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度100%的金属锡怎么变成硫酸锡
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原电池原理
在一个烧杯里放入硫酸铜和铜棒,另一个烧杯中放入硫酸和金属锡,两个烧杯用盐桥连接,两个金属用导线接通就行了,因为铜的电极电势比锡大的比较多,在外导线上锡失去电子给铜,锡不断变成锡离子溶入硫酸中,而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变成铜吸附到铜棒上。盐桥的作用就是平衡阴阳离子用的,没有盐桥反应仍然无法进行。
锡和硫酸难反应是因为锡的电极电势和氢的电极电势相差不是很多,惰性较强,加热反应会比较快一些。
1、锡和铅都是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的元素,理论上都与稀硫酸或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
2、锡的硫酸盐、盐酸盐可溶于水,锡与稀硫酸、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Sn+H2SO4=SnSO4+H2↑
Sn+2HCl=SnCl2+H2↑
3、铅与稀硫酸、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Pb+H2SO4=PbSO4+H2↑,生成的硫酸铅难溶于水,使反应难以进行
Pb+2HCl=PbCl2+H2↑
硫酸铜
反应生成
硫酸锡与铜,已经得到铜了,过滤取
滤渣
就行。要得到锡向硫酸锡溶液中加较锡活泼的金属,反应后过滤就行。例如Zn等
第二步利用置换原理
向硫酸锡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或其他比锡活泼的金属。前提是此金属不能和水反应).
PS:铁粉一定要过量.
充分反应后过滤就能得到纯锡
PS:第一步中一定不能用硝酸!否则会将铜也溶掉 !
Fe2(SO4)3 + SnSO4 == 2FeSO4 + Sn(SO4)2
离子方程式:
2Fe3+ + Sn2+ == 2Fe2+ + Sn4+
锡元素有白锡、灰锡、脆锡三种同素异形体。在不同环境下,锡可以有不同的结晶状态。在室温和高于室温的条件下,最稳定的形态是白锡,白锡是一种可锻金属。当温度在13℃以下时,锡的结晶点阵就会重新排列,原子之间的空隙就会加大,形成一种新的结晶形态,即灰锡。灰锡就失去了金属特性而成为一种半导体。在不同结晶点阵之间的,接触处发生的内应力使金属锡碎裂成粉末。周围介质的温度愈低,晶体形态转变的速度就愈快。这种转变在零下33℃时速度最快:温度一降到零下,白锡就失去光泽,变成暗灰色,最后碎裂成粉末。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锡疫”。附带要说明的是,未染上“锡疫”的锡板,一旦和有“锡疫”的锡板接触,也会产生灰色的斑点而逐渐“腐烂”掉。
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预防“锡疫”的物质,其中的一种就是铋。铋原子中有多余的电子可供锡的结晶点阵,使其状态稳定化,完全消除产生“锡疫”的可能性。
含有52%的铋与32%的铅和16%的锡的合金,在开水里就能熔化,它的熔点只有95℃。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锡的熔点是232℃;铋的熔点是271℃;铅的熔点是327℃。合金的熔点大大低于组成它的每种纯金属的熔点。含镓和铟的锡合金熔点更低,其中一种合金的熔点为10.6℃。低熔点合金可用来制作电熔丝。
二氯化锡和氧化锡可用作棉布和丝绸的媒染剂,二氯化锡还可作还原剂,脱色剂,电镀时用它镀锡。为了给瓷器和玻璃着上红色,可采用一种叫做卡修斯的紫色染料,它是在二氯化锡中加入氯化金溶液时形成的。硫酸锡,即彩色金,可用作金色颜料。
白锡可制成家用器皿,也可以镀在铜和铁的表面上。镀锡的铁片常称为“马口铁”,铁表面的锡层保护了铁,使之不受腐蚀。但是一旦锡层出现了破损,铁被腐蚀的速度就会加快。这是因为铁比锡活泼,在它们共同接触电解质溶液时,就形成了原电池,铁作为原电池的负极逐渐被氧化,这在化学上称为电化腐蚀。
锡是毒性极小的金属,锡的盐类对人体完全无害,与食品接触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可以抵抗氧、水和有机酸的腐蚀。于是,锡的这种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世界上锡的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是用来生产制造罐头用的铁皮,很薄的一层镀锡铁皮就可以为人们贮藏上百万吨的肉、鱼飞水果和蔬菜。锡当之无愧地赢得了“罐头金属”的称号。
所以我觉得应该不算,可能更接近于一个自发发生置换的原电池反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