分离胶的界面处被浓缩到非常窄的带中,并且由于分离胶中丙烯酰胺浓度的增加,这减缓了蛋白质根据其分子量大小的运动,分离开始。

6. 浓缩胶起到了什么作用

浓缩胶胶孔约1cm深,通常需要填充足够的蛋白在凝胶上。因此,缺少浓缩胶的情况下,样本则置于分离胶上,而样本条带将达到1cm深。  

与浓缩成一条带同时进入分离胶相比,没有浓缩胶意味着蛋白质在不同时间分别进入浓缩胶而形成弥散条带。

因此,浓缩胶确保蛋白质同时达到分离胶,分子量相同的蛋白质则形成紧密条带进行迁移。

7. 蛋白质分离

一旦蛋白质进入分离胶,则因高分子量蛋白质通过多孔丙烯酰胺凝胶的速度比低分子量蛋白慢而被分离。凝胶孔的大小可以根据丙烯酰胺浓度和蛋白质分子量大小而改变。  

对于更宽的分离范围,或对于难以分离的蛋白质,可以使用具有丙烯酰胺浓度增加的梯度凝胶。

二、蛋白酶和蛋白酶抑制剂工作原理

1. 蛋白酶:好的,坏的,水解的

所有生物体都有蛋白水解酶和磷酸化酶,包括:你、我、甚至棉铃虫。虽然蛋白酶涉及到从宿主防御到伤口愈合乃至病毒复制的各个方面,但根据蛋白酶活性位点的构成和与目标肽键的相互作用,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

1)通过丝氨酸、苏氨酸或半胱氨酸在其活性部位的亲核活化水解键;

2)天冬氨酸、谷氨酸和金属蛋白酶,利用水本身进行水解。

2. 抑制剂:你不能只靠一种

化学分解、碰撞摩擦、超声波和冻融,把整个系统都弄得乱七八糟。没有肽键是安全的!  

外肽酶攻击氨基酸链的末端,而内肽酶水解它们的内部连接。激酶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随意。  

没有一种抑制剂能清除所有蛋白酶,阻止每一个磷酸化事件。它需要一种“鸡尾酒”的方法来阻止蛋白质分解。蛋白酶抑制剂在胁迫下可以不可逆、可逆和可逆地作用,可以是任何小分子,如氟化钠,也可以是进化过程中自身微生物抑制剂多肽类似物。它们可以与底物竞争活性位点,有时会破坏或者囤积蛋白酶功能所需的珍贵阳离子。  

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是以类似底物的方式与活性位点结合通过修饰阻止蛋白酶,例如,酯化反应。许多大的竞争抑制剂通过增强亲和性和特异性结合。  

竞争性的阻碍因素。因素种类繁多,从抑肽酶,一种6kDa的多肽丝氨酸蛋白酶(在极端的pH值是可逆的),到正钒酸钠,一种抑制易受骗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小分子。

螯合剂利用它们对金属离子的增强亲和力与金属离子螯合,而不能与其他成员发生反应。金属蛋白酶的活性部位需要锌、镁、锰、钙,甚至钴来活化水,水解肽键,以达到水解目的。把锌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结合起来,把钙和乙二胺四乙酸(EGTA)结合起来,金属蛋白酶就不再有活性了。

三、琼脂糖凝胶不是通过聚合形成的

1.琼脂糖凝胶不是通过聚合形成的

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SDS-PAGE,是由丙烯酰胺单体和双丙烯酰胺单体组成的基质。它的优点是化学惰性,因此在蛋白质通过时不会与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且它可以用不同的孔径轻松地、重复地制造出具有不同分离特性的凝胶。

聚合反应,是自由基催化的乙烯基加成反应。该反应由TEMED引发,引发过硫酸铵(APS)自由基的生成。自由基将电子转移到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单体上,使它们呈放射状并相互作用形成聚丙烯酰胺链。

在缺失双丙烯酰胺的情况下,丙烯酰胺会聚合成长链,而不是多孔凝胶。双丙烯酰胺交联丙烯酰胺链,是形成多孔凝胶基质的原因。通过改变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的比例,可以控制交联的量,决定凝胶的孔径和分离特性。

2. 琼脂糖凝胶形成

琼脂糖—凝胶琼脂的主要成分,可以从某些海藻中分离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聚合物。但是,聚合不是琼脂糖凝胶形成的机制。  

在化学上,琼脂糖是一种多糖,其单体单元是D-半乳糖和3,6-脱水-L-半乳吡喃糖的二糖。

在低于35℃的水溶液中,这些聚合物链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像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被保持在多孔凝胶结构中。 

加热溶液会破坏这些非共价相互作用,并使链脱离。  

当溶液冷却时,这些非共价相互作用被重新建立并且形成凝胶。 

所以,琼脂糖(和琼脂)凝胶是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而不是通过聚合形成的。

四、乙醇是如何沉淀DNA和RNA的

乙醇沉淀法是一种在水溶液中浓缩和脱盐核酸(DNA或RNA)的常用方法。最基本的步骤是在水溶液中加入盐和乙醇,迫使核酸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通过离心分离沉淀的核酸。核酸颗粒在70%的冷乙醇中洗涤,进一步离心后,干燥去除乙醇,核酸颗粒被重新悬浮在干净的缓冲液中。

1. 关于溶解度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核酸能溶于水。水是一个极性分子,由于非共享的电子对,它在氧原子附近有部分负电荷,在氢原子附近有部分正电荷。  

由于这些电荷,极性分子,如DNA或RNA,可以与水分子静电作用,使它们很容易溶于水。  

因此,极性分子可以被描述为亲水性分子,而非极性分子是疏水性的,它们不易与水分子相互作用。 

核酸是亲水性的,这是由于糖磷酸主链上带负电荷的磷酸(PO3-)基团。

2.  盐的作用

盐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中和糖磷酸骨架上的电荷。一种常用的盐是醋酸钠(乙酸钠),在溶液中,乙酸钠分解成NA+和[CH3COO]-。  

带正电的钠离子中和了核酸上PO3-基团的负电荷,使分子的亲水性大大降低,因此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

3. 乙醇的作用

溶液中Na+离子与PO3-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受库仑定律的支配,受溶液介电常数的影响。  

水具有很高的介电常数,这使得Na+和PO3-很难结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乙醇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使得Na+更容易与PO3-相互作用,屏蔽其电荷,使核酸不太亲水,导致其从溶液中脱落。

4. 温度的作用

低温(如-20或-80℃)下保存核酸/盐/乙醇混合物用于沉淀核酸通常在实验中认为是必要的。  

然而,这不是必需的,因为浓度低至20ng/mL的核酸在0-4℃时会沉淀,因此在冰上孵育15-30分钟就足够了。

5. 70%无水乙醇洗涤步骤

把沉淀的DNA颗粒中的残留盐洗掉。

6. 关于核酸沉淀的一些建议:

a. 盐的选择

使用醋酸钠(0.3M终浓度,pH值5.2)进行常规DNA沉淀;  

对于含有SDS的DNA样品,使用氯化钠(终浓度为0.2M),因为NaCl使SDS在70%乙醇中保持可溶性,因此不会与DNA一起沉淀;  

对于RNA,使用氯化锂(0.8M终浓度)。这是因为2.5-3体积的乙醇应用于RNA沉淀,而LiCl比NaAC更易溶于乙醇,因此不会沉淀,但要注意氯离子会抑制蛋白质合成和DNA聚合酶,因此LiCl不适合用于体外翻译或反转录RNA的制备。在这种情况下,使用NaAC。

使用乙酸铵(2M终浓度)去除dNTPs,但不用于制备应用于T4多核苷酸激酶反应的DNA,因为铵离子抑制酶活性。

提高低浓度或小核酸片段沉淀的产率(<100个核苷酸)

a. 将MgCl2添加至最终浓度0.01M ;

b. 将离心前在冰上孵育的时间增加到1小时。

美丽的豌豆
忧伤的小笼包
2025-07-19 08:05:51
1.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硝酸银与氨水生成的银氨溶液中含有Ag(NH3)2OH(氢氧化二氨合银),这是一种弱氧化剂,在碱性条件下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乙酸又与氨反应生成乙酸铵,而Ag被还原成金属银: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注意事项:(1)试管内壁必须洁净 (2)银氨溶液随用随配不可久置 (3)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4)乙醛用量不宜太多,一般加3滴 (5)银镜可用稀HNO3浸泡洗涤除去 加热还原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所以,这个反应也叫银镜反应。 2.Cu(OH)2悬浊液加热 溶液中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该红色沉淀是Cu2O,它是由反应中生成的Cu(OH)2被乙醛还原产生的: 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注意事项:(1)新制2Cu(OH)2悬浊液要随用随配、不可久置 (2)配制新制Cu(OH)2悬浊液时,所用NaOH溶液必须过量 (3)反应液必须直接加热至沸腾 3物理性质 醛的性质大不相同,其具体性质取决于醛的分子大小。小分子的醛类大多易溶于水,如:甲醛,乙醛。挥发性醛大多具有刺激性气味。醛的降解可通过自身氧化来完成。 工业中有两种醛非常重要:甲醛和乙醛。它们有复杂的化学特性,因为两者都具有形成低聚物或多聚物的倾向。它们还可发生水合,形成偕二醇。多聚物与低聚物和其母体醛分子存在着化学平衡。 醛易于通过光谱方法来进行鉴定,如:红外光谱,醛的νCO键吸收一般出现在1700 左右。而在H NMR谱中,醛基氢的位置一般在δ9左右,该信号属醛基氢的特征信号。 常见反应 醛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参与了众多反应。从工业角度来看,重要的反应大多数是缩和反应,如:制备可塑剂和多羟基化合物、还原反应制备醇(尤其羰基醇类)。从生物角度,重要的反应主要包括:制备亚胺的反应,即甲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如:氧化去胺反应、半缩醛结构(醛糖)。 4化学反应 还原反应 主条目:醛的还原 甲酰基易被还原为伯醇(-CH2OH)。这种典型转化使用了催化氢化,或直接的转移氢化进行。 氧化反应 甲酰基还易被氧化成相应的羧酸(-COOH)。工业中最常用的氧化剂是空气或氧气。实验室条件下,常用的氧化试剂包括:高锰酸钾、硝酸、氧化铬和重铬酸。混合二氧化锰、氰化物、乙酸和甲醇可将醛转化成甲酯。 还有一种氧化反应基于银镜反应,该反应中,醛与Tollens试剂混合(其制备方法为: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硝酸银溶液中,得到析出的氧化银,而后滴加足量的氨水溶液以溶解析出的固体,并形成[Ag(NH3)2]络合物)。此反应过程不会影响碳碳双键。取名“银镜反应”是由于形成的氧化银能够转化为银镜,从而鉴定醛基结构。 若醛不能够转化为烯醇式(没有α-H,如:苯甲醛),加入碱后可发生Cannizzaro反应。该反应机理即:歧化现象,反应最后产生自身氧化还原所形成的醇与酸。 加成反应 亲核试剂易与羰基发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羰基碳发生sp杂化而与亲核试剂键合,氧原子则被质子化: RCHO + Nu → RCH(Nu)ORCH(Nu)O + H → RCH(Nu)OH 通常一个水分子在加成发生时会被脱除,这种反应称为:加成-消除或加成-缩和反应。以下是几个亲核加成反应的变化: 氧亲核试剂 在缩醛化反应中,在酸或碱催化下,醇分子进攻羰基,质子转移后形成半缩醛。酸性条件下, 半缩醛与另外一个醇继续反应得到缩醛和一分子水。除环状半缩醛,如:葡萄糖可以稳定存外,其他简单的半缩醛通常不稳定。而相比缩醛就稳定的多,只有酸性条件下会转化为相应的醛。醛还可与水反应形成水合物(R-C(H)(OH)(OH))。这些二醇分子在很强的吸电子基团存在下比较稳定,如:三氯乙醛,其稳定的机理被证实与半缩醛形态有关。 葡萄糖(醛式)转变为半缩醛式。 氮亲核试剂 在烷基氨化-去氧-双取代反应中,一级与二级胺进攻羰基,质子从氮原子转移至氧原子上,形成碳氮化合物。当底物为伯胺,一水分子可在该过程中消除,并形成亚胺,该反应通常由酸进行催化。此外羟氨(NH2OH)也可与醛基反应,所形成产物称为:肟;当亲核试剂是氨的衍生物(H2NNR2),如肼(H2NNH2)则形成了肼化合物,如:2,4-二硝基苯肼,其脱水后形成的化合物为:腙。该反应常用于鉴定醛酮。 醛转化为肟与腙 碳亲核试剂 氢氰酸中的氰基可进攻羰基,形成氰醇(R-C(H)(OH)(CN))。在格氏反应中,格氏试剂进攻羰基,形成了格氏基团取代的醇。相类似的反应还有:Barbier反应和Nozaki-Hiyama-Kishi反应。在有机锡加成反应中,锡试剂取代了镁试剂参与该反应。 在羟醛缩和反应中,酮、酯、酰胺、羧酸的金属烯醇式也可进攻醛形成:β-羟基羰基化合物,即:羟醛。酸或碱催化的脱水反应能继续让上述化合物发生脱水反应,形成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以上两步反应即熟知的:羟醛缩和反应。当亲核基团替代为烯烃或炔烃进攻羰基,称为:Prins反应,该反应产物因不同反应条件与底物而改变。

点击查看全文.因为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加入了过量的氨水,所以溶液呈碱性,且含大量胺根离子,所以生成乙酸氨。

2.反应结束后加酸

3.加大量的酸,由平衡移动原理可得到乙酸

台灯-京东11.11,火热进行中,爆款好物汇聚,来看看!

台灯-京东11.11,火热进行中,爆款好物每满299减50,不要太划算,抢购吧!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太阳能路灯多少钱-厂家直销-抄底价-价格优惠

太阳能照明灯太阳能灯庭院灯太阳能家用灯农村大门灯防水户外

¥68.4 元

太阳能户外照明灯室内室外投光灯庭院灯超亮大功率新农村防水

¥88 元

太阳能投光灯 户外防水庭院灯50W100W新农村家用高亮led太阳能灯

¥14 元

m.taobao.com广告

认真答题的大叔

超过16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矮小的乐曲
霸气的跳跳糖
2025-07-19 08:05:51

乙酸铵的摩尔质量是77.0825 g/mol。

乙酸铵,中文别名醋酸铵。

CAS:631-61-8

化学式:NH4C2H3O2

分子量:77.08

外观:白色晶体

密度:1.07

熔点:110-112℃

沸点:117.1 °C at 760 mmHg

折射率:1.4350 (estimate)

闪光点:136℃

储存条件:2-8°C

可溶于乙醇,易溶于水,微溶于丙酮,在空气中易失去氨,由冰乙酸与氨作用而得。

合成方法:

1、由冰醋酸与氨作用而得。

取适量的80%~85%醋酸溶液,用水冷却下通入氨气,直至溶液的pH值为6.5~7.3。反应温度应保持在60℃以下。反应完全后,冷却至30℃,晶体析出,趁热抽滤。含量可达98%。

2、取适量冰醋酸置于水浴上加热至40~50℃,在搅拌下加入固体碳酸铵,至显碱性为止。减压浓缩,晶体放在素烧磁板上干燥。

可用下法配制醋酸铵溶液(CAS RN:801361.4):用1g碳酸铵和20mL 6%醋酸制备,得到无色清亮溶液,对石蕊显酸性。醋酸铵含量为6.5%~7.5%。可用于测定铅、铁,或从其他硫酸盐中分离出硫酸铅。

用途:

用于肉类防腐、电镀、水处理、制药等。

用作分析试剂、色层分析试剂和缓冲剂,提供乙酸根配体。

用以配制缓冲液,测定铝和铁。从其他硫酸盐分离硫酸铅。

保存方式:

乙酸铵具有吸水性,易潮解,高温及热水中分解。故需通风低温干燥保存。

清爽的小伙
懵懂的咖啡
2025-07-19 08:05:51

醋酸铵的相对分子量是:77.08。

醋酸铵(ammonium acetate),又称乙酸铵,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为CH3COONH4,分子量为77.082,是一种有乙酸气味的白色晶体,可作为分析试剂和肉类防腐剂。其具有吸水性,易潮解,因此乙酸铵需要干燥保存,取用时应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

【中文名称】醋酸铵;乙酸铵

醋酸铵【英文名称】ammonium acetate

【结构式】CH3COONH4

【相对分子质量】77.083

【物理性质】稍有乙酸气味的白色三角晶体;密度1.17g/cm3;熔点114℃;易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丙酮;强电解质。

【化学性质】水溶液显中性(此性质很重要);易潮解;遇强碱分解出氨气。

【用途】分析试剂、肉类防腐剂、制药等。

【制备、来源】由冰醋酸与氨水反应而得,化学方程式:NH3·H2O+CH3COOH=CH3COONH4+H2O

首先将醋酸铵放入等量清水中,待充分溶解后加温至70cC左右; 用软布蘸足溶液擦洗 锈蚀部位,直至锈斑消失;然后用于布擦去残留溶液,电镀件便光亮如初。小零件也可 放在溶液中浸泡一会儿,取出后擦干,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最后,用干布沾少许机油擦拭。

经过上述处理,电镀件不仅可以恢复原有光泽,而且长期保持不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