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乙醇酯化反应的实验现象
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油状液体,下层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有气泡放出(气体中混有乙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CO2气体)。此外,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向上层液体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溶液,会观察到在油状液体中出现一个红色的色素环,因为部分乙酸溶于乙酸乙酯,震荡后下层液体变红,色素环消失。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反应配比乙醇过量20%
反应温度180度
催化剂浓硫酸乙酸重量的0.5%
先加入乙醇浓硫酸慢慢加入边加边搅拌
加热套、反应瓶、分水回流器、冷凝管、、温度计
试剂的加入顺序为:乙醇、浓硫酸和冰醋酸,不能先加浓硫酸。
浓硫酸在此实验中起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
要用酒精灯小心加热,以防止乙酸和乙醇大量挥发,液体剧烈沸腾。
防暴沸的方法:盛反应液的试管要倾斜约45°,试管内加入少量碎瓷片。
长导管的作用:导气兼起冷凝作用。
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和乙酸,同时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便于分层析出与观察产物的生成。
防倒吸的方法:导管末端在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或用球形干燥管代替导管。
不能用NaOH代替Na2CO3,因为NaOH溶液碱性很强,会使乙酸乙酯水解。
提高产率采取的措施,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用浓H2SO4吸水,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加热将酯蒸出。
可适当增加乙醇的量并有冷凝回流装置。
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属于可逆反应,一般情况下反应进行不彻底,依照反应平衡原理,要提高酯的产量,需要用从产物分离出一种成分或使反应物其中一种成分过量的方法使反应正方向进行。酯化反应属于单行双向反应。
方程式为:CH₃COOH+C₂H₅OH<------>CH₃COOC₂H₅+H₂O
乙醇和乙酸(俗名醋酸)进行酯化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是制造染料和医药的原料。在某些菜肴烹调过程中,如果同时加醋和酒,也会进行部分酯化反应,生成芳香酯,使菜肴的味道更鲜美。如果要使反应达到工业要求,需要以硫酸作为催化剂,硫酸同时吸收反应过程生成的水,以使酯化反应更彻底。
扩展资料
酯化反应一般是可逆反应。传统的酯化技术是用酸和醇在酸(常为浓硫酸)催化下加热回流反应。这个反应也称作费歇尔酯化反应。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它可以将羧酸的羰基质子化,增强羰基碳的亲电性,使反应速率加快;也可以除去反应的副产物水,提高酯的产率。
如果原料为低级的羧酸和醇,可溶于水,反应后可以向反应液加入水(必要时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并将反应液置于分液漏斗中作分液处理,收集难溶于水的上层酯层,从而纯化反应生成的酯。
碳酸钠的作用是与羧酸反应生成羧酸盐,增大羧酸的溶解度,并减少酯的溶解度。如果产物酯的沸点较低,也可以在反应中不断将酯蒸出,使反应平衡右移,并冷凝收集挥发的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酯化反应
所以试剂参加反应的就是乙醇和乙酸个0.5mol
生成乙酸乙酯为0.5mol=44g
又
产率为67/100,
可得:44×67/100=29.48g
(1)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冷凝酯蒸气,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利于分层),除出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溶解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醇。
(2)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乙酸的氧原子构成的是碳氧双键;乙醇的氧原子构成的是氢氧键,是羟基。
如果表在乙酸上,生成乙酸乙酯的酰基是来自乙酸的,所以氧十八在酯上。
如果标在乙醇上,乙醇的羟基结合乙酸的氢原子变成水,那么氧十八就在水上。
如果两个都标了,那么酯和水都有氧十八
标乙醇上啊。
这样子就更能够追踪以及证明
酯基团的两个氧原子的来源啦、——都是来自酸的